朱蕓蕓,郭璐娟,陳樂,徐雷,苗玉煥,杜鴻志,2*,劉大會*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中藥資源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5;2.九州天潤中藥產業(yè)有限公司 湖北省道地藥材良種繁育與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40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evl.et Vant.的干燥葉,又名冰臺、灸草、醫(yī)草等,在我國已有3000余年的應用歷史,早在《詩經》中記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1]。艾葉為我國傳統(tǒng)民俗植物和著名中藥材,《五十二病方》中就載有2 個用艾葉灸、熏治病的方子,可見艾很早就成為重要的治病藥物[2]。艾葉作為中藥被本草收錄始載于漢魏時期的《名醫(yī)別錄》,后歷代本草與醫(yī)籍、方書均有記載和應用?!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 年版記載艾“葉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祛濕止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可溫經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3]?,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艾葉具有抗菌、止血、抗炎、止痛、止咳平喘、抗腫瘤、降血糖、免疫調節(jié)等多種藥理作用[4-9]。此外,艾葉分布廣泛,除極干旱與高寒地區(qū)外,幾乎遍布全國。在韓國、日本、美國等亦有分布且用途廣泛[10-11]。盡管國內外已有一些艾葉的相關綜述,但多是圍繞艾灸機制、艾葉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等方面的綜述。例如,唐婭妮等[12]綜述了近年關于艾灸效應的始動環(huán)節(jié)及艾灸熱、光、煙作用機制等研究進展;蘭曉燕等[13]總結了有關艾葉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質量控制方面的研究進展。針對艾葉在醫(yī)藥領域的實踐、應用等方面尚未見綜述。因此,本文通過查閱書籍、檢索文獻及相關數(shù)據(jù)庫,綜述了艾葉在醫(yī)藥領域的應用概況,可為艾葉進一步的研究與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灸法習稱艾灸,是針灸療法的重要部分。艾灸療法早在《靈樞經》中就有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炙之;絡滿經虛,炙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14]。艾灸療法作為中國中醫(y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應用歷史悠久,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升陽舉陷、補脾益氣、防病保健等功效,其在歷史不同時期的醫(yī)療方案中均有記載,見表1。
表1 艾灸在醫(yī)療方案中的記載
艾葉為艾灸的原材料,采收曬干后經粉碎、除雜等操作制得艾絨,可根據(jù)加工方式和規(guī)格的不同將其制成艾條、艾柱等[27]。艾灸主要是通過燃燒艾絨所產生的艾熱來刺激人體腧穴及病變部位,刺激經氣的活動,從而調動經絡調節(jié)作用,協(xié)同藥物作用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時,艾葉的芳香氣味具有滲透性,傳至皮膚后,可促進神經興奮,增強機體活力[28-29],故艾灸治療根本原理在于通經脈、調氣血,以通為用。隨著現(xiàn)代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有學者應用代謝組學技術突破傳統(tǒng)針灸作用機制研究的局限性,觀察針灸干預后生物體代謝產物數(shù)量、種類的變化,發(fā)現(xiàn)針灸對多種代謝通路的調節(jié)與疾病代謝紊亂狀態(tài)有關,包括糖、脂和氨基酸代謝及神經遞質代謝通路的調節(jié)等[30]。
近年來,隨著公眾養(yǎng)生和保健意識的增強,艾灸醫(yī)療、艾灸養(yǎng)生的需求快速增長,我國艾灸市場年產值近百億[13]。一方面,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正常生活中可常用艾灸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扁鵲心書》記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也”[20]。另一方面,艾灸的現(xiàn)代臨床功效研究也在多層次地展開,已有研究表明艾灸對神經、呼吸、消化、血液等多個人體系統(tǒng)均有調節(jié)作用,且逐漸應用于臨床上相關疾病的治療(表2)。隨著現(xiàn)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不斷增多,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死亡率前5位疾病之一[47]。艾灸在腦血管疾病方面的應用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研究也逐漸深入和多樣化。例如,孔先云等[48]總結艾灸在排泄功能障礙人群及情緒障礙人群中的治療應用,發(fā)現(xiàn)腦血管疾病是艾灸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方面,艾灸的臨床應用主要在支氣管哮喘方向研究廣泛,在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和老年支氣管哮喘方面都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的臨床療效[49]。賴美連等[50]對艾灸療法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進行了理論探討,闡述了艾灸療法在瘟疫防治上的應用,從多方面解釋了艾灸在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艾灸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亦發(fā)揮顯著療效,對隔姜艾灸與艾灸貼等常用的艾灸方式進行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艾灸對于消化道疾病,如腹瀉、腸炎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8-40]。艾灸對婦科常見疾病,如產后風濕[41]、胎動不安[42]、乳腺癌[43]、痛經[44]等也有明顯療效。此外,在機體免疫方面,癌癥及炎癥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如歐陽里知等[51]對艾灸輔助干預胃癌臨床療效進行研究,明確了艾灸對胃癌有一定的輔助干預作用。艾灸療法的優(yōu)點已經不僅體現(xiàn)在日常的保健中,大量臨床觀察與作用機制研究表明艾灸在疑難雜癥和慢性病的長期治療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艾灸療法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的治療手段,已發(fā)現(xiàn)對于多種疾病有治療作用,相比起藥物治療有著操作簡便、治療成本低、不良反應小等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推廣。
表2 艾灸治療疾病譜
中國古代已對艾葉有了較深入的認識,東漢張仲景[15]《傷寒論》中即載有2個用艾處方,即膠艾湯和柏葉湯。漢末陶弘景[52]《名醫(yī)別錄》則詳細介紹了艾葉的性味及功能。臨床上,艾葉與其他中藥進行廣泛配伍使用。查閱典籍發(fā)現(xiàn),關于艾葉的處方有309種,艾葉與多種中藥配伍使用,其中與當歸、阿膠、川芎、地黃、白芍等中藥配伍較多,多用于治療婦科、消化道及皮膚等方面的疾病。艾葉與當歸配伍使用的處方數(shù)量最多(147 種),其次是阿膠(112 種)、川芎(84 種)、地黃(77 種)、白芍(64 種)、甘草(62種)、白術(57 種)、芍藥(52 種)、人參(51 種)等。艾葉的處方中65%用于治療婦科疾病,20%用于治療消化道疾病,6%用于治療皮膚疾病,其余用于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眼部疾病等。
艾葉被稱為宮寒圣藥,與其他中藥配伍,可治療多種常見婦科疾病,如痛經、子宮出血、胎動不安、月經不調、吐衄、崩漏、帶下等。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的“膠艾湯”由艾葉、阿膠、川芎、當歸、芍藥、甘草、干地黃配伍[53];其中,艾葉補陽,阿膠滋陰,主治崩漏下血、胎動不安、產后子宮收縮不全等?,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膠艾湯能增強機體造血功能、增強止血凝血作用、提高免疫力、調節(jié)內分泌、收縮子宮等[54-55]。《沈氏尊生書》中記載的“艾附暖宮丸”由艾葉、香附、桂枝、當歸、赤芍、續(xù)斷、烏藥、巴戟天、雞血藤等配伍,可溫宮、調經止痛[56]。白瑞[57]研究發(fā)現(xiàn),艾附暖宮丸治療月經后期虛寒證患者療效顯著,可以有效改善卵巢及子宮血流動力學異常。另有研究表明,艾附暖宮丸具有雌激素樣作用,可促進子宮內膜增生[58]。
艾葉常與干姜、當歸、地榆、黃連等中藥配伍,具有止痢、止吐之效?!峨u峰普濟方》中記載“保嬰艾葉湯”由艾葉、當歸、干姜、木香、厚樸、草果、良姜、丁香、甘草配伍,可用于治療冷痢肚痛[59]?!妒備洝分杏涊d阿膠(炙燥)三兩、艾葉(焙)三兩、地榆四兩、芍藥四兩、薊根五兩配伍,可治療吐血不止[60]?!短绞セ莘健分杏涊d的“艾葉丸”由艾葉、黃連、木香、地榆、伏龍肝、阿膠、當歸、赤芍藥、黃芩配伍,可用于治療腹痛、赤痢及勞后帶下[61]。
艾葉具有止瘡之效,與苦參、川椒等中藥配伍,能解毒、祛風、止癢?!稐钣研欧健分杏涊d的“苦參外洗方”包括苦參、明礬、芒硝、川椒、艾葉、荊芥、蛇床子等中藥,可清熱祛濕、祛風止癢,同時可用于治療肛門濕疹[62]?!豆沤襻t(yī)統(tǒng)大全》中記載的“椒艾囊”由艾葉、川椒、草烏配伍,可用于治療腳氣、風氣、毒氣等[63]。
艾葉與其他中藥配伍可用于止咳化痰,《雞峰普濟方》中記載“艾葉湯”包括伏道艾葉、生姜、杏仁、松節(jié)明子木,可用于治療男女虛勞咳嗽,痰涎不止[59]。《簡明醫(yī)彀》記載焚香透膈由筒鵝管石、款冬花、艾葉、雄黃配伍,可用于治療風寒冷嗽、胸膈脹滿[64]。
艾葉也可用來治療眼科疾病,《銀海精微》中記載的“艾煎丸”采用艾葉(醋蒸,焙干)、薄荷、當歸、地骨皮、晚蠶沙、糯米、秦艽、黃柏、桔梗、綿黃耆等配伍,用于眵淚黏濃出而不絕[65]?!堆劭棋\囊》中緩和二神丹艾葉,酒粕各等分可用于治療眼胞滯血不散、翳膜疼痛[66]。
在艾葉悠久用藥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八大經典名方[67],主要分為補益方和理血方兩大類,其中補益方包括補血(生血補髓湯、芎歸膠艾湯)和補陽(補腎安胎飲、益腎調經湯);理血方包括活血(逐瘀止崩湯、艾附暖宮丸)和止血(四生丸)。具體配伍及功效見表3。
表3 艾葉八大經典名方
目前,中成藥關于艾葉的記載有104種,在市場上流通的有87 種,與多種中藥配伍使用(圖1),主要用于婦科疾病、風濕痹痛類疾病、皮外科疾病等(表4)。其中與當歸、白芍、川芎、地黃等中藥配伍使用較多,這與傳統(tǒng)方劑的使用一致。
圖1 艾葉在中成藥中配伍應用的主要中藥的頻數(shù)
表4 含艾葉的中成藥處方臨床用藥情況
除制成傳統(tǒng)劑型,還逐漸發(fā)展了合劑、茶劑、氣霧劑、噴霧劑、膠囊劑和注射劑等新劑型。例如,川郁風寒熨劑(獨活、蒼術、郁金、細辛、川芎、川烏、白芥子、乳香、紅花、薄荷、樟腦、艾葉、松節(jié)、香加皮)可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風寒濕熱引起的腰腿痛、慢性軟組織損傷;息傷樂酊(防風、白芷、草烏、三七、肉桂、大黃、血竭、雞血藤、艾葉、透骨草、地黃、薄荷油、樟腦、紫草、雄黃)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腸胃散(肉桂葉、吳茱萸、艾葉、砂仁、丁香、陳皮、茯苓、崗松、大葉桉葉)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瀉之功效;艾葉油膠囊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
獸藥是醫(yī)藥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合成類獸藥或飼料添加劑等造成的藥物殘留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綠色、健康、安全成為養(yǎng)殖企業(yè)首要的解決問題[74]。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第194 號公告中嚴格限制了除中藥外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的生產與進口。中藥獸藥是中藥的一大特色,因其純天然、無藥物殘留等特點,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2020年版(二部)[75]收載了與艾葉相關的方劑保胎無憂散,其由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艾葉等中藥配伍,可用于豬、牛、羊等胎動不安,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改善機體內環(huán)境、調節(jié)細胞因子水平和激素分泌,影響相關的基因表達等[76]。民間亦有一些關于艾葉治療動物疾病的偏方,如將艾葉、生姜、小茴香一同用水煎汁灌服可治療家畜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艾葉、石榴皮(炒焦)和紅高粱水煎可治療家畜久瀉肚痛。將艾葉煎液清洗患部,配合艾葉灰外敷,治療豬直腸脫出性出血效果較好。
艾葉作為飼料添加劑用于飼喂動物,最早見于19 世紀80 年代初期。艾葉中含有蛋白質、氨基酸、多糖、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有助于給動物補充營養(yǎng)。實踐證明艾葉作為飼料添加劑可預防動物疾病、增強動物體質、促進動物的生長發(fā)育、提高飼料轉化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文獻[77]報道在飼糧中添加艾葉粉能夠有效提高蛋雞生產性能,改善蛋品質,增強蛋雞抗氧化能力。在生豬的養(yǎng)殖過程中,將艾葉粉作為生豬喂養(yǎng)基礎日糧,可顯著增加生豬體質量,降低下痢、腹瀉等發(fā)病率。而采用10%艾葉粉添加基礎日糧對黔北麻羊生長性能和瘤胃發(fā)酵參數(shù)沒有不良影響,但可提高飼糧蛋白質消化率和抗氧化應激能力[78]。
艾葉除直接用于臨床外,還可應用于食品、保健品、消毒用品、醫(yī)美產品等領域。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食品的要求由滿足口感提升到增加營養(yǎng)和保健功能等,綠色、健康的食品成為更多人的追求。艾葉有解毒、殺菌效果且能防止代謝廢物積聚,作為茶飲不僅可以緩解疲勞,還可以用來治療腹瀉和便秘。由艾葉制作的青團色澤宜人、清香可口,據(jù)考證其已有1000 多年的歷史,最開始常作為祭祀品,而現(xiàn)在已成了一道時令性很強的健康小吃。
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化妝品行業(yè)發(fā)展較快,產品逐漸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在化妝品中添加中藥或其有效成分可改善部分皮膚問題。以艾葉面膜為例,因艾葉中富含黃酮類成分,可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色斑,加速皮膚細胞新陳代謝,可補水、保濕,起到淡化色斑的作用。含艾草純露的噴霧劑具有廣譜的殺菌性、抗過敏性和消炎止癢的作用,同時由于其獨特的清香,還具有提神醒腦的效果。艾葉提取物對水果有保鮮作用,具有開發(fā)成天然保鮮劑的潛力[79]。在其他日化領域,如洗滌、口腔、驅蟲產品等均添加艾葉或其提取物??傊?,艾葉在大健康領域亦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隨著近年中醫(yī)藥文化的興起,養(yǎng)生和保健成為熱點話題,極大地促進了艾葉產品的使用與研發(fā)。艾葉作為傳統(tǒng)“灸草”,在醫(yī)療與保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傳統(tǒng)方劑與中成藥中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利用現(xiàn)代科學闡述中醫(yī)藥防病、治病的機制,從整體的理論水平闡明中醫(yī)辨證治療疾病的科學原理,并與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進行聯(lián)系、整合,建立中西醫(yī)結合的診療模式,充分挖掘中醫(yī)藥的藥用和保健價值以實現(xiàn)中醫(yī)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和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走出國門既是對我國傳統(tǒng)艾葉文化的肯定,同時也是對我國艾葉文化的一大考驗,在我國傳統(tǒng)艾葉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加強艾葉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為艾葉的推廣與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