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汶怡/文 羽飛/畫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剪影用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站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曲調(diào)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樂器演奏,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皮影戲在我國各地廣泛流行,并因各地聲腔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
根據(jù)文字記載,皮影戲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的嬪妃李夫人病故后,漢武帝十分思念。大臣李少翁受孩童游戲啟發(f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然后對木桿進行操控讓漢武帝觀看。漢武帝看得十分開心,思愁一掃而光。這被認為是皮影戲的起源。
皮影戲成熟于唐宋時代的陜西、山西、河南,極盛于清代的河北。清末至1949年前,因社會動蕩和戰(zhàn)亂,皮影戲一度凋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皮影戲重新活躍,皮影戲表演者屢次出國進行訪問演出。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多國的博物館收藏,是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時的饋贈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