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彥軍·陜西宏遠航空鍛造有限責任公司
《采用QC 質量工具提高TC18 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上)見《鍛造與沖壓》2023 年第11 期
本QC 小組根據現狀調查,對改鍛一次后的探傷合格率運用樹圖分析,共找出7 個末端因素,具體如圖3 所示。
圖3 樹圖分析
對7 個末端因素進行逐一分析,尋找出影響一次交檢合格率的主要原因。
⑴末端因素1:變形量。
按照工藝標準所要求的變形量(20%~35%),不同操作者在同一設備上生產同一批次鍛件時,對比鍛件在同一鍛造工步的變形量,判定對最終探傷結果是否有較大影響。
由表4 可知,變形量控制有偏差易造成產品的組織性能不合格,說明變形量是影響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4 變形量統(tǒng)計
⑵末端因素2:變形溫度。
按照工藝標準所要求的變形溫度(830~850℃),在同一設備上生產不同批次鍛件時,嚴格執(zhí)行每一工步的變形溫度,判定對最終探傷結果是否有較大影響。
由表5 可知,在同一設備上生產的三個批次鍛件,各工步的變形溫度均在工藝要求范圍內,但三批鍛件的探傷合格率大致相同,說明變形溫度不是影響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5 三批鍛件合格率統(tǒng)計
⑶末端因素3:變形工步。
按照工藝標準要求,在同一設備上生產多批次鍛件,各工步均嚴格按照規(guī)范執(zhí)行,對比生產出的25件鍛件,發(fā)現只有變形工步后的探傷合格率有明顯不一致,說明變形工步是影響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⑷末端因素4:送進量、壓下量不均勻。
按照工藝標準要求,由幾名成熟的操作人員在同一設備上生產鍛件,對結果一致性進行考評分析,還在現場對操作人員進行了理論和實際操作的考核,成績見表6。
表6 專業(yè)水平測定
通過現場驗證,操作者實際操作、理論考核均達到要求,且操作人員具有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完全可以確保產品符合工藝圖紙等技術要求,說明送進量、壓力不均勻不是影響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⑸末端因素5:控制溫度。
按照工藝標準要求的控制溫度(≥750℃),在下錘前對每件鍛件進行溫度測量,對比發(fā)現所生產出的35 件鍛件的探傷合格率存在明顯差別,說明控制溫度是影響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⑹末端因素6:技術水平差異。
在生產現場對操作人員統(tǒng)一進行培訓,并且進行了理論和實際操作的考核,成績見表7。
表7 現場操作水平測定
通過現場驗證,操作者實際操作、理論考核均達到要求,且操作人員具有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完全可以確保產品符合工藝圖紙等技術文件要求。由表7可知,技術水平差異不是影響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⑺末端因素7:爐溫均勻性。
嚴格按照電爐設備標準要求,采用帶熱電偶測溫,通過對電爐實際生產的不同批次鍛件進行檢測,判定對最終探傷結果是否有較大影響。
由表8 可知,采用帶熱電偶測溫,通過對電爐實際生產的不同批次鍛件進行測量檢測,說明爐溫均勻性是影響鍛件一次交檢探傷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8 帶熱電偶測定合格率統(tǒng)計
綜上,經過對7 個末端因素的逐個分析,其中變形量、送進量和壓下量不均勻、溫度控制以及爐溫均勻性是影響TC18 鍛件一次交檢探傷合格率的主要原因。
⑴變形量。
TC18 鈦合金為高合金化、深度淬透性的過渡型α+β 鈦合金。對于由3t 自由鍛錘生產的TC18 自由鍛件,在準β 鍛時要嚴格控制變形量:變形量太大,則α 相會球化,甚至導致α 相超標;變形量太小,晶界α 相破碎效果不佳,晶界α 相連續(xù)性會影響塑性。
⑵變形工步。
TC18 鍛造溫度區(qū)間窄,變形抗力大,受到設備打擊力的限制在3t 自由鍛錘上操作比較困難,中間坯鍛造后接近成形尺寸,從而減少相變點上成形時間,避免得到魏氏組織。
⑶控制溫度。
應該合理分配鍛造時間,確保制度溫度的控制;應采用紅外線測溫計來監(jiān)控終鍛溫度,防止由于鍛造時溫度過低,造成鍛件組織不均勻,從而導致鍛件探傷不合格。
⑷爐溫均勻性。
TC18 的生產采用電爐加熱。加熱不均勻時,毛料兩端的鍛造溫度不一致,溫度低的一端變形不足會造成組織不均勻。
根據現狀調查,對TC18 鍛件探傷合格率運用因果圖(圖4)進行分析,共找出末端因素4 個,對策見表9。
表9 對策表
圖4 因果圖分析
⑴變形量。
針對變形量不穩(wěn)定的問題,QC 小組對工藝規(guī)程設計進行優(yōu)化。縮短鍛造工步,使坯料初鍛更加充分,后面的變形中使組織細化;制定合理的加熱規(guī)范,從而促進組織均勻化,提高設備的打擊能力。
⑵變形工步。
中間坯一般采用接近鍛件成形的尺寸,并考慮到如果中間檢測不合格后,可以返修的形狀為最佳;盡可能在β鍛時能夠1火次完成,保證較高的鍛造溫度,可以減少后續(xù)火次。
⑶溫度控制。
參照始鍛溫度,溫升不能高于始鍛溫度,鍛造主變形不低于750℃,檢驗員用電子測溫計嚴格控制終鍛溫度;保溫時間從儀表到溫開始計時,在規(guī)定溫度內不需調節(jié)設備設定的溫度。在升到高溫前,根據加熱時儀表與巡檢儀的溫差直接調節(jié)溫度。鍛造時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并加快坯料的轉移,以爭取盡可能高的終鍛溫度。
⑷爐溫均勻性。
①電爐須符合標準要求。
②到溫裝爐,溫度升至規(guī)定溫度開始計算保溫時間。
③保證設備處于良好狀態(tài),成形工步時合理安排生產后再升溫。
④準β 鍛造時,裝爐前通知技術人員到場,加熱時必須綁定3 支熱電偶帶料測溫,加熱溫度以巡檢儀顯示溫度為準,若儀表顯示為規(guī)定溫度,巡檢儀顯示溫度偏低,則允許調高儀表顯示溫度±5℃,直至巡檢儀顯示為規(guī)定溫度(允許超2 ~4℃)。
⑤保溫時間從儀表到溫開始計時,在相變點下不需要調節(jié)溫度。在升高溫前根據相變點下加熱時儀表與巡檢儀的溫差來直接調節(jié)溫度。
經過3 個月的實施,共生產232 件,返修8 件,合格率為96.5%,返修率為3.5%,這個結果達到預期目標,具體合格率變化如圖5 所示。經過12 個月的實施,對照實物探傷結果達到預期目標,顯微組織圖見圖6。
圖5 合格率變化圖
圖6 顯微組織圖
通過二次PDCA 循環(huán),TC18 探傷合格率由88.43%提高到96.5%,該次QC 小組活動已實現了預定的目標。工藝、過程控制已基本穩(wěn)定,今后的工作是如何保持現有的成果,控制不合格品的重復出現,進一步提高改鍛一次后的交檢合格率。
⑴加強培訓與過程控制。技術人員和操作工要對TC18 鍛件探傷粗晶鍛造特性進一步掌握,由技術員包班進行技術指導,并監(jiān)控工藝執(zhí)行情況,為今后生產各類鈦合金鍛件開辟一條新思路。
⑵借助科學管理方法來預防不合格品的產生,從工裝、工藝、設備、生產過程、操作等,把一切可能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統(tǒng)統(tǒng)控制好。
⑶堅持不懈地應用科學的統(tǒng)計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調查,分析TC18 鍛件探傷全過程的質量問題,進而認識到質量的本質及其內在規(guī)律,使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產生直觀的經濟效益,并使之成為日常質量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內部組織上確保已取得的成果。
⑷以現有的分廠QC 小組成員為骨干,逐步擴大QC 小組活動的覆蓋面,逐步將現有的各種鈦合金改鍛納入到QC 控制之中。
⑸將此項QC 成果納入到工藝文件和生產流程控制中,貫徹新工藝和新方法。
遺留問題:雖然我們在本次QC 活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終于完成了TC18 鍛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的質量指標,但如何能夠穩(wěn)定質量并對其他TC18 改鍛是否適應,還需進一步探索。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體會到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完善,才能減少質量損失,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通過跟蹤探傷和探傷檢查過程,分析結果和采取有效措施,極大提高了分廠TC18 探傷鍛造的工序能力和技術質量水平。改鍛工藝變形分配合理;主變形溫度理想,容易實現;變形熱效應容易控制;表面裂紋造成的生產中斷明顯減少;操作穩(wěn)定、質量可靠。雖然目前我們對TC18 鍛件不合格原因分析的還不夠全面,但我們將通過不斷的積累和改進來不斷提高自己,用全面質量管理的武器來彌補過程控制的不足。我們會堅持不懈地把QC 小組活動搞得更好,在現有的條件下努力把鈦合金改鍛質量穩(wěn)定控制在一個更高的水平線上,這也將始終是我們質量工作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