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瑤
“每次你都有事情!”
閉著眼睛,我也知道我媽在電話那頭皺著臉的模樣。當聽說我要出差而不能迎接來廣州探望我的她時,媽媽忍不住抱怨起來。
我在電話這頭愣了一下,想起上一次母親忽然來看我。當時我還與別人合租,只好陪她去住酒店。與她24小時無縫相處實在令我有些壓力,于是,偶爾我會以工作為借口離開一小會兒,回到自己的出租屋獨處,整理一下被她打亂的計劃。
我并非不愛我的母親,我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支持她尋找后半生的夢想,但依然會為她將我的照片設置為手機屏保這種小事而苦惱。
我只是擔心她太愛我,為一個母親傾注給女兒的愛倍感壓力,就像這次,埋怨過后,她旋即自洽了:“不過,廣州這幾天天氣倒是也不好?!?h3>距離
我是在7歲那年才回到母親身邊,同她一起生活的。
7歲是上學的年齡,融入集體的年齡,也是開始尋找個人定位與價值感的年齡。我似乎沒怎么費力,就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好學生”和“乖孩子”。在這一階段,我與母親的目標是一致的,與大多數(shù)中國母女也是一致的:哪怕跨片區(qū)學費不菲,她也堅持送我去全省最好的學校。
那年,母親還不到30歲,我們都開始練習成為一個母親和女兒。有段時間,她每天都要拉著我一起熬夜追劇,次日早晨,我們分別睡眼惺忪地去上班、上學。如今想來,我們之間的母女關(guān)系,其實從一開始就不明朗。
從二十幾歲到四十幾歲,母親一直那樣,每個認識她的人都不會否認這是一個精力十足的女人,走路說話風風火火,工作業(yè)績年年第一,永遠充滿干勁兒,永遠閑不下來。
但幾乎每個熟悉她的人,也不會否認她在生活細節(jié)與情感方面的粗獷:偶爾會不修邊幅,會應付三餐。我念初中時,她經(jīng)常加班,我寫完作業(yè)后做晚飯,等她回家,兩人一起對著鍋里白菜葉隙的泥巴大笑。
后來我時常忍不住回想,是否所有母女關(guān)系,或多或少都有一個階段更像姐妹?不管是一天、一個月還是幾年,至少有那么一瞬間。
不過,我們遲早會發(fā)現(xiàn):人在不同階段,對于親密關(guān)系里的角色,是懷著不同期待的,只是我們各自懷有的期待偶爾是錯位的。在母親二十幾歲的年齡,她也許更渴望一個小女伴;而在我十幾歲的年齡,我也許更渴望一個擅長理解的母親。在我青少年的時候,她很滿意自己擁有一個學習自覺、讓人省心的女兒;而當我二十幾歲參加工作后,她又開始苦惱有一個遠行且不戀家的女兒。
我與母親不曾有過擁抱、牽手等傳統(tǒng)母女常有的肢體接觸,同睡一張床的次數(shù)也少之又少。后來我一年才回一兩次家,她熱情地邀請我同眠,我卻沒辦法回應這份熱情。
多年來,我們早已習慣與彼此相隔一段距離:言語上的,肢體上的,還有情感上的。
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媽媽也會因為與我分離而傷心”,是在我18歲那年。
2015年夏天,我離家去外地上大學。親友們對母親說:眼見熬出頭!可在我登上飛機后,母親偷偷發(fā)了一條朋友圈,照片內(nèi)容是陽光將我的身影投射在墻上,配文道:“從現(xiàn)在開始知道思念是什么滋味?!?/p>
之所以說是“偷偷發(fā)”,因為母親似乎掐準了飛機航行時間,在我落地之前刪掉了那條朋友圈,只是晚了幾分鐘。
想想這么多年來,我和母親的性格、口味、審美,幾乎方方面面都相反,但唯有在習慣性隱藏情感這件事上,不約而同地步調(diào)一致。
這么多年來,我獨自經(jīng)歷的所有事,其實都不曾向她講述。這不僅是圖省事的“報喜不報憂”,也因為她從來習慣于譴責優(yōu)先,表達正向的關(guān)愛對她來說同樣困難。
2015年高考時,因為想要絕對清凈,我是為數(shù)不多住校的學生之一。高考期間連續(xù)下著雨,舉著傘的家長蘑菇似的扎堆在校門口。那種“父母擔憂”“寄予厚望”的場景讓我壓力驟增,我囑咐母親別來考場,她不屑一顧:“我還沒空請假呢!”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她連續(xù)兩天都偷偷擠在人群里等我走出校門,然后偷偷看我一眼。她擔心我的牙疼反復,也知曉我的個性,一定會一言不發(fā)地獨自挺過考試。
似乎,我們其實比想象中更了解對方,可也和很多獨生子女一樣,在長久的分離后,我才開始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依賴。如今我已出走多年,母親代表了我大部分鄉(xiāng)愁,她就佇立在原地,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老去,安靜地蓄起期待,又平穩(wěn)放下。
我與母親之間,矛盾當然會有,偶爾演變?yōu)闆_突。大到買房、結(jié)婚、考研,小到春節(jié)回家5天還是7天,還是和兒時那樣,感情與情緒的表達在我們之間都如同抽象畫,她動輒歇斯底里,我時常沉默寡言。
總之,我們內(nèi)心深處名為“崩潰”的某種狀態(tài),很容易被對方挑撥起來。她也曾用狐疑語氣發(fā)出內(nèi)心好奇之問:“你到底跟誰學的這些思想?”
平心而論,身為“70后”的母親不算一個保守的人。她堅決擁護女性獨立、強大的基本準則,可當她面對與自己生命經(jīng)驗相反的思想觀念時,便自然而然將其歸類為“外侵異物”,繼而下意識反思是自己的過錯。
我有多少次“大逆不道”地希望母親能將我短暫遺忘,去像一個小女孩那樣放肆地過她自己想要的人生,就有多少次懦弱而挫敗地發(fā)現(xiàn),這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
我們成為母親、成為女兒,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瞬間,而是經(jīng)年累月的鑄就,像一尊風吹日曬的銅像,彼此相望、凝視、審問,最后在歲月的傾頹下一前一后坍塌,一起陷入同一片生命根基之土。
當我邀請母親推遲一個月再來廣州一起玩的時候,我驀然想起過年期間的另一件小事。
我討厭陽光充滿房間,我母親那個樂天派自然不能理解。反而因為過于喜歡陽光,她把家里臥室、客廳的窗簾都卸掉了一半,只剩下薄薄的一層紗。每次回家,我都得忍受書桌正對窗戶而看不清電腦屏幕的煩惱。
約莫半年前,我在微信里不經(jīng)意地抱怨了一句:“家里每個房間的窗簾都被你拆了!”她當時沒有回復什么。
今年我再次回家,發(fā)現(xiàn)書房和臥室都被重新掛上了遮光窗簾,它們厚重、敦實,散發(fā)著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