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程
若要讀懂中國,可以從讀懂中國古建筑開始。我以為,中國古建筑猶如一方臻品檀木。遠看其色,沉著端莊,溫柔敦厚;細嗅其芳,如茗茶入咽,回味無窮。
晴空萬里時闊步在紫禁城白石堆砌成的雕磚上,看頭頂金碧交相輝映的琉璃瓦熠熠生輝;蒙蒙細雨中漫步于姑蘇一帶的青石板路上,馬頭墻若隱若現,分不清是流水潺潺還是檐雨淅瀝;在朗朗夜空中,登上小樓,與月色呢喃,伴月影,轉朱閣,低綺戶。
中國建筑之美,在于目之所及的精雕細鏤所帶來的精致感,更在于耳之所聞、手之所觸、鼻之所嗅給人帶來的沉浸式意境美。
譬如房前屋后幾片芭蕉獨立,名曰“聽雨軒”,哪怕在屋內廊下無法出戶,也無法阻擋雨天奏鳴曲對人們的吸引,真可謂是“此曲只應天上有”。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頤和園,千萬顆圓滑鵝卵石鋪成的甬路帶給行路者獨一無二的足下體感,更加令人難以忘懷。說起草木之香,屈原所愛的茝蕙也可與中國建筑結合,薛蘅蕪在大觀園中的處所便是如此。未入其院,先聞其芳,好個所在!中國人對建筑藝術的的追求,是止于至善的。
不用一根細釘,不搭一根鋼管,中國古建筑的靈魂,可以說是靠榫卯結構支起來的。四川報恩寺歷經了數不清的地動山搖,甚至是汶川地震的毀滅性沖擊,仍傲然挺立。反觀山下許多現代民舍卻在地震中被毀,誰能想到笑到最后的竟然是這精巧的木質斗拱呢?暗藏在浮華雕飾之下的榫卯結構,看似不起眼,一榫一卯,都凝聚了中國人超凡的智慧。誰又能說中國建筑不是中華智慧之美的最佳詮釋呢?
倘若去過西方的園林,看到平整的道路旁是剛剛修好的草地和布滿了人為痕跡的裝飾性灌木叢,好像教科書上標準幾何圖形的洋房略顯突兀地站在眼前,你定會覺得中式園林與之大相徑庭。而這樣全然不同的體驗來源于中國古建筑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中國人講究“留得殘荷聽雨聲”,為的是雨中泛舟能將所有感官投入于自然之中。拙政園中,更是為月兒留了一席“與誰同坐”亭。中國古建筑,體現了對于自然的喜愛。究其根本,在于中國人骨子里對自然的尊重與崇敬,所謂天人合一,更是對造物主的感激與報答。這足見中國人內心的謙遜,而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內在特質。
去看看吧,大街小巷里轉轉,在那里,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中國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