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暄
我們總是習慣于把自己囚禁在一方天地里,任時代洪流裹挾著向前,冷漠而迷茫。但這并不是值得效仿的生存方式。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告訴我們,“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而大自然在千百年前就早已悟出了這個道理,并討諸實踐——胡楊與胡楊相依相守,無私給予與奉獻,這是同類間的互連與互助;牙簽鳥和鱷魚共生共存,友善付出與獲取,這是異類間的扶持與尊重。
自然界是一本研讀不完的“生存啟示錄”,蘊藏著無窮的智慧,人類要想發(fā)展生存,不被歷史所拋棄,也有必要從大自然中去汲取生存的經(jīng)驗。
同類之間,聚沙成島,各美其美。在對外發(fā)展之前,需要對自身的、本民族的文化進行修繕。每一個個體都是一粒細沙,但聚集起來,則成塔,成島。每一粒沙都要有“成島”的參與感、角色感,都要為自己的“島”感到自信與自豪,都要為更美的“島”獻出一份力量。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便是文化自信,便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講好屬于自己的“中國故事”。
異類之間,連島成陸,美美與共。島與島之間建立聯(lián)接,民族與民族之間建立橋梁,我們一起去其他的“島”上看看那里的人們怎樣生活,怎樣勞作。但連接還只是起點,尊重與互助才是核心。從墨子“視人之國,若視其國”到習近平總書記“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jié)晶……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都無不彰顯著欣賞各種文明之重要性。古代有鄭和下西洋,現(xiàn)代有“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大國風范,更是“連島為陸”的最佳典范。我們同住地球村,都向往著“和而不同”的世界。從哲學意義上講,“同”是相同,“和”是和諧,“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內(nèi)在的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而非表象的一致與相同?!斑B島為陸”也并非將所有文明同質(zhì)化處理或以一家之言為主宰,而是維護各“島”的多樣性,讓人類文明百花齊放,迎接下一個春天。
動植物尚且知道攜手共進、相存相依、互幫互助,人類又怎能踽踽獨行?或許只有“聚沙成島,連島為陸”才能讓美變得更美,化單調(diào)的音符為恢宏的樂章,化黑白的個體為五彩的世界。最終,我堅信,我們會到達那個“天下大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