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讀到米蘭·昆德拉的幾句話,頗有些共鳴和感觸。他說:“這些大眾媒體使作品消失在它的作者的形象后面”;“偉大的小說總比它們的作者聰明一些。那些比他們作品聰明的小說家應(yīng)該轉(zhuǎn)行”。這幾句話仿佛針灸的幾根銀針,一下子扎中了我們當(dāng)下作品宣傳過程中某種亂象的痛楚處。
一部小說或者散文集甫一出版,高度發(fā)達的各類電子媒介——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網(wǎng)站、視頻直播等迅即啟動,關(guān)于此書的出版消息、作者介紹、分享會、研討會、書評等各類圖文并茂的信息紛至沓來,讓人應(yīng)接不暇。一個印象便出現(xiàn):某某又出版了一部書。因為此類信息幾乎每天都有,彼此覆蓋,加之為之“站臺”的評論家喪失了權(quán)威性和信任感,讀者很少有強烈的興致去獲取這部書并閱讀這部書。如此一來,就出現(xiàn)了昆德拉所說的作品消失在作者形象后面的情形——作者很熱鬧,書很寂寞。借助迅捷的電子媒介宣傳一部書和它的作者當(dāng)然無可厚非,甚至值得去使用,但這個“度”和“頻率”須把握好,不要太急切,不要太聰明,不要鋪天蓋地?zé)o底線地推銷自己,要謙遜,要有耐心,讓作品這顆“子彈”飛一會兒。其實在這個快捷時代,緩一緩是對一部作品最好的宣傳態(tài)度。在發(fā)達的電子媒介面前,最好的宣傳依然是你信任的人對你說這部書值得一讀。由此,便出現(xiàn)了昆德拉的另一句話:“偉大的小說總比它們的作者聰明一些?!?/p>
這期“新銳”欄目我們特別推出售貨員張麗容的詩歌。她每天上午推銷嬰幼兒用品,下午到鹵味店賣鹵味,晚上坐到桌前,從這些粗糲的生活里打撈出動人詩行。日日月月如此。她的詩精短有靈性,從中我們看到了生活與詩歌的互為滋養(yǎng)。她說:“我的淚水要比歡笑多/這跟幸福與否無關(guān)?!北酒谛≌f有知名小說家任玨方、楊曉升等人的作品。著名詩人臧棣帶來他的力作《青苔時刻》。散文也精彩紛呈。
值得記下一筆的是,本刊刊發(fā)的沉洲的報告文學(xué)《鄉(xiāng)村造夢記》獲得第九屆徐遲報告文學(xué)獎,特此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