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濤 劉文健
(1.西安市鄠邑區(qū)精神病醫(yī)院精神科,陜西 西安 710300;2.洋縣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陜西 漢中 723300)
抑郁癥臨床典型特征為持久的心境低落、興趣減退,嚴重者可閃現(xiàn)自殺、自殘等極端行為,伴或不伴妄想、幻想等癥狀[1]。除了上述精神癥狀以外,患者還伴隨多種軀體癥狀,如頭暈、頭痛、食欲減退、胃腸道易激癥等。目前臨床治療以西藥為主,最為常用的是西酞普蘭,其通過對5-羥色胺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而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從而改善抑郁負性情緒[2]。但抑郁癥患者的神經(jīng)遞質(zhì)異常不僅僅限于5-羥色胺,因此該方案治療抑郁癥會患者療效并不穩(wěn)定。中醫(yī)在治療精神類疾病方面歷史悠久,根據(jù)八綱辨證對患者進行分型,不同證型予以個性化治療,針對性強,大多能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3]。肝郁脾虛證型是中醫(yī)辨證抑郁癥患者中最為常見的中醫(yī)證型。本方案采用針灸結合西酞普蘭治療肝郁脾虛型抑郁癥,觀察其對患者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此類患者的治療方案優(yōu)選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肝郁脾虛型抑郁癥患者80例,將其按照入組順序編號,單號納入對照組,雙號納入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4例,女28例;年齡(47.27±8.25)歲;抑郁癥病程(2.17±0.58)年。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47.34±8.31)歲;抑郁癥病程(2.09±0.62)年。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4]中對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對肝郁脾虛證型的證型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認知功能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它嚴重軀體性疾病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未能完成治療隨訪工作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抗抑郁西藥西酞普蘭治療,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四川科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4142,規(guī)格:5 mg/片,10 mg/次,1次/d,根據(jù)患者病情可調(diào)劑量范圍5~20 mg),連續(xù)治療2個月。觀察組患者再增加針灸治療:取平臥位,采用0.30 mm×40 mm毫針直刺內(nèi)關、太沖穴位,向后平刺百會,向鼻尖方向平刺印堂穴,直刺神門穴;上述穴位得氣后,提插行針,留針30 min,1次/d,連續(xù)治療5 d,休息2 d,連續(xù)治療2個月。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抑郁程度,得分越高說明抑郁癥狀越嚴重;根據(jù)HAMD評估得分差評估臨床治療療效,HAMD評分較治療前下降(減分率)超過95%為治愈,HAMD減分率介于75%~95%為顯效,減分率介于50%~75%之間為有效,不符合上述療效標準者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采用生活質(zhì)量評分(WHOQOL-100)評估患者生活質(zhì)量,得分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高。收集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常見不良反應為失眠、惡心、便秘、口干、疲勞、嗜睡等。
2.1HAMD評分及臨床療效率比較 對照組HAMD治療前(20.37±2.69)分、治療后(17.34±2.17)分;觀察組HAMD治療前(20.28±2.64)分、治療后(16.54±1.83)分。治療后,兩組患者HADM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3.251,P<0.05)。完成治療后,對照組治愈5例、顯效11例、有效17例、無效7例,有效率為82.50%;觀察組治愈8例、顯效13例、有效16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2.50%。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3.516,P<0.05)。
2.2WHOQOL-100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自身生活質(zhì)量總主觀感受、總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提升,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t=3.945、4.395、4.342、5.34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
2.3不良反應組間比較 對照組失眠1例、口干1例、嗜睡1例,不良反應率7.50%;觀察組口干1例、嗜睡1例、便秘1例,不良反應率7.50%。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0.05)。
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生物化學、睡眠學、腦電生理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臨床治療難度大,患者復發(fā)率高[6]。西酞普蘭是目前臨床治療抑郁癥最為常用的藥物,但由于抑郁癥發(fā)病因素復雜,臨床療效因患者個體差異而不穩(wěn)定[7]。尋找更為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是臨床面臨的重要課題。
中醫(yī)在治療情志類疾病歷史悠久,中醫(yī)將抑郁癥歸于“郁癥”范疇,病機為七種情志混亂致腦部失控和氣虛,而情志受制于五臟,五臟化五氣,喜、怒、憂、思、恐五氣對應心、肝、肺、脾、腎五臟[8]。多思是抑郁癥患者最為常見的患病原因,思慮過度致脾虛,脾虛不能司運化之職,致肝疏泄升舉功能失調(diào)而致肝郁,肝郁致氣滯淤血,氣化火上行,心神解擾,致煩躁易怒、頭暈頭脹。肝郁脾虛是郁癥者最為常見的證型[9],臨床治療則以疏肝健脾為要。百會屬肝經(jīng),針刺百會可疏肝解郁、清醒腦部、鞏固陽氣[10];印堂屬督脈,針刺印堂可提振陽氣,暢通氣血;內(nèi)關屬心包經(jīng),針刺內(nèi)關可改善心悸、失眠,配足三里可調(diào)中和胃,改善脾虛;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jīng),針刺可改善血行不暢搭疏肝之效,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jīng),針刺可治心悸、怔忡等疾。上述諸穴配合共奏疏肝解郁、健脾醒腦之功[11]。
本方案采用西酞普蘭聯(lián)合針灸治療肝郁脾虛型抑郁癥,結果顯示,與單純西酞普蘭治療患者比較,其在抑郁癥狀改善及臨床療效、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方面優(yōu)勢明顯,且并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說明針灸結合西藥調(diào)控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是治療肝郁脾虛型抑郁癥患者的更優(yōu)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