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
摘 要:劉東星是明代隆萬年間的官員,出生于山西沁水之望族,官至工部尚書。他曾任河漕總督,負責治理河道和漕運事宜,疏浚徐、宿之間運河;開通界首、邵伯之間的漕渠;開鑿泇河,為明后期漕運的暢通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體恤民生、致力于災(zāi)荒救濟,是一位古代少有的廉能官員。
關(guān)鍵詞:劉東星;家世;政績;廉能
中圖分類號:K 24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6883(2023)01-0031-06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1.006
劉東星(1538-1601),字子明,別號晉川,謚莊靖,山西沁水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他淡泊儉樸,清正廉潔,系晚明一代廉吏;他關(guān)心民瘼,積極妥善地救濟災(zāi)民;他能力卓絕,勇于任事,在漕運、治河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后病死在治河任所。本文在對其家世和宦跡予以簡要介紹的基礎(chǔ)上,重點闡述他在救災(zāi)、治河和漕運等方面的功績。
一、劉東星的家世及其宦跡
(一)劉東星的家世
劉東星世代居住在坪上村,其高祖名諱劉載,曾祖父劉文住,祖父劉得保,父親劉賓。
劉得保(1476-1552),字善固,因?qū)O劉東星貴贈通議大夫、吏部右侍郎。劉得?!吧池殹?,先是以耕種自給,后又經(jīng)商,“賈行鹽鐵江淮間”。劉得保樂善好施,“不吝喜貸,予不償亦不問”。有一子,即劉賓;孫三,東星、東銘、東啟;曾孫七,用相、用康、用健、用懋、用俊、用成、用恕。[1]
劉賓(1514-1595),寧尚徵,別號松巖,因子東星貴加封中憲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贈通議大夫、吏部左侍郎。劉賓“少從師受書,未成去”,后在縣衙做管理獄卒的吏員,“獄多寬釋獄,訟系中有迢去者,公當故縱,及坐,尋獲之得免,自是厭刑名,因輸貲得冠帶”。在家教子讀書,后又“以例除郯城司榷”,即郯城縣負責稅收的官吏。司榷雖然屬于低級的官吏,但卻是肥差,然而對劉賓來說,“非其好也”。因此劉東星中舉后,劉賓遂解職歸家,“少宰成進士,讀書中秘,迎公京邸”。劉賓日常生活極其節(jié)儉,其到達兒子的官邸后,劉東星飯菜做得比家居時稍微豐盛了一些,結(jié)果劉賓“艴然卻不御”。在受封吏部右侍郎后,劉賓“淡素自如,食不兼味,衣不垢甚不更”。劉賓還明大義,劉東星因得罪高拱而遭謫蒲城縣丞后,劉賓立即寫信給劉東星,告誡其不要因為貶謫而怠政,他說:“固知兒有今日,然兒今毋謂謫也而少挫,亦毋謂謫縣丞也而怠其職”。劉東星官刑部主事時,對一起案件的處理意見與上司相左,其他郎官都附和上司的意見,“諸郎唯唯,少宰獨持以為不可”,劉賓知道后說:“是不愧其官,且不愧吾子矣!”與乃父劉得保一樣,劉賓也是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生平立名義,重然諾,少以貲,市繒江淮間,誤多入估人金,立召還義,鄰父困鬻所,居立券當徙,公愀然曰:與人鄰,而見其老轉(zhuǎn)徙以去,非吾所忍,久之鄰父沒,乃為其子購別室居焉。性好施,急人之困,計歲入余羨,市粟別貯,以待歲之不易,小歉則平糶,大歉則賑之……沁視公貯若外廩,其自奉菲薄,輒自嗇惜福,不敢取贏于世”。劉賓有子二,東星、東銘;孫五,用相、用康、用健、用俊、用成;孫女三;曾孫男女各四人。[2]302《明贈嘉議大夫吏部右侍郎劉公墓碑》中載劉得保有一子劉賓,有三孫七曾孫,而這里據(jù)《明故累封嘉議大夫、吏部右侍郎松巖劉公神道碑》載,劉賓僅有二子五孫,兩處記載似相抵牾。筆者猜測劉東啟可能由他支過繼到劉賓門下,或者本系劉賓子,過繼給了其他支系,故明贈嘉議大夫吏部右侍郎劉公墓碑》未載。
光緒《沁水縣志·選舉志》中還有劉東津、劉東郊、劉用行、劉用寬、劉韓孫等,他們應(yīng)當也是劉東星的族人,其中劉東郊、劉東津為從兄弟,劉東郊為萬歷七年(1579)歲貢,官襄垣訓導;劉東津,萬歷十三年歲貢,歷官河曲訓導、三河縣教諭;劉用寬,東郊六子,官長子縣訓導,升陜西鎮(zhèn)安縣知縣;劉韓,劉東津?qū)O,天啟辛酉副榜恩貢;劉用行,萬歷三十三年貢。由此可見,劉東星之家族系當?shù)刂濉?/p>
從劉東星父祖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正直清廉、樂善好施、深明大義是坪上劉氏的優(yōu)良家風。正是父祖的品性和劉氏的優(yōu)良家風對劉東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為晚明造就了一位功勛卓絕的廉吏。
(二)劉東星宦跡述略
劉東星“生而穎秀,博聞善誦”1,十四歲“補弟子員”,嘉靖四十年(1561),“舉山西省試第三”,隆慶二年(1568)進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讀書內(nèi)館”。隆慶四年,授兵科給事中,尋轉(zhuǎn)禮科左給事中。給事中雖然僅為從七品,但權(quán)責極重,掌握著封還詔敕、抄發(fā)章疏、稽查違誤以及監(jiān)察六部、糾彈官吏之責。時逢高拱當國,“宵人附麗,政多失平”,劉東星“將露章彈之”,但消息泄露,結(jié)果劉東星于隆慶六年(1572)被貶為蒲城縣丞,后又遷盧氏知縣。
萬歷元年(1573),“召為刑部主事”,萬歷五年,“以戶部員外郎出為河南僉事”,萬歷七年,“轉(zhuǎn)陜西參議,以學行推浙江提學副使”,萬歷十年,“升山東參政,轉(zhuǎn)漕中都”。劉東星母逝,丁內(nèi)艱,服除,補河南參政,“旋進山東按察使,備兵易州”,萬歷十七年升湖廣右布政使,轉(zhuǎn)左布政使,其間逢李贄在武昌遭人圍攻2,劉東星給予保護并將其接回府邸“或迎養(yǎng)別院,或偃息官邸,朝夕談吐,始恨相識之晚”3。萬歷二十年,“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地方”,“其時倭寇朝鮮,王師出討,宿重兵于天津”,又逢天津等地發(fā)生災(zāi)荒,劉東星“外畫東征便宜,內(nèi)理荒政”。萬歷二十一年,“轉(zhuǎn)左副都御史,入理院事,尋遷吏部右侍郎”。萬歷二十三年,改左侍郎。萬歷二十四年父逝,朝廷賜祭,丁憂,其間,派其子將李贄接至山西沁水,李贄白天“終日閉戶讀書”,手抄不輟,夜晚就與劉東星切磋學問,并輔導劉東星的兒子劉用相和侄子劉用健讀《大學》《中庸》,解答他們的疑問。用相、用健二人還將李贄與劉東星的談話以及李贄給他們的解疑記錄下來,結(jié)成《明燈道古錄》一書出版。④萬歷二十六年,起工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提督軍務(wù)兼管漕運”,“七省監(jiān)司長吏,咸受節(jié)制”。萬歷二十七年,晉工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萬歷二十九年,卒于任所。明神宗遣官諭祭,贈太子少保。天啟初,謚莊靖。
劉東星歷官三十余年,“官皆十六易”[3]。他不僅為官清正廉潔,“以儉素自持”,而且能力極強,積極作為,幾乎在每一個職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在救災(zāi)和河漕方面更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下面重點從這兩個方面闡述其政績和貢獻。
二、劉東星救災(zāi)、治河、漕運等
方面的政績考
(一)持大體,恤民瘼,致力災(zāi)荒救濟事宜
劉東星為政“持大體,恤民瘼”。他較少計較個人恩怨。雖然他一度由京官被貶到邊遠之地,但并未因此怠政自棄,而是積極作為,正如當時的于慎行所說:“公雖以內(nèi)吏左遷,然其為令若丞,躬行節(jié)愛,未嘗傳舍其民,所至獎薦儒生,多成名士,二邑皆歌舞之?!保?]2509《蒲城縣志》對此也給予高度評價:“隆慶六年,以禮科給事中謫邑丞,居恒造就生儒,攝篆有惠政?!?他不阿附上峰,如前所述,在官刑部主事時,遇到一起案件,尚書最終判決死罪,其下屬也都唯諾附和,唯獨劉東星認為證據(jù)不足,“力白其冤”,雖然冤者被執(zhí)行死刑,但不久真相大白,結(jié)果尚書和其他郎官皆遭罷官,劉東星因此聲望大起。
在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地方時,倭寇入侵朝鮮,各路重兵駐守天津,又逢天津、靜海、滄州等地遭遇災(zāi)荒。劉東星在謀劃抗倭方略的同時,積極部署救災(zāi)事宜,他上疏朝廷,指出“軍民仳離之狀最苦”,請“改折蠲,停差次”,并“發(fā)德州漕糧二萬石分賑,又八萬石平糴煮粥給米”,獲得朝廷允準,百姓因此得到了及時救濟,“官不失直而民贍給”。2災(zāi)荒之年一般也是盜賊蜂起的時候,當時,受饑荒影響,定州盜起,“聚且千人”,“時議主剿”,劉東星的父親聽聞后,嘆曰:“夫且何罪,饑寒逼迫,而以膏鋒刃,不亦冤乎?”。或許受父親的影響,劉東星沒有同意主剿,只是“殲其魁若干,余貸不問”,從賊者感戴劉東星的不討之恩,紛紛散去。③由此可見,“殲其魁若干,余貸不問”,[2]302雖然只是劉東星基于對形勢的判斷而采取的平叛策略,但實際上體現(xiàn)的卻是他對民間疾苦的同情和理解,是對民生的體恤。
劉東星在總理河漕時,“燕趙齊梁災(zāi),流徙滿道”,他親自并號召屬下捐俸,設(shè)立粥廠,“所活甚眾”。他還施行以工代賑,并恩及遭流放或徒刑的罪犯,“又下郡邑諸城旦徒,惟盜竊不免,其他盡令浚河,得以輕重相準,弛其十五六,頗省召募,徒得早脫,所生全亦無算”。諸如此類的事跡還很多,因此于慎行說:“凡公所為福利于民,多此類也!”[4]2510
不惟劉東星本人積極致力于災(zāi)荒救濟事務(wù),其父祖也都曾致力于家鄉(xiāng)的慈善事業(yè),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論述。
(二)鞠躬盡瘁,致力于河漕事業(yè)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政治中心和經(jīng)濟中心再次分離。在這種情況下,北方所需的糧食基本上都是通過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運河而從富庶的江南地區(qū)運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漕運,運河因此成為明王朝經(jīng)濟和軍事的生命線。另外,由于運河河道有的地方需要借助黃河,因此黃河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漕。運河河道的疏浚和修治、漕運的管理以及黃河的治理就成為明朝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的大事。對于漕運和黃河治理的重要性,曾任漕運總督的張瀚的兩段話可謂一語中的,他說:“漕運乃國家重計,國初自永樂移都北京,軍國之需盡仰給于東南。”[5]158又說:“若夫輸運帆檣,必由河道。每歲舟千艘,糧萬石,渡江淮以溯黃河。從此浮濟入汶,逾滄瀛而連通惠,皆藉停溜疏通。其中設(shè)堤岸以束奔騰,建閘壩以時啟閉。雖浚鑿排瀹,運用賴于人謀;而轉(zhuǎn)徙變遷,緩急難調(diào)水性?!保?]160
正是因為漕運和治河在明代的重要性,漕運和河道總督一般都由工部侍郎甚至是尚書兼任。而劉東星是這其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萬歷二十六年,黃河在單縣的黃堌口處決口,河水泛濫,向東南越過徐州,至宿遷縣南奪淮入海,導致徐州、宿遷之間近三百里的運道干涸,漕運受阻。劉東星臨危受命,先是于該年六月以工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身份總理河道,提督軍務(wù)兼管漕運,挑起治河與漕運的重擔,后又晉升工部尚書,繼續(xù)負責治河與漕運。在劉東星之前,“河漕為兩府,漕大臣居淮,主發(fā)運;河大臣居濟,主疏渠。會有大役,兩不相謀,幾廢成功,朝議合之便,乃總屬公,七省監(jiān)司長吏咸受節(jié)制”[4]2510。明實錄所說“河漕之有總理,自東星始”1,亦是此意。由此亦可見朝廷對劉東星之信任。劉東星也不負眾望,從任河漕總督到卒于任所僅三年多的時間里,共做了三項大的工程。
1.恢復元朝黃河故道,疏浚徐、宿之間運河
劉東星上任后,先是立即投入了實地勘察工作,他“循行河堤,相度便利”,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治河和保漕的具體方案。劉東星認為,“漕渠梗塞,其治在標;河流橫決,其治在本”,遂確立了標本兼治的原則,決定“兩利而并舉之”:一是開挖趙渠,恢復元朝時的黃河故道;二是疏浚江蘇境內(nèi)的漕運河道?!摆w渠者,起商虞以下至于彭城,元賈魯故道也。行二百余年,嘉靖末北徙”,因此嘉隆年間,潘季馴就曾提議開挖趙渠,“計費四百萬,遂止”。劉東星在潘季馴當年所提方案的基礎(chǔ)上,稍加修改,借助“河決黃垌,稍蕩成渠”之便利,在蕭縣西北之曲鋪開挖河道,至蕭縣與徐州之間的三仙臺,抵達小浮橋。然后又疏浚了徐州、邳縣到宿遷之間的漕運河道。這兩項工程,總計挖掘疏浚河道三百里,用時僅五個月,耗銀僅十萬兩。[4]2510皇帝詔令嘉獎,晉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蔭一子。
2.開通界首、邵伯之間的漕渠
明初,運河邗溝段基本上由湖中行走,謂之湖漕。雖然借助湖泊,省時省工,但漕船湖上行走,經(jīng)常會面臨風濤之險。因此,早在弘治年間,南京兵部左侍郎白昂就奏稱:“凡高郵湖行,船最忌西北風,往來舟楫多致覆溺,若于磚塘內(nèi)開復河一道,引水行舟,可免風濤之患。”于是,朝廷下令開鑿康濟河,“巡河監(jiān)察御史孫衍、管河郎中吳瑞因共挑浚,并置閘堰、筑堤岸,以利牽挽,往來稱便焉”。2康濟河的開鑿使邵伯到寶應(yīng)之間的運河實現(xiàn)了河湖分開,但是在邵伯、界首之間依然是借湖行船,而且“邵伯、界首二湖,揚之巨浸,游波泱漭,風則善溺”[4]2510,十分兇險。萬歷二十七年劉東星在完成了趙渠的開挖和徐州、宿遷之間漕運河道的疏浚后,便決定開挖邵伯、界首二湖之間的漕渠,次年正月,在邵伯湖以東開挖了長達十八里的月河,以邵伯湖堤為西堤,另筑東堤,同時南北建閘,此外還建了一座減水閘。十一月,又開挖界首月河。界首月河長十余里,亦是南北建閘。至此,界首、邵伯之間的漕渠貫通,“行旅宴然”,“初議二十萬,比成,費可三萬”。[4]2510從此,邗溝段運河基本實現(xiàn)了河湖分開。
3.奉旨開泇河,未竟而卒
如前所述,運河有的河段需借助黃河,而黃河歷來桀驁不馴,不僅使河道充滿兇險和不測,而且黃河的泛濫還經(jīng)常侵淤運河河道,致使漕船無法通行。因此,避黃行運、黃運分離就成為明中后期漕運中一個重要的呼聲。泇河的開鑿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fā)生的。
泇河“自邳州抵夏鎮(zhèn),凡二百三十里,中有微湖,北接汶、泗諸水,南達沂、沭諸河而諸泉夾注”3。早在隆慶三年,漕運總督翁大立就提出了開泇河的主張。這年七月,“河決沛縣,茶城淤塞,糧艘二千余皆阻邳州”,翁大立因此上奏說:“臣按行徐州,循子房山,過梁山,至境山,入地浜溝,直趨馬家橋,上下八十里間,可別開一河以漕?!保?]2089次年九月,“河決邳州,自睢寧、白浪淺至宿遷小河口淤一百八十里,運船千余艘不得進”,翁大立再次上疏,明確提出開鑿泇河的建議,他說:“邇來黃之患不在河南、山東、豐沛,而專在徐、邳,故先欲開泇河以遠河勢,開蕭縣河以殺河流者,正為浮沙擁聚,河面增高,為異日慮耳!今秋水游正,橫溢為災(zāi),臣以為權(quán)宜之計在棄故道而就新沖,經(jīng)久之策在開泇河以避淤議,無出此兩者?!?萬歷年間,總理河道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傅希摯、工科給事中楊應(yīng)文等都曾先后疏請開鑿泇河,朝廷也曾派員勘察,但皆因意見不一和費用太高、難度大而罷。5工部尚書、河道總督舒應(yīng)龍還曾開鑿韓莊段,亦“中作而罷”。[4]2510
劉東星力主開鑿泇河,并親自勘察,終獲明神宗允準。整個工程“初議百二十萬,費才七萬所辟已十二三”1。但就在此時,劉東星因積勞成疾而一病不起,他上疏乞休,但或許是萬歷皇帝覺得只有劉東星才堪此大任,故“累詔不允”。劉東星就臥床“治書經(jīng),理河事”,并感嘆說:“吾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耶!”[4]2510萬歷二十九年九月,劉東星卒于任所。泇河的開鑿雖然因此中斷,但兩年后,總理河道李化龍與淮陽巡撫李三循劉東星所開泇河遺跡,繼續(xù)開鑿泇河,終于完成了這一浩大的工程。清人對泇河之開鑿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可以“避呂梁二洪之險”,并盛贊劉東星和李化龍“皆勝國名臣”。2
泇河的開鑿,使運河“盡避黃河之險”,“運道由此大通”[6]2097,對此,清代治河專家靳輔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有明一代治河,莫善于泇河之績”[7]。靳輔的評價應(yīng)該說是比較客觀的,泇河開通后的三百年間,京杭運河未再有大的改道就說明了這一點。
三、余 論
由上可見,劉東星既是一位實干有為的能臣,又是一位清正奉公的廉吏。對于劉東星的才干,應(yīng)當說是皇帝和朝臣的共識,正因如此,所以當河絕黃堌口、運道告急,萬歷帝要求“詔舉才臣”時,“臨視咸舉上黨劉公”[4]2509,且為避免河大臣、漕大臣互相掣肘,“朝議合之便,乃總屬公”。劉東星的好友李贄甚至認為,劉東星是“輔主安民”的相才,擔任河漕總理是屈才,故他在《書晉川翁壽卷后》中說:“公今暫出至淮上,淮上何足煩公耶!然非公亦競不可?夫世固未嘗無才也,然亦不多才。唯不多才,故見才尤宜愛惜,而可令公臥理淮上耶?在公雖視中外如一,但居中制外,選賢擇才,使布列有位,以輔主安民,則居中為便?!保?]由此亦可見劉東星才干之非凡。
能臣未必是廉吏,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很多,張居正就是一例。但是,劉東星絕對是廉吏的典范。在明代官員選拔制度中,科道官的薦舉非常重要,“巡方之職莫重于察吏,莫公于舉劾”,但是明中后期,被薦舉和薦舉者行賄受賄現(xiàn)象非常普遍,獲得薦舉后給薦者送謝禮更是習以為常,而且也符合人之常情,因此“即賢者且不免焉”。但是劉東星對這種謝禮也是予以拒絕,他認為“薦而受謝與賄而后薦等耳!”3河工向來是貪污之淵藪,無論是疏浚徐、宿之間運河,還是開鑿界首、邵伯之間的運河,還是開鑿泇河,都是非常大的工程,此前之所以多次疏請開鑿而無果,一個重要原因是預(yù)算費用太高。而這幾項浩大的工程,實際支出都遠遠低于預(yù)算,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劉東星的廉潔。
綜上可見,劉東星是明朝一位積極作為、不可多得的廉能官員!
參考文獻:
[1](明)沈一貫.明贈嘉議大夫吏部右侍郎劉公墓碑[M]//賈志軍.沁水碑刻蒐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295-297.
[2](明)趙志皋.明故累封嘉議大夫、吏部右侍郎松巖劉公神道碑[M]//賈志軍.沁水碑刻蒐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3](明)沈一貫.明故資善大夫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晉川劉公神道碑[M]//賈志軍.沁水碑刻蒐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300-302.
[4](明)于慎行.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晉川劉公東星行狀[M]//焦竑.獻征錄:卷五十九.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
[5](明)張瀚.松窗夢語: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張廷玉.明史:卷八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清)靳輔.治河要論[M]//賀長齡.清朝經(jīng)世文編正續(xù)編:第2冊.揚州:廣陵書社,2011:413.
[8](明)李贄.焚書:卷二[M].長沙:岳麓書社,1990:73.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corruptible Official Liu Dongxings
Family History and Poli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Ming Dynasty
ZHANG Xian-zh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
Abstract:Liu Dongxing was an official during the Longqing and Wanli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born in a prominent family in Qinshui of Shanxi Provence.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Minister of Works. He also served as the Governor-General of Water Transport. During this career,he was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canal and river transport. He dredged the canal between Xuzhou and Suzhou,excavated the shipping channel between Jieshou and Shaobo and dug the Jia River,making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mooth flow of river transpor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e also showed solicitude for peoples livelihood,and he was dedicated to disaster relief. In summary,he was one of the few officials of incorruptibility and competence in ancient China.
Key words:Liu Dongxing;family history;political achievements;incorruptibility and competence
責任編輯 溫優(yōu)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