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看到一則與勞動有關(guān)的舊聞。山東濟寧的一個孩子上五年級,不好好學習,家長請了家教一對一輔導,效果仍不理想??偸菍W習一會兒就要走神、開小差,寫作業(yè)也是磨蹭、拖拉,寫一點就要出去玩上好一會兒。孩子父親周先生實在沒辦法了,將孩子帶到車間里鏟沙體驗生活,在氣溫高達40多度的車間里,這個10歲左右的男孩手握大鏟,滿頭大汗,一臉不快地不斷鏟除大型運沙車車輪下的沙子。孩子第一天就累哭了幾次,回去后主動寫了一小時作業(yè),但還是忍不住,繼續(xù)跑出去玩,周先生覺得效果不理想,接著幾天都讓孩子去挖沙,“讓他自己去領(lǐng)悟”。網(wǎng)友們看到這一幕,紛紛留言:“你的方法是對的?!薄斑@是哪里的洗沙場,把我兒子也送過來!”看來大家對周先生的做法多持認可的態(tài)度。但筆者卻認為,勞動是很重要生活內(nèi)容之一,勞動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什么時候,勞動成為一種“懲罰”的形式?明明是與學習一樣重要,但似乎漸漸成為學習的對立面——你不好好學習,就去勞動吧,這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看一看我們的身邊,也不缺乏這樣的例子。一個學生作業(yè)沒有完成,罰他擦一個星期的黑板,老師沒有覺得這有什么不妥,學生也心平氣和地認罰;另一個學生課間惡作劇,把一名女生嚇哭了,老師讓他寫一份檢查書,再加上一個星期打掃教室的衛(wèi)生,這樣的處罰也并不少見。大多數(shù)情況下,除了正常安排的教室值日,老師對于學生的勞動教育,竟然會和學生的犯錯聯(lián)系在一起,勞動成為對學生的一種“懲罰”,這會讓學生怎么來看待勞動,又會以怎樣的心情來參與勞動呢?
其實,勞動教育完全可以發(fā)揮出它對學生成長更大的積極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沒有勞動就不可能生活,從勞動開始認識世界——只有在這個條件下,人才能理解和盼望勞動的歡樂?!痹谒诘呐练蚶资仓袑W,學生一跨進校門,就進入了一種各式各樣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氛圍之中。每一個學生都毫無例外地在志愿選擇的課外小組里勞動,例如像養(yǎng)花小組、選種小組、園藝小組、養(yǎng)蜂小組、電工小組、自動化和遙控學小組等,少年鉗工設(shè)計小組的成員,不僅能在活動模型中復制出真正的機器和機件,而且能發(fā)明動力機和工作機的新的接合法及各部件的新的接合法。少年育種小組的成員在培育含蛋白質(zhì)更高的小麥及含脂肪質(zhì)更高的向日葵。在這里,勞動不僅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一個教育過程。孩子們?yōu)樽约旱挠H人種下蘋果樹和葡萄,把第一批果實送給自己的親人,用自己種的小麥磨成的面粉做成面包,請親人和老師品嘗。當人們品嘗著甘甜的果實和香味撲鼻的面包時,孩子們的心中涌出了巨大的幸福感。雖然為了這一刻,他們可能要付出幾個月的勞動,但他們真正理解了勞動的意義,明白了只有勞動,才能給人帶來歡樂,帶來幸福。
這樣的勞動,才真正回歸到應(yīng)有的樣子,激發(fā)起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而不是將勞動視為一種受罰和被批評、被教育的方式。想起筆者上學的時候,每年開學,一定是全校師生共同勞動,用一天的時間將校園一個暑假長出的雜草除凈,就是手掌磨出水泡,大家也干得熱火朝天。雖然時間過去了很久,當時很多勞動的細節(jié)都已經(jīng)淡忘,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勞動的過程中,讓我掌握了很多勞動的技能,感受勞動所帶來的身心放松和享受勞動成果的快樂。要是把勞動當成一種“懲罰”的話,還能體會到這些感受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教育過程中,沒有勞動的主動參與,會讓學生的成長缺少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幫助學生形成對勞動的正確認識,教育孩子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從自我服務(wù)做起,從尊重和善待身邊的普通勞動者做起。我們要把勞動作為學生成長教育極其重要的一個支點,發(fā)掘勞動中蘊含的巨大的教育力量,而不應(yīng)將勞動當作對學生的一種“懲罰”——這遠遠背離了勞動教育的初衷,也忽略了勞動對于一個人成長的真正意義。
“猶如犁鏵因天天耕地會脫銹而光潔如鏡,人的心靈也會由于勞動,克服困難,勇敢地對待失敗,不為成績所迷惑而閃閃發(fā)光?!钡柑K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能夠帶給每一位教育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共鳴,以及腳踏實地、知行合一的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