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6月10日,作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配套活動,“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啟幕。本次展覽匯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級文物70件,珍貴文物90%以上,是成都博物館建館以來水平最高、珍貴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覽。
展覽以“源”“遠”“流”“長”四字構建講述脈絡,見字剖意,釋讀萃圖成字之“源”、文以載道之“遠”、福澤廣布之“流”、文脈綿延之“長”。展覽從8000余年前出土于賈湖遺址的,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源頭刻符龜甲講起。該龜甲上的刻符形似一只眼睛,自此,文明在混沌之中睜開雙眼,先民智慧匯成漫天星斗,照耀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綿延至今。秦統(tǒng)一文字、變大篆為小篆,此后天下分合、朝代興替,而“書”必同“文”,統(tǒng)一的文字成為中華民族四海一心的文化坐標。漢代,篆書隸變,成為弘揚儒家經典的官方字體,“漢字”之名即由此定格,真正從文化、思想上建立起多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行書發(fā)軔而草書盛行,風流之姿中展卓越風骨。隋唐以降,書法名家輩出,虞世南楷書《大運帖》、柳公權《玄秘塔碑》、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本》、皆在展覽中呈現。
與此同時,漢字不僅體現著每個時代獨特的精神風貌,也彰顯出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哲學思想、價值體系。周天球所書《行書陋室銘軸》,用古雅工麗、余韻悠長的書風,傳揚著詩人劉禹錫潔身自好、榮辱不驚的隱逸品格;祝允明草書《岳陽樓記》,以果敢蒼勁的運筆、恣意縱橫的書勢揮毫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更有宋代著名詞人、愛國將領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去國帖》,渾厚沉婉、方正挺拔,尺牘文書力透紙背,是歷代文人修身致知、心懷天下的精神脊梁。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統(tǒng),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是記錄、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是維系國家統(tǒng)一、促進民族融合的紐帶,更是承載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的湯湯之水。(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