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一次,我在一所學校分享主題為《“小鬼”也當家》的家長專題講座,學生們也一起參加。在“我在家中就是小主人”環(huán)節(jié)中,一個12歲的小女孩說:“家里人生病需要我照顧的時候,我就是家中的小主人?!蔽覇枺骸澳芫唧w說說嗎?”女孩說:“最近,我和媽媽一起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親子游學活動。媽媽暈車,我就邊照顧媽媽邊游學。老師提出幫助我一起照顧媽媽,我婉拒了。因為我覺得,照顧媽媽是我應該做而且能做好的事情。”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是啊,有些困難必須自己面對,敢于擔責,才能解決問題。家庭小主人的責任感正是在這些點滴小事中慢慢形成的。應一些家長的要求,課后,我們邀請該女孩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一場沙龍活動。在家長的迫切追問和女孩的沉穩(wěn)應答中我們發(fā)現,她的擔當和對家庭的責任感已經內化為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沙龍活動中,女孩的母親這樣說:“從上幼兒園起,孩子就承擔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現在五年級了,她能在周末打掃衛(wèi)生,會和家人一起做飯,與我們商量和制訂出行的計劃。如今女兒就是我的閨蜜,什么事情都可以一起商量?!?/p>
女孩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啟發(fā)我們:讓孩子承擔家庭責任是教育的一部分。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應和孩子一起預想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不斷激活孩子的思維,引導其承擔起生活的責任。
心理學家認為,在引導孩子承擔家庭責任的過程中,家長應明確界限和分工,避免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內耗現象。每個家庭都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和敢于承擔任何后果的勇氣。
一、共商,劃分責任清單
從個人到家庭,每個孩子都在漸進式發(fā)展中成長。由負責自己的臥室衛(wèi)生到負責客廳衛(wèi)生,從照顧臥室的綠植到給家人做一頓飯……在責任劃分和協商中,讓孩子承擔能力范圍內的責任。共商,是尊重孩子、培養(yǎng)孩子健全人格的過程。讓孩子參與家庭事件的決策,是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對待,使其逐步學會在承擔家庭責任中認識自我、認可自我、發(fā)展自我,并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共商中傾聽,在傾聽中選擇,在選擇中堅持自我。
二、激勵,從他律走向自律
在承擔家庭責任的過程中,孩子會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是積極的情緒積淀還是負面情緒的積累,取決于家庭教育中的常態(tài)氛圍,尤其是家庭日常氛圍。在鼓勵性的語言如“這事給你做,我放心”,以及不信任的語言如“小心點,別搞砸了”中,很明顯,前者更能喚醒孩子的責任意識,激發(fā)其積極能量。心理學認為,一個經常被肯定的孩子會不斷釋放正能量,內心充實,能夠體驗到家庭的歸屬感和個人的價值感。
三、示范,責任感的代際傳遞
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最信任的人是父母。研究表明,培養(yǎng)勤奮感的最佳時期是6至12歲,父母在承擔家庭責任過程中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對責任承擔的認知。父母只有把承擔家庭責任作為自己的生活習慣,讓愛家、愛生活成為常態(tài),才能向孩子傳遞出積極的信號,使其明白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擔責任,并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
反之,如果父母在承擔家庭責任時表現消極,就很難讓孩子在承擔家庭責任的時候表現積極。父母的穩(wěn)定情緒是一種隱性的示范力量,不僅能增強自身的擔責意識,而且可以給孩子樹立榜樣。在物質生活富足、精神文化日益豐富的今天,和父母一起分擔家庭責任時的幸福感有利于激發(fā)孩子潛在的積極力量,既可以強化其家庭歸屬感,又可以增強其責任意識。
責任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一個家庭幸福的基石。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意識的第一任教師是家長,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那就讓我們從家庭教育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用行動去影響孩子,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