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寬容與壓制:尼祿的基督教政策探究

2023-07-04 14:50江雯婷田明
關(guān)鍵詞:國家治理

江雯婷 田明

摘 要:尼祿作為古羅馬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其生平事跡一直是學(xué)界研究的焦點。公元64年大火及之后對基督教的“迫害”是尼祿統(tǒng)治時期的標(biāo)志性事件,令尼祿被釘在恥辱柱上千年之久。尼祿統(tǒng)治期間正值早期基督教發(fā)展之時,傳教的使徒彼得和保羅先后于此時殉道,對于二人的死,基督教史家認(rèn)為尼祿難辭其咎。但根據(jù)文獻(xiàn)分析,尼祿沒有“迫害”過使徒彼得和保羅,且公元64年大火后尼祿殺害基督徒并不代表他對基督教進行全面打壓。尼祿對待基督教秉持宗教寬容的態(tài)度,但他確實對基督教進行過局部打壓,這種壓制是基于帝國利益,并不影響早期基督教的成長。

關(guān)鍵詞:尼祿;基督教政策;國家治理

中圖分類號:K12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5-0022-06

尼祿(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54—68年在位),是朱利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傳言中的“暴君”。古典史家認(rèn)為尼祿犯下弒母殺妻,縱火焚燒羅馬城等惡行,雖然在留存下來的古典文獻(xiàn)中尼祿被描繪成暴虐奢侈的形象,但這些文獻(xiàn)亦載對尼祿的褒揚。據(jù)記載,從公元54年即位到59年,尼祿在羅馬近衛(wèi)軍長官布魯斯和哲學(xué)家塞內(nèi)加的輔佐下,讓羅馬進入了鼎盛時期,以至于圖拉真皇帝斷言沒有任何一個皇帝的統(tǒng)治能比得上這五年,甚至尼祿死后,臣民為了表達(dá)對尼祿的懷念,為他的墳?zāi)公I(xiàn)上鮮花,對尼祿的喜愛懷念尤以帕提亞人為甚。{1}尼祿的出名還要“歸功”于基督教的宣揚。在基督教史家的眼中,尼祿代表著邪惡,是基督教的敵人?;浇淌芳业聽枅D良認(rèn)為,正是因為基督教的卓越引發(fā)了尼祿的責(zé)難,尼祿成為第一個揮劍直指基督教的羅馬皇帝。{2}并且基督教史家在解析《圣經(jīng)》時,通常將《啟示錄》中那個長著七頭十角的獸與尼祿聯(lián)系起來,由此,尼祿的暴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尼祿在古羅馬歷史上一直占據(jù)著特殊的地位,近現(xiàn)代的羅馬史家在重新審視尼祿統(tǒng)治時期后,對這段歷史提出不同的見解。學(xué)者們大多將目光集中在刻畫尼祿的形象上,基于原始史料對這段歷史時期進行再創(chuàng)作,其中重要的歷史事件不可避免地成為討論的焦點。在公元64年的大火過后,尼祿大規(guī)模地殺害基督徒成為基督教史上著名的“迫害”事件,古代的基督教史家將尼祿描述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反基督者,他出于憎恨基督教而大肆捕殺基督徒。{3}基督教史家的記載確實存有對尼祿夸大抹黑的嫌疑,有較強的主觀性。因此,近現(xiàn)代的大多學(xué)者相信古典史家塔西佗的記載,認(rèn)為尼祿是為了辟謠才使基督徒成為替罪羊。甚至還有部分學(xué)者認(rèn)為,尼祿并沒有迫害基督教,塔西佗的記載可能有一定的誤導(dǎo)。{4}不過以上爭論大多散見于基督教史和古羅馬通史以及尼祿的傳記等,專門研究這一主題的書籍文章鳳毛麟角。相比于國外,國內(nèi)也是將此問題置于羅馬帝國與基督教之間關(guān)系這一大背景下進行探討,{5}研究較為寬泛,且此類文章更為稀少。本文在考察原始文獻(xiàn)的基礎(chǔ)上,分析尼祿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并嘗試總結(jié)尼祿對基督教持此態(tài)度的原因。

一、尼祿與使徒之死

據(jù)福音書記載,耶穌在約旦河接受約翰的施洗,之后受圣靈的指引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并接受魔鬼的試探,自此以后耶穌開始奔走各地傳播福音,他的周圍也聚集起了一批跟隨他的門徒。在提比略統(tǒng)治時期,耶穌回到了耶路撒冷,猶太祭司憎惡耶穌,認(rèn)為耶穌褻瀆了神,想置他于死地。因此,猶太祭司們抓住耶穌,將其交給此時的羅馬總督彼拉多,他們控告耶穌自稱猶太人的王,擾亂羅馬秩序,必須處死。最終耶穌被帶往各各他之地,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后,其門徒相信耶穌會死而復(fù)活,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傳講耶穌是基督的福音。據(jù)《使徒行傳》記載,一天就有三千人受洗,這些信奉耶穌為基督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基督教社團的雛形漸顯。{6}隨著基督教社團規(guī)模的擴大,門徒的增加,十二使徒召眾門徒共同商議選舉出七名執(zhí)事,讓執(zhí)事管理供給,之后隨著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社團不斷壯大,甚至有部分猶太祭司也信了教。對于規(guī)模和影響較小的教派,猶太當(dāng)局通常是容許其存在的,但由于信仰基督教的人數(shù)增加較快,引起猶太當(dāng)局的關(guān)注,猶太教徒不斷找借口刁難基督徒,其中,執(zhí)事司提反的殉道嚴(yán)重打擊了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社團,門徒開始四散傳播福音,并將安提阿發(fā)展成第二個傳教中心。{7}其中,使徒彼得和保羅作為基督教的領(lǐng)導(dǎo)核心,為早期基督教的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xiàn)。《使徒行傳》中對他們的記載止于尼祿統(tǒng)治時期,基督教史家認(rèn)為尼祿迫害了彼得和保羅,并以此譴責(zé)尼祿。

彼得作為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是傳教的主力,他與雅各、約翰并稱為早期基督教的三大柱石。其傳教時也曾受到猶太當(dāng)局的迫害并飽受牢獄之災(zāi)。但《圣經(jīng)》中并沒有關(guān)于彼得之死的詳細(xì)記載,只有基督教史家的片面之詞,他的死亡時間以及原因都存在爭論。優(yōu)西比烏斯在《教會史》中記載,尼祿聽信讒言,開始迫害使徒,彼得結(jié)束他的使徒旅行后來到羅馬并遭到尼祿的迫害,他被釘?shù)绞旨苌?,甚至羅馬當(dāng)?shù)剡€遺留著彼得的墳?zāi)埂8}不過優(yōu)西比烏斯并沒有提到彼得之死的時間。奧羅修斯則說,彼得在克勞狄統(tǒng)治時期到過羅馬,但最終死在尼祿手中,彼得死在十字架上,保羅死于劍下。{9}根據(jù)以上基督教史家的說法,彼得可能死于公元1世紀(jì)60年代,甚至死在羅馬。但彼得的死可能與羅馬當(dāng)局對基督徒的攻擊沒有任何聯(lián)系,而彼得死在公元64年的大火過后的尼祿對基督徒的“迫害”中的觀點更是無稽之談。

另一位造訪過羅馬的重要傳教士是保羅,據(jù)傳他曾經(jīng)迫害過基督徒,后在耶穌的感召下歸教。與彼得的主要傳道對象是受割禮的猶太人不同,使徒保羅的傳道對象則是非猶太人。據(jù)記載,保羅在耶路撒冷傳道時,引發(fā)了猶太教徒的不滿,羅馬千夫長不得不干預(yù)此事,千夫長只能連夜派人將保羅送往凱撒利亞的總督腓力斯那里,猶太祭司和長老不依不饒地堅持控告保羅,腓力斯雖將保羅囚于監(jiān)牢之中長達(dá)兩年,但并不阻攔別人看望他。費斯圖斯接任腓力斯的職位后,本想讓保羅去耶路撒冷受審,但保羅卻說他要上告到皇帝面前,而審判保羅的正是皇帝尼祿。保羅到達(dá)羅馬城后受到了當(dāng)?shù)鼗酵降臍g迎,尼祿沒有為難保羅,甚至默許保羅傳教,因此,保羅在羅馬城的這兩年可以放心地傳教。{10}

以上保羅的經(jīng)歷被較為完整地記錄在《使徒行傳》中。無論后來的基督教資料如何看待和解釋,保羅的聽證會和對他的處決都符合正常的羅馬司法程序,并不是因為他是基督徒而被懲罰,是因為他在猶太省制造騷亂而被判有罪。而且保羅之所以在羅馬,是因為他自己要求被送到羅馬去受審,猶太總督也同意讓保羅前往羅馬,而不是當(dāng)場處決他?!缎录s》收錄的書信中有多封是由保羅所寫,其中《羅馬書》提到了保羅對羅馬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他認(rèn)為掌權(quán)的人是由神任命的,官員的設(shè)立是為了懲惡揚善,只要行善就會得到稱贊,因有權(quán)柄的人是神的差役,所以應(yīng)當(dāng)服從掌權(quán)者的話語命令。相似的內(nèi)容在《彼得前書》中也有提及,同樣是勸告人們尊敬君王,服從君王。顯然,保羅的這些思想并沒有損害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反而有利于穩(wěn)固統(tǒng)治,出于這一層面的考慮,尼祿沒有必要針對保羅。

彼得和保羅的死亡給后世的作家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基督教作家從這兩位使徒的死亡中推斷出尼祿對基督教徒實施了大規(guī)模地迫害,并讓尼祿成為所謂的第一個迫害基督教的皇帝。事實上,《圣經(jīng)》以及古代基督教史家記載的公元1世紀(jì)背景下基督徒飽受苦難的事件反映了基督徒對尼祿時代的整體態(tài)度與印象,而不完全是那個時代基督教發(fā)展的真實面貌?!犊巳R門特》一書中提到彼得和保羅被人妒忌,在經(jīng)歷了折磨后最終殉道,但克萊門特并沒有指出妒忌他們的是誰。雖然后人引用這段史料時有意將彼得和保羅的死歸結(jié)于尼祿,但是結(jié)合《圣經(jīng)》來看,克萊門特所指的折磨彼得和保羅的“兇手”應(yīng)該是猶太教徒。目前看來,彼得和保羅的去世時間大致發(fā)生在尼祿統(tǒng)治時期,但沒有可靠的史料能證明他們的死與尼祿有關(guān),那些認(rèn)為彼得和保羅死于尼祿在公元64年羅馬火災(zāi)后對基督徒的“迫害”的觀點更是不能成立。

二、公元64年羅馬大火與尼祿對基督教的“迫害”

公元64年7月,一場大火給羅馬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讓尼祿的聲望跌入谷底。火焰開始于帕拉提努斯山和凱利烏斯山山腳下的大競技場旁邊的店鋪里,店鋪里堆積著易燃物品,因此開始就火勢洶洶,再加上強風(fēng)的“助力”,大火很快就將大競技場吞沒。由于大競技場周圍沒有任何屏障可以阻擋火勢的蔓延,所以大火先攻向平坦的地區(qū),隨后又沿著山谷朝著埃斯克維利努斯山方向燃燒,舊羅馬城的巷子狹窄曲折且房屋都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火焰很容易蔓延。大火在舊羅馬城里肆意燃燒了6天,此時的羅馬城宛若煉獄,為了安撫民心,尼祿開放了瑪爾斯廣場和阿格里帕的一些建筑物供受災(zāi)人民使用。但民眾卻對尼祿充滿敵意,因為據(jù)說,在火勢正旺時,尼祿觸景生情,登上塔樓,唱起了特洛伊毀滅的故事,羅馬居民對尼祿唱歌的行為非常不滿,開始謠傳尼祿為了建造一座令他滿意的新羅馬城,命人縱火燒城。{11}而且,當(dāng)人們以為火災(zāi)已經(jīng)過去時,大火復(fù)燃,又燒了3天,大約到7月28日火勢才被完全控制。與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火災(zāi)相比,這次火災(zāi)是最嚴(yán)重的,羅馬城的十四個市區(qū)被燒毀了大半,羅馬居民流離失所,民怨四起。

火災(zāi)后,尼祿積極投身于災(zāi)后重建工作,按照規(guī)劃重建羅馬,并采取了平息神怒的措施,但即使尼祿試圖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對羅馬居民進行安撫,他的所作所為仍無法令民眾滿意,這場災(zāi)難需要一個替罪羊。在現(xiàn)存的早期資料中,古典史家大都將矛頭指向尼祿,認(rèn)為是尼祿縱的火,對尼祿的譴責(zé)可見于蘇埃托尼烏斯和狄奧·卡西烏斯的文獻(xiàn)記載中,只有塔西佗懷疑災(zāi)難可能是尼祿皇帝所為,也可能只是一場偶然的事故。據(jù)塔西佗記載:“尼祿為了辟謠找到了基督徒,讓他們成為替罪羊,并對他們施加了殘酷的懲罰。這些人因其可恥的罪行而被人憎恨,群眾把他們稱為基督徒(Chrestians)。他們的創(chuàng)始人(Christus)在提比略統(tǒng)治期間被檢察官本丟·彼拉多處決。這種有害的迷信雖然暫時被壓制住了,但它不久后再度流行起來,不僅盛行于其發(fā)源地猶太,而且擴散到羅馬,羅馬是一座聚集了世界上所有骯臟可恥的東西且任其猖獗的城市。首先,坦誠自己是基督徒的人被羅馬政府逮捕控制。后來,根據(jù)這些基督徒透露的信息,羅馬政府又逮捕了許多人,他們被判罪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對人類的仇恨(或者“因為人類的仇恨”),而不是因為他們是縱火犯。這些基督徒的死亡方式極具侮辱性,有的人身著獸皮,被狗撕咬至死,有的人被綁在路邊的十字架上,夜幕降臨時被點燃,成為‘路燈。尼祿把他的花園作為表演的場所,還會親自參加表演,穿上駕車者的服裝混在人群之中,或是站在他的戰(zhàn)車上。結(jié)果,盡管這些基督徒有罪,應(yīng)當(dāng)受到懲罰,但群眾開始憐憫他們的遭遇,因為這些基督徒的死不完全是為了公眾利益,而是為了滿足皇帝尼祿的嗜血欲望?!眥12}

上述的記載都是選自塔西佗的《編年史》,塔西佗的記載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可信度較高,他將基督徒、尼祿和大火聯(lián)系起來,為后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參考。{13}塔西佗記載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在于他大約出生在尼祿即位后不久的公元55年,即便當(dāng)時有許多重大事件因他年幼而沒有親眼見證,但他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得到較為可信的一手資料。不過關(guān)于塔西佗的寫作來源尚不能確定,歷史學(xué)家克魯維烏斯·魯弗斯、博物學(xué)家老普林尼和歷史學(xué)家法比尤斯·魯斯提克斯的作品都有可能是其寫作來源。但是關(guān)于火災(zāi)后對基督徒的懲罰,老普林尼、蘇埃托尼烏斯和狄奧·卡西烏斯這些古代作家卻沒有相關(guān)描述,只有塔西佗在作品中提到了火災(zāi)和基督徒之間的聯(lián)系,也因此,一些現(xiàn)代作家否認(rèn)塔西佗記述的真實性。畢竟塔西佗撰寫《編年史》的時間是2世紀(jì)初期,文中的一些詞語并非尼祿統(tǒng)治時期所使用的,帶有其所處時代的特點,這就令其作品的可信度有所降低。除此之外,與塔西佗同時代的蘇埃托尼烏斯在其作品中描寫了這場火災(zāi),提到了尼祿對基督徒的懲罰。他寫道:“尼祿懲罰了基督徒,因為他們是剛興起的邪惡的宗教徒?!眥14}如果羅馬大火與尼祿殺害基督徒有關(guān)的話,蘇埃托尼烏斯應(yīng)該在其描述完火災(zāi)后綴上尼祿對基督徒所施行的殘酷刑罰。因此,就蘇埃托尼烏斯的記載而言,火災(zāi)與尼祿懲罰基督徒二者相聯(lián)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也認(rèn)為尼祿曾懲治過基督徒。另一位古典史家狄奧·卡西烏斯也記載了尼祿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其作品在敘述方面與塔西佗的側(cè)重點不同,他夸張地描寫了公元64年的大火,但他沒有提到基督徒,也沒有提到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更沒有提到尼祿對基督徒的懲罰,他在這方面的沉默可能更符合當(dāng)時的歷史學(xué)家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另外,基督教史家奧羅修斯也記述了公元64年的大火,以及尼祿對基督徒的“迫害”。他認(rèn)為尼祿就是縱火的元兇,但并沒有將火災(zāi)與“迫害”相聯(lián)系,只是說尼祿在帝國全境捕殺基督徒,至于尼祿“迫害”基督徒的時間,我們不得而知。猶太史家約瑟夫斯曾與尼祿有過接觸,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記載的真實程度。他坦言有許多人譜寫了尼祿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其中一些人因為從尼祿那里得到了好處而背離了事實的真相,而其他作家則出于對尼祿的仇恨,用他們的謊言對他大肆抨擊。{15}各個史料之間難免會有出入,按照塔西佗的記載,尼祿打壓基督徒也只是為了找一個替罪的羔羊,這次行動是出于偶然,而不是尼祿處心積慮想要迫害基督徒,這可以算作局部壓制措施。

而關(guān)于尼祿對基督徒的打壓,無論是古典史家還是基督教史家都對此深信不疑。基督教史家普遍相信尼祿“迫害”過基督徒,甚至德爾圖良還提到了一條尼祿反基督教的法令:“在尼祿的統(tǒng)治下,對基督徒的譴責(zé)變得愈發(fā)強烈,如果皇帝是虔誠的,基督徒就是不虔誠的;如果他是公正的,純潔的,基督徒就是不公正和不純潔的;如果他不是公敵,我們就是公敵。因為我們這些被譴責(zé)的人要證明的就是尼祿的確懲罰了那些與他對抗的人。然而,在他所有的行為都被抹去之后,只有尼祿的法令被保留了下來,顯然這個法令與其頒布者不同?!眥16}有學(xué)者對拉丁短語“institutum Neronianum”(英文譯為“Neros initiatives”,即尼祿的倡議)的來源進行了分析考證,認(rèn)為在這個短語的語境中,它只能表示迫害的習(xí)慣或?qū)嵺`,而不是法律基礎(chǔ),因為德爾圖良提出這個短語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對迫害進行一個有偏見的描述。{17}何況塔西佗、蘇埃托尼烏斯、狄奧·卡西烏斯和普林尼在他們的作品中從未提起過這樣的法令,他們的沉默更加證實了“institutum Neronianum”的虛假。此外,如果尼祿頒布了某種法令,那么這條法令將會成為各省總督的行為依據(jù),除非法令被廢除。然而在圖拉真統(tǒng)治時期,時任比西尼亞行省總督的小普林尼接到對基督徒的控告,但他不知道關(guān)于宣布基督徒為非法的法律,無法可依,只能按慣例行事。{18}因此,德爾圖良提到的“尼祿法令”應(yīng)該是不存在的,而且在尼祿統(tǒng)治時期,沒有頒布任何法律條文,規(guī)定基督教是非法的。

尼祿遵循了克勞狄王朝的宗教寬容政策,而且,就目前所知,他沒有頒布任何針對基督教的法令,所以,可以認(rèn)為總體上尼祿對基督教持寬容甚至無視的態(tài)度。但許多古代文獻(xiàn)記載尼祿對基督教采取了行動,古典作家將這種行動視為“懲罰”,基督作家將這種行動視為“迫害”,筆者認(rèn)為用“壓制”來形容尼祿對基督教采取的行動較為客觀。且尼祿對基督教的壓制是局部的、小規(guī)模的,雖然前文提到奧羅修斯筆下的尼祿對基督教的“迫害”遍及整個帝國境內(nèi),但基督教史家的記載主觀性過強,經(jīng)??浯笱赞o,不足為信。

三、尼祿壓制基督教的原因

以尼祿為代表的羅馬當(dāng)局對基督教的寬容是因為羅馬一直遵循宗教寬容政策,且基督教此時還只是個籍籍無名的小教派,但尼祿仍實施對基督教的局部壓制。雖然史料中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可以表明尼祿對基督徒采取打壓措施的原因,但基督教一定是在某種程度上觸動了帝國的統(tǒng)治,受到帝國的厭惡。帝國對基督教徒的行為可以從政治立場和宗教立場兩方面去解釋。

在古羅馬,宗教與政治、社會和經(jīng)濟交織在一起。尼祿和所有其他羅馬皇帝一樣,將宗教、政治和軍事力量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尼祿作為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者,是羅馬宗教事務(wù)上的最高權(quán)威。{19}尼祿在羅馬宗教上的超然地位不僅有助于穩(wěn)固統(tǒng)治,而且也是維護羅馬境內(nèi)各宗教和睦相處的前提。為了鞏固政權(quán),羅馬皇帝會強調(diào)自身統(tǒng)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皇帝崇拜應(yīng)運而生,尼祿將對皇帝的崇拜信仰強化,而皇帝崇拜的強化意味著其余宗教勢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因此,尼祿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與其整個統(tǒng)治政策轉(zhuǎn)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此外,傳統(tǒng)的羅馬宗教對其他宗教并不是完全寬容的,神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宗教沒有界限,盡管多神教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來影響,但羅馬人仍對外部的異端宗教感到擔(dān)憂,在他們看來一些宗教違法行為應(yīng)受到懲罰,這表明羅馬不是一個完全宗教自由的國家,其他異端宗教的追隨者被認(rèn)為會對羅馬秩序形成威脅。尼祿作為皇帝亦是宗教領(lǐng)袖,他試圖保護傳統(tǒng)宗教,然而,尼祿對基督徒的行為促使基督教把尼祿描繪成殘忍的暴君和基督徒的迫害者,但羅馬人并不這么認(rèn)為。蘇埃托尼烏斯和塔西佗的描寫反映了羅馬上層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蘇埃托尼烏斯曾記載,克勞狄烏斯統(tǒng)治時期猶太人在基督教的蠱惑下制造騷亂,皇帝驅(qū)逐了他們。塔西佗也提到基督教是有害的迷信,基督教傳播引發(fā)的騷亂威脅國家安全,觸犯了羅馬政府的底線。而且部分羅馬居民對基督教存在誤解,他們厭惡基督教,認(rèn)為基督教是一種迷信邪惡的宗教,在他們眼中,基督教有秘密危險的儀式,這種儀式血腥淫亂。因此,尼祿對基督徒的行動是合理的懲罰,是對邪教的有力回應(yīng),尼祿不僅保護了傳統(tǒng)宗教,也保證了羅馬城的安全。

此外,基督教的教義也是令羅馬人對其不喜的原因之一?;浇淌且簧窠?,他們相信上帝的存在,認(rèn)為耶穌就是彌賽亞,其他民族的神是假的或是惡魔,他們的崇拜才是正統(tǒng)的。因此,基督徒通常因為否認(rèn)其他民族的神的存在,信奉“一神論”而被多神論者辱罵。羅馬人認(rèn)為他們還對“神的和平”構(gòu)成了威脅,即羅馬人試圖通過宗教虔誠和為國家的福祉而犧牲來維持神的平衡,任何破壞宗教和平的行為以及通過組建宗教團體而威脅羅馬國家穩(wěn)定的行為都是不能為羅馬人民接受的。彼得和保羅這種基督傳教士到處宣揚一神論,質(zhì)疑傳統(tǒng)的猶太教并否認(rèn)其他宗教的真實性,不僅招致了猶太人的敵意,也引發(fā)了帝國的多神論者的敵意。況且,隨著基督教的傳播,不斷有羅馬公民成為基督教徒,在羅馬的傳統(tǒng)觀點看來,羅馬公民應(yīng)該繼續(xù)尊敬羅馬的神,即使萬神殿中增加了外國的神?;浇膛c羅馬傳統(tǒng)的多神教互不相容,羅馬公民的信仰轉(zhuǎn)變也令基督教為羅馬多神教徒所厭惡,為羅馬政府壓制基督教提供了理由。

與基督徒不同的是,猶太教徒通常不對外傳教,他們并不大肆宣傳自己的宗教,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由于其宗教信仰古老,所以猶太教徒無需直接參與帝國崇拜。猶太教徒通過向自己的神祈禱來保護皇帝,以此表達(dá)對羅馬的忠誠,這實際上確保了猶太教徒不會對國家構(gòu)成威脅,因此他們可以享受國家的優(yōu)待。由于基督教與傳統(tǒng)猶太教的分歧,基督徒最終不再認(rèn)為自己是猶太基督徒。因此,作為非猶太人,他們不能再享有羅馬只賦予猶太人的某些特權(quán)、豁免和讓步。此外,考慮到《新約》中描述的基督徒傳教事跡,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嚴(yán)重不和,雖然在耶穌被處決之后,羅馬政府對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的宗教爭吵傾向于作壁上觀。但在此期間,由于基督教傳教士傳道引發(fā)的騷亂,猶太人對基督徒的敵意愈發(fā)強烈,他們有時會采取行動,對基督徒進行小規(guī)模的迫害,所以羅馬當(dāng)局面對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沖突,不得不做出抉擇。尼祿可能受到妻子波培婭的影響,傾向于對猶太人采取同情的態(tài)度。據(jù)約瑟夫斯記載,他為了給一些被腓力斯關(guān)押的猶太祭司辯解而去往羅馬,在羅馬結(jié)識了一個猶太裔的戲劇演員,這位演員深受尼祿和波培婭的喜愛,通過這位戲劇演員的介紹,約瑟夫斯與波培婭建立了友誼,還收到了她慷慨的禮物。{20}尼祿偏袒猶太人的部分原因是為了取悅波培婭,因此波培婭可能同樣利用自己對尼祿的影響力來裁決羅馬當(dāng)局遇到的發(fā)生在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沖突。尼祿可能出于個人原因親猶太教而打壓基督教,而帝國也選擇了猶太教。

結(jié)語

尼祿統(tǒng)治時期的羅馬政府對待宗教問題秉持著寬容的態(tài)度,基督教作為一個誕生不久的小教派沒有引起帝國的過多關(guān)注。使徒彼得和保羅的死與尼祿無關(guān),不能成為尼祿迫害基督教的證明,反而,他們的傳道事跡佐證了尼祿對基督教的寬容。雖然羅馬政府默許基督教發(fā)展,但對基督教的局部打壓是不可避免的。塔西佗記載的公元64年火災(zāi)后尼祿大肆殺害基督徒可以視作一次局部壓制,但是尼祿這次行動的目的只是為了找替罪羊。以尼祿為代表的羅馬政府對基督教采取的小規(guī)模的局部壓制行動不能被視作對基督教的“迫害”,因為從帝國視角出發(fā),尼祿對基督教的打壓始終是圍繞著維護統(tǒng)治,確保帝國利益的出發(fā)點進行的,此外,基督教本身的宗教觀也促使羅馬當(dāng)局對基督教實施壓制。尼祿的總體寬容,局部壓制的基督教政策亦為其后的弗拉維王朝皇帝所沿用。

注 釋:

{1}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M]. trans. by J. C. Rolf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85-187.

{2}Tertullian. Apology[M]. trans. by T.R.Glover,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1:29.

{3}持此種看法的古代基督教史家及著作參見Orosius. The Seven Books of History Against the Pagans[M].trans. by Roy J. Deferrari,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64:298-299; 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M].trans. by Kirsopp Lak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4}Keresztes, P. Nero, the Christians and the Jews in Tacitus and Clement of Rome[J]. Latomus,1985(43):404-413; Shaw, B. The Myth of the Neronian Persecution[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2015(105):73-100; Barrett, A. A. Rome is Burning: Nero and The Fire That Ended A Dynas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143-174.

{5}參見王任光.羅馬帝國與基督教[M].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77.11-12;郭長剛.羅馬帝國基督教政策探析——兼論基督教文化的本位主義特征[J].齊魯學(xué)刊,2002(02):128-129;楊銳.論早期基督教與羅馬帝國[D].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2003:41-44.

{6}⑦⑩圣經(jīng)[M].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2009:133,136-142,158-167.

{8}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M]. trans. by Kirsopp Lak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191.

{9}Orosius. The Seven Books of History Against the Pagans[M]. trans. by Roy J. Deferrari,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64:294.

{11}關(guān)于大火的記載參見Tacitus. Annals[M].trans. by John Jackson,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7:271-277;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M]. trans. by J. C. Rolf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49-151; Dio Cassius, Roman History[M]. trans. by Earnest Cary,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4:113-115.

{12}Tacitus. Annals[M]. trans. by John Jackson,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7:283-285.

{13}Shaw, B. The Myth of the Neronian Persecution[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2015(105):85.

{14}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M]. trans. by J. C. Rolf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05-107.

{15}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M]. trans. by Ralph Marcus,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85-87.

{16}Tertullian. Ad Nationes[M]. From ANF 03. Latin Christianity: Its Founder, Tertullian, trans. by Philip Schaff,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2006:175.

{17}Barnes,T.D. Legislation against the Christians[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68(58):35.

{18}Pliny. Letters[M]. trans. by Betty Radic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285-293.

{19}Buckley, E.&Martin Dinter. A Companion to the Neronian Age[M].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118.

{20}Josephus. The Life[M]. trans. by H. ST. J. Thackeray,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7-9.

(責(zé)任編輯 曹彩霞)

Abstract: As a famous tyrant in ancient Roman history, Nero's lif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great fire of 64 AD and the subsequent "persecution" of Christianity were a landmark event during Nero's reign, causing Nero to be nailed to the pillar of sham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is reign coincid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ristianity, the apostles Peter and Paul were martyred at this time, and Christian historians believed that Nero was to blame for their deaths. But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analysis, Nero did not "persecute" the apostles Peter and Paul, and the killing of Christians by Nero after the fire of 64 AD does not mean that he? comprehensively suppressed Christianity. Nero held a religious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Christianity, but he did carry out a partial suppression of Christianity, which was based on imperial interests and did not affect the growth of early Christianity.

Keywords: Nero; Christian Policy; State Governance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
發(fā)揮審計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基礎(chǔ)性和保障作用研究
基于國家治理角度的國企審計有效路徑分析
淺析經(jīng)濟責(zé)任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與實現(xiàn)途徑
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
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閾下出版業(yè)發(fā)展理念與目標(biāo)
大數(shù)據(jù)、網(wǎng)絡(luò)輿論與國家治理
鹿泉市| 吴堡县| 枣强县| 教育| 丹凤县| 开封县| 镇沅| 金阳县| 浙江省| 盐津县| 寿阳县| 铜梁县| 平定县| 望江县| 广丰县| 庆元县| 宁陵县| 赣州市| 乐清市| 如皋市| 图们市| 卓资县| 玛多县| 纳雍县| 江都市| 西乡县| 聊城市| 台东市| 文成县| 潮安县| 娄烦县| 蓬莱市| 宕昌县| 柘城县| 遵义县| 宁化县| 炉霍县| 青铜峡市| 睢宁县| 凉城县|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