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桃
在我9歲之前,外婆家還是外婆家;在我9歲之后,外婆家變成了外公家。原因很簡單,外婆走了。我們每個人都努力地在口頭禪中改掉“去外婆家”這一說法,于是,就變成了“去外公家吃西瓜吧”“今晚到外公家聚聚啊”等。外婆剛走的那兩年,大家時不時還會因為順嘴而說錯,就像每次跨年后在日記本上打開新的一頁時,我總是習(xí)慣性地寫上前一年的日期,反應(yīng)過來后,又會馬上劃掉。
“外婆”成了我們生活中的“過去式”,也被劃掉了。
我不敢提起外婆,怕媽媽傷心;媽媽不敢提起外婆,怕外公和姨媽們傷心。我們每年都要辭舊迎新,可我希望一些“舊”的人或事一直都在那兒。
有段時間我總在想,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當(dāng)外公和外婆都健在時,為什么我們還是更喜歡用“外婆家”來指代媽媽的娘家?葉佳修寫的是《外婆的澎湖灣》;周杰倫在《簡單愛》里唱的是“我想帶你回我的外婆家”;上大學(xué)時,我很愛吃的那家連鎖杭幫菜,也叫“外婆家”。
后來我明白了,外婆家和外公家是不一樣的。在空間上,雖然二者指的都是同一地域、同一棟老宅,但是,外婆家就是不一樣。
在外婆家時,到了飯點(diǎn),總有人喊我們:“小猴子們,快下樓吃飯啦!”而在外公家時,到了飯點(diǎn),舅媽會喊我們:“快去輝叔家把你們的外公喊回來,他打牌打得又忘記吃飯了?!?/p>
外婆家的客廳里永遠(yuǎn)都準(zhǔn)備有充足的花生、瓜子和新鮮的小柑橘,還有我愛吃的山楂片和鳳梨酥;外公家的茶幾上有抽不完的旱煙,以及泡不完的鐵觀音茶葉。
外婆家的柴房頂上常有白貓?zhí)^,柴門后放著外婆留給它和小貓們的晚餐;外公家不再有貓光顧,外公有時會舉著掃帚大喊:“昨晚我看見一只好肥的大老鼠!”
外公家的枕頭是硬邦邦的竹枕,蜂蜜色的小方塊像一口整齊的牙齒。等你睡著時,它便悄悄張開嘴咬住你的頭發(fā),因此,每次起床時都必須向它“上繳”幾根頭發(fā)。
…………
外婆的照片被高高地擺放在正對大門的八仙桌上方,和掛鐘一樣高。
每天早上外公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搬來木梯,爬到八仙桌上方,然后點(diǎn)燃三炷香,將其插入神龕,穩(wěn)穩(wěn)地立在照片前,再輕輕擦去相框上的灰塵,那是他每天必須完成的儀式,這種儀式感也深深地“走”進(jìn)了我們這些子孫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