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娟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運用了反復的寫作手法,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急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和對春天的無限向往。
知? 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绷⒋菏嵌墓?jié)氣之首。立春過后,大地從沉睡中漸漸蘇醒,百草回芽。大自然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二十四節(jié)氣又開始了新的輪回。
“立”,是“開始”之意,代表著溫暖、生長。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jié)”,預示著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民國政府正式下發(fā)了一個文件,明確表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此后的立春日,僅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存在并傳承至今。
立春時最主要的特點是氣溫會回升,天氣會逐漸變暖,日照時間也會變長。當立春時節(jié)到來時,我國廣西桂林以及江西贛州等地已經進入了春天,有著春天的氣息,有的地區(qū)甚至開起了花朵,春天則會在每個夜晚數(shù)她的花朵。立春第一個開的花是迎春花。因在百花中開花最早、花后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迎春花花色端莊秀麗、氣質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擇風土、適應強的特點,歷來為人們所喜愛。但是,由于我國地區(qū)比較遼闊,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直到谷雨或立夏的時候才會入春。
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qū)仍是很冷,一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立春時的南方卻另有一番生機,“春江水暖鴨先知”,池塘里或小溪旁,鴨鵝在水中展翅,自由歡快地游蕩嬉戲覓食。動物們用自己的身體來直接感受春的暖意,而人們則用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春天乍暖還寒、冷暖交替,這樣忽冷忽熱的天氣,更加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
春季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麥從開始返青到成熟期,需要很多的水。玉米、棉花等,從播種到成苗,也要求充足的水,因而使春旱更顯得突出。此時,若能有雨水降臨,自然就顯得特別寶貴,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仔細觀察,春雨時而密。時而疏,時而緩,時而急。在密時,雨滴之間好像不留一點兒縫隙,“噼里啪啦”地落在地上,仿佛炸開了鍋;落到河面上,激起層層漣漪,像一位百歲老人臉上的皺紋。
“鳥飛存覺曙,魚戲水知春。初晴出院里,何處染塵囂?!庇赀^天晴,太陽走過七色彩虹,萬丈光芒照耀著春天的大地,處處傾瀉出盎然生機。草木也知春,地上的小草,細細的嫩葉濕漉漉的;青枝綠葉的樹木,像剛洗過一個澡,顯得青翠欲滴。最快樂的是陽光下的孩子們,追逐跳躍,唱歌跳舞,還有的在藍天下放起了風箏,又是一幅欣欣向榮的畫作。
迎? 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绷⒋哼^后,也迎來了春耕,在廣袤的田野里即將會呈現(xiàn)出一派“人勤春來早”的忙碌景象。
民以食為天,對于吃飯這件大事兒,那春天是極其重要的,春種才能秋收。休息了一個季節(jié)的農家人,開始在田間地頭忙碌起來,信心滿滿地開動機車,翻犁耕地。選好種子,購入肥料,檢查田地周遭環(huán)境和土質問題,為春耕做好萬全的準備。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在立春這一天,舉行迎接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xiàn)。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zhí)規(guī)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傳統(tǒng)民俗學中,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xiàn)了。留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中還有,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打春,就是以“鞭打春?!眮怼按咿r耕作”。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清代《春牛圖》,這幅作品描繪了立春迎春的習俗,圖中春牛旁邊的人是司掌萬物萌生的句芒神?!洞号D》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干支、五行、農作收成等資料的圖鑒,牛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征。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還會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迎春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也因各地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
咬? 春
春,絕對是一幅飽蘸著生命繁華的畫卷。
春雖無形,但可以看可以聽可以聞可以觸摸,甚而可以想像。然而,很多人忽略了重要的一點:春是可以品嘗的。
舊時北方,京、津等地,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卜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還要吃春餅、五辛盤等,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雖各地都有吃春餅的習俗,但因地域相隔食物口味也大相徑庭,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tǒng)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边@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在開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厘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據(jù)《食物本草》里介紹,田艾具有祛濕,暖胃,清腸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節(jié)令貢品,祈禱風調雨順。
一場細雨,一陣微風,草色遙看近卻無。漫山遍野里,地衣、松菇、青蒿、蔞蒿、灰灰菜、菜苔、春韭……一旦被挑選出來,就不單是野菜或家蔬了,它們成了春的化身,它們是有形之春,讓春的色彩、氣味、能量、節(jié)奏、智慧與感情,成為具像,讓春從口入,成為可能。
在南京,以野菜為主題的菜肴花樣不勝枚舉,最出名的要數(shù)“七頭一腦”。薺菜頭、馬蘭頭、香椿頭、枸杞頭、苜蓿頭、小蒜頭、豌豆頭和菊花腦,八道菜完全不重樣,清炒、油炸、腌制、做湯等,烹飪方式各不同,每一道都香氣撲鼻,在整個二三月占據(jù)了南京人大半的飯桌,堪稱一場舌尖上的盛宴。
“南京人,不識好,一口白飯一口草。”一口野菜,是舌尖上的踏青,也是兒時的回憶,更是揮不去的鄉(xiāng)愁。對于有“野菜情結”的南京人來說,沒有野菜的春天,是不完整的。
古語有:“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睙o論是破土而出的,還是含苞待放的;無論是慢慢舒展的,還是緩緩流淌的;也不論是悄無聲息的,還是鶯鶯絮語的,只要是把春的帷幕拉開,她們就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這里匯演成神奇的活力。從綠意蔥蘢的蒼山,到冰雪消失殆盡的春泥,田野里有被喚醒的蛙叫聲,河邊的柳條慢慢披上了清新的綠芽,花兒也將被春風吹紅,一切都歡騰雀躍起來。
(責編?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