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張祖慶 賴建平
經(jīng)常有學(xué)生問我“老師,為什么我讀了很多書,作文還是寫不好”之類的問題,很多家長也這樣問過我。
我曾在多個場合回答過這個問題。歸納起來,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五點:
雖然你讀了很多書,但可能讀的大多是沒有任何挑戰(zhàn)性的書。這些書你讀過一本,后面的基本就用不著讀了。因為這樣的書,在不斷地重復(fù)自己,閱讀這樣淺的書,等于浪費生命。這樣的書,太多了。市場上大部分很暢銷的類型書,都是這樣。恕我不舉例了。
書雖然讀得多,但是從來沒有專注于一個作家深入研究,或沒有系統(tǒng)、深入地讀一類書。這樣的閱讀,如蜻蜓點水,如水過地皮,如小猴子下山,所得無多。
很多時候,不少同學(xué)讀書,只留意故事情節(jié)怎么生動曲折,很少停下來研究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這樣的閱讀,多則多矣,但從學(xué)習(xí)寫作的角度來看,效率比較低下。
很多同學(xué)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從來沒有主動積累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記住了一個大概。書中最精華的語言、精彩的寫作方法,啥都沒記住。再過一段時間,連故事情節(jié),都還給作者了。
寫作,不是放羊。放羊,只要有草,羊吃著吃著就會長大的;但寫作,不是讀著讀著,自然就會的?!安偾缓髸月暋保瑢懽魇切枰桃饩毩?xí)的。好多人,書一本又一本地讀,但就是不愿意寫文章。寫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寫不好,也就正常了。
針對這“五多五少”,我提五點建議:
一是一定要尋找第一流的好書去讀?!叭》ê跎?,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要閱讀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第一流的書,不要只讀流行書。那些經(jīng)典的兒童文學(xué)名著,就是有挑戰(zhàn)性的第一流的書。
二是在某個時間段,深入一個作家的作品,潛心閱讀,反復(fù)研究,從選材、構(gòu)思、風(fēng)格等維度細(xì)細(xì)琢磨,有選擇地模仿寫作。
三是在讀書時,要站在作者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的角度,研究寫作方法,把自己當(dāng)成作者,體驗作者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了這種體驗,才能帶著作者意識,去閱讀一本書,與作者“心心相印”“將心比心”,才能把文章的妙處讀出來。
四是加強語言積累。分門別類地去收集語言材料,建立自己的語言倉庫,經(jīng)常翻一翻,偶爾用一用。慢慢地,這些語言材料就成為自己的語言庫存;寫作時,就會信手拈來,意到筆隨。
五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主動表達(dá),從仿到創(chuàng),慢慢地,就會越寫越好。“在寫作之途,想寫就好?!保ㄅ诵潞驼Z)
上述五條做到了,那就變成:讀得多,讀得深;讀得多,讀得專;讀得多,想得多;讀得多,記得多;讀得多,寫得多。
最后,水到渠成地變成——“讀得多,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