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芳
幼小銜接是幼兒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在大班下學期,幼兒即將結束幼兒園的生活,進入全新的小學生活,他們在這個階段往往會因為不了解小學而產(chǎn)生心理上的壓力,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那么,如何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如何幫助幼兒更快、更自主地適應小學生活?基于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我們在班里組織開展了“走近小學”的主題活動,旨在站在幼兒的角度,傾聽幼兒內(nèi)心的想法與感受,在追隨幼兒的腳步中助力幼小銜接,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一、以幼兒的困惑為起點,解讀幼兒的心聲
在大班下學期,幼兒普遍知道自己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對入小學既向往又忐忑。他們好學好問,求知欲極強,有了自己的想法與主見,但同時面臨著對上小學從外部環(huán)境到內(nèi)在心理的轉(zhuǎn)變與適應。對于上小學,他們心中充滿了疑惑與擔憂。于是,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了一次“走進小學的小問號”談話活動,讓幼兒大膽說出心中的疑惑,教師及時予以回應和支持。
師:關于小學,你們有哪些問題想了解?
幼:小學的老師會像幼兒園老師一樣溫柔嗎?是不是都很兇、很嚴格?
幼:小學里會像在幼兒園一樣吃中飯、吃點心嗎?
幼:小學里除了有每個班的教室,還有什么活動室嗎?
幼:小學里的操場是不是比我們幼兒園的大?
幼:在小學除了上課,什么時間可以休息?如果上課時想上廁所怎么辦?
……
對于幼兒而言,幼兒園生活和小學生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角色變了,要求也變了。通過談話,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的疑惑很多,他們提出“我們應該給問題分類,分開去解決”。涵涵說:“我們應該把重復的問題去掉,其他問題分成兩類,分別由男孩子隊和女孩子隊去解答?!倍涠湔f:“我們是不是可以根據(jù)小學與幼兒園的相同和不同來分類?”點點說:“有些問題我們問一下哥哥姐姐便知道了,有些問題我們自己去小學看一看就知道了,還有一些問題我們跟著哥哥姐姐一起學一學就可以解決了?!贝蠹覍c點的主意表示很贊同。于是,我們將幼兒的想法分成了三類,分別是看一看,親眼觀察小學的樣子;問一問,親耳聆聽哥哥姐姐和小學教師對已梳理出的問題的解答;學一學,親身體驗與哥哥姐姐一起上課。在對想法進行分類后,幼兒經(jīng)過自薦和他人推薦的形式,選出了三個小組長,分別為參觀團、記者團、體驗團的組長。其他幼兒可以根據(jù)組長選隊友或組員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小組,進行雙向選擇分組,然后由小組長帶領大家有目的地參觀小學,解答心中的疑惑。
幼兒是幼小銜接的主體,他們有參與和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教師需要隨時關注和傾聽他們真實的想法與感受,解讀他們的心聲。通過匯總和梳理,教師了解到幼兒對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比較感興趣,對小學要認真學習的認知較明確并存在一定的擔憂。為此,我們組織幼兒近距離接觸小學,讓他們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親身體驗,以此來解決他們心中的疑惑。
二、以小組合作為媒介,提高幼兒的學習探究能力
大班幼兒已經(jīng)漸漸懂得從多種途徑去收集資料并參與實踐,基于讓幼兒走進小學的計劃,結合活動“看看小學怎么樣”,我們根據(jù)幼兒已有的分組情況,將活動自主權交給幼兒,讓幼兒以小組合作為媒介,展開一場有意義的探究行動。
師:小朋友們,下周我們有一個活動是“看看小學怎么樣”,你們小組想用怎樣的形式來認識小學?需要準備哪些東西?
體驗團代表:我想體驗一下小學的課桌跟幼兒園的有什么不同,小學老師上課是怎樣的。
體驗團代表:我喜歡運動,我想體驗一下小學的體育老師是怎么上課的,是不是男老師。
參觀團代表:我們有自己的兒童相機,我們組想把我們看到的小學拍下來,然后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
參觀團代表:我們可以帶些紙和筆,畫下我們眼中的小學。
記者團代表:我們組可以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請優(yōu)秀的小記者來采訪哥哥姐姐和小學老師。
記者團代表:我們需要準備好采訪的問題,還需要將他們回答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需要準備紙、筆、錄音筆。
……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經(jīng)驗、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為此,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小學,以看一看、問一問、學一學的方式,鼓勵幼兒在實踐中進一步感知和了解小學,獲得新的經(jīng)驗。
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引導幼兒商討每一組想?yún)⒂^小學的哪些地方,想用哪種方式來呈現(xiàn)自己在參觀時獲得的信息等?;谟變旱男枨?,我們與小學教師事先溝通,根據(jù)幼兒事先制定的可行性方案開展活動。幼兒不僅能自主掌控參觀的路線,而且能根據(jù)需求,在小學參觀活動中分組進行記錄、采訪、體驗。這樣有目的的參觀,有利于幼兒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體驗與探究,獲得對小學的新認知。
在活動過程中,參觀團的幼兒手拿兒童相機,對小學的每一處場景、感興趣的人物自主進行拍攝。在拍攝結束后,小組內(nèi)幼兒共同挑選出最滿意的照片,并用圖畫、文字、符號等表達自己的感受,共同制作了作品集《小學印記》。體驗團的幼兒和哥哥姐姐一起體驗上體育課,他們感受到小學操場在他們眼中的“超級之大”,體會到男教師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肅,他們用繪畫、日記等與大家做了分享與交流。記者團的幼兒對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進行整理,在參觀小學時,組里的每個幼兒根據(jù)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與小學的哥哥姐姐、教師一對一地進行采訪,并在事后及時進行表征記錄。
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fā)展,參與活動的主動性明顯提高。此時,教師更應該站在幼兒的視角,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團的幼兒通過感受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獲得對小學的直接經(jīng)驗;參觀團的幼兒用拍攝的照片和繪畫來表征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在小學的探究之旅;記者團的幼兒事先收集重點問題,做足前期準備,刨根問底,解答心中的疑惑。教師則在活動中適時地為幼兒提供幫助,引導幼兒學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做選擇、做決定。在兒童會議與小組實踐中,幼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步發(fā)展,各方面經(jīng)驗獲得進一步提升。
三、以體驗時間為途徑,幫助幼兒建立時間觀念
在參觀小學返園后,各組幼兒進行了資料的整理,并以小組代表的形式向大家做了參觀后的分享與交流,還在最后的介紹環(huán)節(jié)提出了每組存在的疑惑。
師:小朋友們,你們每一組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小學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大家各自分享了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現(xiàn)在,請大家說一說你們還有什么疑惑。
參觀團代表:我在小學的教室里拍攝到了課程表,里面有很多活動,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模擬小學”中安排類似小學的活動?
班里的其他幼兒紛紛表示認同。
參觀團代表:我想知道小學課程表里的每節(jié)課上課時間都一樣長嗎?
記者團代表:小學老師告訴我們,哥哥姐姐上課的時間是45分鐘,比我們幼兒園活動的時間還要長。
體驗團代表:我們和哥哥姐姐一起上體育課,我感覺上課時間好長,我們都累壞了。
參觀團代表:還好他們有課間10分鐘,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做游戲、休息。
記者團代表:小學老師告訴我們一年級的小朋友要進行1分鐘跳繩比賽,1分鐘到底有多長?1分鐘需要跳幾下才算合格?
聽了幼兒的交流討論,教師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鐘表里什么表示1分鐘,什么表示10分鐘,什么表示45分鐘嗎?”
聽完教師的提問,班里大部分幼兒都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幼兒的疑惑由參觀團代表對小學課程表的觀察引出,這個與幼兒園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并且有幼兒提出在班級里開設的“模擬小學”中也可以安排小學相關活動的想法。在大多數(shù)幼兒贊同的情況下,教師支持并引導幼兒創(chuàng)設了新的主題區(qū)域,模擬小學真實的環(huán)境和活動,從而讓幼兒有機會充分認識自己即將扮演的小學生角色,為適應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在后面的談話活動中,幼兒圍繞時間的話題,對1分鐘、5分鐘、10分鐘、45分鐘的時長表示疑惑。大班幼兒對時間的認識能力雖已開始發(fā)展,但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他們認識時鐘上1—12的數(shù)字,但難以與對應的5分鐘、10分鐘等匹配起來。于是,我們在思考如何幫助幼兒將已有的零散經(jīng)驗進行梳理、整合,將日?;顒优c時間有機聯(lián)系起來,從而幫助幼兒建立時間觀念。我們通過游戲,帶領幼兒體驗時間,感受時間的長短。針對幼兒不清楚1分鐘、10分鐘、45分鐘時長的問題,我們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幫助幼兒獲得關于時長的體驗。在“魔力1分鐘”游戲中,我們讓幼兒挑戰(zhàn)在1分鐘里自主選擇活動。1分鐘結束后,有幼兒說:“1分鐘很長。”在指定1分鐘的挑戰(zhàn)中,我們讓每一個幼兒蹲馬步,有的幼兒在中途就放棄挑戰(zhàn),等挑戰(zhàn)結束后,幼兒紛紛表示蹲1分鐘馬步感覺時間過得很慢。通過“魔力1分鐘”游戲,幼兒感受到1分鐘在不同情況下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這深化了幼兒對時間的感知與體驗。關于10分鐘的體驗,我們在“模擬小學”區(qū)域中投放了沙漏,讓幼兒體驗“課間10分鐘”,通過沙漏的流動,讓幼兒感受肉眼可見的時光流逝。關于45分鐘的體驗,我們通過在班級里大家都看得見的地方擺放計時器,讓每一個參與區(qū)域活動的幼兒都能感受到45分鐘的區(qū)域活動時間有多長,讓時間可視化,從而讓幼兒從中感受時間的無聲流逝。
四、以制定計劃為助推,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模擬小學”活動后,幼兒能根據(jù)投放的計時工具,如沙漏、計時器等,感知時間的流逝,初步建立起時間觀念。但在“模擬小學”的活動中,幼兒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幼:老師,在今天的“模擬小學”活動中,小老師一直叫我們跳繩,我都累壞了!
幼:今天小老師說上課的時候,點點遲遲不過來,而且總是在上課中間去廁所,上廁所應該是在課間10分鐘內(nèi)完成的。
師:小朋友們,怎么做才能讓我們的“模擬小學”活動更加有序呢?
幼:上次參觀小學時,我們看到每個教室里都有課程表,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制作一個課程表?每節(jié)課都有固定的時間,這樣就不用一直做一件事情了。
幼:我們可以看一看小學的課程表里有什么內(nèi)容,然后我們商量一下可以排哪些課。
幼:對,我們可以把上課的內(nèi)容提前定下來,把課程表提前貼出來,這樣就不會亂了。
幼:我們可以商量一下課間10分鐘可以做什么事,哪些事應該先完成,哪些事可以后完成,這樣就不會像點點一樣上課中間去廁所了。
于是,幼兒開始分組討論計劃,有的商量課間10分鐘怎樣安排才有效,有的商量“模擬小學”活動中可以上什么課,一共45分鐘,上課時間多長比較合適呢?怎么安排上課時間和課間休息時間比較合理呢?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幼兒感受到因為上課內(nèi)容沒有合理地安排好,所以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到了大班下學期,幼兒已初步具備自我服務和自主安排事務的意識,但對于時間的管理經(jīng)驗還較少??梢?,只是讓幼兒認識時間和體驗時間遠遠不夠,還需要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嘗試自己管理時間,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缎W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也將“做事有一定的計劃性,逐步學會合理安排生活和學習”作為幼兒入學適應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目標。于是,基于幼兒的問題,我們鼓勵幼兒用圖畫、符號等自己喜歡的方式,制定計劃表或任務清單,鼓勵幼兒按時完成計劃,體會有計劃做事的重要性,做自己時間的主人,并將“模擬小學”活動與學會時間管理有機整合,幫助幼兒做好入小學的準備。
在了解了參觀時拍攝到的小學課程表后,幼兒對小學的課程內(nèi)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幼兒將課程內(nèi)容用圖片的形式表征出來,并投票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課程,在師幼共同商定后確定課程表內(nèi)容:語文、數(shù)學、音樂、美術、體育、升旗儀式、課間10分鐘。涵涵認為,每天上課的內(nèi)容可以不一樣,由前一天選該區(qū)域的“小老師”和小朋友共同商定,并將內(nèi)容張貼在課程表中,但升旗儀式的5分鐘和課間10分鐘的安排可以固定。幼兒通過協(xié)商制定了初步計劃,并在每一項活動后面寫上活動時長。從幼兒的討論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有了基本的時間概念,了解了自己什么時間段該做什么事,這為后續(xù)的活動作了鋪墊。
有了課程表,“小老師”前一天就知道準備上什么課,并在前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準備;“小學生們”也會提前將第二天上課要用到的相關書籍或工具準備好并放入書包內(nèi)。針對之前有幼兒出現(xiàn)課間10分鐘不知所措的現(xiàn)象,幼兒經(jīng)過討論后,知道了重要的事情(上廁所、準備材料)應該先做,其他事情(玩)選擇做。有了計劃后,幼兒的時間執(zhí)行力更強了,整個活動過程顯得更加有序了。在每一次的區(qū)域活動結束后,我們會進行活動的分享交流,邀請當日的“小老師”來分享計劃,最后由組內(nèi)其他成員做補充,分享他們在計劃前的所思所想,幼兒可以將照片、繪畫等進行整理,并在實施后分享心得或提出有待改進或調(diào)整的地方,為下一次的活動提供參考。在計劃分享之后,第二天開展此活動的幼兒可以根據(jù)之前的經(jīng)驗,在時間安排和內(nèi)容選擇上重新進行調(diào)整與安排,根據(jù)可行性,在下一次的計劃中再做調(diào)整。
在持續(xù)的時間計劃與實施中,幼兒對時間的體驗和感知更深刻了,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模擬小學”活動中的時間計劃與實施更趨合理,幼兒漸漸形成了良好的時間觀念,成了自己時間的主人,自我管理能力更強了,這為之后更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基礎。
五、反思
兒童視角下的幼小街接,凸顯以幼兒為主體,在“走近小學”主題活動中,教師站在兒童的視角,傾聽兒童的心聲,了解兒童的想法,在追隨兒童的腳步中反思前行,獲得了一些啟示。
1.轉(zhuǎn)變視角,從教師視角到兒童視角
兒童視角是回歸兒童立場,教師只有立足兒童的視角,傾聽兒童的聲音,才能真正理解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例如,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傾聽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疑惑后,沒有直接告知幼兒答案,而是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心聲,聆聽幼兒內(nèi)心的感受與想法,并通過交流分享幫助幼兒梳理問題。在參觀小學的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幼兒以小組的形式探究、合作,堅持以幼兒為本,關注幼兒的發(fā)展可能,并提供適宜的支架讓幼兒自主解決心中的疑惑,在體驗與探究中減少對入小學的焦慮,從而幫助幼兒做好幼小銜接。
2.轉(zhuǎn)變觀念,從零星經(jīng)驗到鏈式經(jīng)驗
情感、認知、能力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利于幼兒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全面發(fā)展。在“走近小學”主題活動中,教師不再注重對幼兒灌輸單一的零星經(jīng)驗,而是注重讓幼兒獲得有助于其全面發(fā)展的鏈式經(jīng)驗,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積累小學的相關經(jīng)驗。例如,在“模擬小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模擬、體驗小學的學習與生活,通過深度學習將以往對小學的零星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鏈式經(jīng)驗,從而幫助幼兒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成長的新階段,逐步做好入小學的準備。
3.轉(zhuǎn)變做法,從單一體驗到多元融合
在參觀小學的活動中,教師改變了原來統(tǒng)一行動的方案,融入馬賽克方法,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例如,在參觀小學前,參觀團、體驗團、記者團分別進行了兒童會議,在參觀中運用兒童之旅、攝影抓拍、記者采訪、兒童繪畫、口述日記等方法進行了深度學習,這有助于幼兒通過分享對單一的體驗進行整合,從而豐富對小學的認識,為入小學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