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丹丹 高齊明 陳麗文
丙型肝炎由HCV感染所致, 目前已經(jīng)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極大的增加了患者的家庭和社會負擔[1-3]。因此,本研究在無骨髓抑制的前提下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維持干擾素治療進行了研究, 取得了較高的SVR,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為實驗對象, 其中男73例, 女75例, 平均年齡(45.6±6.8)歲。納入標準:①符合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 血清HCV抗原陽性,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定性檢測陽性;②患者有相應的臨床癥狀;③患者知情并同意;④無合并嚴重循環(huán)系統(tǒng)、腎疾病, 無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臟慢性疾病。
1.2 治療與分組 入選患者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HCV-RNA基因分型, 進行常規(guī)的慢性丙型肝炎的保肝、免疫調(diào)節(jié)、飲食控制等基礎治療, 在此基礎上肌內(nèi)注射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 180 μg/次, 1次/周, 口服利巴韋林片<75 kg患者0.9 g/d, >75 kg患者1.2 g/d。療程基因Ⅰ型為48周, 基因Ⅱ、Ⅲ型為24周。治療過程中測血常規(guī),記錄粒細胞水平變化, 根據(jù)治療時粒細胞最低水平進行分組,粒細胞水平下降者檢查有無骨髓抑制。A組(32例):治療期間粒細胞水平>750/mm3, 予正常劑量干擾素治療;B1組(31例):治療期間500/mm3<粒細胞<750/mm3, 骨髓無抑制情況下予G-CSF治療時維持正常干擾素治療劑量, B2組(30例):治療期間500/mm3<粒細胞<750/mm3, 予干擾素減量治療(B1組與B2組為隨機分組);C1組(28例):治療期間粒細胞<500/mm3, 骨髓無抑制情況下予G-CSF治療時減少干擾素劑量, C2組(27例):治療期間粒細胞<500/mm3, 予停用干擾素(C1組與C2組為隨機分組)。對于出現(xiàn)骨髓抑制的患者, 暫不予干擾素。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應用為干擾素注射前后各1 d皮下注射100 μg。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病程、性別、HCV基因分型、骨髓抑制等)及各組的SVR24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所有骨髓檢查病例, 無一例發(fā)現(xiàn)有骨髓抑制。各組患者間年齡、病程、性別、HCV基因分型、骨髓抑制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n(%)]
表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n(%)]
注:各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年齡(歲) 病程(年) 男 基因Ⅰ型 基因非Ⅰ型 骨髓抑制A 組 32 46.2±6.7 6.9±2.8 16(50.0) 17(53.1) 15(46.9) 0 B1組 31 45.7±7.1 7.2±3.1 15(48.4) 16(51.6) 15(48.4) 0 B2組 30 46.1±6.8 7.0±2.9 14(46.7) 17(56.7) 13(43.3) 0 C1組 28 45.9±7.2 7.3±3.0 15(53.6) 15(53.6) 13(46.4) 0 C2組 27 46.0±7.1 6.8±3.2 13(48.1) 14(51.9) 13(48.1) 0
2.2 各組患者SVR24比較 臨床對所有患者治療后發(fā)現(xiàn),B1組SVR24為80.6%顯著高于B2組56.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1組SVR24為50.0%顯著高于C2組22.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1組SVR24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SVR24比較[n(%)]
我國是肝病大國, 而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4-6]。聚乙二醇干擾素是一種長效干擾素, 能有效清除病毒。但干擾素應用過程中第2~4周常開始出現(xiàn)粒細胞減少, 按照丙型肝炎治療指南, 則應該酌情減量或停用, 易導致療程延遲甚至治療失?。?-10]。因此, 在本研究中, 在檢查無骨髓抑制后,對粒細胞下降的患者給予G-CSF治療。
本研究患者治療后發(fā)現(xiàn), B1組SVR24為80.6%顯著高于B2組56.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1組SVR24為50.0%顯著高于C2組22.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在應用聚乙二醇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過程中, 會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粒細胞下降的情況, 在500/mm3<粒細胞<750/mm3時, 給予G-CSF刺激粒細胞生成, 同時干擾素保持劑量, 能夠得到與粒細胞水平正常患者類似的SVR,顯著高于干擾素減量患者SVR。同時當粒細胞<500/mm3時,給予G-CSF刺激粒細胞生成, 同時減量干擾素, 能夠取得比停用干擾素患者更高的SVR。
綜上所述, 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療過程中, 在無骨髓抑制情況下給予G-CSF增加粒細胞水平, 盡量維持干擾素治療劑量或在粒細胞<500/mm3需停用時予減量完成療程能顯著提高SVR24。
[1]耿田.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檢測方法及臨床意義.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6, 22(16):1925-1928.
[2]徐銀, 陳奕娟, 符和英, 等.宿主遺傳因素對丙型肝炎治療效果影響的研究進展.肝臟, 2017, 22(4):364-367.
[3]陳斗仁, 劉興麗, 劉小艷, 等.干擾素α-2a 聯(lián)合利巴韋林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18):4163-4165.
[4]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 2015(3):19-35.
[5]周芳, 王濟紅, 蘇萍.干擾素治療乙型肝炎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動力學變化分析.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12, 39(22):5946-5947.
[6]遲秀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擾素治療相關性血細胞減少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2(6):468.
[7]孫麗杰, 于建武, 康鵬, 等.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期間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與臨床感染風險的相關性.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12, 51(1):46-50.
[8]郎軼萱.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吉林大學, 2009.
[9]馬琳媛, 張鵬, 陳倩, 等.干擾素α-2b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5, 41(3):599-605.
[10]吳寶英.丙型肝炎干擾素治療并發(fā)粒細胞減少的護理效果探討.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2, 19(15):2386-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