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小核舟蘊藏的大工匠精神

2023-06-25 10:07:03王克華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2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傳承

王克華

摘要:《核舟記》是說明性的“記”體文,雕刻者的“奇巧”技藝在文本中是顯性的。細探核舟作品背后,是精益求精、守正創(chuàng)新、愛崗敬業(yè)的大國工匠精神。這種精神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堅韌執(zhí)著毅力的體現(xiàn),是華夏兒女豁達樂觀、熱愛生活態(tài)度的體現(xiàn),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意志的體現(xiàn)。在新時代,工匠精神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更需傳承、發(fā)展。

關鍵詞:工匠精神 文化自信 傳承 《核舟記》

《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末魏學洢。文章圍繞著一件微雕作品生動而準確地介紹,工藝作品精美絕倫,雕刻者匠心獨運,寫作者融情于物,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尤其是其背后蘊含的工匠精神。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工匠是對從事各種技藝的勞動者,如木匠、皮匠、銅匠等的總稱。自古以來,從事工藝勞動的工匠,都是以其畢生精力獻身于這一工藝領域的。因而工匠,指的是專注于某一領域并針對這一領域的產品研發(fā)或加工過程(產品既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也包括無形的精神物品)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人。

《核舟記》中雕刻者王叔遠雕琢出核舟這一精美作品,毋庸置疑,他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的工匠;作者魏學洢在家庭遭受厄運后,能將核舟這一藝術品生動而細膩地介紹出來,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他也可稱之為工匠。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精益求精、守正創(chuàng)新、愛崗敬業(yè)、愛國堅忍的大國工匠精神。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以向大方之家求教。

一、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識

核舟的制作者王叔遠堪稱追求精品的代表人物,核舟從整體結構、色彩搭配、動靜結合乃至到力度運用都巧妙絕倫,可謂“奇巧”,更是工匠的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一)結構巧設

結構即框架,將所有雕刻之物包容其中,并使之井然有序;結構也是理念,將所有雕刻之物極力呈現(xiàn),并使之欣然有趣??梢哉f結構既是一技巧,更是一種智慧,可以將制作者的理念巧妙表達。

“曾不盈寸”的核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彼窨讨稞嬰s,還要統(tǒng)整體于“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這樣的作品是對工匠技藝的考驗,也是對其智慧的考量。王叔遠在這一作品中完美呈現(xiàn)了中國建筑對稱性的特點,并進一步發(fā)展了對稱的精妙。

從核舟整體來看,“中軒敞者為艙”,船頭、船尾相對,這架構了整個藝術品。船艙“旁開小窗,左右各四”,窗的對稱,與生活現(xiàn)實一致,這表明藝術來源于生活;“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相望”,相對而又仿佛有情,這表明藝術高于生活;又擷取《后赤壁賦》《赤壁賦》中的句子作為上下聯(lián),巧妙點明核舟主題并增添作品的文化內涵。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軾位于中間,突出核舟主題;一名僧一文學家分坐兩邊,兩相呼應,既有文學情味,又有佛學禪味,增添作品情趣。蘇、黃共閱手卷,既表明兩人文學家的身份,也呈現(xiàn)出兩人關系親密。“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币滑F(xiàn)右足,一現(xiàn)左足,兩個人物都表現(xiàn)出來了,而且一左一右,也形象透現(xiàn)兩人關系親密如同一人。

船尾以楫為軸線,“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發(fā)型、動作、表情,都異?;钴S、喜慶;“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持扇、撫爐、靜聽,尤為安靜、美好。一動一靜,一莊一諧,相映成趣。

對稱的結構,讓核舟眾多的人、物、字巧妙地圍繞在“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之下,實是匠心獨運!

(二)色彩巧搭

色彩,也即顏色,是能引起人們共同的審美愉悅的、最為敏感的形式要素。色彩也是最具表現(xiàn)力的要素之一,因為它的性質直接影響人們的感情?!吧蚀钆洹笔侵笇ι蔬M行搭配,可以取得更好的視覺效果,使得對象更具審美情趣。王叔遠在“大蘇泛赤壁”中就借鑒了美術中的色彩搭配,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生活真實又極具審美價值的藝術精品。

窗上刻的對聯(lián)“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石青,本指一種礦物,這里指一種青翠色顏料,條痕淡青色,玻璃光澤,透明或半透明。對聯(lián)描繪的山勢高陡、月亮渺遠、水位下降、河石微露、清涼微風、撲面清爽這樣清幽迷離的美好意境,青翠色將文字凸顯出來,同時又營造出靜謐渺遠的氛圍,令人仿佛置身于大蘇泛赤壁的那個月夜中,給人無限遐想。

同樣是文字,船背的題名“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在桃核本色背景下,用黑色這一冷色來呈現(xiàn),符合書法作品題名習慣,表明作品完成時間及作者,“甫”,男子美稱,此處用于自稱,顯得張揚而大氣,兼之黑色,又兼具沉穩(wěn)而內斂。而篆章“初平山人”,“其色丹”,丹,朱紅也,與題名顏色對比鮮明,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初平”,心境初平,技藝初平;“山人”,遠離政治,遠離世俗,王叔遠對自己的“初平山人”自號情有獨鐘并有自詡自謔之意吧。在色彩的強烈對比中將題名與篆章都突出,盡管這些文字都在“船背”,但絲毫不減表達力。

核舟中還有隱藏著的色彩,“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箬竹翠綠,讓人聯(lián)想到生命與活力。至于人物的衣著、表情等,王叔遠并未直接表明,欣賞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及喜好來想象與再創(chuàng)造,這也是工匠的用意所在。

巧搭色彩,既真實地再現(xiàn)了生活,又創(chuàng)造出幻覺空間的效果,激起欣賞者在欣賞藝術品中的審美情趣,充分體現(xiàn)了大國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動靜巧襯

雕塑作品大多創(chuàng)作靜態(tài)事物,立體感強,構圖相對簡單,而要在靜態(tài)的物件上創(chuàng)作動態(tài)事物,這是對工匠技藝、智慧的考驗,也是其對自身事業(yè)精益求精精神的詮釋。王叔遠核舟中窗戶的啟閉自如、人物的動靜相襯,都極具審美創(chuàng)造的重要價值。

船艙“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數(shù)量多、對稱性,一枚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八扇窗戶還有其他繁多的事物,說明制作精良;“開”,言明啟閉自如,精上加精,精益求精。接下來具體展現(xiàn)小窗啟閉的場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開啟,可見雕飾精美的欄桿相對,還可見哪些景物?工匠有意省略,欣賞者可以自由想象:遼闊的江面、幽渺的月色、清涼的江風、會意的笑語……“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閉”,嚴絲合縫地關合在一起,也從側面表明小窗打開自如,技藝之精湛不言而喻;閉合之后的對聯(lián)也可巧妙補充開啟時的空白,看著對聯(lián),欣賞者自然會在頭腦中浮現(xiàn)遼闊的江面、幽渺的月色、清涼的江風、會意的笑語……一啟一閉,互為補充,既展現(xiàn)窗戶的靈動,更有作者審美上的奇妙創(chuàng)作。

相較于窗戶這樣的核舟部件而言,呈現(xiàn)人物的動、靜狀態(tài)更是一種艱難挑戰(zhàn)。蘇、黃、佛印人物神情、動作雕刻得栩栩如生,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后文還將論述。此處僅以船尾二舟子為例來探討動靜巧襯的藝術追求。

舟子,即船夫,只是大蘇游赤壁的船家、仆人,屬于次要人物。但王叔遠也并未對不起眼的“小人物”粗制濫造,而是極其用心地妙用了動靜相襯的技法來創(chuàng)造。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仰、攀、嘯呼”一系列詞語將舟子活躍的樣子動態(tài)呈現(xiàn),極具喜感;居左者則“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執(zhí)、撫、聽”這些動詞幅度較小,將舟子安靜專注的樣子悠然呈現(xiàn),極具美感。在兩個舟子的塑造中,一動一靜,一莊一諧,相互襯托,相互補充,使得人物靈動而不失特點,沉穩(wěn)卻不減靈氣。

在工匠對藝術的不斷追求下,在動與靜的巧妙襯托下,本是靜態(tài)的雕刻作品也富有靈性,帶給欣賞者靈動、美好的藝術享受。

(四)力度巧用

雕刻,是一種審美創(chuàng)作,每一刀都要對力把握得恰到好處,過猛過弱都會影響作品的創(chuàng)造,可以說,雕刻也是一種力的藝術。王叔遠在雕刻的過程中,根據(jù)創(chuàng)作對象的不同特點,對力度的把握極其講究,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藝術創(chuàng)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僅以窗戶、欄桿和對聯(lián)文字為例,來體會工匠對力度的巧妙運用。

“旁開小窗”“雕欄相望”“右刻”,開、雕、刻,三種雕刻技藝,都是工匠創(chuàng)作過程中精心采用的技法?!伴_”,開設、開創(chuàng),帶有“大刀闊斧”開鑿的意味,創(chuàng)造的對象相對來說是敞開的、具體的而又立體的。對窗戶采用“開”的大力開設的方式,表明小窗對于雕欄、對聯(lián)而言,是闊大的,并且有軸,可啟閉自如??梢哉f,開的寬敞、開的自如、開的靈動。

“雕”,雕刻、雕鏤、雕飾,用力或大或小,落點或深或淺,帶有精雕細琢、創(chuàng)作精美之意,創(chuàng)造的對象多為精致細微的,創(chuàng)作時用力拿捏到位、精準雕琢。雕飾著花紋的欄桿,帶給人美的享受,這就是精致的工藝美術品,這就是極佳的藝術作品。可以說,雕的細膩、雕的精致、雕的入境。

“刻”,用刀子挖,用力大,落點深,有“入木三分”之意,創(chuàng)造的對象多為文字或造型簡單的事物。在微雕的窗戶上刻字,并且還要能夠“石青糝之”,讓對聯(lián)文字醒目而保存久遠。可以說,刻的清楚、刻的深入、刻的入神。

窗、欄、聯(lián),俱為一個整體,開創(chuàng)窗戶,讓核舟精致、細膩,雕欄、對聯(lián),又使得核舟精美而有文化內涵。開設、雕鏤、深刻,多種力度、多種技藝,使得核舟更是精美。

二、守正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視野

事物發(fā)展的核心之道即是守正創(chuàng)新。所謂守正創(chuàng)新,包括守正與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守正是指固本培元、堅守正道,即堅持按照事物的本質要求和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創(chuàng)新是指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即主動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實踐,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出新生事物。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從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微型雕刻。戰(zhàn)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到了明末清初核雕工藝堪稱一絕,當時浙江一帶縉紳商賈中流行古玩收藏,“納須彌于芥子”(《核工記》)的核雕精品成為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于是果核微雕應運而生,佳作紛呈。桃核、杏核、楊梅核等這些為常人食畢即棄的之物,都成為雕刻的原材料。由于桃核不同于其他外表光滑的果核,桃核外表有不規(guī)則的麻紋,而且無數(shù)小孔深入核心,雕刻桃核舟設計布局極為艱難,工藝要求極高,僅選料往往要萬中挑一,遍查史籍有記載的,能在桃核上用圓雕形式刻桃核舟的,明代僅常熟王毅(叔遠)一人,被時人譽為“鬼工”。[1]王叔遠繼承了微雕的圓雕形式,將桃核雕成小舟是王叔遠的創(chuàng)意,它再現(xiàn)了蘇軾游赤壁的神韻,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巨大藝術成就。

王叔遠在核舟雕刻的守正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在對社會生活的詩化、對聯(lián)文化的妙呈和同游人物的創(chuàng)造三個方面。

(一)社會生活的詩化

晚明時期,閹黨橫行,尋常百姓生活難以安寧,很難有閑情逸致去賞花玩草、尋木狩獵,手工藝者多是顛沛奔波,然而王叔遠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核舟雕刻中依然將生活描繪得如詩如畫。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王叔遠在核舟雕刻中既沿襲工匠雕刻宮室、器皿這一類易于“因勢象形”的“適核”物品,也在創(chuàng)造人物的同時,進一步雕刻出帶有清雅之風的帶給人精神享受的裝飾物,如鳥獸、木石。這是對傳統(tǒng)核雕題材的開拓與發(fā)展,也為后代微雕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在大蘇泛赤壁作品中,開窗是符合生活真實,“雕欄”詩化生活,細節(jié)之美達到極致;蘇、黃共閱“手卷”,同病相憐依然風輕云淡,欣賞、研討手卷,詩化生活的不順;“若聽茶聲然”的舟子,十足就是一個處于生活底層中依然巋然不動的思想者形象,對生活詩意到了入境之態(tài)。

對社會生活詩化表現(xiàn),讓作品的審美思想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也為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得以繼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一特點在現(xiàn)代的“南湖紅船”核舟作品上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

(二)對聯(lián)文化的妙呈

對聯(lián)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同,是漢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在一個長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能夠雕刻眾多逼真而各具情態(tài)的物事,已經(jīng)著實令人拍案叫絕了。更令人稱奇的是其絕妙的藝術構思:為了表現(xiàn)“大蘇泛赤壁”這樣一番景象,特意雕刻了對聯(lián)——在窗戶上刻了《后赤壁賦》《赤壁賦》中的名句,讓人直接聯(lián)想到核舟的主題——蘇軾的赤壁之游。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后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出自《赤壁賦》。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稱之為《赤壁賦》《后赤壁賦》。兩賦開頭都交代了時間,一是七月十六,一是十月十五,都是月明之夜。引用這兩句既點明地點赤壁,又渲染了游赤壁時的環(huán)境。王叔遠用蘇軾的文字,再現(xiàn)了大蘇泛赤壁時的月夜之景,又剛好扣住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可謂構思精巧??赏跏暹h為何不按照兩賦的先后寫作順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呢?

盡管兩次游赤壁都是被貶黃州期間,但兩文表達的不是同樣心境?!冻啾谫x》中景色迷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詩情畫意,人也豁達瀟灑,“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后赤壁賦》盡管也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寧靜輕柔,更有“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陰森可怕,凄寒蕭瑟。王叔遠先用《后赤壁賦》直接點明月夜泛舟,后引用《赤壁賦》突出月色迷人。這樣有意顛倒位置,也是情感表達上的需要。蘇軾被貶黃州,心境抑郁,因此先引《后赤壁賦》,但蘇軾又是豁達樂觀的,因此后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被貶又何妨?我自心境坦然,云淡風輕。王叔遠巧用對聯(lián),巧妙點出蘇軾的處境與人格,又留給讀者自由思考的空間。

對聯(lián)作為一種習俗,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lián)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lián)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qū)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王毅這樣呈現(xiàn)對聯(lián),可謂精巧至極,既扣住主題,又突出人物,還使得核舟本身帶有濃濃的文化氣息,讓所有欣賞者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同游人物的創(chuàng)造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確實兩次游赤壁,黃庭堅、佛印也確有其人,但史料上并沒有這三人同游赤壁的記錄。工匠王叔遠又為何在核舟中呈現(xiàn)三人同游情形呢?

首先簡單介紹黃庭堅。黃庭堅,字魯直,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曾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在文學界,黃庭堅生前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1078年,黃庭堅主動和蘇軾通信,開始了蘇黃神交生涯。直至1086年春,蘇軾和黃庭堅這對相知相慕、心神兩契的詩星至友,才在京師首次見面。

王叔遠在核舟中將這對精神上的好友聚在一起,要知道烏臺詩案中,世人對蘇軾唯恐避之不及,但官微言輕的黃庭堅,盡管兩人當時還未曾相見,可他卻大贊蘇軾:蘇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蘇子瞻是忠君愛國的。當然,這也使得黃庭堅受到被“罰金”的處分。王毅在核舟中讓蘇、黃“共閱一手卷”,或“撫魯直背”,或“如有所語”,在對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的細致雕畫中,將人物的親密友好、探討交流呈現(xiàn)在雕像中。這樣構思情節(jié),既能體現(xiàn)魯直對友情的珍惜,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蘇軾的人格魅力——即使遭難,依然有朋友的相依相伴,這也是中華民族美好善良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身處厄運,兩人依然在交流、探討自己熱愛的事業(yè),這也是一直深植于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儒士思想的體現(xiàn)。

佛印禪師,宋代云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自幼學習儒家經(jīng)典,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被世人稱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研究佛法,具有含容三教的氣質,與純粹的佛教僧人風格不同。

佛印與蘇軾友善,蘇軾謫黃州,佛印住廬山,常相往來,并且在民間流傳著兩人軼事。王叔遠熟知這些,在人們耳熟能詳?shù)墓适轮刑摌嬃朔鹩∨c蘇軾同游,增加了藝術品(故事)的人文內涵。首先,在視覺上給人造成強烈的沖擊力,突出佛印的獨特身份: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以“矯首昂視”的生動神情,刻畫佛家的“彌勒”形象。其次,在構圖上對比鮮明,凸顯蘇軾的主體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三人同坐,居中者為主體。最后,在意蘊上,融入了工匠的情感寄托,豐富了作品內涵。蘇軾遭貶,人生失意,魯直共境,同病相憐;名僧佛印,參透佛理,靜處觀照,豁達灑脫。一儒一佛,一入一出,兩種人生態(tài)度,恰好在蘇軾身上巧妙地融合了,身處逆境,不放縱,不悲觀,豁達灑脫;身處逆境,不忘本,思展才,積極進取。這在東坡同年所作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已有充分體現(xiàn),面對人生風雨,“何妨吟嘯且徐行”,不是逃避,而是正視,在“風雨”吟詩,這種從容不迫的姿態(tài)、滿不在乎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蘇東坡的特立獨行,就是蘇東坡的人生態(tài)度。

王毅展現(xiàn)三人同游,深諳中華民族思想內核,巧妙呈現(xiàn)中華民族的處事態(tài)度和進取精神,這在核舟雕刻上得以表現(xiàn),不得不說幸得工匠的創(chuàng)造精神。

三、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操守

愛崗敬業(yè)是愛崗與敬業(yè)的總稱,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敬業(yè)就是要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兩者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皭蹗彙笔恰熬礃I(yè)”的基石,“敬業(yè)”是“愛崗”的升華。愛崗敬業(yè)是忠于職守的事業(yè)精神,是職業(yè)道德的基礎,也是大國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樹立職業(yè)理想、強化職業(yè)職責、提高職業(yè)技能,這是愛崗敬業(yè)的基本內容。王毅以小核舟體現(xiàn)了一位大工匠的“硬核”職業(yè)操守。

(一)以小核舟表現(xiàn)大主題

王毅挑選了雕刻難度最大的桃核為原料,將雕刻對象從單體突破到群體,從單純手工藝品升華為具有文化內涵的作品,這種挑戰(zhàn)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源自工匠對職業(yè)榮譽感的追求。

以核舟為背景,將主體人物置于船頭,三人或笑談或指點,既有泛舟之意,又將人物突出;舟子置于船尾,兩僮或嘯呼或沉寂,增強故事的真實性,也富有生活情趣;對聯(lián)源自東坡文,強化主題,增添文化色彩。人物、核舟、文字、生活用品,全都巧妙扣住蘇軾泛赤壁這一主題。以一枚核舟呈現(xiàn)一個故事、表現(xiàn)一種精神狀態(tài),這充分展現(xiàn)了工匠干一行、愛一行、做好一行的職業(yè)操守。

(二)精雕細琢呈現(xiàn)人物

對待雕刻工作,王毅更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yè)技能。在人物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極盡心力,不斷追求,不斷提升。

蘇軾“峨冠而多髯”,刻其帽飾及胡須,讓人想象帽的高聳、須的飄逸,呈現(xiàn)的是厄運重擊下依然不乏可愛與美好的形象;蘇、黃緊挨而坐,共閱一手卷,“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衣裳的褶,帶有動態(tài)意味,仿佛風吹必擺、氣息必動,膝蓋在褶中也若隱若現(xiàn)。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以肖像、神態(tài)刻畫一個類似彌勒的和尚形象。神情未再具體刻畫,只“與蘇、黃不屬”,這樣既避免千篇一律,又避免了微雕的短處,讓欣賞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想象。

雕刻是靜止的藝術,要想表現(xiàn)動態(tài)必須耐心、恒心、慧心,王毅在實踐中巧妙運用場景來渲染,即通過周圍的環(huán)境或自身的肢體來表現(xiàn)。楫右的舟子,從表現(xiàn)作品主題來看,屬于次要人物,但雕刻者也用心去塑造:“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將其動作連貫起來:仰面、倚木、攀趾,渾然就是被東西砸了腳趾或是被東西咬了腳趾的疼痛狀,自然就是“若嘯呼狀”。左邊的舟子,王叔遠卻用了蒲葵扇、爐、壺等生活用品,刻畫出一個不聞他事專注于燒水的超然形象。

這些躍然“核”上的景象,都是工匠一刀一刀、一點一點積累的結晶,包含著工匠對職業(yè)理想的孜孜不倦、無怨無悔的執(zhí)著追求。

(三)核舟內含文化底蘊

王叔遠對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對雕刻有不懈的追求,他創(chuàng)作的核舟不僅僅只是再現(xiàn)了蘇軾泛赤壁的場景,而且隱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服裝文化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早時候,中國境內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飾文化,在這套文化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服為主的服飾。到了元、明朝,漢服男裝出現(xiàn)了褶痕,有點類似于今天中國女裝之中的百褶裙。蘇、黃“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王叔遠以明朝的服飾來刻畫宋朝的蘇軾,使得藝術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更具價值。

古人很注重禮儀,從命名到稱呼等每一個細節(jié)都頗為講究。王叔遠在核舟的創(chuàng)作中也對此作了巧妙的處理。古人自稱多用名,稱他人多用字,魏學洢介紹工匠時就用表示尊稱的“王叔遠”。王叔遠題名用“虞山王毅叔遠甫”,將籍貫、姓、名、字全部介紹,顯得全面、莊重,仿佛史學家介紹王侯將相一般;加上“甫”這個美稱,卻又極活潑、可愛,有民間藝人之風;兼印上篆章,顯得高雅而又別有韻味,有飽經(jīng)滄桑的士人之味??梢?,工匠的題名、篆刻也頗具匠心,既合乎社會規(guī)范,又有豐富內涵。

此外文中還包含了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書法文化、紀年文化等,這些都源于生活,足見工匠對生活的關注與熱愛,在此不一一贅述。

王叔遠對雕刻傾注心血,源自對生活的關注與熱愛、對自身工作的熱愛與敬畏,有力地詮釋了大國工匠愛崗敬業(yè)的精髓。

小小核舟,處處精美,堪稱精品,這是大國工匠精益求精、守正創(chuàng)新、愛崗敬業(yè)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這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魅力的象征。“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盵2]一枚核舟,一位工匠,一種精神,必定能激發(fā)我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參考文獻:

[1]鄭建軍.明代微雕核舟精藝絕世[N].中國商報,2011-11-24(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傳承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師之大愛—————三尺講臺鑄輝煌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
軟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出版人才培養(yǎng)的傳承與突破
出版廣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苏尼特右旗| 进贤县| 古交市| 忻州市| 新津县| 吉林省| 盈江县| 海盐县| 清新县| 灵山县| 秦皇岛市| 崇仁县| 闽清县| 余干县| 招远市| 荔浦县| 博兴县| 胶州市| 五原县| 班戈县| 淮滨县| 新沂市| 景宁| 威海市| 甘孜| 巴东县| 宜川县| 铜山县| 蓝田县| 佛教| 崇仁县| 乐至县| 祁连县| 乾安县| 莱阳市| 赣榆县| 吉林省| 垣曲县| 华蓥市| 龙泉市|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