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術才
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作為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體裁,說明文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針對如何指導學生寫好說明文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著手。
加強課文教學
與語文教材中的其他文體相比,說明文內容相對單調,趣味性較低,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首先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引入《中國石拱橋》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不同石拱橋的圖片與視頻,并講一講所看到的內容。如此,當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便會有所對比,課文作者茅以升與自己描述石拱橋時有哪些不同,進而發(fā)現(xiàn)自己所見之橋與文中這座橋存在哪些異同。這種結合了想象、對比、提問等方式的導入方法,可以使學生帶著好奇走進課文。之后,教師再指出這類文章需要使用說明文體的原因,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分析事物,為學生完成說明文寫作訓練做好理論鋪墊。
講明文體特征
初中階段,教材中的說明文一般為闡釋性說明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前者一般會直接說明對象,如解釋科學原理、教材內容等類型的文章;后者則需在確保語言精準的情況下,運用更為形象的手法說明事物,如科學小品文、介紹名勝古跡等類型的文章。進行說明文寫作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帶領學生認真分析題目要求的文體類型,再請學生根據(jù)命題選擇說明對象,如有學生選取了不太了解的說明對象,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對說明對象進行深入調查,找出它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鮮明特征。
指導結構順序
初中生對“總—分—總”“總—分”“分—總”的結構安排已有初步了解,教師應指導他們結合說明對象選擇合適的說明結構和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表達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的,一般適合使用時間順序,有助于說明事物特征;表達事物空間位置變化的,可采用空間順序,如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須說明事理,表現(xiàn)事物內部聯(lián)系的,一般適合使用邏輯順序。例如,學生在寫習作《我印象最深的一座橋》時,教師可以舉出范例,首先按照“總—分”結構,清晰有序地介紹這座橋,寫至局部時,先寫上部結構的橋梁、梁體,再寫下部結構的橋墩、承重、支架,最后補充說明附屬結構等內容;介紹其內部時,則可以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遠到近依次概述。
訓練說明方法
根據(jù)寫作目的和說明對象的不同,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每種說明方法的特點,訓練他們學會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比如舉例子可以將抽象、難懂的事物具體化,列數(shù)字能夠更準確地突出事物特征,作比較能在對比之中突出幾類事物的不同點,打比方能夠使文章變得更加生動……說明方法的運用,可以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說明對象,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并突出文章主題。
培養(yǎng)語言特色
一般而言,說明文常采用樸實、凝練的語言,其中還包含一些專業(yè)術語。葉圣陶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說話,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教材中的很多說明文也十分生動,如《蜘蛛》以謎語開頭,描述了蜘蛛的神態(tài)、結網(wǎng)的形狀和迷惑飛蟲的方法,能引發(fā)讀者的好奇;《看云識天氣》開頭連用八個比喻,說明云的形狀千變萬化,讓讀者產(chǎn)生無盡遐想。學生掌握說明文體的基本知識后,教師可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特色,幫助他們提高說明文的藝術表達效果。
綜上所述,指導學生寫好說明文,需要教師注重教材中的說明文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說明文體的具體特征,合理運用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形成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