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立足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規(guī)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為主旨,內容選擇需體現社會發(fā)展要求。針對其中包含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筆者認為每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都應將“生命至上”的思想傳遞給學生,呵護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此,筆者努力將生命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總結出生命教育“三部曲”——
情境體驗:感悟生命內涵
小學階段,隨著學生的生活視野一步步擴大,教師需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生命內涵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習慣。課堂上,筆者常設計獨特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獲取對生活及社會最真實的感受。如在教學《生命最寶貴》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體驗懷孕媽媽5分鐘”的活動,請學生將裝滿書的書包掛在胸前,體驗媽媽懷孕時系鞋帶、彎腰等一系列動作,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感受母親孕育生命的艱辛。
又如,在教學《愛護身體,珍惜生命》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僅用一只手整理書包并把書包背在肩上……過程中,學生的每個動作都顯得十分吃力。體驗結束后,筆者提問他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紛紛答道:“太不方便了!”“我感覺這樣沒辦法生活了!”緊接著筆者又問:“那我們今后該怎樣做呢?”學生回答:“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讓身體受到傷害。”通過這樣的情境體驗活動,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價值,進而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社會調查:提升生命認知
調查活動以提升學生感知為指向,以情感體驗為主線,注重對學生合作能力、意志品質、自主學習等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調查,學生可以走進日常生活,找到隱藏其中的人和事,進而理解生命的概念和內涵、感悟生命的意義、體味生命的可貴。
在教學《安全記心上》一課時,筆者請學生調查了近3年來學生溺水事故的相關資料,并讓他們在課上交流調查結果。部分學生在討論中表示,這3年來的溺亡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此時,筆者再問:“我們可以做到預防溺水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許多別出心裁的辦法。比起教師的一味說教,課前調查與討論的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更好地吸收生命教育的內容。
在教學《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一課前,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筆者設計了“我是小寶貝”調查活動,請學生搜集自己出生時家人保留的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并調查那時發(fā)生的有趣或者特殊的事情,之后完成表格“我的出生小檔案”,目的在于讓學生關注生命成長的細節(jié),感受家人對自己生命的重視。通過此次調查,學生在搜集各項成長資料的過程中,發(fā)現了生命的珍貴,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親人對自己的疼愛和期待。
生活實踐:加深生命理解
多樣的實踐活動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第二課堂”,它可以幫助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更深切地體會生命的意義,進而推動生命教育的開展。因此,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需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
在《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不同職業(yè)的勞動者堅守崗位的艱辛,筆者開展了“我們的責任”實踐活動,請學生搜集相關故事和事跡??偨Y匯報時,學生們分享了很多故事,如交警在雨中指揮交通、環(huán)衛(wèi)工人在凌晨清掃大街、外賣騎手在風雨中穿行送餐……不論條件多么艱苦,他們都堅守崗位,認真履行職責,讓許多學生意識到,好好學習便是他們當下的責任,未來他們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這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生命意義,從而加深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筆者希望“情境體驗、社會調查、生活實踐”三部曲,能夠讓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成為生命教育的綠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悟到生命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