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
讀了這么多的古代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中不乏智者,他們聰明機智的表現(xiàn),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警示和啟迪??墒聦嵣?,古代也有很多自以為是的“聰明人”,他們的故事也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截竿入城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選自《笑林》
【初】開始時。
【入】進去,進入。
【亦】也,仍然。
【計】辦法。
【俄】一會兒,不久。
【老父(fǔ)】古時對年長男人的尊稱。
【何】為什么。
【以】用。
【中截】從中間截斷。
【遂】于是,就。
魯國城門前,有一個人扛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準備進城。那人走到城門前,正準備進入城門。剛開始他將竹竿豎著拿,可剛走了沒兩步,就聽到啪的一聲。原來是竹竿太長了,而城門又沒有那么高,竹竿就撞上了城門。他思考一番后,又將竹竿橫過來拿,可城門又沒有那么寬,還是進不去。這個人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可還是進不了城。后來實在沒有辦法,他只能站在城門邊呆呆地發(fā)愁。
正在魯人彷徨無助之時,來了一位老者。老者看見他一個人在城門口發(fā)呆,就問他為什么站在這里不進城。這個人告訴老者:“我的竹竿太長了,城門沒有那么高,也沒那么寬,所以進不去?!崩险呗犕旯笮ζ饋恚f:“我雖然不是什么圣賢之人,但我見多識廣,你何不向我請教一下呢?”魯人連忙向他作揖:“請您老多指教吧!”“這事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把竹竿從中間截斷,不就可以進城了嗎?”老人說道。
“妙妙妙,真是妙!”魯人聽了老者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連忙去借鋸子。“嚓嚓嚓”,長竿被鋸成了兩截。就這樣,魯人高高興興地拿著兩根被截斷的竹竿進城去了。
魯人行事固然可笑,但這位自以為是、替別人出主意的老者則更加愚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自作聰明,否則害人害己。同時,我們在虛心求教的時候也應該多動腦筋,而不是盲目地聽從別人的意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選自《韓非子》
【履(lǚ)】鞋子。
【其】他的,指鄭人的。
【而】然后。
【置】放在。
【反】同“返”,返回。
【罷】這里指集市已經(jīng)關閉。
【遂】于是。
有一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一雙新鞋穿。出門前,他先用一根小繩量好自己腳的尺寸。走了一二十里路,鄭人終于到了集市上。集市上人群熙攘,真是熱鬧!鄭人徑直找到賣鞋的地方,左挑右選,終于選中一雙喜歡的鞋。可正要買鞋,他才發(fā)現(xiàn)測量用的繩子丟在了家里。于是,他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量好的鞋碼丟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繩子拿來再買吧!”說完,他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跑。
鄭人回家拿了繩子,又緊趕慢趕地跑到了集市??纱藭r天色已晚,集市已經(jīng)關閉了,賣鞋的小販也早已離開。他白白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很是沮喪。有人聽說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而偏要回家去拿繩子呢?”鄭人卻道:“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我的腳?!?/p>
鄭人只相信繩子卻不相信自己的腳,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可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真不少呢。他們不顧客觀實際只會墨守成規(guī),常常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你遇到過這樣的人或事嗎?
按圖索驥
伯樂《相馬經(jīng)》有“隆顙蚨目,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zhí)《馬經(jīng)》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p>
——選自《藝林伐山》
【隆顙(sǎng)】高高的額頭。
【蚨(fú)目】眼睛鼓起。
【曲(qū)】釀酒或制醬用的發(fā)酵物。
【蟾蜍(chán chú)】俗稱“癩蛤蟆”。
【堪】能夠,可以。
【御】駕馭,控制。
春秋時期,秦國有個人擅長相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yōu)劣。人們都稱他為伯樂(據(jù)說“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負責管理天馬)。伯樂把自己積累多年的相馬經(jīng)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tài)圖,書名叫《相馬經(jīng)》。
伯樂的兒子把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背得很熟,自認為已經(jīng)掌握了相馬的本領,就到處去尋找好馬?!断囫R經(jīng)》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蹄子又大又端正,就是好馬”的說法。伯樂的兒子看見一只癩蛤蟆,就高興地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其他條件都符合,只是蹄子不像堆積起來的曲塊罷了!”伯樂知道兒子做了傻事,只能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喜歡跳躍,不能駕馭?。 ?/p>
把癩蛤蟆誤當作千里馬,這樣的事情聽起來似乎很夸張。但如果在學習中生搬硬套,死板教條,我們可能也會犯同樣可笑的錯誤。因此,我們應該吸取前人的經(jīng)驗,在實際運用中靈活變通,根據(jù)實際情況辦事,而不是照本宣科。
這幾個故事中的古人各有各的愚蠢之處,歸根到底都是因為他們不知變通。希望大家在學習和生活中多觀察,勤思考,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