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楠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構建魅力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做、在課堂中聽、在課堂中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這樣才能讓其對數學課堂產生全新的體驗和感受,從根源上提升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為后續(xù)的學習和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三大教育思想之一,是以“生活即教育”為前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將生活這一要素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核心。首先導入生活教育,利用生活文化引導小學生的生活邏輯思維,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化解抽象數學理論的難點,并將生活與數學知識相融合。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對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進而傳授數學知識和技能。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重視加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小數,從實際生活中認識到小數的實際含義。在本節(jié)課堂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感受和體會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價值。在進行本節(jié)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課下作業(yè),讓學生周末和自己的父母去一趟超市,購買家庭所需要的日用品,然后讓學生留下購物時的小票。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小票中的內容,學生就會發(fā)現每個商品都有一個價格標簽,而且這些標簽上的價格都是有零有整的。教師在課堂上應先幫助學生學會讀這些數字,然后再深入講解關于小數的知識點。利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完成數學課堂學習。
教學做合一,就是要手腦并用
積累活動經驗——“動手”
以《秒的認知》教學為例,第一,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手中的鐘表,對其組成有一定了解,自主發(fā)現其中有三根針,通過數一數,自主發(fā)現它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每個大格里有5小格,加深對鐘表組成的了解。第二,教師進行精細的講解,最長的針是秒針,秒針走一小格式1秒,這時候請學生們閉上眼睛,仔細傾聽鐘表的滴答聲。然后讓學生跟著秒針的走動拍手,感受一秒有多長。第三,秒針走一圈是60個小格,也就是60秒,與此同時,分針動一小格,是一分鐘。繼續(xù)請學生們閉上眼睛,仔細傾聽60個秒針的滴答聲,感受一分鐘有多長。加深對“1分鐘=60秒”提出問題“一分鐘可以做什么?”引導學習發(fā)言,以看、聽、思、說的形式逐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生活中一秒時間能做什么的討論,引發(fā)學生珍惜時間。
整個教師引導過程中,學生的自主觀察與傾聽,動手數一數、拍一拍,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了簡單的低年級動手操作能力,進而加深對抽象概念——秒的認知,進而充分提升學生的時間觀念,增加其成長經歷。
提升思考能力——“動腦”
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能夠充分體現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利用好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思考,理解數學這門學科的基本價值內涵。如果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只是單純地對于理論知識進行講授,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就變成了單純的積累,這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發(fā)揮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教師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圍繞教學問題進行合理性的思考,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數學這門學科的教學中,學生需要面對很多的數學問題,需要讓學生學會總結數學問題,歸類自己遇到的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的開放性。
參與實驗探究——“手腦并用”
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某一知識點開展數學實驗,讓學生參與數學實驗探究,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經歷“猜想——提問——操作——驗證——總結——運用”的過程。通過增設數學實驗探究,合理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相結合,手腦并用,才能引導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進行深入性的學習和認識,才能將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和具體化,增強學生對于數學教學內容的具體理解。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對于思維力稍差的學生,鼓勵他們手腦并用,能夠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教學知識點。
例如數學講解“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點時,教師通過點撥引導,增設實驗探究,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教師問:“你能求出三角形內角和嗎?”更多學生想到的是分別測量三個內角,然后用加法計算。教師可讓學生先進行小組活動,再根據自己小組所畫的三角形計算內角和。最后將測量與計算結果在班級內展示。教師接著提問:“通過計算,你發(fā)現了什么?”以此得到猜想:無論是鈍角三角形還是銳角三角形,其內角和都接近180度。乘勝追擊,教師繼續(xù)提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驗證三角形內角和嗎?”此時有的學生想到并提出:“用剪刀剪開三角形的內角,然后將這三個內角拼在一起,發(fā)現其正好能拼成一個平角?!苯處煴頁P這名同學,并讓學生在小組中實踐。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時候,教師要多做巡視并給予指導,并歸納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學生在此過程中積極測量角、計算內角和以及最后剪角、拼角,就是“動手”的過程,而此過程中的不斷思考、質疑驗證,就是“動腦”的過程,通過“手腦并用”,最終得到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定理,給予學生成功體驗。
教學做合一,還要找一些策動力
了解名家事跡
教師讓學生多閱讀數學家事跡,如其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成功與對應的努力,進而意識到成功的關鍵是努力與勤奮。在此教師可借助中外數學歷史精心選擇學生熟悉的數學家事跡,讓其多閱讀相關資料,在閱讀中了解成功是對長期付出與努力的積累。
另外教師還可運用課外閱讀延伸的形式,多向學生推薦勵志書籍。當下很多小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即受客觀因素影響,其眼界狹小,不知閱讀哪種書籍,教師可讓學生之間互相推薦,利用同齡學生間的互相推薦閱讀書籍。在學生閱讀后教師還要布置類似讀書心得的任務,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如獲得哪些經驗,便于教師的后續(xù)引導。針對個別小學生偏科的情況,教師可以名人榜樣鼓勵并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如數學課堂中教師利用幾分鐘,講解數學家的小故事,如華羅庚、厄爾米特等。在此學生閱讀的過程即是“做”,在此之上學生了解到現在的成績不能代表將來,只有努力才會更好,經過不斷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借鑒榜樣經驗
參考學生的經驗是“做”的過程,在同學經驗中獲得的啟發(fā)則是“學”的過程,即“做上學的是學生”。利用小學生超強的觀察與模仿能力,教師創(chuàng)建課堂。一般來說,可通過替代性經驗的形式提升學生自我效能,但是教師如何為學生提供參考的榜樣是關鍵。第一,教師可選擇與學生多方面都相似的同學做榜樣,如一名學生一直處于中下游水平,在為其提供榜樣時,教師可選擇其成績也處于中下游但是近期卻獲得很大進步的同學,讓學生感到實力相同時,別人會取得進步那么自己也可以,然后可以學習其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式等,以此成功借鑒同學的經驗,提升數學成績。教師可教授學生選擇榜樣標準的方法,讓其自主制定學習標準并選擇,可以在進步中提升自我效能。成績較落后的學生如果經常與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比較,會產生自己怎么學習都比不上優(yōu)秀學生的錯覺,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不能超越他們,自信心受到打擊,可能會降低其學習能動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考同學經驗時,盡量選擇學習水平相近的學生為參照物,以此讓該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進而提升學習積極性。
激勵實踐探究
在創(chuàng)設合適的數學情境后,需要進一步地正確引導他們參與到實踐中,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質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并進行交流和溝通,由此完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實現對于相關知識的深化理解和認知,提升其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敖虒W做合一”指出,做是學和教的基礎,因此需要教師適當地增加實驗,讓其在實驗的過程中開展科學預設、科學探究、總結反思等,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著自己的皮尺、筆、紙到校園中,針對校園中存在的基礎綠化植被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將其形狀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處綠化植被的面積進行測量,畫相應的示意圖。對于一些規(guī)則的綠化植被,可以進行直接測量;對于一些組合的綠化植被可以進行組合、分割的方式計算面積。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學會畫圖、列表等策略,整理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加深對于各種圖形特征以及面積計算公式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認知,在其經歷操作、觀察、測量、分析等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不同的數學思想,以此發(fā)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做合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積累數學創(chuàng)造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升學習動力,進而激發(fā)創(chuàng)造動力。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設置猜想的場景,多為其提供時間、空間提升創(chuàng)造意識。
例如進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時,教師先寫出算式:30×99=()、101×29=(),讓學生進行計算,此時學生幾乎都是利用原先列豎式的形式進行計算,還不能使用簡單計算方法。教師可先做示范,即在出示題目后快速說出答案。此時學生都會非常好奇老師到底使用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快速說出答案?充分激發(fā)探究積極性后,對于本節(jié)課的學習就更加快速、高效,掌握數字的拆分。
例如教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其面積公式是怎么推導來的,然后在學生們多種猜測下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切割平行四邊形,將它拼成一個我們曾經學習過其面積公式的長方形,滲透化規(guī)的數學思想,最后總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整個過程中學生參與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同時也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造意識。
引導學生總結反思
“教學做合一”中的學和教需要確定一定的方法,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教學做合一”思想,讓學生在做中進行實驗探究,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這樣才能優(yōu)化自身的數學學習思路和方法,提升自身總結反思的意識,并學會針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和總結,梳理自己的思路,這樣才能更加細致、有條不紊地教授給其他同學自己使用的方法。
如“植樹問題”是數學教學中較經典的數學例題,其自身涉及的數學思想較多,可以提升學生們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爸矘鋯栴}”分為不同形式,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畫圖或動手操作等方式,猜想、驗證、得出相應的結論。同時“植樹問題”也可以延伸到環(huán)形種樹、路燈安裝、排隊等問題,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學生進行分析對比,在與其他同學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互相交換學習經驗和方法,實現綜合素質提升。
培養(yǎng)數學創(chuàng)造能力
在通過積累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反思的基礎上,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中。通過“觀察——探究——創(chuàng)造”這一過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時候,導入生活中的“找零”問題,出示題目“小明兜里有20元錢,買了一只單價為5.6元與4.4元的鋼筆與筆記本后,請問小明還有多少錢?”針對此,學生的列式一般都是20-5.6-4.4或者20-4.4-5.6,很少有學生能夠想到更加便捷的解答方法?;诖私處熆刹贾谜n后作業(yè),即“請你跟著家長去超市購物,觀察收銀員是如何計算與收費的?”即超市的收銀員往往都是說“您一共消費××元,收您××元,找您××元”這樣的話,以此讓學生想到可以先計算一共消費多少錢,然后用總的金額減去消費金額,得到剩余的錢。將這種解題方法帶入教師出示的題目中,先算出鋼筆和筆記本一共花了多少錢,然后用總的錢減去花費的錢,即“20-(5.6+4.4)”,得到剩余的錢。
將數學問題的解答延伸到課外,解放學習空間,提升學生獨立探究能力,利用課后時間,讓學生自主支配學習時間,去超市觀察收銀員是怎樣收銀的,培養(yǎng)其獨立觀察能力。學生在觀察完收銀員收費操作后,獲得新的解題思路,解放頭腦,發(fā)展數學創(chuàng)新思維。根據教師出示的題目,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實踐創(chuàng)造。在第二天的課堂中描述自己的簡單運算方法,利用語言輸出獲得獨立的說問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黎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