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議論性散文,顧名思義,就是用散文的筆法“發(fā)表議論”,或者說是以闡述某個觀點為中心的散文。所以,從文體特征的角度來講,它屬于散文,而議論只是散文這一文體中的一種具體的文本所具有的特征。議論性散文的基本特點是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是由散文的文體特點決定的,而哲理性是由作者對于人生、時事、現(xiàn)象等的思考決定。
寫好一篇議論性散文,也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一、說理語言文學(xué)性
議論性散文的語體風(fēng)格,比講究嚴謹?shù)囊话阕h論文的語言更加有文采、有韻味、有情味。作者通過具體的充滿情感的描寫,展現(xiàn)一幅幅畫面,把自己的觀點蘊涵其中,說理的同時,更注重形象性和抒情性。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比喻、排比、反復(fù)、引用等修辭手法;可以運用長短句的變化、整散句的結(jié)合、音韻的抑揚頓挫;還可以綜合運用議論、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如林清玄《清歡》中的一文段: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zhì)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位?!扒鍤g”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種盡情的歡快。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這樣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fù)何夕,共此燈燭光”那種無奈的感嘆。
所以“清歡”很難。尤其是生活在現(xiàn)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
這段文字運用了一組“不同于……或者……”的排比句,分句內(nèi)部又運用對比,強調(diào)“‘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凸顯了文章主旨。同時引用名句,增強了文章的文學(xué)底蘊。
二、說理結(jié)構(gòu)多樣性
議論性散文更多體現(xiàn)“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點,從而要求作文的結(jié)構(gòu)更加多樣、更加靈活、更加美觀。為此,可以運用并列式、層進式、一唱三嘆式、數(shù)字序列式和小標題式等。如佳作《手捧墨香,悅讀青春》中的幾個段落的首句:
紙質(zhì)書本,猶如一個有溫度有靈魂的戀人,相處久了,你就會對她產(chǎn)生情愫,戀戀不舍。……
紙質(zhì)書本,猶如一位溫柔親切的母親,包容你所有的任性?!?/p>
紙質(zhì)書本,如一個敦厚耐心的師長,循循善誘?!?/p>
紙質(zhì)書本,就像一個傾心交談的朋友,伴隨你一起成長。……
作者用“紙質(zhì)書本”猶如“戀人”“母親”“師長”“朋友”展現(xiàn)了紙質(zhì)書本帶給人的親切與樂趣。一唱三嘆,反復(fù)吟詠,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了紙質(zhì)書本帶給人的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
三、闡述道理獨到性
議論性散文在說理時往往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重在以散文化的筆法,將作者獨特的情感、體悟表達得透徹明白。這就要求作者能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憑借敏銳的觀察力,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理性的思索,抓住生活中洋溢著的詩意,抓住心靈上受到的觸動,抒寫人生的獨特的體驗。如佳作《夜鶯的遜與傲》中的一文段:
克爾凱郭爾曾言:“夜鶯不要求任何人聽她歌唱,這是她的謙遜;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聽她歌唱,又是她的驕傲。”夜鶯許是知曉聽眾口味殊異,不強求聽眾也是一種傾聽聽眾的呼聲;而不在乎聽眾聽之與否,背后又是一種可貴的自許與堅守。從作家寫作到眾人生活,我們都應(yīng)該有一點夜鶯的遜與傲。
此段文字是作文的開頭段落,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閱讀積累與形象的比喻論證能力。作者旁征博引,以名言開頭,巧妙地變抽象為具體,化常規(guī)為新奇,增強了作文的可讀性,凸顯了作文情感的張力,以新奇的聯(lián)想俘獲讀者的芳心,提升作文的格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