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賀,蔣啟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隨著中國社會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推進,遷居入城的老年人口數量逐漸增多,2020 年城市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的53.2%,2050 年預計將上升至73.7%(葛延風 等,2020),這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的老年人在城市中養(yǎng)老,城市老年人健康養(yǎng)老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體育鍛煉是推進健康老齡化進程的重要手段,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是較為健康的養(yǎng)老方式(鄭志丹,2011)?!丁笆奈濉斌w育發(fā)展規(guī)劃》將“建立集科學健身、運動營養(yǎng)、傷病防護、心理調適為一體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作為倡導主動健康意識、推動健康關口前移的重要手段。王紅英(2015)以上海市老年人為調查對象,認為時間、身體、天氣、場地是影響體育鍛煉參與的主要因素;高亮等(2015a)認為,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人口學特征對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程度有著顯著性影響;高沐陽(2017)認為,缺乏健身指導、場地器材不足是制約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丁志宏等(2020)認為,個人、家庭、社會3 方面都是影響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然而,現有研究鮮見關于快速城鎮(zhèn)化所產生的新市民老年人群體的體育鍛煉問題探析,鮮少關注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在經濟、文化、心理、技術等方面的不同,以及隨之造成的新市民與老市民老年人之間體育鍛煉因素的差異。新市民老年人雖然在戶籍制度上完成了市民身份轉變,但實際其融入城市生活仍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所以大多數新市民老年人在短期內城市融入感較低,76%的新市民老年人城市融入感弱(蔡進等,2017),因此新市民老年人在體育鍛煉方面也有可能會受到融入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
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由于受到體育融入帶來的影響,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表現出差異性;假設2:由于受到體育觀念、體育動機、個人經濟、家庭支持、社區(qū)服務等多重因素影響,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我國老年人是指60 周歲以上的公民。2022 年3 月,中國銀行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銀保監(jiān)會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中明確了“新市民”范圍,即因本人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zhèn)常住,且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3 年的各類群體。據此分類,生活在城市中3 年及以上的居民都可以歸為“老市民”。因此,本研究中的“新市民老年人”界定為生活在城市中3 年以下、年齡在60 周歲及以上的常住群體,除此之外的老年人都稱為“老市民老年人”??紤]到部分隨遷老人原本就是城市市民,只是換一座城市生活,其生活習慣、行為方式都保持著城市居民的特點,因此本研究也將這部分老年人納入“老市民老年人”的統(tǒng)計范疇。
體育鍛煉是一種以促進身心健康、增強體質為目的的身體活動(席玉寶,2004)。日常的體力勞動、外出購物、逛街等身體行為雖然也存在身體活動,也極有可能對體質與健康產生較大影響,但并不屬于體育鍛煉范疇,不納入此次研究。因此,老年人有目的地進行體育鍛煉所產生的身體活動量稱為“體育鍛煉活動量”,是體育鍛煉行為量化的表現。目前關于體育鍛煉活動量的評價,國內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大都采用梁德清(1994)編制的《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該量表從運動時間(每次)、頻率(每周)、運動強度(每次)3 個指標對人們體育鍛煉活動水平進行測量。然而本研究認為,以“每周”為測量單元,忽略了體育鍛煉行為的持續(xù)性(至少3 個月)。美國運動醫(yī)學會規(guī)定,進行“至少3 天/周、30 min/天、中等強度的有計劃、系統(tǒng)性的身體活動,持續(xù)時間至少3 個月”方可成為運動習慣。本研究參照梁德清(1994)的體育鍛煉活動量計算公式(體育鍛煉活動量=每次鍛煉強度×每次鍛煉時間×每周鍛煉頻率),將體育鍛煉持續(xù)性納入測量指標,對體育鍛煉活動量計算公式拓展為:體育鍛煉活動量=每次鍛煉強度×每次鍛煉時間×每周鍛煉頻率×鍛煉持續(xù)月數。
安德森行為模型現已廣泛應用于老年人健康、養(yǎng)老服務、體育鍛煉等各領域研究,它可以將多種因素同時納入一個相對成熟、簡練的分析框架中,避免影響因素選取的隨意性(彭希哲,2017)。安德森行為模型由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3 方面構成,主要基于個體特征來構建解釋變量,在老年人相關行為實際分析中,研究者會根據研究的需要對變量適當修繕以契合學科特點。
楊凡等(2019)運用安德森行為模型通過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研究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影響因素,主要研究鍛煉者的個體因素對體育鍛煉行為產生的影響。然而,就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影響因素而言,社區(qū)體育服務對老年人體育鍛煉有支持作用,也會影響他們的體育鍛煉參與程度,比如體育場館能夠為老年人鍛煉提供物質支持,對老年人鍛煉頻率有顯著性影響;社區(qū)健身指導服務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鍛煉技能,影響體育鍛煉參與積極性等。因此,本研究考慮到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受社區(qū)體育服務影響較大,選擇分析維度時在安德森模型中的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基礎上,再將社區(qū)體育服務納入影響因素分析,更能體現影響因素的個體與社會統(tǒng)一。因為在解釋變量選擇方面,可以從體育鍛煉人口學特征、身體、生理、心理、社區(qū)環(huán)境等多角度遴選。
根據具體理論分析框架(圖1),個體因素中包括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傾向因素決定個體的社會地位與社會關系,從而決定個體獲取體育鍛煉資源的能力差異,對使能因素有著重要影響。使能因素是決定體育鍛煉行為發(fā)生可能性的因素,包括家庭(子女)支持、個人收入、運動興趣。需求因素主要體現的是個體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包括緩解孤獨(人際交往)、改善體質。社區(qū)因素指標涵蓋了物質保障、安全保障、技術保障、政策執(zhí)行4 方面,為老年人體育鍛煉提供各種服務,其作用機理是社區(qū)體育服務水平影響老年人體育興趣形成與培養(yǎng)、影響子女對父母體育鍛煉支持水平。
圖1 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影響因素分析框架Figure 1.Analysis Framework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ysical Exercise Amount of Urban Elderly
2021 年6—10 月,本研究分別對安徽、河南、江蘇、山東4 省21 個地市的64 個社區(qū)開展調查。被調查者為年齡在60 周歲及以上、居住地戶籍為城市、能夠正常行走的本地老年人。保證問卷均在發(fā)放者指導下完成并當場回收。共發(fā)放問卷1 200 份,回收1 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1 026 份,有效率為85.5%。問卷維度設計與題項遴選均基于大量文獻查閱及我國社區(qū)體育研究專家的咨詢結果,經過多輪修改、篩選最終確定問卷內容,問卷發(fā)放前經過重測信度與內部一致性檢驗,重測信度系數為0.825,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9,表明本次調查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較高的內容效度,保障了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并據此得到城市老年人樣本基本情況(表1)。
表1 城市老年人樣本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Urban Elderly Sample n=1 026
3.2.1 因變量
以“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為因變量。采用公式“體育鍛煉活動量=每次鍛煉強度×每次鍛煉時間×每周鍛煉頻率×鍛煉持續(xù)月數”計算體育鍛煉活動量值并將活動量水平分為低、中、高3 個等級,其中“低”=1、“中”=2、“高”=3。
在本研究的1 026 位老年人樣本中,每周體育鍛煉3 次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61.2%,且有21.4%的老年人每周鍛煉次數達到5 次以上,體育鍛煉已逐漸成為眾多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表2)。從每次鍛煉時間看,城市老年人每次鍛煉時間較長,59.8%的老年人每次鍛煉時間在30 min 以上,且有16.4%的老年人每次鍛煉時間在60 min以上。在鍛煉強度方面,以微出汗、中等出汗者居多,占總調查人數的80.3%,而以出大汗為身體反應為主的大強度鍛煉者相對較少,僅為5.8%,這應該與老年人的身體、生理功能相關,也反映了老年人群體在體育鍛煉中運動強度小這一共性特征(高亮,2015b;徐京朝,2021)。在體育鍛煉習慣方面,75.3%的城市老年人有良好的鍛煉習慣,而張立龍(2020)調查數據顯示,農村老年人的這一數值僅為27%。
基于老年群體鍛煉活動量的單個指標進行的描述性統(tǒng)計并不能全面反映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特征。因此,計算體育鍛煉活動量需要根據強度、頻率、次數以及體育鍛煉持續(xù)月數等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考量,通過對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再依據體育鍛煉活動量計算公式得出活動量值范圍在1~200。采用K均值聚類方法將1 026 名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分為高、中、低3 類,其占比分別為12.4%、43.4%、44.2%(表2)。這表明在城市老年人群體中,體育鍛煉活動量以低、中等水平為主,這符合老年人自身客觀相對較低的運動能力(李捷,2018)。
3.2.2 自變量
歸納過往研究結果并結合上述理論分析框架,對可能影響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的各類因素納入自變量,并對變量進行賦值及解釋(表3)。
表3 變量解釋及賦值Table 3 Variable Explanation and Assignment
運用SPSS 24.0 軟件對樣本基本特征、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對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進行人口學差異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或k 個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有序Logistic 回歸分析,分別建立新市民老年人模型和老市民老年人模型,探究影響不同居住年限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的主要因素。
為了探索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之間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統(tǒng)計方法,研究表明,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值、等級都低于老市民老年人,且具有顯著性差異(表4)。
表4 新、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比較(雙尾檢驗)Table 4 Comparison of Physical Exercise Levels between the Elderly of New and Old Citizens (Two-Tailed Test) n=1 026
體育鍛煉活動量是參與者在鍛煉行為實施過程中身體投入的各種評價指標量化后的綜合體現。本研究以安德森行為模型為主要分析框架,結合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區(qū)體育服務供給,從4 個維度全面系統(tǒng)分析影響體育鍛煉活動量的因素,最大程度減少結果效應模型中可能存在的混雜因素干擾,減少了處理組估計結果的內生性(Rubin,2000)。本研究將體育鍛煉活動量等級設置為低、中、高3 個等級,且因變量中為定序變量,適合采用有序Logistic 回歸分析。另外,考慮到城市生活的時間長短(居住年限)對老年人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建立新市民老年人模型(模型1)與老市民老年人模型(模型2),分別進行分析與討論,回歸估計結果會更趨近現實情況,對策制定會更加精準(表5)。
表5 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影響因素參數估計Table 5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ysical Exercise Level of Urban Elderly
4.2.1 影響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因素分析
根據模型1(表5),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受到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社區(qū)因素的共同影響。傾向因素中的性別、文化程度、年齡對活動量影響存在顯著性,而職業(yè)、是否獨居對體育鍛煉活動量的影響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在使能因素中,個人收入水平、運動興趣、家庭支持是影響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的重要因素,與體育鍛煉活動量呈正相關,尤其運動興趣對體育鍛煉活動量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5),這與個人運動興趣是鍛煉習慣形成機制中的關鍵因素有重大關系(邱梅婷,2005)。在需求因素中,孤獨感是影響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的重要因素,兩者存在顯著性負相關,而有無慢性病對新市民老年人的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有顯著性影響。在社區(qū)因素中,場地器材的充足程度、有無健身指導以及有無體醫(yī)結合是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主要影響因素。
4.2.2 影響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因素分析
模型2(表5)顯示了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影響因素?;貧w分析結果同樣表現出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社區(qū)因素對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影響的共同作用。在傾向因素中,性別(P=0.87)、是否獨居(P=0.963)、職業(yè)(P>0.05)對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的影響不具顯著性,而文化程度(P=0.041)與年齡(P=0.031)對體育鍛煉活動量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5)。在使能因素中,運動興趣、收入水平、家庭支持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5)。在需求因素中,有無慢性病與孤獨感兩者都能夠對體育鍛煉活動量產生顯著性影響。在社區(qū)因素中,場地器材的充足程度、有無體醫(yī)結合對體育鍛煉活動量影響具有顯著性。
研究顯示,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之間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表現出差異性,即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顯著低于老市民老年人。新市民老年人的體育鍛煉強度、每次鍛煉時間、每周鍛煉次數、持續(xù)月數評價指標的量化均值都小于老市民老年人,且具有顯著性差異,假設1 得到支持。在影響因素方面,性別、家庭支持、社區(qū)健身指導等因素對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更大,而文化程度、收入、慢性病、場地器材、體醫(yī)結合、孤獨感、運動興趣成為困擾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的共性問題,假設2 得到部分支持。
本研究認為,影響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及影響因素差異的深層原因是兩類群體之間的體育觀念、身份認同、體育資源獲取能力、體育技能、家庭支持等因素存在差異,從而造成其體育融入程度不同。
1)體育觀念的差異。由于該研究的新市民老年人在入城前多為農村居民,“勞動即鍛煉、無病即健康、重治病、輕預防”的健康觀依舊根深蒂固,體育活動自主性缺失,沒有依靠積極行動去實現體育參與權,與現代城市逐漸掀起的體育健身熱潮形成了較大的反差。而相比之下,對于老市民老年人而言,運動健身、防病治病的體育觀念更深入人心,其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強于新市民老年人。
2)身份認同的差異。新市民老年人入城生活面臨地域身份認同(市民)與時間身份認同(農民)的割裂(李蓉蓉 等,2019),而老市民老年人由于生活在城市時間較長,市民化的身份認知程度較高,部分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形成了自我認同的階層分化心理,短時間內難以接受將業(yè)余時間用于體育休閑、體育鍛煉、體育交往,阻礙了新市民老年人的體育融入。另外,由于存在城市公共體育資源供需矛盾、群體排他性、健身技能缺乏性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部分新市民老年人有時難以融入體育活動團體中,常以弱勢群體姿態(tài)在體育鍛煉中被忽略。
3)可獲取的體育公共服務資源能力的邊際差異。羅若愚(2018)的研究表明,城市居住的分異導致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的不平衡,以及不同居住區(qū)域市民公共服務資源獲得上的不平衡。與老市民老年人相比,新市民老年人更有可能面臨社交網絡與城市融入的障礙,制約其通過社會網絡獲取體育鍛煉資源的能力;另外,新市民老年人最有可能居住在遠離市中心核心區(qū)的位置,有的屬于新建小區(qū),體育公共服務資源不足,這些都會影響到新市民老年人的體育參與水平(彭大松,2019)。
4)與老市民老年人相比,性別、健身指導、家庭支持對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影響更大。不同性別老年人面對“不適”環(huán)境時具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體驗(李向鋒,2021)。對于新市民老年人,剛入住城市的女性有可能會將更多的空閑時間用于打理家務、看電視(綦淑娟,2014),而男性老年人一般會積極地尋找交往空間以排解社會孤獨,因此體育鍛煉往往會成為很好的消解途徑;而老市民老年人由于居住年限較長,無論男、女都已適應城市生活方式,體育鍛煉已融入他們生活,所以性別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對于大多數新市民老年人來說,生活空間由鄉(xiāng)村轉入城市、身份由農民轉變?yōu)槭忻?,雖然完成了身份的轉變,但是體育鍛煉基礎薄弱,所以相較于老市民老年人,新市民老年人缺乏體育鍛煉技能、手段與方法,健身指導需求尤為迫切。新市民老年人身心健康對家庭支持的依賴性高于老市民老年人(羅會強,2017),新市民家庭與老市民家庭相比,家庭支持差異性主要表現在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3 個方面(王昭茜,2018),相對而言,老市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力度要大于新市民老年人家庭,因此家庭支持對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投入有更大的影響。
本研究驗證了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差異性的存在。兩種群體的體育鍛煉影響因素存在部分差異,即性別、家庭支持、社區(qū)健身指導對新市民老年人影響更大,文化程度、收入、慢性病、場地器材、體醫(yī)結合、孤獨感、運動興趣成為困擾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量水平的共性問題。
體育是人類物質生活中的“健康”追求(應騰,2022),人人享有基本體育健身服務是《“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的戰(zhàn)略目標。推進新市民老年人體育融入是縮小其與老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差距、紓困城市老年人體育鍛煉的有效路徑。在推進新市民老年人體育融入過程中應建立起以社區(qū)為陣地,以重塑新市民老年人身份認同、改變體育鍛煉觀念、掌握體育鍛煉技能、參與社區(qū)體育管理、社會體育資源共享等為抓手的實踐路徑,由此提出以下建議。
1)構建立體化體育鍛煉意識培養(yǎng)路徑,提升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價值認知水平。體育鍛煉意識淡薄是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水平不高的根由之一,廓清他們對體育鍛煉價值的認知迷霧,需要對他們的體育鍛煉意識進行革新與觀念再造。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意識的轉換與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獨立主體干預之事,而是社區(qū)、家庭、老年體育社團等多主體的合力之果。對于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yǎng)與價值認同轉向,應該堅持“多主體參與、做到以‘理’服人、以‘行’化人”的踐行路徑,即社區(qū)體育管理部門通過微信群、視頻號、宣傳欄等媒介,長期做好體育文化宣傳工作,形成社區(qū)內人人重視體育鍛煉、人人支持體育鍛煉的意識,營造濃厚的社區(qū)體育氛圍;充分發(fā)揮有運動經驗的老市民老年人作用,定期開展體育鍛煉相關理論知識講座,在體育鍛煉過程鼓勵以老帶新的共融場景,實現新市民老年人的體育健身理論學習與實踐有機統(tǒng)一。
2)暢通體育參與渠道,促進新市民老年人城市主人的身份認同。社區(qū)老年人體育應當實行多元主體參與管理。讓新市民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qū)體育事物管理,使其以管理者的身份積極投入到社區(qū)體育建設中,感受到城市主人的意識,促進新市民老年人身份認同。作為社區(qū)體育直接管理者,社區(qū)行政部門至少要從利益訴求、信息獲取、新老互融3 個方面對新市民老年人給予幫助。一方面,建立新市民老年人與社區(qū)管理者直接對話機制,壓縮利益訴求中間環(huán)節(jié)。比如,可在社區(qū)中成立老年人體委會,規(guī)定體委會組成中新市民老年人比例需達到50%,讓體委會代表與社區(qū)管理者共商社區(qū)體育文化發(fā)展問題。另一方面,可借用現代交流平臺建立老年人體育工作微信群,發(fā)布老年人群體活動信息,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在集體活動中可以采用異質分組方式,確?;顒有〗M中均有新市民老年人與老市民老年人,以此促進新市民與老市民老年人之間的融合。
3)紓困社區(qū)體育資源不足,破解城市老年人鍛煉難題。雖然《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 年)》明確要求新建居住區(qū)和社區(qū)要嚴格落實按照“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 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 平方米”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但部分社區(qū)體育的實際設施配置未能達標,即使配置,也缺乏對不同居民群體的需求考量。正如上述分析,由于健身技能缺乏、體育資源獲取邊際受限,與老市民老年人相比,新市民老年人更能體會到城市體育設施資源匱乏。體育設施供給單一,無法精準滿足健身需求,難以激發(fā)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的參與動機。破解社區(qū)體育服務難題需要在從長計議與短期應急中務實前行。在從長計議方面,完善社區(qū)體育供給服務并非朝夕之功,而是制度保障、組織機構協(xié)同、財政資金支持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未來城市社區(qū)體育服務資源供給配備中,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嚴格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發(fā)展理念以及《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精神,協(xié)同合作,對新建小區(qū)體育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做好監(jiān)督工作,按照現代化小區(qū)體育服務標準要求配備。政府相關部門在購買社區(qū)體育服務時,應不斷考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具備漸進發(fā)展變化思維而非一蹴而就完成終身設計。在短期應急方面,當前城市社區(qū)體育資源不足,社區(qū)管理者要以創(chuàng)新思路解燃眉之急。建議挖掘社區(qū)中具有鍛煉技能的老市民老年人的潛能或直接引進健身指導員,以社區(qū)體育俱樂部形式開展健身技能培訓,提高新市民老年人體育鍛煉能力;建立“社區(qū)-社區(qū)、社區(qū)-企業(yè)、社區(qū)-學?!甭?lián)動,實現體育資源共享,發(fā)揮社會體育資源效能最大化,彌補本社區(qū)體育資源的不足,從而促進老年人體育交流,豐富老年人體育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