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端午節(jié)競渡用的龍形船,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賽龍舟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據(jù)記載,最早的龍舟競渡是一種與慶典有關(guān)的傳統(tǒng)儀式——在春去夏來的時節(jié),向上蒼祈求雨水充足、遠離瘟疫。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的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行舟平安。
龍舟的起源
提起龍舟,人們自然會想起紀念屈原,其實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xiàn)可比屈原所處的時代要早得多。據(jù)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考證,端午節(jié)最初起源于江浙地區(qū)的龍圖騰祭,先人為了求得龍的保佑,每年在端午這一天都會舉行隆重的龍圖騰祭祀活動,同時,還要在鑼鼓聲中劃著刻上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競渡。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古代典籍有關(guān)龍舟起源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據(jù)專家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后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了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qū)。
還有一種說法是龍舟起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在反映中華龍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龍船歷史淵源的《沅陵千年龍船》一書中,眾多文章皆科學、系統(tǒng)地論證了沅陵傳統(tǒng)龍舟的起源,記錄了沅陵龍舟活動的參賽規(guī)模、船建等情況。
龍舟的傳說
一、招魂盤瓠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fā)源于遠古,祭祀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繁衍成苗、瑤、侗、土、畬、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只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后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二、紀念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lián)齊抗秦而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被流放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奔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身體,直至洞庭湖也不見蹤跡,之后便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他,并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紀念曹娥
浙江地區(qū)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據(jù)《后漢書·列女傳》中記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是因她下江尋找父尸。浙江地區(qū)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便描繪了會稽地區(qū)人民祭祀曹娥的景象。
除紀念曹娥外,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
四、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載,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
龍舟的詩句
1.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唐〕張建封《競渡歌》
2.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宋〕黃裳《減字木蘭花·競渡》
3.修名立與日昭昭。免向重華敷衽跪,來直皋陶。
——〔元〕姚燧《浪淘沙令·競渡》
4.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明〕邊貢《午日觀競渡》
5.不斗黃金唯斗捷,江水駭時欲立。
——〔清〕陳維崧《賀新郎·丁未五日金山看競渡》
龍舟的文化內(nèi)涵
“龍舟競渡”是戰(zhàn)國時期就有的習俗。戰(zhàn)國時,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動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在兩湖地區(qū),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guān)的。據(jù)史料記載,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shù)厝嗣裨没曛鬯推潇`魂安葬,故有此俗。
但賽龍舟除了紀念屈原之外,各地百姓還賦予了其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于龍船上,認為這樣可以保佑龍船平安;閩、臺地區(qū)則乘龍舟前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用人們的話說,這樣做“圖個吉利”,只為表達人們內(nèi)心美好的愿望。
從古至今,老百姓們用龍舟競賽的形式,在傳授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中代代延綿的精神深深地扎在老百姓的心中,并將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主體生存意志與拼搏奮進的民族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不僅僅是端午賽龍舟精神,更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龍舟的生命力
任何一種民間文化從誕生那天起,流傳或者淘汰這兩種命運就擺在眼前。而能生機勃勃地流傳下來的文化,一定是得到了民眾的認可,不是口頭認可,而是自覺傳承。龍舟文化,正是一種傳承著的、擁有無限生命力的民間文化。
1984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把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xié)會成立,一時間,各省、市縣相繼成立了專業(yè)的、業(yè)余的龍舟隊伍。香港在回歸五周年時,在維多利亞灣舉辦了盛大的國際龍舟賽;臺灣的端午節(jié)十分隆重,往往提前一周就開啟各種慶?;顒?,基隆河上的龍舟競渡更是年年舉辦。
龍舟也正在“劃出亞洲,走向世界”:2010年廣州亞運會,龍舟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2021年8月3日,東京奧運會皮劃艇靜水項目首個決賽日,三條龍舟在比賽間隙亮相海之森水上競技場,這是龍舟作為表演項目,首次被列入奧運會。
百舸爭流迎端午
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guān)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guān)前看熱鬧。劃船的事各人在數(shù)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jié)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只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jié)多擱在河邊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jié)拍,把船向前劃去。
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diào)理下槳節(jié)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zhàn)擂鼓的種種情形。
(選自沈從文《邊城》。題目為編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