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春秋時期周王室王族作家群體與世族文學(xué)考論

2023-06-07 11:19:59
玉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王孫傳世國語

羅 姝

(上海財經(jīng)大學(xué) 國際文化交流學(xué)院,上海 200433)

春秋時期周王室有傳世作品的作家共33人,占這一時期作家總數(shù)537人的6%。①參見邵炳軍《春秋文學(xué)系年輯證·緒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7頁。其中,周氏、宰氏、單氏、王叔氏、王孫氏、朝氏、王氏、劉氏八族,皆為帝嚳高辛氏元妃姜嫄子后稷棄之裔,屬王族,皆可統(tǒng)稱為周王族作家群體。在此八族中,有傳世作品者13人,占這一時期王室作家總數(shù)的39%。由此可見,王族作家群體無疑是周王室世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主體之一。本文擬從勾勒春秋時期王族作家群體文學(xué)創(chuàng)作基本狀況的個案入手,從此層面來展示這一時期周王室世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演化的歷史進(jìn)程與基本特征。

一、“文族”“成族”作家群體族屬、世系暨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在王族八族中,周氏、宰氏二族屬“文族”,單氏屬“成族”,皆為西周立國初期開始形成的族群,屬于王族作家群體中歷史悠久的世族。代表性作家主要有周公黑肩、周公閱、周公孔、單超、單旗等5人。

(一)周氏與周公黑肩、周公閱

周氏出于季歷(公季)之孫、文王昌(西伯,約前1099—前1070 在位)庶子周公旦(文公),屬“文族”;其世系為:周公黑肩→周公孔……周公閱……周公楚。②關(guān)于周氏之族屬暨春秋時期之世系,參見《史記·周本紀(jì)》《史記·管蔡世家》及《毛詩譜·周南召南譜》、僖九年《公羊傳》、《國語·晉語二》韋注等。又,本文相關(guān)氏族之族屬與春秋時期之世系,同時參考了《世本》(逸文)、《潛夫論·志氏姓》、《急就篇》顏注、《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辯證》、《通志·氏族略》、《春秋釋例·世族譜》、《春秋分記·世譜六》等姓譜類文獻(xiàn),以后不再出注。其中,有作品傳世者為周公黑肩、周公閱。

周公黑肩(前?—前694),姓姬,氏周,爵公,名黑肩,謚桓,周公孔(宰孔、宰周公、周公忌父)之父,繼祖職為王室冢宰,桓王時為左卿士,歷仕桓、莊二王凡二十二年(前717—前694)。其熟知禮儀,敢于直諫,傳世有《諫王善鄭以勸來者書》(見隱六年《左傳》)一文。①關(guān)于春秋文的體類,我們按照系統(tǒng)論原則建構(gòu)出文類、文系、文族、文種四個層級。具體做法是:以功能為唯一標(biāo)準(zhǔn),先劃分為事務(wù)、教化、紀(jì)實、認(rèn)知四大文類,再將四大文類劃分出若干文系(有些文種較少的文類可直接劃分為文族或文種),再將文系劃分為若干個文族,文族下包含若干具體文種。本文所涉及的具體文種有:“議”體,亦可稱之為“論”“咨”“詢”“度”“諏”“謀”;“對”體,亦稱“答”“策”“冊”“對問”“對策”“策書”“策問”“策論”;“上書”體,亦稱“敷奏”“覆言”“訓(xùn)”;“訟辭”體,即訴辯類文種;“載書”體,亦稱“載”“言”“書”“命”“要言”“結(jié)言”“約言”“言誓”“約劑”“盟書”“盟誓”;等等。參見邵炳軍《春秋文學(xué)系年輯證·緒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21頁。

比如,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周、鄭交惡;桓王元年(前719)起,鄭不朝王;三年(前717)冬,鄭莊公如周,始朝桓王,而王不禮焉,故周公黑肩作《諫王善鄭以勸來者書》言于王。周公黑肩指出:“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②[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760頁。(隱六年《左傳》)此文先回顧?quán)嵡f公父親鄭武公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時的歷史功績,告誡桓王應(yīng)實行善鄭以親諸侯之策。盡管作為王室卿士之一的莊公,或許有“鄭既結(jié)怨于陳,又懼王之將討己也,故朝周”(《義門讀書記》卷九)③[清]何焯撰,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中華書局學(xué)術(shù)筆記叢刊點校本,第157頁。這樣的功利目的,但莊公恢復(fù)諸侯朝聘天子之禮,畢竟對周、鄭媾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蛇z憾的是,桓王竟然不聽。終于導(dǎo)致十三年(前707)發(fā)生了周、鄭繻葛(即“長葛”,鄭邑,在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北)之戰(zhàn),鄭大夫祝聃射王中肩,天子的威嚴(yán)受到嚴(yán)重挑戰(zhàn)。

周公閱,姓姬,氏周,名閱,爵公,周公忌父子孫,繼祖職為王室冢宰,歷仕襄、頃二王凡三十九年(前651—前613),生卒年未詳(前651—前613在世)。其恪守周禮,傳世有《備物之饗論》(見僖三十年《左傳》)一文。

比如,襄王二十三年(前630),襄王使周公閱聘魯,饗有昌歜(昌蒲菹)、白(熬稻)、黑(熬黍)、形鹽(鹽形象虎),周公閱作《備物之饗論》以辭。周公閱指出:“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以獻(xiàn)其功。吾何以堪之?”④[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974頁。(僖三十年《左傳》)足見盡管魯僖公以饗國君之禮饗周王室卿士,并非僭越禮制⑤《周禮·秋官司寇·掌客》:“王巡守殷國,則國君膳以牲犢,令百官百牲皆具。從者,三公視上公之禮,卿視侯伯之禮,大夫視子男之禮,士視諸侯之卿禮,庶子壹視其大夫之禮?!币姡蹪h]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15—1816)江西南昌府學(xué)刊刻阮校十三經(jīng)注疏本,第1945頁。,然王室卿士自謙,故依然辭饗,以示其能恪守周禮。

(二)宰氏與周公孔

宰氏為周氏之別,出于周公黑肩(周桓公)之子周公孔(宰孔、宰周公、周公忌父),亦屬“文族”,其世系為:周公黑肩→周公孔。其中,有作品傳世者為周公孔。

周公孔(前?—前636),姓姬,氏周,其后別為宰氏,爵公,名孔,字忌父,周公黑肩(桓公)之子,繼祖職為王室冢宰。其恪守周禮,熟知典籍,傳世有《厚德以示信論》《君子失心論》(俱見《晉語二》)諸文。

比如,襄王二年(前651),齊桓公會周卿士宰周公及魯、宋、衛(wèi)、鄭、許、曹之君于葵丘(宋地,即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之盟臺遺址),襄王賜胙(祭肉)桓公且命其為伯(霸主),諸侯盟于葵丘;晉獻(xiàn)公將如會,遇宰周公,宰周公引古語作《厚德以示信論》以戒。其倡導(dǎo)“惠難遍也,施難報也。不遍不報,卒于怨讎”古訓(xùn),認(rèn)為“夫齊侯好示,務(wù)施與力(通‘功’)而不務(wù)德,故輕致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勸而叛者慕”,其目的是“將施惠如出責(zé)(通‘債’)”,自然會加重諸侯的負(fù)擔(dān),故勸其“可無會”(《國語·晉語二》)⑥[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頁。。

再如,同年,晉獻(xiàn)公乃還,未赴會,宰孔(周公孔)又作《君子失心論》以謂其御。宰孔指出:“今晉侯不量齊德之豐否,不度諸侯之勢,釋其閉修而輕于行道,失其心矣。君子失心,鮮不夭昏?!雹伲廴龂鴧牵蓓f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頁。(《國語·晉語二》)此論將“齊德”“度勢”“閉修”“行道”四者作為“心”之標(biāo)準(zhǔn),構(gòu)建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心”學(xué)理論。

(三)單氏與單超、單旗

單氏出于武王發(fā)之孫、成王誦(約前1063—前1027在位)少子王子臻,屬“成族”,其世系為:單伯→襄公超→頃公→靖公→獻(xiàn)公(無后)、成公→穆公旗→武公……平公。②關(guān)于單氏之世系,參見昭七年《左傳》及《國語·周語下》韋注等。其中,有傳世作品者為單超、單旗。

單超,姓姬,氏單,名超(一作“朝”),謚襄,爵公,尊稱子,單伯次子,單頃公之父,周王室卿士,生卒年未詳(前613—前574在世)。其熟知古代典籍制度,尤諳習(xí)《詩》《書》《易》《禮》,傳世有《廢教、棄制、蔑官、犯令以違故典論》《人性陵上論》(俱見《周語中》)、《爭鄇田訟辭》(見成十一年《左傳》)、《亂在人事論》《被文相德論》(俱見《周語下》)諸文。

比如,定王六年(前601),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陳,以聘于楚;歸,引先王之《教》《夏令》《周禮》、先王之《令》作《廢教、棄制、蔑官、犯令以違故典論》以告王。其認(rèn)為“先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于天下者也”,然陳靈公竟然“廢先王之教”“棄先王之法制”“蔑先王之官”“犯先王之令”,正由于靈公“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故“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國語·周語中》)③[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8—75頁。。

再如,簡王十一年(前575),晉卿士郄至見周卿士邵桓公,與之語,邵公以告單襄公,襄公遂引古語、古諺、《旱麓》《大誓》作《人性陵上論》以對。其提出“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蓋也”說,故“夫仁、禮、勇,皆民之為也”(《周語中》)④[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4—85頁。。此所謂“人性陵上”說,實為荀子“性惡”論(《荀子·性惡篇》)之濫觴。

又如,簡王十二年(前574),晉厲公會周卿士尹武公(尹子)、單襄公(單子)及魯、齊、宋、衛(wèi)、曹、邾之君同盟于柯陵(鄭西地,亦名“大陵”“嘉陵”,在今河南省許昌市南)以伐鄭,單子遂引古語作《亂在人事論》。其尊崇“國德而鄰于不修,必受其?!保ā吨苷Z下》)⑤[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頁。古訓(xùn),認(rèn)為晉厲公及三郄將亡非天道之因而為人事之故,說明單子具有重人事而輕天道之無神論思想因素。同年,襄公(單超)有疾,召頃公(單子)而告之,遂引《干》之《否》與《大誓》作《被文相德論》以誡。其認(rèn)為“象天能敬,帥意能忠,思身能信,愛人能仁,利制能義;事建能智,帥義能勇,施辯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敵能讓”,即“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讓”為“天六地五,數(shù)之常也”,倡導(dǎo)以“陰”“陽”“風(fēng)”“雨”“晦”“明”所謂“六氣”,與“金”“木”“水”“火”“土”所謂“五行”,來認(rèn)識客觀世界;主張以“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讓”“正”“端”“成”“慎”等概念作為“文德”的基本內(nèi)容,進(jìn)而構(gòu)建出以“文德”說為核心的道德規(guī)范理論(《周語下》)。⑥[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6—98頁。

單旗,姓姬,氏單,名旗,謚穆,爵公,尊稱子,靖公之孫,成公(單子、單伯)之子,武公之父,生卒年未詳(前524—前510在世)。其精通禮樂,熟知典籍,尤諳《詩》《書》《周禮》,傳世有《圣人樹德于民以除患論》《中和之樂與聲味生氣論》(俱見《周語下》)諸文。

比如,景王二十一年(前524),王將鑄大錢(幣名),單穆公遂引《夏書》《旱麓》《周官》作《圣人樹德于民以除患論》以諫景王。其尊崇“關(guān)石、和鈞,王府則有”“瞻彼旱麓,榛楛濟(jì)濟(jì)。愷悌君子,干祿愷悌”“災(zāi)備也,其所怠棄者多矣,而又奪之資,以益其災(zāi),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古訓(xùn),認(rèn)為“古者,天災(zāi)降戾,于是乎量資幣,權(quán)輕重,以振救民”,提出“民不給,將有遠(yuǎn)志,是離民也”“國無經(jīng),何以出令?令之不從,上之患也。故圣人樹德于民以除之”說,主張王“以善政為經(jīng)”而臣“以奉而成之為緯”(《國語·周語下》)①[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21頁。。

再如,景王二十四年(前521),王將鑄無射(鐘名),而為之大林,單穆公作《中和之樂與聲味生氣論》以諫景王。其反對“作重幣以絕民資,又鑄大鐘以鮮其繼”,認(rèn)為“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提出“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夫耳內(nèi)和聲,而口出美言,以為憲令,而布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從之不倦”“口內(nèi)味而耳內(nèi)聲,聲味生氣”說(《周語下》)。②[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125頁。

二、“莊族”“襄族”“頃族”“靈族”“景族”作家群體族屬、世系暨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在王族八族中,王叔氏屬“莊族”,王孫氏屬“襄族”,劉氏屬“頃族”,王氏屬“靈族”,朝氏屬“景族”,皆為春秋前期(前770—前682)、中期(前681—前547)和后期(前546—前506)陸續(xù)形成的族群③筆者將春秋時期分為前期(前770—前682)、中期(前681—前547)、后期(前546—前506)、晚期(前505—前453)四個歷史階段。參見邵炳軍《春秋文學(xué)系年輯證·緒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9—11頁。,屬于王族中的新型世族。代表性作家主要有王子虎、王孫滿、王孫說、劉康公、劉夏、劉摯、太子晉、王子朝等8人。

(一)王叔氏與王子虎

王叔氏出于桓王林之孫、莊王佗(前696—前682在世)之子王子虎(王叔文公),屬“莊族”,其世系為:桓王林→莊王佗→王子虎→王叔桓公……王叔陳生。④關(guān)于王叔氏之世系,參見《史記·周本紀(jì)》及文三年《左傳》杜注等。其中,有傳世作品者為王子虎。

王子虎(前?—前624),姓姬,別氏王叔,名虎,謚文,桓王林之孫,莊王佗次子,僖王胡齊之弟,王子頹之兄,惠王閬叔父,王叔桓公之父,官太宰,襄王執(zhí)政卿士,傳世有《盟諸侯于王庭要言》(見僖二十八年《左傳》)一文。

比如,襄王二十一年(前632),晉文公會魯、齊、宋、蔡、鄭、衛(wèi)、莒之君盟于踐土(鄭地,在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西南),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作《盟諸侯于王庭要言》。其盟辭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通‘墜’)其師,無克祚國,及而(一作‘其’)玄孫,無有老幼?!雹荩蹠x]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3963 頁。案“而”,阮刻本作“其”,誤。今據(jù)石經(jīng)、宋本、金澤文庫本、敦煌初唐寫本殘卷改。(僖二十八年《左傳》)此主張霸主與諸侯皆應(yīng)佐助“王室”,強調(diào)維護(hù)“王權(quán)”。

(二)王孫氏與王孫滿、王孫說

周王孫氏出于襄王鄭(前652—前619在位)之孫王孫滿,屬“襄族”,其世系為:襄王鄭→(父名闕)→王孫滿……王孫說。⑥關(guān)于王孫氏之世系,參見《史記·周本紀(jì)》及《國語·周語中》韋注等。其中,有傳世作品者為王孫滿、王孫說。

王孫滿,姓姬,氏王孫,名滿,襄王鄭之孫,王孫說之先,周大夫,歷仕襄、頃、匡、定四王凡二十二年(前627—前606),生卒年未詳(前627—前606 在世)。其尊崇天命,恪守周禮,維護(hù)王權(quán),諳習(xí)典籍,傳世有《師輕無禮必敗論》(見《周語中》)、《天祚明德論》(見宣三年《左傳》)諸文。

比如,襄王二十六年(前627),秦師將襲鄭,過周北門,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遂作《師輕無禮必敗論》。其提出“無禮則脫,寡謀自陷”說,認(rèn)為“師輕而驕,輕則寡謀,驕則無禮”,“秦師無謫,是道廢也”(《國語·周語中》)①[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1頁。。此論以為既然“古道”未“廢”,秦穆公在晉文公去世后東向爭霸必然失敗。

再如,定王元年(前606),楚莊王(楚子)伐陸渾之戎(又稱“陰戎”“陸賁戎”,即妘姓之戎,時居伊水流域,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伊川縣境),遂至于雒(指雒水,今作洛水,位于今洛陽市以南),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王孫滿作《天祚明德論》以對。其明確告誡楚莊王是否得天下“在德不在鼎”,因為“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正由于“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故“周德雖衰,天命未改”(宣三年《左傳》)②[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056頁。。此所謂“天祚明德”說,雖有天命論思想成分,但其強調(diào)“德之休明”,反對“奸回昏亂”,在當(dāng)時具有進(jìn)步意義。

王孫說,姓姬,氏王孫,名說,王孫滿后裔,生卒年未詳(前578在世)。其恪守禮儀,傳世有《賞善論》(見《國語·周語中》)一文。

比如,簡王八年(前578),魯成公朝周,使叔孫僑如(宣伯)先聘且告;見王孫說,與之語,王孫說作《賞善論》以諫王。其認(rèn)為:“魯叔孫之來也,必有異焉。其享覲之幣薄而言諂,殆請之也;若請之,必欲賜也。魯執(zhí)政唯強,故不歡焉而后遣之;且其狀方上而銳下,宜觸冒人。王其勿賜。若貪陵之人來而盈其愿,是不賞善也,且財不給。故圣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亦議之?!边M(jìn)而提出“賞善”的基本原則應(yīng)是“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而“主德義”(《國語·周語中》)③[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頁。,即賞得其人,罰當(dāng)其罪,是為“德義”。

(三)劉氏與劉康公、劉夏、劉摯

劉氏出于襄王鄭之孫、頃王壬臣(前618—前613在位)季子劉康公(王季子),屬“頃族”,其世系為:襄王鄭→頃王壬臣→王季子→定公夏→獻(xiàn)公摯→文公卷→劉桓公、劉毅、劉佗、劉州鳩。④關(guān)于劉氏之族屬與世系,參見昭二十二年《左傳》、襄十五年《公羊傳》、《史記·周本紀(jì)》及《國語·周語下》韋注等。其中,有傳世作品者為劉康公、劉夏、劉摯。

劉康公,姬姓,別氏劉,謚康,爵公,襄王鄭之孫,頃王壬臣季子,匡王班、定王瑜、王札子(王子札、王子捷)之弟,劉夏(定公)之父,王室卿士,歷仕定、簡二王凡二十二年(前599—前578),生卒年未詳(前599—前578 在世)。其尊崇天子,恪守禮儀,傳世有《君臣之道論》(見《國語·周語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論》(見成十三年《左傳》)諸文。

比如,定王八年(前599),定王使劉康公(王季子)聘于魯,發(fā)幣于大夫,季文子(季孫行父)、孟獻(xiàn)子(仲孫蔑)皆儉,叔孫宣子(叔孫僑如)、東門子家(公孫歸父)皆侈;歸,定王問魯大夫孰賢,康公遂引古語作《君臣之道論》以對。其倡導(dǎo)“為臣必臣,為君必君”古訓(xùn),提出“寬肅宣惠,君也;敬恪恭儉,臣也”說,認(rèn)為“寬所以保本也,肅所以濟(jì)時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業(yè)也,恭所以給事也,儉所以足用也”,進(jìn)而指出“夫人臣而侈,國家弗堪,亡之道也”(《國語·周語中》)⑤[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頁。。此論強調(diào)卿大夫為政要恪守君臣之道,實為后世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篇》)⑥[三國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5438頁。說,即以君權(quán)為中心的等級名分與社會秩序?qū)W說之濫觴。

再如,簡王八年(前578),晉厲公會魯、齊、宋、衛(wèi)、鄭、曹、邾、滕之君欲伐秦,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王季子、劉子)、成肅公(成子)會晉侯伐秦;成子受脤(出兵祭社曰宜,宜社之胙肉曰脤)于社(供奉土地神場所),不敬,劉子遂引古語作《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論》以刺。其倡導(dǎo)“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古訓(xùn),認(rèn)為“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yǎng)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yǎng)神,篤在守業(yè)”,進(jìn)而提出故“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jié)也”(成十三年《左傳》)①[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149頁。說。此論強調(diào)無論是祭祀“天神”,還是祭祀“地祇”“人鬼”,皆為人神交際之主要儀式,其根本目的就是“勤禮”以“致敬”;而“不敬”,則是褻瀆神靈,必將會“敗以取禍”。

劉夏,姓姬,氏劉,名復(fù),謚定,爵公,尊稱子,頃王壬臣之孫,王季子(劉康公)之子,劉摯(劉獻(xiàn)公、劉子)之父,初為大夫,后為卿士,生卒年未詳(前559—前541在世)。其恪守周禮,傳世有《遠(yuǎn)績禹功而大庇民論》《神怒民叛何以能久論》(俱見昭元年《左傳》)諸文。

比如,景王四年(前541),天王(景王)使劉定公勞晉執(zhí)政卿趙孟(趙武)于潁(本周邑,后屬鄭,在今河南省登封市東),館于雒汭(當(dāng)在今鞏義市西),定公引古諺作《遠(yuǎn)績禹功而大庇民論》以誡趙武。其認(rèn)為今人能夠“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者,全憑借大禹治水之力;進(jìn)而提出“美哉禹功,明德遠(yuǎn)矣”說,主張諸侯執(zhí)政卿應(yīng)“遠(yuǎn)績禹功而大庇民”(昭元年《左傳》)②[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390頁。。此誡勉趙武應(yīng)像大禹一樣建立偉大功業(yè)以“庇民”。

再如,同年,劉子歸,又引古諺作《神怒民叛何以能久論》以語景王。其推崇“老將知而耄及之”古訓(xùn),認(rèn)為“(趙孟)為晉正卿,以主諸侯,而儕于隸人,朝不謀夕,棄神、人矣”,“神怒,不歆其祀;民叛,不即其事”,提出“神怒民叛,何以能久”“祀、事不從,又何以年”(昭元年《左傳》)③[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390頁。說。此論認(rèn)為晉執(zhí)政卿趙武自比于賤人(隸人)而無恤民之心,就是“棄神、人”,必然會導(dǎo)致“神怒民叛”的嚴(yán)重后果。

劉摯(前?-前520),姓姬,氏劉,名摯,謚獻(xiàn),爵公,尊稱子,王季子(劉康公)之孫,劉夏(定公、官師)之子,劉卷(伯蚡、劉蚠、劉狄、文公)之父,周卿士。其熟知典籍,尤諳習(xí)《詩》,傳世有《盟以致信論》(見昭十三年《左傳》)一文。

比如,景王十六年(前529),晉昭公將尋盟,齊景公不可,昭公使其大夫叔向(羊舌肸)告劉獻(xiàn)公曰:“抑齊人不盟,若之何?”劉摯遂引《六月》作《盟以致信論》以對。其推崇“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古制,認(rèn)為“盟以厎信,君茍有信,諸侯不貳,何患焉”,主張霸主討伐諸侯應(yīng)先“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表示“天子之老請帥王賦”“遲速唯君”(昭十三年《左傳》)④[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498頁。以討齊。足見在諸侯國中“族權(quán)”漸次取代“君權(quán)”的政治環(huán)境中,連王室卿士劉獻(xiàn)公都表現(xiàn)出愿為諸侯卿大夫帥師征伐諸侯國作先鋒的卑微之狀。

(四)王氏與太子晉

王氏出于簡王夷之孫、靈王泄心(前571—前545在位)太子晉(王子晉),屬“靈族”,其世系為:簡王夷→靈王泄心→太子晉→王孫守敬(宗恭)……王生。⑤關(guān)于王氏之世系,參見《國語·周語下》韋注及《史記·周本紀(jì)》等。其中,有傳世作品者為太子晉。

太子晉,姓姬,其后別氏王,名晉,字喬,簡王夷之孫,靈王泄心太子,景王貴之兄,王孫守敬(宗恭)之父,享年十八歲,生卒年未詳(前550在世)。其幼有盛德,聰明博達(dá),溫恭敦敏,恪守禮儀,精通音律,熟知典籍,傳世有《諫王壅谷水書》(見《國語·周語下》)、《嶠歌》(見《逸周書·太子晉解》)諸詩文。

比如,靈王二十二年(前550),谷水(在王城之西)與洛水(在王城之南)蔓延,將毀王宮,靈王欲壅之,太子晉作《諫王壅谷水書》以諫。其認(rèn)為“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進(jìn)而提出“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dǎo)也;澤,水之鐘也”說;推崇“無過亂人之門”“佐饔者嘗焉,佐斗者傷焉”“禍不好,不能為禍”“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民之貪亂,寧為荼毒”古訓(xùn),認(rèn)為“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民有怨亂,猶不可遏,而況神乎”;認(rèn)為“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必然會“人夷其宗廟,而火焚其彝器,子孫為隸,下夷于民”,主張“受天之豐福,饗民之勛力,子孫豐厚,令聞不忘,是皆天子之所知也”;尊崇“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古訓(xùn),認(rèn)為“將焉用飾宮?其以徼亂也”(《國語·周語下》)①[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頁。。此書強調(diào)只有遵從先王“象天”“儀地”“和民”“順時”“共神祇”之五“令德”,才能“受天之豐福,饗民之勛力,子孫豐厚,令聞不忘”,在當(dāng)時具有進(jìn)步意義。

再如,同年,晉大夫師曠聘王室,拜見太子晉,作《無射歌》,乃注瑟于王子;王子作《嶠歌》以諫。其歌曰:“何自南極,至于北極,絕境越國,弗愁道遠(yuǎn)。”(《逸周書·太子晉解》)②[晉]孔晁注,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集注,黃懷信修訂:《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7頁。

(五)朝氏與王子朝

朝氏出于靈王泄心之孫、景王貴(前544—前520在位)長庶子王子朝(西王、王子晁、子晁),屬“景族”,其世系為:靈王泄心→景王貴→王子朝。③關(guān)于朝氏之世系,參見《史記·周本紀(jì)》及《國語·周語下》韋注、昭二十六年《左傳》杜注等。其中,有傳世作品者為王子朝。

王子朝(前?—前505),姓姬,其后別氏晁(朝),名朝(一作“晁”),靈王泄心之孫,景王貴長庶子,王子壽(太子壽)、王子猛(悼王)、王子匄(敬王)異母兄,傳世有《告諸侯書》(見昭二十六年《左傳》)一文。

比如,敬王四年(前516),晉卿士知躒、趙鞅率晉師納王,天王(敬王匄、東王)入于成周(即周公旦所營之東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四十里),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西王)奔楚,敬王與其庶兄王子朝“二王并立”政治格局宣告終結(jié),王子朝遂引先王之命作《告諸侯書》使告于諸侯。其列舉“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后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于難,則振救之”“王后無適(通‘嫡’),則擇立長。年鈞(通‘均’)以德,德鈞以卜”等先王古訓(xùn),并以此為據(jù)提出“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昭二十六年《左傳》)④[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592—4593頁。說。此書出自王室長庶子王子朝,完全是粉飾自己以庶奪嫡行為的詭辯之辭。

三、余論

綜上所述,在春秋時期政治生態(tài)逐漸完成由“王權(quán)”政治向“霸權(quán)(君權(quán))”政治、“族權(quán)”政治、“庶人”政治漸次變革的歷史進(jìn)程中,就王族作家群體的創(chuàng)作動機而言,他們將翼戴天子、維護(hù)王室、尊崇王權(quán)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盡管隨著權(quán)力中心的漸次下移,王族作家群體文學(xué)創(chuàng)作旨趣不可避免地會由聚焦于“王權(quán)”向聚焦于“霸權(quán)”“族權(quán)”漸次轉(zhuǎn)變,但他們的這一創(chuàng)作宗旨一直沒有改變。就其創(chuàng)作話語而言,涉及“禮”“德”“孝”“敬”“忠”“信”“仁”“義”“智”“勇”“教”“惠”“讓”等重要概念,尤其以“禮”“德”“孝”為中心話語,盡管他們承認(rèn)“周德雖衰”,但依然堅持認(rèn)為“天祚明德”“天命未改”,諫言天子能夠遵從先王之“令德”而“樹德于民”,甚至公開批評霸主“不務(wù)德”而“示之施”,批評諸侯“不量齊德”而“失其心”,告誡他們要“象其德”而“廣施德”;就其理論體系建構(gòu)而言,初步構(gòu)建了以“齊德”“度勢”“閉修”“行道”為內(nèi)容的“心”學(xué)理論,以“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讓”“正”“端”“成”“慎”為內(nèi)容的“文德”理論,以“為臣必臣,為君必君”為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王(君)”“臣”倫理關(guān)系理論,并提出了“人性陵上”“六氣”“五行”等重要學(xué)說;就散文體類而言,以“議”體、“對”體為主,兼及“上書”體、“訟辭”體、“載書”體等文體。當(dāng)然,周王室的王族作家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群體,至春秋晚期(前505—前453),在以“庶人”為中心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不僅基本上退出了政治舞臺,而且亦從文學(xué)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漸次淡出。

猜你喜歡
王孫傳世國語
《左傳》《國語》所見舊有繇辭及臨時自撰繇辭考辨
傳世書法
老年教育(2023年8期)2023-08-23 03:05:32
明刻《綠筠窩帖》及傳世拓本考
都是自負(fù)惹的禍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傳世名畫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44
《國語》故訓(xùn)與古文字
傳世經(jīng)典——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作文門診室
小老鼠的煩惱
灵宝市| 浪卡子县| 长汀县| 沭阳县| 若羌县| 开阳县| 静安区| 镇巴县| 康平县| 滨州市| 青铜峡市| 吉林市| 信阳市| 安陆市| 襄城县| 开封县| 雷波县| 黔江区| 西充县| 新津县| 雅江县| 怀集县| 桦甸市| 荔波县| 象山县| 馆陶县| 遵义县| 盐亭县| 铜陵市| 通化市| 廉江市| 通辽市| 扶风县| 阿尔山市| 崇阳县| 手机| 彩票| 沙田区| 马山县| 泸定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