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馨譽
內容摘要:課文從原著而來,或改寫,或選編,可課文與原著之間卻是脫離的。為解決這個矛盾,可以采用四種實際應對策略:量的積累、文本的碎片化、同主題的串聯(lián)、分組合作探究。同時,三種課堂實踐也能助力學生從課文走向原著。
關鍵詞:原著 課文 閱讀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21《狐假虎威》時,書下的注釋顯示這篇課文是改編自《戰(zhàn)國策》。在完成補充習題時,我?guī)е瑢W們通讀了原文,同學們搖頭晃腦,沉浸其中。在問答中,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也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這篇對他們來說既陌生又晦澀的文言文。這不由得引發(fā)我的思考:在小學語文的教材里,存在很多名著中精選出來的名篇,或者是改寫的名篇,往往這些名篇是同學們在學習中花大力氣咀嚼并體悟的,可是原本的原著卻鮮有人問津,甚至將其置之高閣,造成了現(xiàn)在語文學習“只知名篇,不知原著”的尷尬情況。這種“管中窺豹”的情況究竟是什么?是如何造成的?又該怎么解決呢?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只知名篇,不知原著
原著閱讀一直在語文學習中占有一席之地,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早就對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學生推薦了必讀書目。在教輔市場上,封面上印著“必讀叢書”的名著也更受家長們的青睞。不過,在實際的情況中,學生們對原著的閱讀可謂少之又少,推薦書目中也是選著讀,或者找題庫刷題。更多的同學對教科書上的名篇很是熟悉,對于原著卻很陌生。
1.課內、課外“兩層皮”
“兩層皮”的意思就是說一套,做一套。而我們現(xiàn)在的閱讀教學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課內閱讀一層皮,公開課的教學過程花團錦簇,教學環(huán)節(jié)豐富多彩,課后作業(yè)拓展提升,但是課外名篇的閱讀其實并不到位。課外閱讀的那一層皮其實有多重原因組成,老師的只拓展不延伸,為同學們提供了很多好的原著閱讀的選擇,但是缺少原著閱讀的方法指導,讓原著閱讀成為一紙空文。同學們自己對于原著閱讀的興趣也不能維持,很多時候還需要家庭閱讀氛圍的營造,可惜的是很多家庭中空有書架,卻沒有培養(yǎng)同學們的閱讀習慣,導致原著閱讀的課外環(huán)境無法固定。
2.必讀、選讀“兩層皮”
同學們對于教科書上要求的必讀篇目非常認真地學習,對于書后的選讀文章置之不理。名著的閱讀也“不求甚解”,考試要求必看的名著得看,不做強制要求的選讀名著不看;考試要求必須掌握的情節(jié)字字句句牢記心間,不是考察要點的支支吾吾。當然,要是有復習提綱或者題庫的話,對名著的閱讀更是少得可憐。補充閱讀的名著,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更多的是為了完善整個人的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迸喔@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的意義不在于同學們寫作文時的引用,而是告訴了同學們廣泛閱讀的重要性,讀什么書影響了成為怎么樣的人。
(二)文本和理解存在著落差
1.以文害辭,以辭害志
早在春秋時期,古代先賢就文章的理解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斷章取義是要不得的。很多時候,要了解個別篇目表達的意思,必須要通過對全本的閱讀才能獲取準確的信息。孟子在《萬章》上篇中,針對咸丘蒙對《詩·小雅·北山》的錯誤理解,指出要全面確切地理解詩的內容,讀詩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志”,也就是說,不能以個別文字影響對詞句的理解,也不能以個別詞句影響對原詩本意的認識。文本要表達的意思和讀者的理解本身就可能因為多種原因存在較大的分歧。
2.現(xiàn)有的語文經驗不足
王榮生認為閱讀教學存在著一個基本矛盾:“一方面,課文是學習對象,學習任務就是理解、感受這篇課文;另一方面,學生現(xiàn)有的語文經驗卻不足以理解、感受?!遍喿x教學中的課文,為了學習閱讀的需要,通常要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語文經驗。而且,在理解這篇課文的過程中,還要學會如何閱讀這一特定的課文,并使之遷移到與此相類似的課文閱讀中。這不僅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對學生的領悟、遷移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二.原著閱讀教學的方法
“喚起、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形成新的閱讀方法”,“組織學生交流和分享語文經驗”,這三條路徑,基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現(xiàn)狀和發(fā)展,所以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徑。
(一)由“1”到“X”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提倡閱讀教學的“1+X”模式。什么是“1+X”模式?“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p>
1.“1”是什么
溫儒敏介紹到部編版語文“課文的選篇標準強調了這4點,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痹趯嶋H教學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大量的名篇進入教材,還有大量的名家作品選入教材,比如:托爾斯泰、老舍、巴金、冰心。這些兼具經典型和時代性的名篇進入課文,本就是一件好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就課文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教學活動,這也是理想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2.“X”是什么
單純地把“X”劃歸為名篇所處的原著,我個人認為是比較單一、機械的理解。同一時代的其他作家作品、同一作家的不同時期的作品、同一主題的不同國家的表達、同一類型人物在不同作家筆下的差別,這都是值得我們提供給學生的思考方向,或者可以放開手來,引導同學學會從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泛化的“X”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也能夠為我們同學培養(yǎng)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
3.由“1”到“X”
原著閱讀需要同學們博覽群書。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研究什么就看什么書,只深挖一口井肯定是不行的,很多科學家文學造詣都很深。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雖然不能一下子理解名著的內容,但是閱讀的本身就是慢慢沉淀的過程?!皶x百遍,其義自見”,古人早有論斷,不同時期看同一本書都有不同的體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起讀書的興趣。當然,我們不能將原著閱讀功利化,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教給學生多元化的讀書方法,比如精讀、通讀、跳讀、速讀、略讀、寫讀、序例讀、選讀等等。
(二)實際應對策略
除了溫儒敏所言的“1+X”模式,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四種常見的應對策略。
1.量的積累
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進行廣泛的閱讀。這里的廣泛指的是,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指向了數量。有很多同學一直說自己沒有時間讀書,所以讀書的量很少。或許只有老師推薦的一兩本,或者是考試需要涉及到的必備名著,自己卻沒有求知欲。對于書的渴求,這應該是學生自發(fā)的情感,而非老師、家長或其他方面強壓下的產物。如今的小學生喜歡看書的寥寥無幾,這也就是他們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沒有閱讀量,談何好詞好句的積累,談何閱讀能力的提升,談何語言表達的連貫性,一切都只是海市蜃樓。
2.文本的碎片化
在一定的閱讀量積累之后,我們可以幫助同學們將文本“碎片化”。很多時候,同學們并不是不想去讀原著,但是卻對原著的厚重產生了畏懼的心理,望而卻步,進而置之高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蔣原倫認為:媒介的傳播速度加快,導致信息泛濫,為碎片化閱讀創(chuàng)造了條件。我們不可能用以往的閱讀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們處理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碎片化閱讀是一種應對方式。原著閱讀的“碎片化”是什么意思呢?即瀏覽目錄,粗讀主要情節(jié),制定閱讀計劃,利用表格構建框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依托目錄,對文本有一個基礎的了解。然后可以出示閱讀計劃,讓同學們完成整部書的閱讀。同學們依托表格等媒介,對于名著的內容進行筆記和梳理。同學們最后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感悟并演繹名著的情節(jié)內容或者表達自己的讀后感。
3.同主題的串聯(lián)
語文教科書的編排一般都是以單元為一個主題,進行同一類型或同一主題的深入閱讀。在同學們的書籍選擇中,我們也可以考慮由一個主題切入,比如“吝嗇鬼”形象在名著中的展現(xiàn),這樣就可以串聯(lián)起八本名著的閱讀,并可以進行對比閱讀。比如: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慳吝人》中的阿巴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的老葛朗臺、果戈里《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此外,還有錢鐘書《圍城》里的李梅亭、徐復祚《一文錢》里的盧至、《莊子》里的監(jiān)河侯、吳敬梓《儒林外史》里的嚴監(jiān)生。一個主題可以帶動一連串的原著閱讀,教師還可以以點切入,指導同學們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同一形象在不同作家筆下的不同之處,同一主題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表達方式,這都是為同學們的原著閱讀與積累做了奠基。
4.分組合作探究
分組學習在我們語文課堂上使用得很廣泛,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就是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進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我們也可以幫助學生用這種辦法來研讀名著,如果是長篇小說,可以讓同學們分好章回,課后閱讀后在自習課的時候講故事;如果是短篇小說集,那么可以組織學生每人讀一篇,然后進行比較閱讀;如果是戲劇,那么也可以組織同學們在課間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形象,進行表演,并且能讓更多的同學通過觀看表演的方式,引發(fā)他們對于這本名著的好奇與喜愛,從而促進更深刻的閱讀。比如五年級同學特別喜愛的《水滸傳》,就可以組織同學進行表演,不僅可以將書本上的文字形象化地展現(xiàn)在同學們的面前,還能讓同學們對人物有更切實的認識。
三.原著閱讀教學的思考
對于原著閱讀教學,我們還有怎樣的思考?原著閱讀在現(xiàn)在又有什么需要大家注意的點?作為教師,我們又能為原著閱讀教學做什么呢?
(一)名著的意義與價值
名著就是指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以及流傳的文字作品。
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1)選擇合適內容的名著
我認為教師在選擇名著時,要符合兒童的興趣愛好,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天性好玩,對帶有故事性、科幻性的名著作品應該會更感興趣。如果同學們發(fā)現(xiàn)名著中有好玩的故事情節(jié),有他們喜歡的似乎像好朋友一樣的人物形象,有他們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識,他們可能對名著的興趣會更濃。
(2)投其所好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差異比較大,教師要根據其特點“投其所好”,選擇適合每個人特點的名著。選擇之前最好多與同學們開展閱讀的交流,了解同學們偏愛讀某種類型的書,偏愛讀某位作家的書,偏愛讀某一主題的書。從而選擇同學們酷愛和擅長的兒童名著,這樣可以拓展他們閱讀的興趣,又可以開拓他們的視野,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
2.優(yōu)化課堂教學
(1)閱讀教學課:聽老師講故事
每周的語文課中,我都會選一節(jié)課作為閱讀教學課,設置多種多樣的課程內容,以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喜歡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而許多成語故事、歷史故事都是由名著而來,而且這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我講故事的過程中,有同學對于書中提到的“格列佛”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給他推薦了《格列佛游記》,這也是“以讀促讀”的一部分。
(2)晨會課:聽同學分享故事
我們可以在晨會課上讓同學們上臺每天講一個故事,讓學生輪流講述自己所讀名著中的精彩故事片段,并適時拋出一些趣味問題,比如:《西游記》中你最喜歡哪件兵器?最厲害的妖怪是誰?《封神演義》中你覺得誰最厲害?……學生在交流和問答中,進一步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其他同學也能進一步培養(yǎng)傾聽的能力,這也讓同學們更喜歡閱讀名著,對名著更有探索的欲望。
(3)自習課:播放名著影視片段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生活在信息時代中,對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興致盎然,而對干巴巴的文字難以提起興趣,對名著愛不起來。 因此,我們也可以以課堂教材為依托,巧妙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帶動原著閱讀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很多同學都未曾讀過《克雷洛夫寓言》。在播放視頻后,我也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種方式是十分直觀有效的。這也引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促進了他們對名著的閱讀。
(二)名篇不應該固定化
1.書單的及時更新
名著不應該是我們掛在嘴邊的一個陳舊的概念,也不應該是常年不變的標準。有很多名著之所以能成為名著,不單單是因為其文學上的藝術性,有的作品是因為當時的時代性和政治性的價值而成為名著,我們應該給學生推薦名著時考慮到這個方面的因素。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能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比如現(xiàn)在在網絡上流行的所謂“魯迅名言”“張愛玲名句”,很多都是不明出處、牽強附會、歪曲本意的。經典名著常讀常新,我們不能用舊有的眼光評判來劃定,在我們推薦給同學們閱讀之前,我覺得教師應該自己多讀名著,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不能人云亦云,反而少了讀書的趣味性。
2.版本的合理選擇
即使是蓋棺定論的名著作品,我們也應該具體而微地選擇適合小學生們閱讀的合適的版本。因為如今許多經典名著都被眾多出版社出版,如果是外國名著,還會經過不同的譯者之手,進行再創(chuàng)作,而這些出版社或譯者、編者的水平層次不齊,有的改版后的作品甚至和原作者想要傳達的精神南轅北轍,作品則是“面目全非”。因而,為他們推薦合適的版本就顯得格外重要。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國演義》,僅僅在網絡平臺上搜索,就出現(xiàn)不同年代不同出版社出版的28個版本,而且這其中還不包括改編、改寫、衍生等多種形式的《三國演義》,這無疑為家長給孩子購置書本設置了困難。如果選擇了晦澀艱深的,同學們讀不懂,喪失了繼續(xù)閱讀的興趣;如果選擇了惡搞低俗的,同學們得不償失,甚至對經典名著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原著閱讀教學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命題。我們作為教師,在其中可以合理引導、積極創(chuàng)設、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從而使更多的學生明白原著閱讀的重要性,引得他們主動積極地在著作的海洋中徜徉。由名篇到原著,這種課內課外的連接和轉變的過程當然不能只靠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呼吁,而且這絕非一日之功。作為教師,我們衷心地希望,在校園里看到更多的圖書角,在家庭里看到更多陪伴孩子閱讀的家長,在未來看到更多捧著經典原著閱讀的孩子。
參考文獻
[1]心理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M].2008.
[2]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M].2011.
[3]王榮生.閱讀的觀念與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J].2012(2).
[4]王榮生.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與路徑.課程·教材·教法[J].2012,(7).
[5]陳李娟.小學原著閱讀教學活動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2016,(12).
[6]溫儒敏.關于小學語文新教材的11個問題[EB/OL].http://www.sohu.com/a/214184154_356967,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