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潔
在議論文寫作中,如何讓讀者明白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并接受這個觀點往往是最難的。如何說理,方法眾多,但要說到形象又容易讓讀者接受的方法,那就不得不提設喻說理法了。
設喻,又叫諷喻,是比喻修辭手法的一種擴大化用法,指在敘述一個故事的過程中,通過暗示和類比來說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一種富有幽默情趣且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設喻說理可用于一段話,也可用于一篇文章,用一個故事來透露喻義,不用比喻詞,喻義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故事和現(xiàn)實事件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敘,并且點明本意;又可以獨立成章,將喻義貫串其中。運用設喻說理法時,一般都蘊含著諷諫、規(guī)勸、批評、誘導的意味。
如《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設喻:“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擁有義。孟子把“生”喻為“魚”,把“義”喻為“熊掌”,他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這樣設喻,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易懂,讀者也更容易接受。
《馬說》全篇設喻說理,通過托物寓意的寫法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作者以千里馬為喻,把伯樂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喻為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并對世上有無千里馬這一問題進行反復論證,最后歸結(jié)到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缺少能識別千里馬的伯樂,從而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有力的揭露,抒發(fā)了對封建社會中有能力者懷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憤。《馬說》借伯樂相馬的故事,婉轉(zhuǎn)地說明道理,構(gòu)思精巧,形象生動,收到了說理深刻、論證有力的效果。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也運用了這種方法。鄒忌以切身經(jīng)歷設喻說理,以此來諷諫齊王。諷諫的內(nèi)容分為兩層:第一層,先以自身經(jīng)歷設喻,指出當自己提出“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這個問題時,妻、妾、客的三種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也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層,拿齊王的地位和自己進行比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這些都與鄒忌此前提到的處境相同。在這里,鄒忌把家事和國事進行類比,最后得出“統(tǒng)治者只有廣開言路,采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并積極改正,才能使國家長盛”這一結(jié)論。這種勸諫方法,自然委婉,盡情盡理,故能收到良好的論證效果。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設喻說理也有其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向?qū)Ψ教岢鲆庖娀蚪ㄗh時,如果能采用設喻說理法,講究說話方式,語言含蓄委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順耳,從而使對方愉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