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東、陜西地區(qū)的西王母題材的漢畫像石中,存在少數(shù)帶有嘉禾圖像的情況。通過梳理先秦兩漢時期有關(guān)嘉禾的文獻及漢畫像石,可以發(fā)現(xiàn),嘉禾并非西王母神話中原本具有的元素,只是在東漢之后逐漸與生長于昆侖的木禾融合、混用,方與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產(chǎn)生聯(lián)系。在東漢之后的漢畫像石中,嘉禾圖像雖然并不多見,但是嘉禾與凡人侍者、鳥首神人、羽人等侍者形象共組,充分展現(xiàn)漢代人對長生不死的向往。
關(guān)鍵詞:西王母;漢畫像石;嘉禾;木禾;長生不亂
中圖分類號:K879.4;K234;I206.2? ? ?文獻標(biāo)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3)02-0087-10
西王母是中國古代神話系統(tǒng)中舉足輕重的一位神靈,她的形象從誕生之初的“豹尾虎齒”,“蓬發(fā)戴勝”,到具有度化升仙、延年益壽、賜子賜福等神力的美麗婦人,最終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神話系統(tǒng)。而這個神話系統(tǒng)在定型的過程中,不僅兼容了不同時代所賦予它的獨特內(nèi)容,融合了多種原始神話,同時也憑借著其本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近年來,學(xué)界對于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僅西王母本身,甚至該神話系統(tǒng)中所出現(xiàn)的伴獸、羽人、植株也被發(fā)現(xiàn)具有復(fù)雜而深厚的文化內(nèi)蘊( 1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中,由于植物往往與現(xiàn)實情況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即便借助現(xiàn)有的傳世文獻,也很難揭示出這些植物本身被賦予的內(nèi)涵。因此,本文以漢代西王母神畫中的嘉禾圖像為研究重點,以這類圖像發(fā)現(xiàn)較多的山東地區(qū)為例,結(jié)合此類圖像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探究其藝術(shù)規(guī)律及內(nèi)涵。
一、嘉禾與木禾考辨
在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中,勝、兔子、九尾狐等圖像,不僅是漢代畫像中西王母的重要附屬物,甚至在個別情況下,可以作為辨別西王母形象的標(biāo)志。不同于此類圖案,嘉禾并不是西王母神畫中普遍存在的附屬物,不僅漢畫像石中西王母與嘉禾共同存在的例子相對較為少見,甚至在傳世文獻中,也鮮少能找到西王母與嘉禾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依據(j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嘉禾,昆侖仙境中的另一種植物“木禾”,卻屢屢出現(xiàn)在昆侖神話記載中。那么,木禾與嘉禾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
對于木禾的記載,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 2 ):
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1 ] 294。
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不死樹。鳳皇、鸞鳥皆戴? ? ? ? ?。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圣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 1 ] 299。
《山海經(jīng)》中對木禾的記載交代了兩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木禾生長于昆侖山上;其二,文中所言之木禾,與尋常之禾相比,高大異常,甚至有如喬木之態(tài)。除此之外,《山海經(jīng)》不但沒有表明木禾與西王母的直接關(guān)系,甚至全書也并無有關(guān)嘉禾的內(nèi)容。可見,至少在《海內(nèi)經(jīng)》成書的時代,木禾僅僅是昆侖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尚未與西王母建立聯(lián)系。
在略晚于《海內(nèi)經(jīng)》的《穆天子傳》中,也有有關(guān)木禾的內(nèi)容:
庚寅,至于重? ? ? ? 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麥,爰有答堇,西膜之所謂木禾,重? ? ? ? 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重? ? ? ? 氏之所守。曰:“枝斯,璿瑰,? ? ? ? 瑤,瑯玕,玪? ? ? ? ,? ? ? ? ? ? ? ? ,玗琪,? ? ? ? 尾,凡好石之器于是出。[ 2 ] 12
較之《山海經(jīng)》相關(guān)記載,上引文不僅延續(xù)《山海經(jīng)》中木禾長于昆侖之說,且更具體指出木禾生長在“重? ? ? ? 氏黑水之阿”。此外,《穆天子傳》褪去較多《山海經(jīng)》賦予木禾的神異色彩,將其還原為黑水之阿的尋常作物。
木禾生長于昆侖墟相關(guān)記載,亦見于《淮南子·地形訓(xùn)》,其文曰: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 3 ] 40
值得注意的是,《穆天子傳》在記述木禾生長環(huán)境時,有“采石之山”一語,而此山正出產(chǎn)“枝斯”、“璿瑰”等玉石。因此,高中正經(jīng)考證后指出,或許正因為黑水之阿的采石之山出產(chǎn)美玉,所以此山又被寫作“旋/瓊山”[ 4 ]。由此可知,旋/瓊山之禾,亦指木禾。先秦兩漢文獻也多有此稱:
“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保ā秴问洗呵铩け疚丁罚?5 ] 104
楚苗之食,旋山之飯;捖〔之〕不毀,壹啜而散。(《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反淫》簡14)[ 6 ] 94、124
飯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秏。(《說文·禾部》引《伊尹》)[ 7 ] 32上
由此可知,木禾在先秦人們的觀念中,即是生長于昆侖仙境中的作物,是昆侖神話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就木禾的基本內(nèi)涵而言,盡管所出現(xiàn)的面目不一而足——或是被神化為高大如喬木的神異植物,或是將其置于盛產(chǎn)玉石的西方異境,或是強調(diào)其美味,但木禾作為“飯”的意義,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之后,隨著昆侖山神話系統(tǒng)與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的融合,木禾也就成為了西王母神話中的因素。
反觀嘉禾,《穆天子傳》已出現(xiàn)相關(guān)記載:
天子乃賜赤烏之人□其墨乘四,黃金四十鎰,貝帶五十,朱三百裹。丌乃膜拜而受。曰:“□山,是唯天下之良山也。寶玉之所在。嘉谷生之,草木碩美?!碧熳佑谑侨〖魏桃詺w,樹于中國。[ 8 ] 7
除上引文外,文獻中與嘉禾有關(guān)的記載,多與祥瑞的意義有關(guān),例如:
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歸周公于東,作《歸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尚書·微子之命》)[ 9 ] 522-523
王者德至于地,則華頻感,嘉禾生。(《孝經(jīng)·援神契》)[ 10 ] 974
恩及于土,則五谷成,而嘉禾興。(《春秋繁露·五行順逆篇》)[ 11 ] 79
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yīng)矣。故陰陽和,風(fēng)雨時,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漢書·公孫弘傳》)[ 12 ] 2616
臣莽數(shù)叩頭省戶下,白爭未見許。今幸賴陛下德澤,間者風(fēng)雨時,甘露降,神芝生,蓂莢、朱草,嘉禾,休征同時并至。(《漢書·王莽傳》)[ 12 ] 4050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統(tǒng)理,調(diào)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并臻,皆應(yīng)德而至。德至天則斗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則嘉禾生,蓂莢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則景星見,五緯順軌。德至草木,則朱草生,木連理。(《白虎通義》)[ 13 ] 283-285
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上(劉秀)生時,有赤光,室中盡明?;士籍愔共氛咄蹰L卜之。長曰:“此善事不可言?!笔菤q嘉禾生,一莖九穗,大于凡禾,縣界大豐熟,因名上曰秀。(《東觀漢記》)[ 14 ] 1
從上引文可見,嘉禾被視作祥瑞,由來已久。直至漢代,受到天人感應(yīng)學(xué)說的影響,嘉禾作為瑞應(yīng)的特性又不斷被強調(diào)。木禾是以其碩美、美味的特性而不斷被賦予神異色彩,而嘉禾則是因為其異本同穗,或一莖九穗的異象而被不斷渲染。雖然在戰(zhàn)國時期的《穆天子傳》中,也曾提及嘉禾碩美的特點,但是與之后的祥瑞崇拜相比,《穆天子傳》中的嘉禾,顯然帶有原始的植物崇拜的痕跡,進入祥瑞崇拜時期的嘉禾,方才脫離了原始的崇拜印記,開始與國家、社會相聯(lián)系,具備了政治層面的含義。
然而,嘉禾與木禾并不是兩條毫無牽涉的平行線,至遲在東漢中期,嘉禾就已經(jīng)與木禾融合,進而成為了西王母神話的一部分。如張衡《思玄賦》云:“發(fā)昔夢于木禾兮,谷昆侖之高岡……抨巫咸以占夢兮,乃貞吉之元符。滋令德于正中兮,含嘉禾以為敷。既垂穎而顧本兮,爾要思乎故居”[ 15 ] 1920,顯然已經(jīng)不區(qū)別木禾與嘉禾了。更有甚者,在托名班固的《漢武帝內(nèi)傳》中,通篇不見木禾之稱,而“太微嘉禾”則與一眾仙草并列,成為西王母世界中的附屬物,可見木禾與嘉禾融合的趨勢更為明顯。盡管《漢武帝內(nèi)傳》一般被認為是六朝人所作,然其記載多與東漢相合,在相當(dāng)程度上體現(xiàn)了東漢時期的觀念。
實際上,嘉禾與木禾出現(xiàn)融合與混用的情況,并不是巧合,而是因為二者本體的相似性。首先論木禾本體。郭璞注《山海經(jīng)》,稱“木禾,谷類也,生黑水之阿,可食?!保?1 ] 295然其注《穆天子傳》時,則指出“木禾,粟類也。長五尋,大五圍,見《山海經(jīng)》云。”[ 2 ] 12顯見郭璞將《山海經(jīng)》中的木禾與《穆天子傳》中的野麥互訓(xùn),默認二者當(dāng)為一物。但具體到為二者歸類時,卻又出現(xiàn)粟類與谷類之別。
據(jù)《左傳·隱公三年》之言,“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杜預(yù)注:“四月,今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麥、禾皆未熟,言取者蓋芟踐之?!笨追f達疏:“此直言秋。秋有三月。若是季秋,則今之七月。杜必知‘秋,今之夏者,以此傳在武氏之上。案經(jīng),武氏之下有‘八月,宋公和卒,則知此是七月,故為今之夏,謂今之五月也。麥?zhǔn)煸谙?,而云麥、禾皆未熟者,謂四月之時麥未熟,七月之時禾未熟,二者異時,故言皆也”[ 16 ] 74。可見《左傳》中的麥與禾并不能完全等同。故知,禾在先秦時期,雖然有作物總稱的用法,但就木禾而言,顯然是特指一種作物,所以郭璞以為木禾即野麥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又《呂氏春秋》將“玄山之禾”與“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并舉,也表明木禾非粟、非穄、非秬。
再就木禾名稱而言,簡單將其歸為谷類或粟類也并不妥當(dāng)。與木禾的命名結(jié)構(gòu)極為相似的,還有《詩經(jīng)》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曰:“桃之大者為木桃?!保?17 ]就此來看,似乎木禾之木亦可解釋為“大”,結(jié)合《山海經(jīng)》中“長五尋,大五圍”的說法,認為木禾即大禾,似無不妥。然而,正如邢公畹先生所指出的,木瓜、木桃、木李之“木”,結(jié)合侗傣語的語序來看,并非是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樹木之“木”,而是指果實。[ 18 ]這種用法正如稱呼樹杞、樹桑一樣,實際上是上古漢語中一種常見的大名冠小名的語序,并且“時間越早,它運用的范圍越廣泛”[ 19 ]。就木禾之稱的產(chǎn)生時代來看,木禾之稱是符合此一規(guī)范的。因此木禾應(yīng)當(dāng)是木本禾谷類作物。
其次,就嘉禾本本體而言,前引《穆天子傳》中有“嘉谷生之……天子于是取嘉禾以歸”之言,可見“嘉禾”即用以指代“嘉谷”?!墩f文》進一步指出:“禾,嘉谷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謂之禾?!保?7 ] 320又指出“粟,嘉谷實也?!保?7 ] 317由此可知,粟即嘉谷,也就是嘉禾之本體。
綜上所述,木禾與嘉禾是全然不同的兩種植物,前者是昆侖系統(tǒng)中自始至終都具備的元素,而嘉禾雖然也與昆侖系統(tǒng)存在聯(lián)系,然其多以祥瑞面目出現(xiàn),是人間的植物。時至東漢,嘉禾替代了木禾,成為西王母神話中的組成部分。
二、西王母神畫中的嘉禾
嘉禾是在東漢時期通過與木禾融合、混用,從而進入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然而,嘉禾與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僅靠文獻并不能完全解決。幸而漢代畫像石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帶有嘉禾圖像的西王母神畫,在山東、陜西、四川均有分布。然而,四川出土的相關(guān)圖像數(shù)量較少,且多數(shù)時代較晚、受其他地區(qū)風(fēng)格影響的痕跡明顯。而出土于陜西地區(qū)的圖像,雖然數(shù)量可觀,但是經(jīng)李凇先生考證,該地區(qū)帶有嘉禾的西王母神畫明顯受到了山東嘉祥樣式的影響[ 21 ] 164-171。因此,本文擬以該類圖像出現(xiàn)時間較早,且影響較大的山東地區(qū)為主,輔之以陜西地區(qū)的圖像,以分析嘉禾與西王母神話的關(guān)系。
(一)嘉禾形態(tài)的辨析
就目前可見的漢代西王母畫像磚石來看,帶有嘉禾圖像的情況如表1所列:
對于嘉禾的形態(tài),文獻中多有記載:
三本一莖九穗,長于禾一二尺,蓋嘉禾也。(《論衡·吉驗篇》)[ 22 ] 47
既垂穎而顧本兮,爾要思乎故居。(《思玄賦》)[ 15 ] 1932
是歲嘉禾生,一莖九穗,大于凡禾,縣界大豐熟,因名上曰秀。(《東觀漢記》)[ 14 ] 1
嘉禾莖長五尺,三十五穗。(《尚書中候卷下》)[ 10 ] 1203
天文以七,列精以五,故嘉禾之滋,莖長五尺。五七三十五,神盛,故連莖三十五穗,以成盛德,禾之極也。(《春秋說題》)[ 10 ] 215
由此可見,東漢時期對于嘉禾形象的描述具備三個特點:一是較尋?!昂獭备叽螅谴狗f,三是多穗。而在漢畫像磚石的嘉禾圖像中,與文獻描述較為相符,且?guī)в邪耦}者,見于甘肅成縣摩巖石刻西狹頌中的《五瑞圖》(圖1、2)
《五瑞圖》中的嘉禾除有左右互生的禾葉外,左側(cè)有四穗,右側(cè)有五穗,共九條谷穗,穗末呈圓弧狀,較為粗大,且谷穗下垂的特征尤其明顯,是典型谷穗的造型。與之類似的,還有江蘇睢寧九女墩畫像石中的嘉禾圖像(圖3)。結(jié)合農(nóng)耕場景中禾的形象(圖4、圖5)來看,漢畫像石中所表現(xiàn)的禾的共同特征,即皆有葉與穗,葉端呈尖形,穗各呈長水滴狀、紡錘狀或長條狀,皆下垂。反觀山東、陜西地區(qū)漢代西王母畫像中的嘉禾圖像,顯然并不具備明顯的葉、穗同構(gòu)的特征,反倒更趨向于仙草的形象。就此看來,山東、陜北地區(qū)的“嘉禾”是否仍能被視作禾呢?
(二)嘉禾圖像的分類
目前學(xué)界認為西王母神畫中的嘉禾圖像分為四種:一是其植株表現(xiàn)為長莖兩側(cè)各有兩簇如須的線條,頂上有一蕾苞,見于嘉祥五老洼第五石(圖6)與嘉祥村畫像石(圖9);二是呈單穗狀、無葉的植株形態(tài),見于陜西綏德縣軍劉家溝畫像石(圖12)、陜西綏德縣四十鋪畫像石(圖13);三是表現(xiàn)為一莖多作三長條物下垂,沒有穗的圓線條與粗壯感的植株,此種植株形態(tài)最接近西狹頌與農(nóng)耕圖中的禾的形象,見于宋山第四石(圖7)與第七石(圖8)、以及陜西綏德漢墓門框(圖10);四是一短莖左右各一葉對生,頂上有一花苞的植株形態(tài),見于陜西榆林南梁村漢墓門框(圖11)。
就以上四種類型的“嘉禾”而言,其形態(tài)與仙草的形態(tài)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就第一種類型而言,其兩側(cè)須狀的線條,當(dāng)是對植株葉子的表現(xiàn),這種雙側(cè)葉子對稱分布,中間有花蕾的形態(tài)與第四種類型有著高度的相似性。這兩種類型的植物圖像,雖然被個別學(xué)者認為是嘉禾( 5 ),但細究其形態(tài),將其視作靈芝或仙草則更為妥帖。再看圖十一中仙人所持之物,該物共分為三股,中間一股最長,呈花苞狀,左右兩股呈對稱分布,與靈芝形象存在一定差異。據(jù)王仁湘先生考證,這一蓮花形態(tài)的植株,應(yīng)當(dāng)是一莖三歧靈芝[ 24 ],但就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靈芝畫像來看,一莖三歧的靈芝多呈樹枝狀,如四川成都新繁縣一號漢墓中玉兔所持靈芝(圖14),而圖十一中植株的三股結(jié)合緊密,狀似花朵,并無樹枝狀形態(tài)。因此,王氏的觀點尚值得商榷。以陜西定邊郝灘漢墓的“西王母宴樂圖”(圖15)為對照,西王母上方的華蓋左右兩端裝飾著有花苞的仙草,與圖十一仙人所持之物極為類似,當(dāng)是與之相同的植物。另外,西王母座下有一株三莖帶菌蓋的植物,此當(dāng)為王仁湘先生所謂一莖三歧靈芝。而上述華蓋的紅色植物與靈芝一同出現(xiàn),且形態(tài)差異較大,自然不是靈芝一類,故而認定其為仙草更為合適。
第二種類型的嘉禾圖像,無疑是直接描繪稷的產(chǎn)物。與漢代典型的嘉禾圖像相比,其差異在于前者意在刻畫稷的單個谷穗,而后者在于表現(xiàn)稷的整體。與前者相比,后者對稷現(xiàn)實形象的描繪更為真實。因此,這兩種表現(xiàn)形式并不存在本質(zhì)上的差異。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類型的圖像仍有融合仙草形態(tài)的痕跡。在山東嘉祥宋山第二石(圖16)上層畫像石中,玉兔手中所持之物,與搗藥兔身旁之物與該類型嘉禾形態(tài)極為相似。但宋山第二石中的植物頂端分為兩股,呈麥穗狀,顯然并非谷類植物。又因為漢代西王母畫像中的兔子往往具有制作不死藥的特質(zhì),因此,該植物被玉兔所持,且又生于搗藥的杵臼旁,其當(dāng)為制作不死藥的原料。更顯著的例子,即在綏德四十鋪畫像石(圖13)中,搗藥兔身后神樹的枝葉與雞首人身侍者所持嘉禾,在形態(tài)上頗為相似。而《漢樂府·董逃行》中有“采取神藥若木端,玉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據(jù)此推測,該神樹的枝葉應(yīng)當(dāng)是不死藥的制作原料。而雞首人身者所持嘉禾,其形態(tài)當(dāng)為谷穗與仙草(或神樹枝葉)融合之后的表現(xiàn)。
第三種類型的嘉禾,雖然并不具備穗、葉同構(gòu)的特征,但是制作者在畫面中極力地刻畫其末端下垂的特征,此當(dāng)是對嘉禾垂穗的模仿。而這一類型的嘉禾其穗與葉的區(qū)別并不大,尤其在葉的部分明顯要比農(nóng)耕圖中禾的葉子更為細長。值得注意的是,《海內(nèi)十洲記》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長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當(dāng)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保?25 ] 277菰的葉子窄而長,但卻是如珊瑚狀分布,不似谷物的植株。由此可見,第三種類型的嘉禾,在形態(tài)上顯然兼融了不死草與禾的形態(tài)特征。
綜上所述,嘉禾在東漢時期與木禾融合、混用之后,不僅繼承了木禾性質(zhì)與功能,而且隨著西王母掌管不死藥這一觀念的盛行,嘉禾在西王母神畫中不再具有祥瑞的功能,而是與西王母仙境中的仙草相融合,放大了其“食而長生不死”的特質(zhì)。
三、手持嘉禾形象的象征意義
上述西王母神畫中的嘉禾,均為侍者或羽人手中所持之物。對于這一形象的設(shè)定,并不能簡單地將其視作侍從向西王母獻食的表現(xiàn)。王倩在《〈圣經(jīng)·舊約〉方位結(jié)構(gòu)》中提出:“舊約時代的希伯來人……將用來連接天地的神山與圣樹改造成隨處可見的石頭與樹”,使得石頭與樹成為上帝與人類交流的媒介[ 29 ] 159。這一說法放在西王母神畫中同樣適用。嘉禾自東漢之后已被視作生于昆侖的仙物,在墓葬中亦被視作昆侖的象征,即溝通西王母與人類的媒介。本部分將手持嘉禾的人物形象分為凡人侍者、雞首人身侍者和羽人三種類型,并分別對其進行討論。
(一)凡人侍者
“在古代的神仙思想里,只有特選的人才能接近神仙,比如周穆王、漢武帝等人,漢初這一觀念發(fā)生改變,人們開始相信生而為神的特權(quán)是不存在的,個體生命經(jīng)過努力也可以成為神仙?!保?30 ] 32-33這種神仙觀念的轉(zhuǎn)變在西王母神畫中的體現(xiàn)就是凡人侍者的出現(xiàn)。這類侍者出現(xiàn)在西王母神畫中的情況,主要集中在山東嘉祥與滕州一帶,陜西地區(qū)的此類畫像明顯受到了山東地區(qū)的影響。這些侍者往往手持嘉禾、三珠樹、便面等侍奉之物,通常為側(cè)身像,或跪拜或站立,見于山東嘉祥五老洼第五石、嘉祥縣嘉祥村畫像石及嘉祥宋山第七石。
嘉祥五老洼畫像石中的侍者共五人(圖3),西王母右邊兩人持嘉禾,左右各有一人持珠樹,畫面最左側(cè)有一雞首人身者持板。此五位侍者均呈跪姿,將手中所持嘉禾、珠樹向西王母呈遞。在宋山第七石(圖5)中,東王公左側(cè)有持嘉禾的凡人侍者跪在持杯的馬頭侍者之后,右側(cè)為一侍者持三珠樹( 6 )。值得考究的是,侍者向西王母進獻三珠樹果實,尚可理解,但侍者所持嘉禾均為植株狀,侍者斷無令西王母生食谷穗的道理。況且在嘉祥村畫像石(圖6)中,西王母左右各一凡人侍者持嘉禾,仿佛儀仗一般,顯然嘉禾并無食用的跡象。因此,侍者持嘉禾應(yīng)起到溝通仙界與人間的作用。
凡人侍者由凡人進入仙境的身份使其自然而然具有過渡仙、凡兩界的作用,同時又手持作為昆侖象征的嘉禾與珠樹,凡與仙的組合不正好構(gòu)成了一個聯(lián)通天界與凡間的整體嗎?漢代的工匠將西王母仙境濃縮為侍者手中的一株嘉禾或珠樹枝,與生者進獻的酒漿一道出現(xiàn)在西王母身邊,達到祭祀者以酒祭祀王母,以嘉禾溝通逝者與西王母的目的。
(二)雞首人身侍者
出現(xiàn)雞首人身者持嘉禾的西王母神畫,在山東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例,即嘉祥村畫像石(圖6),其余兩例均出自陜西地區(qū),即綏德劉家溝(圖9)與四十鋪畫像石(圖10)畫像石。雞首人身形象在西漢末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山東地區(qū),而陜北地區(qū)出現(xiàn)此類圖像則是在東漢早期,當(dāng)是源自山東地區(qū)。其中,嘉祥村與劉家溝二石。在人物配置上極為相似,即均有一乘鳳車的男子向西王母處行進。畫面中的乘車男子經(jīng)李凇先生的考定,認為其為墓主死后升天或覲見西王母[ 21 ] 166-167。由此可見,這兩塊畫像石尤其凸顯了墓主拜謁西王母的形象,而雞首人身侍者持嘉禾,溝通墓主與西王母的作用也得到了彰顯。
實際上,雞首人身侍者與嘉禾的組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人們崇拜太陽金雞的原始記憶?!端囄念惥邸芬洞呵镎f題辭》:“陽出雞鳴,以類感也?!弊⒃唬骸叭諏⒊鲱A(yù)喜于類,見而鳴也。”[ 31 ] 2348東夷部落崇拜太陽與雞,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雞鳴日出的現(xiàn)象使先民對于太陽的崇拜自然被附著在雞的身上,使雞成為太陽的世俗化形象。正因如此,雞被視作陽物,具有驅(qū)鬼辟邪的功能,如《荊楚歲時記》引《煉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各七枚,避瘟氣。”又載:“帖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于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32 ] 5-6此種巫術(shù)活動可謂將雞辟邪的功能彰顯得淋漓盡致。漢畫像中選擇以雞首人身侍者持嘉禾引渡墓主靈魂,也正是源自于金雞的此種屬性。
而陜西地區(qū)的雞首人身侍者持嘉禾顯然受到了東夷部落金雞崇拜的影響,但并不是簡單地承襲山東地區(qū)。首先,陜西一帶原是秦人的土地,與嘉禾的聯(lián)系較山東地區(qū)更為密切,《說文》云:“秦,伯益之后所封國。地宜禾,從禾,舂聲。一曰秦,禾名。”[ 7 ] 327其次,陜西地區(qū)原有的陳寶石雞的崇拜是該地區(qū)雞首人身侍者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如牛天偉先生所言:“東夷崇拜的太陽鳥——天雞,原本是具有報曉功能的雄雞,后來隨著秦人的西遷而傳入我國西北地區(qū),在當(dāng)?shù)仫曫B(yǎng)的雌性家禽雞(食卵為主)的基礎(chǔ)上,為求得生存,不得不適應(yīng)當(dāng)?shù)厥⑿械拿袼仔叛觥嫉哪福ù疲┬猿绨?,將天雞改變性別,與羌人的靈石崇拜相融合而創(chuàng)造了雌性石雞“陳寶”的傳說?!保?33 ]清褚人獲《堅瓠集》載:“圖經(jīng)稱昆侖之墟。有木禾。食者得上壽?!保?34 ] 994這一說法可追溯到魏晉時期。東晉王嘉《拾遺記》云:“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保?35 ] 10由此可見,陜西出現(xiàn)鳥首人身者,與該地區(qū)的鳥崇拜有關(guān),而鳥首人身者與嘉禾的組合,則是與神鳥賜壽的傳說有關(guān)。因此,這一組合當(dāng)具有長生不死的內(nèi)涵。
(三)羽人
羽人是漢代畫像中長生不死的仙人,多為人形加羽翼的形象?!墩摵狻o形》曰:“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yōu)橐恚杏谠?,則年增矣,千歲不死?!保?22 ] 34羽人持嘉禾者,見于宋山第四石(圖4)與陜西綏德漢墓石刻門框(圖7)。
羽人是人禽同體的神祇,“帶有更多非人的、難以理解的神秘氣質(zhì)”[ 36 ] 106,同時,羽人還有博弈、騎馬、飛翔等多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可謂連接天上人間的精靈。羽人與嘉禾的組合即是將溝通仙、凡兩境的強化。以宋山第四石為例,圖中持嘉禾的羽人圍繞西王母四周,另有一鳥首神人向西王母獻酒。因此說,羽人持嘉禾進獻的場景,更像是施展巫術(shù)的一種體現(xiàn),用以形成人間與仙界的交流場。
四、結(jié)語
嘉禾并非西王母神話中原本具有的元素,只是在東漢之后逐漸與生長于昆侖的木禾融合、混用,方與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產(chǎn)生聯(lián)系。在東漢之后的漢畫像石中,嘉禾圖像雖然并不多見,但是嘉禾與凡人侍者、鳥首神人、羽人等侍者形象共組,充分展現(xiàn)漢代人對長生不死的向往。相關(guān)圖像主要見于山東地區(qū),以及受山東影響的陜北地區(qū),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注釋:
(1)目前學(xué)界關(guān)于漢代西王母圖像中相關(guān)附件的研究,影響較大者如顧森先生從繁式、簡式、象征式三種形式探討了西王母圖式中的勝、九尾狐、龍虎座等圖式的象征意義(詳參顧森.渴望生命的圖式—漢代西王母圖像研究之一[C]//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4.);陳履生先生將西王母與東王公視作一對主神,并探究了該類型圖像中的底座、奇禽異獸、仙人嘉禾等組合的象征內(nèi)涵(詳參陳履生.神畫主神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32-45.);李凇先生將西王母圖像志分為核心圖像、必要圖像、輔助圖像與區(qū)域圖像三類,并分析了西王母圖像中的玉兔、九尾狐、蟾蜍等圖像(詳參李凇.論漢代藝術(shù)中的西王母圖像[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48-270.)。針對西王母圖像中單個附件的研究,有關(guān)于羽人圖像的研究,如賀西林的《漢代藝術(shù)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義》(賀西林.漢代藝術(shù)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義[J].文物,2010,07.);關(guān)于九尾狐圖像的研究,如李炳?!稄木盼埠胶呐袊糯暮鼒D騰與狐意象》(李炳海.從九尾狐到狐媚女妖—中國古代的狐圖騰與狐意象[J].學(xué)術(shù)月刊,1993,12.);此外還有關(guān)于西王母畫像中三珠樹的研究,如湯池的《釋郫縣東漢畫象西王母圖中的三珠樹》(湯池.釋郫縣東漢畫象西王母圖中的三珠樹[J].考古,1986,06.)等。
(2)關(guān)于《海內(nèi)經(jīng)》成書時間,目前學(xué)界眾說紛紜,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開討論,直接采用茅盾先生的觀點,即《海內(nèi)外經(jīng)》至遲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交。參茅盾.神話研究[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147-150.
(3)李凇指出:昆侖山與西王母本是兩個不同的神話系統(tǒng),并以晉郭璞在《山海經(jīng)》注釋中所引東漢《河圖玉版》等,說明昆侖山與西王母的融合體現(xiàn)了東漢以來的觀念。詳參李凇.論漢代藝術(shù)中的西王母圖像[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4.
(4)目前學(xué)界已認定,東王公是作為西王母鏡像形象出現(xiàn)的對偶神,因此該畫像石中雖無西王母形象,但是筆者以為其屬于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故仍有討論價值。
(5)如陳履生認為陜西綏德漢墓門框左上的東王公圖像包含羽人獻嘉禾,榆林南梁村漢墓門框西王母圖像有羽人持嘉禾圖案。詳見陳履生.神畫主神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82、83.
(6)據(jù)《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記載:“三株(珂案:作“珠”是也)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一曰其為樹若彗。”又《金石索》指出:“此石畫云物神仙之狀,上作二神,一男一女,疑為東王公西王母也……右側(cè)一侍者手執(zhí)一物而三珠,疑即三珠樹?!痹攨⒃嫘W?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2;[清]馮云鵬,馮云鹓.金石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98-99.
參考文獻:
[1]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穆天子傳:卷四[M].郭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劉安.淮南子[M].高誘,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高中正.北大簡零札三則[J].歷史文獻研究,2020(2).
[5]呂不韋.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反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7]許慎.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穆天子傳:卷二[M].郭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孔穎達.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11]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3]陳立.白虎通義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4]劉珍.東觀漢記校注[M].吳樹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6]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7]任昉;述異記[M]//漢魏從書第32冊(清同治六年半畝園刊本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18]邢公畹.詩經(jīng)中的木字[J].中國語文,1996(6).
[19]羅琦.《詩經(jīng)》中的“木”字和“瓊”字:兼說上古漢語中的大名冠小名語序[J].貴州文史叢刊,2003(2).
[20]趙曉明,宋秀英,李貴全.薏苡名實考[J].中國農(nóng)史,1995(2).
[21]李凇.論漢代藝術(shù)中的西王母圖像[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2]王充.論衡[M].張宗祥,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3]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第4卷[M].濟南: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0.
[24]王仁湘.漢畫芝草小識[J].中華文化畫報,2012(4).
[25]東方朔.海內(nèi)十洲記[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 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社,1986.
[26]高文.四川漢代畫像磚[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7.
[27]徐光冀.中國出土壁畫全集:卷六·陜西上[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2.
[28]朱錫祿.嘉祥五老洼發(fā)現(xiàn)一批漢畫像石[J].文物,1982(5):71-78.
[29]王倩.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方位研究[M].鎮(zhèn)江:江蘇大學(xué)出版社,2018.
[30]李虹.死與重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31]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2]宗懔.荊楚歲時記[M].姜彥稚,輯校.長沙:岳麓書社,1986.
[33]牛天偉,牛一帆.漢晉時期的“雞首、牛首人身”神像新解[J].華中國學(xué),2018(2):8-10,27.
[34]褚人獲.堅瓠集[M].李夢生,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5]王嘉.拾遺記[M].王根林,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6]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責(zé)任編輯:馬好義]
收稿日期:2022-04-23
作者簡介:郝苗(1997-),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