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齊媚
摘 要:一節(jié)有效的心理課堂中,只有具備好的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才能讓學生感悟到心靈的成長。筆者在課堂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心理課堂設問過程可能存在問題設計缺乏具體性、缺乏針對性、缺乏科學性、缺乏心理味等問題,導致課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本文提出了教師可嘗試通過巧設具體內(nèi)容、巧用投射技巧、巧創(chuàng)心理環(huán)境、巧增分享模式等策略,幫助學生表達真實的情感、實際的需求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話語。
關鍵詞:問題設計;有效分享;心育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7-0097-03
在心理課堂中,教師通過設置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受,而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也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一堂有效的心理課堂中,活動僅僅是媒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還是根據(jù)活動所設置的問題及學生當下根據(jù)問題而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所產(chǎn)生的分享??梢?,只有具備合理的問題引導,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并進行有效分享,才能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心靈的成長。心理課不同于其他學科,而課堂中的問題創(chuàng)設與分享回答也與一般學科有所差異,在這個過程并不要求學生答案的統(tǒng)一性,不在于答案的對否,而注重于學生能夠真真切切地在活動中感受到內(nèi)心的沖擊,獲得真實的情感變化,發(fā)現(xiàn)自己實際的需求,挖掘所需的能量來源。因此,心理課堂中合理的問題創(chuàng)設和有效的課堂分享便成了上好一堂心理課的重要保障。那么,在心理課堂中,如何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如何實現(xiàn)真正有效的分享?這是值得心育教師思考的問題。
1.心理課堂中設問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
心理課的教法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沒有特定的固有模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每個心理教師更多是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設計課堂,圍繞課堂框架來設計課堂中的活動,并有針對性地根據(jù)主題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生成。在這個過程,所提出的問題是否符合當下學生的發(fā)展特點或者課堂內(nèi)容,便是每個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
(1)問題設計缺乏具體性
心理課堂中需要借用故事、視頻、活動等資源,而后通過問題的拋出讓學生得以感受,但有些教師往往向?qū)W生拋出了同一個問題:“你有什么感受?”此時學生回答的范圍甚廣,有的甚至偏離了教師所預期的活動目標,也有的學生不知道從什么方面進行闡述,或許腦海中有奇思妙想,但卻不知道教師的提問意圖,因而出現(xiàn)了沉默或者回答“沒感受”的現(xiàn)象。具體的問題設計可以讓學生有思考的方向,知道教師的提問意圖,避免發(fā)言的盲目性。
(2)問題設計缺乏針對性
心理課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但是其前提是在于學生要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或設置適當?shù)膯栴}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果課堂中的教師只注重問題的拋出,不在乎學生對問題的回應。有時候,學生面對連續(xù)的“問題炮彈”,可能腦海中閃過無數(shù)個感悟,但卻因為問題的繁雜,導致不知從何說起,從而出現(xiàn)結(jié)巴現(xiàn)象。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對相關活動材料更有直接感悟。
(3)問題設計缺乏科學性
小學的心理活動課雖不是專業(yè)心理知識的講授,但是也離不開心理理論知識的支撐和滲透,心理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在處理一些價值判斷的問題時要科學,不能讓學生產(chǎn)生誤解。在情緒管理的課堂中,有些教師會提出以下問題:“你認為哪些情緒反應是對的,哪些情緒是不對的?”情緒是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情緒管理上需要適度控制。由于教師錯誤的理念在提問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留給學生對心理學的誤解。
(4)問題設計缺乏心理味
心理課特別重視教師引導、學生主導,通過一些與主題各環(huán)節(jié)相符活動,讓學生去體驗與感悟。但要讓學生有所“悟”,還需要觸動學生的心靈。在一些心理課問題的設計上,容易出現(xiàn)傾向于其他學科的較為“直白”的提問方法,從而出現(xiàn)“表面化”現(xiàn)象。而此時教師不合理的提問、不到位的評價,容易造成學生心理的挫敗感。教師的提問若存在對立性,語氣咄咄逼人,也容易讓學生感到有一種壓力而難以回答,或不愿回答。
2.上好心理課堂的有效設問方法嘗試
(1)巧設具體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主動說
第一,設問注重“引導性”。在課堂提問中,如果問題過于抽象、籠統(tǒng),學生會感到模糊不清,被提問的時候,學生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或許學生心理明白點什么,但似乎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課堂氣氛就會陷入沉悶狀態(tài)。因此,提問的內(nèi)容要避免空洞說教,讓學生談感受與感悟時,能夠有方向,一般可選用開放式的提問方法,并且可在問題的前面加上一定的范圍,做到精細化與具體化。在閩教版五年級下冊“我的家”一課中,若直接提問讓學生感受“家是什么”,不如把問題稍做變化,“我們都有一個家,家是幸福的,家是每個人都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對于你來說,你印象中的家是什么樣子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給學生的感受加上了限制,而實際上是給他們引導,讓他們找到了方向,學生受到啟發(fā)便能主動地有感而發(fā)。第二,設問慎用“為什么”。設計問題時需要明確主題課程的活動目標、活動內(nèi)容,避免問題的設計偏離活動內(nèi)容,導致活動目標的流失。教師的提問應該重在情感,慎用“為什么”。教師發(fā)問的著眼點在于引導學生感受情感,表達情感,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感受,避免傷害和觸及隱私。心理課要“讓學生向你傾訴衷腸”“明白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慎重甚至不用“為什么”。當教師提出“為什么”后,學生的回答就不再在情感上,而轉(zhuǎn)向了認知和講道理了。在閩教版五年級下冊“感謝親人”中“愛的天平”環(huán)節(jié)中,如果直接提問:“天平為什么傾斜得厲害?”則學生更容易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重量的原因,而較難達到本課的重難點。可以嘗試著換一種說法,如:“看到天平發(fā)生了傾斜,你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去感受天平傾斜是由于親人為自己付出了很多,而自己的付出很少,讓學生的回答傾向于情感上,而不是在于認知和大道理上,通過設置提問內(nèi)容的具體化,激發(fā)學生主動去說。
(2)巧用投射技巧,引導學生敢于說
心理活動課要求學生能夠敞開心扉,說真話,但當話題較為敏感,或需要學生作適當?shù)淖晕冶┞稌r,學生往往會由于害羞、怕受到指責等原因,而不敢或者不愿意說。例如,在閩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我是人氣王”一課的暖身操中,如果教師提問:“當同學錯怪你,來向你道歉,或者是同學不小心弄臟了你的作業(yè)本時,此時的你會怎么做?”這種提問方法往往導致學生按照道德規(guī)范方向進行回答,但這種答案有可能跟生活中的真實情況有所差異,教師難以從中了解學生真實的心態(tài),如果教師合理運用投射技術,提出了新的問題:“你認為書中的同學會怎么做?”這時問題從暴露自己變成了討論別人,學生的心理防線自然也降低了,討論得出來的答案則會更豐富,學生真實的心理也會在回答中不知不覺地投射出來,便于教師的積極引導,教學效果同樣可以達成。
(3)巧創(chuàng)心理環(huán)境,促使學生愿意說
良好的心理課堂環(huán)境總是能夠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營造寬松、民主、和諧、溫馨的活動氛圍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建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是學生敢于、樂于開放自己的前提。第一,設問立于“心理場”。在心理課中,有時候教師常常會發(fā)出指令性語言,這就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受到遏制,即使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也不愿或不敢表達真實的情感,說出真實的感受。在心理活動課上,學生的發(fā)言要以自愿為主,教師的提問僅僅是為了提出話題,引發(fā)學生自由討論,所以,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要能帶給學生平等交流的感覺。想改變不良的課堂局面,在課上,教師的提問不要有對立性,也不要咄咄逼人,不要讓學生感到有一種壓力而難以回答,或不愿回答,教師應與學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和情感上的相容,時時把握保密原則,從而創(chuàng)造出無拘無束、相互交流的氛圍,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最佳的“心理場”。當學生不愿意回答時,教師可以鼓勵說:“我們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交換一種想法,我們就有兩種想法,這本身就是一件樂事,不是嗎?”當學生回答有所偏離時,還可以進行引導:“剛剛,你已經(jīng)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是老師似乎覺得還缺少了什么,你能夠再結(jié)合問題,在深入思考一下,我想一定會有新的想法和認識的?!贝偈箤W生在積極的評價中,敢于去說,愿意去說,樂于與教師、同學一起享受課堂,深入課堂。第二,設問致于“妙言語”。在提問過程中,要促使學生愿意去說,要注意語言的言簡意賅、語氣的親切婉轉(zhuǎn)。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引導更多的是通過提問和歸納完成,讓人“恍然大悟”,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教師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求教師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嚴謹、敏銳的思維能力,需要教師學習、在學習,實踐、再實踐。提問的過程中,要注意語氣,聽學生回答時,教師應持贊賞的態(tài)度,還應注意表現(xiàn)愉快的面部表情、點頭以及對學生問答的口頭認可,讓學生感到教師對他們的一種信任和期待,感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和理解,這些都可以促使學生愿意積極地說。第三,設問系于“保密局”。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求助者在一個心理咨詢室內(nèi)能否足夠信任心理咨詢師,并提高自己的開放程度,與這個咨詢室的保密性和私密性息息相關。而在心理課堂中也是如此,心理課是走進內(nèi)心的課堂,因此,在多人討論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會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分享,此時,便會涉及學生的個人情緒和隱私方面的表達,為了尊重學生,讓學生更放心大膽地在團體中表達,這就需要在這個心理場的參與師生予以保密,課堂即場內(nèi),師生將課堂中分享的內(nèi)容留在場內(nèi),不往場外泄露,可以確保場內(nèi)的學生不受到團體外的窺視。學生會因為“保密原則”的保護而感到安全,便更容易放開自己,更愿意與他人分享。
(4)巧增分享模式,促使學生積極說
根據(jù)課堂內(nèi)容的不同設計多元式分享方式,以此增加課堂活動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分享樂趣,讓學生更樂于分享。第一,指名分享。在課堂中通過讓學生個體自愿舉手,指名讓個人進行個人分享或者補充分享。第二,小組分享。即在教學過程中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個小團體,每個小團體的人數(shù)可控制在6~8人間,讓學生在小團體內(nèi)進行討論分享。這種分享方式有助于成員之間的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第三,趣味分享。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分享形式,設計多種多樣的分享方式。如隨機式分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的功能,隨機選擇進行分享的學生。辯論會式分享,由雙方進行爭辯式自由分享。匿名分享,用于一些涉及個人隱私方面問題的分享,可以采用書寫或者繪畫的方式將想表達的意思梳理清楚,記錄下來。接龍分享,由小組內(nèi)人員依次進行分享等。
3.課堂中設問與分享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課堂接納學生的分享
在心理課堂中,要學會接納學生的言行。作為教師,應該在學生不管說什么、做什么的情況下,能夠理解學生,接納學生。但是對于學生分享的錯誤、不成熟的觀點和想法,又不可完全認同,可將問題重新拋給團體,讓學生依靠團體的力量去發(fā)現(xiàn)問題,在互相影響中覺察問題。
(2)課堂不做個別的輔導
心理課堂是一次面向所有學生的團體性活動。課中,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更要關注的是課堂中團體的整體動態(tài),不能因為某一學生的特殊狀況,而完全拋下整個團體,從而影響課堂的活動走向。課堂中,教師需要催動團體動力,依靠團體改變個體。而個別的輔導可在課后進行。
(3)課堂不替學生做判斷
心理課堂中,心理教師所期待學生獲得的觀點、態(tài)度、方法、行為等都是學生在當下活動中體驗和感受而自主生成的。教師在面對學生“不完整”的分享時,可使用輔導技術,如具體化、重復、澄清等,逐步來引導學生理清自己的思路,進而明確地描述所要表達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合理設問和有效分享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重要窗口,在心理課堂中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內(nèi)容,巧設投射技術,巧創(chuàng)心理環(huán)境,巧增分享模式讓才能讓學生在心理活動課中學會靜思,學會審視,從而真正地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敢于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促使學生成長,提升學生人格。
參考文獻
[1]鐘志農(nóng).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2]李玉榮.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操作指導[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3]沈貴鵬.心理教育活動情境及其創(chuàng)設[J].江蘇教育,2016(64).
[4]陳旭艷.對心理課堂有效提問的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