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朝
1940年,一位英國女傳教士在抗日戰(zhàn)爭中護送100余名中國孤兒輾轉(zhuǎn)500多公里,躲開日軍飛機的轟炸,穿越太行山,從山西陽城安全轉(zhuǎn)移至陜西扶風。一路上雖然歷經(jīng)千辛萬苦,但她沒有拋棄任何一個孩子,都將他們成功轉(zhuǎn)移至陜西扶風孤兒院。
這位英國女傳教士的善舉不但在中國引起了巨大反響,也轟動了國際社會。1958年,美國20世紀??怂构緦⑺氖论E拍成了電影——《六福客?!?,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擔任主演。由于影片感人至深、藝術(shù)手法精湛,該片榮獲了第16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影片獎。影片中表現(xiàn)的這位偉大女性就是格蕾蒂斯·艾偉德。
1930年12月底,格蕾蒂斯·艾偉德作出了一個改變其一生的決定:到中國從事人道主義工作。1902年2月24日,艾偉德出生于英國倫敦北部的埃德蒙頓地區(qū)。她的父親是郵差,母親是家庭主婦。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她輟了學,開始從事女仆工作。25歲時,她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關(guān)于中國的文章,對這個遠在亞洲的文明古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老傳教士珍妮·勞森即將退休,她希望艾偉德接替她的工作。于是,艾偉德用自己的儲蓄在旅行社預(yù)訂了一張到天津的火車票,并抓緊時間閱讀與中國有關(guān)的書籍,提前了解和熟悉這個她向往已久的東方國度。
1932年11月10日,艾偉德抵達天津,勞森夫人安排一名姓路的先生陪同她前往山西。他們一同乘火車繞道北平到達河北正定,然后西行抵達太原,又改乘長途汽車繼續(xù)前行。當時的路況很差,翻山越嶺、涉水過河,汽車行駛中搖晃得很厲害。次日,艾偉德和路先生騎著騾子踏上了去往陽城的旅途。他們翻過了三座大山,涉過了數(shù)條溪流。艾偉德平生第一次騎騾子走山路,渾身關(guān)節(jié)都非常疼痛,仿佛整個身體都快要散架了。她回憶說,這是一次永生難忘的旅行。
11月22日,歷經(jīng)了千辛萬苦,艾偉德終于抵達山西陽城。因為陽城是座山中小城,教會的工作條件比艾偉德預(yù)想的還要差。勞森夫人和艾偉德在陽城縣城東門外的大道旁租了一處民房。由于陽城物產(chǎn)豐富,每天都有運貨的騾隊來來往往。安頓好后,勞森夫人向艾偉德透露了一個想法,她想將租來的民房改造成客棧,為南來北往的騾夫、客商提供食宿,以賺取一些收入,艾偉德連連稱好。于是,由兩個西方女性開辦的“八??蜅!保娪皩⒖蜅5拿指臑椤傲?蜅!保┰陉柍情_門迎客。
客棧雖然辦起來了,但在陽城這個偏遠小城里,人們與西方人接觸非常少,再加之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客棧并沒有太多客人光顧。可勞森夫人始終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她雇來廚子老楊,給客商準備可口的小米粥和面條等食物,并為客商的騾子準備好草料;艾偉德則負責到馬路上招攬顧客,想方設(shè)法把騾隊請進客棧里休息。漸漸地,干凈整潔、飯菜可口、收費便宜的“八福客?!痹隍呹犞袠淞⒘肆己玫目诒?。“八??蜅!钡纳庠絹碓胶?,甚至有省外客商慕名而來。
1932年底,勞森夫人因摔傷后傷勢過重,醫(yī)治無效去世。沒了勞森夫人這個主心骨,艾偉德頓時感覺到孤單無助,她經(jīng)歷了到中國后最難熬的一段時間。
為掃除纏足陋習,陽城縣縣長打算在當?shù)赝菩小疤熳氵\動”(解放婦女的纏足),他請艾偉德代表縣政府挨家挨戶地宣傳并檢查,以正風氣??h長認為,艾偉德作為外國女性,沒有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和人情的羈絆,更適合擔任監(jiān)督員一職。
縣長向艾偉德介紹了監(jiān)督員的職責:到全縣各地巡視,向村民宣傳“天足運動”,挨家挨戶地查看女性放足情況,同時禁止小女孩纏足。如有人阻撓工作進行,可直接向縣長報告??h里還給她發(fā)放薪水,提供出行用的騾子,并派兩名警察保護。
艾偉德深知纏足陋習給中國女性造成的傷害,對于放足政策當然全力支持。此后,艾偉德在兩名警察的陪同下,幾乎走遍了陽城的每一個村莊。每到一處,兩名警察就把村民們召集到一起,宣講政府的放足令;接著就介紹艾偉德是縣長親自委任的放足監(jiān)督員,請所有人務(wù)必配合她的工作;然后由艾偉德親自宣講纏足的危害和放足的好處。
一般情況下,艾偉德會先講一些故事或童話,激發(fā)村民的興趣;接著教大家唱歌,并解釋歌詞的意思;然后講解纏足的危害以及政府的處罰措施;最后她會要求在場女性自己脫掉鞋,解開裹腳布,將腳洗干凈,再換上大一點的鞋子。
起初女孩們很不情愿,主要是擔心將來嫁不出去。經(jīng)過艾偉德的耐心解釋,特別是強調(diào)政府已命令男人不許娶纏腳的女人后,大家才打消了顧慮。
隨著時間的推移,放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艾偉德也與許多當?shù)嘏猿蔀榱撕门笥?,她的?nèi)心充滿了成就感。
1935年,黃河發(fā)大水,百姓流離失所,舉家逃荒,尋求生路。山西的受災(zāi)情況比周邊省份稍輕,大量無家可歸的難民涌入陽城、澤州、沁水等地。
一天,艾偉德路遇一衣衫襤褸的婦人正在賣一個病弱的女孩。她心生憐憫,用9角錢將女孩買下,取名美恩。艾偉德將美恩視為家人,細心地為她清理潰爛的傷口,給她穿干凈的衣服,照顧她的生活起居。
數(shù)月后,美恩從街上帶回來一個小男孩,艾偉德為他起名“少少”(意為大家愿意為他少吃一口飯)。在村里巡視放足時,艾偉德又將5名被人販子買賣的小女孩帶回客棧照顧。她親自為這些被纏足的女孩剪開裹腳布,清洗已經(jīng)變形的雙腳。在縣長的幫助下,她通過司法程序,先后收養(yǎng)了40多名無家可歸的孩子。隨著收養(yǎng)的孩子越來越多,艾偉德特意從潞安請來一名教師,教孩子們文化知識。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1938年春季以后,日軍飛機數(shù)次轟炸陽城地區(qū),導(dǎo)致大量難童出現(xiàn),艾偉德又收留了60多名難童。此后,艾偉德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決100多名難童的吃飯、穿衣和教育問題上來。
抗日戰(zhàn)爭中,華北戰(zhàn)事尤為慘烈。1938年2月20日,日軍進攻長治,守城的是川軍將領(lǐng)李家鈺的部隊。守城將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奮勇抗擊,傷亡慘重。次日,長治被日軍侵占,整個晉東南地區(qū)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大量傷員及無辜百姓急需救治。1938年9月,艾偉德在給侄女凱瑟琳的信中寫道:“我們這里超過一百戶人家的房子被焚毀,他們變得一無所有,冬天很快到來,我們每天都在為之祈禱,希望能有一點點幫助……”
據(jù)《陽城縣志》記載,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軍飛機多次對陽城進行狂轟亂炸。1938年2月21日上午,日軍兩架飛機連續(xù)向城內(nèi)東北角和東關(guān)城后胡同投彈24枚,炸毀房屋數(shù)百間,炸死、炸傷百姓多人;4月22日,24架日軍飛機再次向陽城縣城投下數(shù)十枚炸彈,炸毀房屋900余間,炸死、炸傷群眾數(shù)百人;6月16日,又有3架日軍飛機轟炸了董封、臨澗、橫河等村,投彈30枚,炸毀房屋數(shù)百間,炸死、炸傷群眾20余人。
陽城當?shù)丶葻o戰(zhàn)地醫(yī)院,又無紅十字會機構(gòu),醫(yī)療資源十分短缺,醫(yī)護力量也嚴重不足。日軍轟炸和入侵陽城時,艾偉德所住的院子距離前線不遠,她便將住所臨時改造成了急救站。戰(zhàn)爭爆發(fā)后,時不時就有傷員被抬進來。艾偉德醫(yī)療知識有限,以前只幫助過婦產(chǎn)科醫(yī)生照料產(chǎn)婦,家里的糧食也并不富裕。于是,她向雷鳴遠創(chuàng)立的“華北戰(zhàn)地督導(dǎo)民眾服務(wù)團”尋求幫助,但杳無音信。救人心切的她不再指望外援,毅然挑起重擔,帶領(lǐng)她收養(yǎng)的孩子們,給傷員包扎傷口,掩埋死者,照顧嬰兒,給失去孩童的母親以精神撫慰。
隨著艾偉德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久,她對中國的感情就越深厚。美國《時代》周刊采訪艾偉德時她表示,雖然她有著西方人的面孔,但在內(nèi)心深處早已把她當成了一名中國人。看著祖國慘遭侵略者踐踏,無數(shù)中國同胞被日軍殺害,她如何置身事外。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目睹日軍暴行的艾偉德,不顧教會的要求,一再發(fā)聲譴責日軍濫殺無辜的罪行。當中國軍隊駐扎在陽城附近時,艾偉德曾多次到軍營看望士兵,并以外國傳教士的身份為掩護,為中國軍隊搜集日軍情報。好友戴維斯夫婦認為此舉過于冒險,多次勸阻她,艾偉德卻堅持傳遞情報。
1939年,正在進行春季“掃蕩”的日軍再次逼近陽城。由于艾偉德在《時代》周刊上痛斥日軍暴行,并為中國軍隊搜集情報,她成為了日軍抓捕的目標。日軍到處張貼“捉拿‘小婦人艾偉德”的懸賞公告。這迫使艾偉德做出了跋涉數(shù)百公里、轉(zhuǎn)移難童的決定。
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一年又一年,到了1940年,她收留的難童已遠超100名。有的難童是村民送來的,有的是士兵送來的,有的是自己走來的,艾偉德一律接收,從不拒絕。
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這些因戰(zhàn)爭流離失所的孩子們,讓他們吃上了可口的飯菜,穿上了干凈的衣服,還聘請老師給他們上課,她就是這個難童收容所里所有孩子的母親。
戰(zhàn)爭形勢越來越嚴峻,陽城即將被日軍占領(lǐng)。艾偉德曾親身遭受過日軍的暴行,對日軍的種種惡劣行徑非常了解。她每天憂心忡忡,寢食難安。城里的百姓已經(jīng)紛紛逃亡,駐守的中國軍隊也準備轉(zhuǎn)移。軍隊指揮官派人來通知她盡快撤離,并給她看了日軍張貼的通緝令。艾偉德自身的安全已經(jīng)成了問題,更難保證孩子們的安全。
艾偉德不再猶豫,她決定親自帶領(lǐng)百余名孩子,從山西轉(zhuǎn)移至尚未淪陷的陜西。艾偉德的朋友們一致認為這是個冒險之舉,紛紛勸阻她。因為短時間內(nèi)很難籌措到足夠隊伍長途跋涉所需要的糧食和錢款。從陽城到西安有數(shù)百公里,翻山越嶺、道路崎嶇,途中還要穿越日軍的封鎖線,旅程的艱辛可想而知,人員安全也難以保證。有人甚至建議她一個人走,這樣更容易脫身。但她斷然拒絕,堅定地表示要帶所有孩子一起走。主意拿定以后,她立即去找縣長,請縣長幫忙籌措經(jīng)費和糧食??h長雖然認為此舉并不明智,但他敬佩艾偉德的為人,派了兩人護送他們一程。
1940年3月,艾偉德帶領(lǐng)100多名孩子離開陽城,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旅途。艾偉德一行被分成了若干組,每組30多人,由成年人擔任組長。隊伍中最大的孩子13歲,最小的只有3歲。幾個成年人用擔挑著糧食和炊具,年齡大點的孩子背著鋪蓋卷和碗筷。艾偉德一會兒在隊伍前,一會兒在隊伍后,指揮大家前進。遇到寺廟,就在那里住宿。春節(jié)剛過,天氣十分寒冷,大家就擠在一起睡覺。糧食并不充足,需要省著吃,大家就每天啃著干巴巴的窩窩頭,吃著老玉米,改善伙食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小米飯。進了太行山,一行人體力嚴重透支,只能互相攙扶著,拄著樹枝,緩慢前進。
好不容易來到晉南垣曲縣的一個小鎮(zhèn),本想著可以找到食物,哪知小鎮(zhèn)已經(jīng)廢棄,只有少量中國士兵駐守。艾偉德請求士兵們幫忙,熱心的士兵們給他們喝了一點粥。次日,軍營里斷糧了,沒有余糧給艾偉德一行人吃。所有人都饑腸轆轆,束手無策。好在一名軍官幫助他們找到了渡船,一行人終于渡過黃河,到達了對岸的小鎮(zhèn),吃上了一頓飽飯。休整兩天后,他們繼續(xù)趕路,到達了陜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
到了陜縣,又一個難題擺在大家面前:列車停駛了。列車員說,如果車開到了黃河邊,對岸的日軍發(fā)現(xiàn)后就會開槍射擊,請全體乘客在此下車。這就意味著,艾韋德一行若要朝著西安繼續(xù)前行,就必須翻越綿延400余里、海拔1903米的崤山。翻越崤山的難度可想而知,幸虧火車站站長派來兩名士兵幫忙,才解了艾偉德的燃眉之急。晚上大家就睡在光禿禿的山上,早晨起來繼續(xù)前行。孩子們的身體抵抗力差,不少孩子都病倒了。第二天傍晚,好不容易抵達陜西潼關(guān),因為戰(zhàn)事吃緊,潼關(guān)開往西安的火車也停運了。正在艾偉德焦急之際,有人悄悄告訴她,第二天一早有一列運煤車開出,可以偷偷乘坐,但必須保持絕對安靜。艾偉德立即把孩子們召集起來,布置任務(wù),分工合作。第二天黎明,幾個年齡較大的孩子把小幼童們一個個悄悄地抱上煤車,安放在煤堆上。就這樣,艾偉德一行離目的地又近了一步。
在整整27天之后,艾偉德終于一個不少地將孩子們帶到了西安。此時西安已接納了各地來的難童近3000人,沒有能力接納更多,只有陜西扶風孤兒院可以繼續(xù)接收。于是,他們又乘坐了一天火車,終于到達了最終目的地——陜西扶風。扶風孤兒院提前為他們準備好了食物、衣服及睡覺的地方。跋涉數(shù)百公里后,孩子們終于安全了,恢復(fù)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艾偉德雖然體格弱小,但她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親率百余名難童,完成了從山西陽城到陜西扶風的大遷移壯舉。安頓好難童后,由于一路奔波,路上條件艱苦,她還是病倒了。經(jīng)過醫(yī)生診斷,她患上了回歸熱、斑疹傷寒、肺炎等多種疾病,還有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經(jīng)過醫(yī)生的全力救治,在醫(yī)院休養(yǎng)一個多月后,她終于脫離危險。
由于艾偉德的病情時好時壞,醫(yī)生朋友們建議她回英國接受治療。1949年3月的一天,艾偉德終于從上海啟程,登上了前往英國的輪船,回到了闊別17年的故土?;氐接?,艾偉德將她在中國17年的經(jīng)歷寫成了自傳——《我的心在中國》。由于長期生活在中國,艾偉德的衣著穿戴、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非常中國化。有一次,她去北愛爾蘭途中,因身穿中國衣服、講中國話,遭到當?shù)鼐斓谋P問,還差一點被拘留。
經(jīng)過醫(yī)生的悉心調(diào)養(yǎng),艾偉德的身體基本痊愈。一刻也閑不下來的她,很快就投入到一項新的工作中。她發(fā)現(xiàn),不少旅英華人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漂泊無依、生活條件艱苦,亟需關(guān)愛和幫助。艾偉德主動伸出援手,關(guān)心和幫助中國留學生;挺身而出與英國老板交涉,幫助陷入困境的華人雇員;為來自香港的海員四處奔走,申請在利物浦建立一所海員醫(yī)院。
由于艾偉德為人低調(diào),她在中國的事跡起初并不為人所知。直到《倫敦時事新聞報》的記者萊德伍德從艾偉德母親那里了解到情況并報道后,才引起了其他媒體的廣泛關(guān)注。1957年初,阿蘭·伯吉斯根據(jù)艾偉德的自傳和相關(guān)采訪材料,寫成了傳記小說《小婦人》。此書一經(jīng)出版,便成為了暢銷書,后被多次重印。1963年3月28日,應(yīng)英國廣播公司之邀,艾偉德飛往倫敦,參加了《這就是你的生活》廣播節(jié)目的錄制。同年7月,她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接見,并與英國女王共進午餐。英國女王對她在中國救濟難民、收養(yǎng)孤兒的善舉十分贊賞。香港《華僑日報》在1967年11月20日的報道中稱:“艾氏居留中國期間,近百名兒童蒙其撫養(yǎng),現(xiàn)均長大成人,分布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馬尼拉、錫蘭、日本等地。”
1970年1月3日,艾偉德因流感并發(fā)肺炎不幸逝世,享年68歲。噩耗傳出,人們紛紛為她舉行追思儀式和紀念活動。在艾偉德的故鄉(xiāng)英國,近千名民眾聚集在倫敦的中央會堂,來送艾偉德最后一程。澳大利亞《婦女周刊》于1970年2月28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艾偉德友人巴克的紀念文章。巴克介紹了艾偉德的生平事跡,回顧了他與艾偉德認識、交往的過程,并表示他“永遠不會忘記艾偉德的人格魅力”。電影《六福客?!分小靶D人”的扮演者英格麗·褒曼在艾偉德的住處待了近兩小時。她撫摸著艾偉德的每一件遺物,拿著艾偉德身著中國服裝的遺照,端詳許久。英格麗·褒曼還到艾偉德創(chuàng)立的孤兒院探訪,她與孩子們一起唱歌,做游戲,吃午飯。之后,她到百貨公司為孤兒院購買了一大批日用品,并捐獻了一筆現(xiàn)金。
艾偉德去世后,人們尊重她的意愿,將她的遺體朝向了中國所在的方向。在她生前日思夜想的中國大地上,山西人民也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回顧了她無私奉獻、心懷大愛的一生。山西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英國小婦人艾偉德與中國陽城》《六??蜅#盒D人艾偉德傳奇》《弘道遺愛:來華英國女傳教士艾偉德傳》等書籍,以表達對這位英國人道主義者的深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