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雷 姜海波 林艷紅
(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為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yǎng)跨學科、跨專業(yè)和跨領域的“三跨”人才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1]。通識課程的開設是高校培養(yǎng)“三跨”人才的一個有效途徑。然而,學生對通識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制約著通識課程在高?!叭纭比瞬排囵B(yǎng)中的功能發(fā)揮??己嗽u價具有督促、引導、反饋和激勵學生學習的功能,有助于高校“三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2]。但是,通識課程的考核評價過程也普遍存在考核內容枯燥、考核方式單一、成績評定隨意以及評價反饋缺失等問題,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其已有的功能。由于通識課程在考核評價體系中存在的這一系列問題,選修通識課程常成為學生“混學分”的手段。在課堂上,學生低頭玩手機、回答問題不積極等現象屢見不鮮。在當代高校的教育體系中,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技能,也與學生是否發(fā)自內心的主動學習有關。因此,構建一套完整且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對通識課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很有必要。
水產學是研究水生動、植物生長繁殖規(guī)律和營養(yǎng)需求狀態(tài),以及水生動、植物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自然科學[3]。水產類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水產學相關知識展開,其開設目的不僅僅是給非水產專業(yè)的學生科普水產相關知識,更是傳授能在不同學科間通行的知識,最終達到培養(yǎng)“三跨”人才的目的。為此,本文以貴州大學通識課程“舌尖上的水生生物”為例,分析了水產類通識課程在考核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分享了水產類通識課程在考核內容、考核方式、成績評定和評價反饋4 個方面的構建經驗,以期能更好地提升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育人效果。
水產類通識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開闊的文化視野和理性的科學思維[4]。然而,大部分任課教師通常會將該課程的培養(yǎng)目的與其他專業(yè)課相混淆,使得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評價更專業(yè)化,而非聚焦于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評估。且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存在題型固化、內容陳舊等問題,考核內容往往枯燥無味,大大減弱了學生對水產類通識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的能力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則認為水產類通識課程不應給學生帶來壓力,因此開卷考試或論文寫作常作為其考核評估學生素質的手段,但由于大部分課程考核都是沿用這種辦法,也會讓學生感覺缺乏新意。一旦學生對水產類通識課程失去興趣,便會消極應對課程考核,難以達到“三跨”育人的目的。以筆者承擔的通識課程“舌尖上的水生生物”為例,該課程主要為學生科普可食用水生動、植物的種類和營養(yǎng)價值,分析其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水生動、植物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培養(yǎng)學生理性應對有關水產方面“謠言”的科學思維,這是學生的一種主觀感受,教師只有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升該課程的育人效果。因此,在考核內容上照搬專業(yè)知識顯然不合適,且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教師僅僅要求學生在期末的時候提交一篇論文即完成考核,會導致學生不愿動腦思考問題,網上原文抄錄自然成為學生應付考試的手段。即使學生在該過程中獲得了較高分數,但這種未經大腦思考的考核,對學生了解水生動、植物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培養(yǎng)學生應對有關水產方面“謠言”的科學理性思維都不會有明顯的幫助??傊?,枯燥的考核內容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在水產類通識課程中的學習興趣,不利于高校培養(yǎng)“三跨”人才目標的實現。
在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評價中,教師普遍存在“輕過程重結果”的現象,因而考核模式呈現單一化趨勢[5]。出勤率和期末開卷考查、提交論文常作為部分教師對學生考核評估的手段。然而,在此過程中,出勤率所占分值不到總分值的30%,期末開卷考查、提交論文則占了總分值的70%及以上。這種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給學生“投機取巧”帶來了便利。在原本就有輕通識課程的觀念基礎上,單一考核評價模式進一步減少學生在水產類通識課程學習上投入的時間,難以有效發(fā)揮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育人效果,無疑是對高校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為例,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常發(fā)現學生在看專業(yè)課相關書籍或英語四、六級考試資料,這與學生對該門課程考核模式單一的固有思維有關。因此,在筆者看來,單一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認真學習通識課程的習慣,肯定了學生為“混學分”而選修水產類通識課程的做法。
水產類通識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同班級的上課任務會由不同教師承擔,在考核評價機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學生的考核結果必然極大地依賴于任課教師的主觀評判,而不同任課教師由于知識背景、課程內容解讀和培養(yǎng)要求不同,其考核難度和風格自然也就千差萬別,導致不同班級學生的考核評價結果不能有效地反應其在該門課程中的綜合素養(yǎng)。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為例,目前一個班級容納學生人數的上限僅為60 人,而選擇該課程的人數不止于此,因此存在“一課多班”的現象,而每個班又由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因此,假如沒有統一的評定標準,必然會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成績評定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考核反饋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國外,考核反饋與考核評價一樣重要,不僅設有期末反饋,也有期中反饋??己朔答伈粌H能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也是教師對學生努力學習的一種認可與尊重。然而,相較于國外,國內通識課程的考核往往安排在期末,教師雖然也關注學生開卷考試的卷面成績或論文寫作分值,但有關學生在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卻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導致學生若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仍會犯類似的錯誤。教師的職責是通過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然而,考核反饋的缺失卻不利于教師職責的發(fā)揮,制約著“三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與其他水產類通識課程類似,雖然“舌尖上的水生生物”課程目前的考核評價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督促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理性思維,然而考核反饋的不足確實也限制了該課程的育人功能。
明確的考核目的是構建水產類通識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國目前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目的還比較模糊,缺少重點關注學生學習效果的規(guī)定。在筆者看來,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應該打破傳統,宜采用“輕知識重素養(yǎng)”的考核評價方法,改變學生為獲取高分而學習的思想。因此,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目的更應側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的評估上,只有這樣才能與高校的育人目標相匹配。由此可見,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目的不在于學生是否掌握多少水產類知識,而在于通過教師對水產類知識的講解,增加學生對有關水生動、植物種類及其對人類生活重要性的認識。教師可通過平時考勤、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課后思考、小組匯報、論文撰寫、組內自評和互評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最終達到培養(yǎng)“三跨”人才的目的?;谶@一考核目的,筆者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通識課程為例,構建了如下的考核評價機制。
多元化的考核內容是全面評估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在考核內容上,不建議以常規(guī)的卷面成績或某種單一的考核內容為標準。在“舌尖上的水生生物”教學內容中,筆者設計了5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分別是課堂討論、課后思考、小組匯報、論文撰寫以及組內自評和互評。在課堂討論中,筆者通過精心篩選案例,以專題匯報的形式講解課程相關知識,通過案例分析,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對其進行考核評估。比如,在專題“魚類:動物優(yōu)質蛋白的供給者”中,筆者篩選了包括魚肉在內的各種動物肉類中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組成比例,讓學生分析所陳列出的數據,思考問題:為什么說魚肉是人類優(yōu)質的動物蛋白。除此之外,在每一堂課結束后,筆者會讓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思考,以促進其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比如,在專題“魚類食品安全”這一章節(jié)中,筆者主要講授了環(huán)境污染對肉類品質安全的影響,同時介紹了水產養(yǎng)殖人在環(huán)境保護上所做出的努力。在下課之前,筆者會根據課堂上的內容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去了解各自學科領域在環(huán)境保護上所做出的努力。在下一堂課正式上課前,筆者會請10名學生上臺分享他們所收集的資料,這也是對學生進行考核評估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筆者通常會在每一學期的第一堂課就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每組5~8人為宜。在期中時,會根據生活實踐,結合課堂講授內容,確定好課題范圍,讓學生圍繞筆者選定的某一課題,鼓勵學生在自擬題目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經過4 周左右的時間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和ppt制作,選派代表上臺進行展示與分享。比如,筆者曾設計了“假如你是一條魚,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這樣一個開放題目,讓小組成員確定各自小組所選擇的魚類,經過筆者審核后,學生去查閱該魚類的進化史、生活史、營養(yǎng)價值以及目前的生存現狀等相關資料,最后結合人類活動對該魚類的影響,讓學生從魚類的視角出發(fā),分析這些資料帶給人類怎樣的行為啟示。小組成員在各自確定好方向并收集好資料,最后由組長進行匯總,并派一名代表運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其分值來源于教師、5 名水產類研究生和其它各小組成員的評估匯總。在課堂匯報結束后,筆者要求每個學生整理自己在小組匯報中所查閱的相關資料,撰寫一個小論文。在此過程中,筆者為了防止學生抄襲,要求學生的論文必須與其所在小組匯報的內容相關,如果發(fā)現雷同卷直接判為0 分,這也是課程考核內容的一部分。最后,為了增加小組成員在小組匯報中的積極性,筆者也引入了組內自評和互評環(huán)節(jié)。通過設置這種多元化的考核內容,能夠更加直觀地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估。
水產類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豐富,知識跨度大,在傳統的考核模式中,教師主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開卷考查、論文撰寫來進行總體性評估,這種考核模式不能實時監(jiān)測學生對不同類型知識的學習效果。因此,筆者建議通識課程的考核方式應堅持全過程評價,即學生的最終成績應來自于每一堂課甚至每一個知識點,堅持多樣化、主客觀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靈活的考核方式,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舌尖上的水生生物”課程內容涉及面十分寬泛,從“原料種類”“養(yǎng)殖技術”“加工方法”到“食品安全”都有所涉及,各部分內容較為獨立。在該課程的全過程考核評價中,教師應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點,采用不同的考核評價策略,以達到靈活考核的目的。在“原料種類”中,筆者讓學生思考:我國可食用海水魚和淡水魚有哪些,它們在營養(yǎng)價值上具有怎樣的異同。根據學生回答結果的廣度和深度,對其進行考核評估。由于“養(yǎng)殖技術”部分的內容更偏重于生活實際,因此筆者通過篩選與水產養(yǎng)殖相關的案例,讓學生對問題出現原因進行分析。比如,在“某海鮮售賣平臺的花甲王中抗生素超標”這一案例中,筆者讓學生分析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并讓其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該類事件的再次發(fā)生。為了更直觀地展示自我,筆者鼓勵學生上臺通過多媒體或者其他設施進行匯報演示。在“加工方法”章節(jié)中,筆者則主要采用定性考核的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估,即給學生介紹魚類加工方法及相關視頻,讓其學習了解并對該加工方法進行點評,最后結合其自身做魚經歷,與他人分享經驗與不足。在該過程的考核評價中,不建議用具體分數來體現,而是評為A、B或C中的某一個等級。在“食品安全”這一章節(jié)中,由于該章節(jié)內容與人類自身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筆者主要引導學生從環(huán)境污染與水產品品質安全的角度進行案例的思考和討論。比如,羅列出某一地區(qū)水產制品的重金屬種類及含量,讓學生思考水產制品中重金屬超標可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危害、表現出的發(fā)病癥狀有哪些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有效避免重金屬危害。在互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先查閱相關資料,然后進行作答。在前一個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點評。這種方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也有助于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在不同的知識模塊考核中,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考核方式,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養(yǎng)進行全面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在靈活多樣的考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秉持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好關,否則學生便會認為所設置的考核機制只是走走形式,不利于機制功能的發(fā)揮。
在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評價中,筆者建議考核環(huán)節(jié)可分為平時考勤(20%)、課堂互動(10%)、課后作業(yè)(5%)、小組匯報(40%)、論文寫作(15%)以及組內自評和互評(10%)5個部分,堅持全過程動態(tài)考核評價原則。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為例,平時考勤是正常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教師應加大考勤力度,才能保證學生正常參與教學過程,該環(huán)節(jié)分值可占總成績的20%。除此之外,在學生能及時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下,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根據學生的選課動機和興趣,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進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該部分的分值可占總成績的10%。另外,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上,應將該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問題融入其中。由于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課后作業(yè)不能太復雜,要保證學生經過動腦思考后都能很好地作答,該部分可起到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作用,分值可占總成績的5%。小組匯報是通識課程考核評價機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能有效考察學生團結協作、組織表達以及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在此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根據課程內容安排設計一個開放型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成員一起經過約4 周的時間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然后每組推薦代表進行該組成果的展示,由于該環(huán)節(jié)具有工作步驟多和時間跨度大等特點,其分值可占總成績的40%。除此之外,筆者在學生前期搜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讓每個小組成員各自撰寫一篇大約1 500字的論文,要求必須是學生經過歸納總結得出的觀點,嚴禁照搬或者照抄,如果發(fā)現有雷同的論文則直接判為0 分。該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可進一步有效加深學生對其所搜集資料的解讀和掌握,其可占總分值的15%。最后,在課程即將結束時,還應要求學生參與小組的自評和互評環(huán)節(jié),這能有效加強學生作為小組成員的團隊合作意識,該環(huán)節(jié)可占總成績的10%。通過這種標準化的成績評定方式,教師不僅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中的活躍度和積極性,也能更為客觀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避免由于教師的主觀臆斷造成誤判,由此看來,這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標準化評定考核措施。
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教師的及時反饋指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也很重要。在缺乏反饋性評價的情況下,即使學生盡力去完成課程中所布置的任務,但由于其經驗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考核過程中也始終得不到較好的結果。在筆者看來,一個好的課程考核機制應該既能促進教學效果,也能幫助學生自我完善。因此,評價反饋是教學活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將其增設在水產類通識課程的考核評價機制中顯得尤為必要。以筆者承擔的“舌尖上的水生生物”為例,該課程共有32個學時,筆者一般會將項目匯報時間設定在13~14 周,然后在15 周將學生所撰寫的論文收集起來進行集中評閱。在第16周時,筆者通過歸納總結論文評閱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反饋,這樣能保證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對于優(yōu)點,筆者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而在不足方面,筆者也會及時提出,避免學生在后期遇到同樣問題時,再次犯錯。學習是伴隨個人終生的事業(yè),學生只有在日積月累的學習和對生活的感悟中來實現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提升。除了小組匯報和論文評閱外,筆者在平時課程的互動和課后作業(yè)的展示過程中,也會給予學生及時反饋,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也有助于學生調整學習計劃和方法。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除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指點,學生間的互相點評對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有重要幫助。因此,在筆者看來,學生之間的互評也是課程評價反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反饋機制相對于教師的評價反饋可能更為有效。尤其是在教師精力和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學生間的互評在學生終身學習習慣中的建立和養(yǎng)成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套完整且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僅能有效提升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有助于高校“三跨”育人目標的實現。水產類通識課程的開設目的不在于給學生傳輸多少水產類專業(yè)知識,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與人溝通、自我表達、團結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茖W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能有效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因此,對于水產類通識課程而言,構建一套完整且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顯然尤為重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以及學生觀念的轉變,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也應在其原有基礎上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持續(xù)不斷地提升通識課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