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挑選《論語》中三則較有代表性的語錄,對其中具體的詞語讀音進行討論,如“為”“失”“期”。主要通過對比今人現(xiàn)有的較有參考性的參考書目中字詞的注音解釋,討論不同的讀音對語義的影響,“為”當為去聲,“失”字同“佚”字,“期”當讀為“基”,表一周年,進而追溯詞語語音、語義、語法上的淵源,對字詞音義做進一步討論。
【關鍵詞】《論語》;音義關系;音義變化
【中圖分類號】H1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0-012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40
《論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語錄體散文,今人著作中對《論語》解讀較為影響力的四本參考文獻主要為錢穆的《論語新解》、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楊逢彬的《論語新注新譯》和高小方的《論語通解》。其中有三則語錄,各參考書目對其注音有所差異,從而導致各版本對語錄理解不同。我們試圖從讀音角度出發(fā),厘清各則語錄中重點字詞的音義,以便通讀文意。
一、“不相為謀”之“為”音義辨析
討論的第一則是一字之音影響其他字義,從而改變整則語義的范例。
(1)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薄墩撜Z·衛(wèi)靈公》
這一則中“相”字多認為讀為平聲,但其語義上有差別;“為”字音義皆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在我們的理解當中,都認為在這一則當中“為”讀為平聲,動詞,表“做”,“相”采用“互相”義?!墩撜Z注疏》:“此章言人之為事,必須先謀。若道同者共謀,則情審不誤。若道不同而相為謀,而事不成也?!盵1]218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該條表達人做事須先相互謀劃義。繼承這個思路的有錢穆《論語新解》[2]452、楊伯峻《論語譯注》 [3]168,再到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4]192,該理解思路一直延續(xù)至今,在日??谡Z中,“為”都讀為平聲,“相”理解為“互相”。
高小方在《論語通解》中采用了另一看法,認為此處的“為”是去聲,做“幫助”義,并認為其中的“相”為“交相”。[5]310其論據(jù)主要采用的是陸德明和朱熹的注音。陸德明《經典釋文》:“為謀,于偽反?!薄盀椤弊鋈ヂ暋V祆洹墩撜Z集注》:“為,去聲。不同,如善惡邪正之異?!盵6]169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中也討論了這個問題,認為“為”依古注應當讀為去聲。[7]1249我們傾向采用古注注音,從陸、朱之觀點。
為進一步明確“為”字讀音,通覽《論語》中“為”字,用例共達170次,讀音有兩種。第一種,讀為平聲,主要有三個義項:①聯(lián)系性動詞,是,如《論語·微子》:“子為誰?”②語氣詞,表疑問,《論語·憲問》:“夫子何為?”③動詞,表“做”,如《論語·先進》:“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p>
第二種讀為去聲,主要有四個義項:①動詞,幫助,《論語·述而》:“夫子為衛(wèi)君乎?”②介詞,替,《論語·雍也》:“冉子為其母請粟?!雹劢樵~,被,《論語·子罕》:“不為酒困”。④因為?!墩撜Z·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p>
我們傾向采用古注注音,從陸、朱之觀點。此則中“為”是上述提到讀為去聲,用作介詞,表示替的用法。在《論語》中類似的用例還有《論語·雍也》:“冉子為其母請粟?!?/p>
再來看“相”字。在“不相為謀”該詞的語法結構中,“相”字做副詞?!跋唷弊值母痹~性用法學界已有相關的研究成果:①彼此互為施受的交互性副詞“互相、相互”;② 彼此單獨施事的單向性副詞“相”;③彼此共同施事的共同性副詞“共相、相共”。[8]
“相”字用來表示彼此互為施受的交互性副詞,大約在周朝時就已出現(xiàn)[9],該義項一直延續(xù)至今,主要指一個動作行為發(fā)生時,雙方互為施動者。如《詩·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適我愿兮?!薄墩撜Z·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相”字用來表示單向性副詞,在先秦文獻中已可見?!对姟ぺL·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钡侥媳背瘯r期的《孔雀東南飛》中“相”字用例很多,如“及時相遣歸”“好自相扶將”。該用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比如“相信”“相煩”“好言相勸”。
彼此共同施事的共同性副詞“共相、相共”義,也即前述高小方所認為的“交相”義,即兩者之間,或是A對B,又或是B對A,兩種都可能存在,這個義項在先秦時期所使用的語境較為廣泛,如《詩·小雅·角弓》:“不令兄弟,交相為愈?!薄蹲髠鳌べ夜哪辍罚骸拔ㄊ秋L馬牛不相及也?!?/p>
由上下文意來看,我們認為該則應循古注,“為”字讀去聲,表示替,在語義上自然地隱藏了一個不在動作同一時空內的他者。然而目前較為流行的注音版本,“為”字讀為平聲,表示做,“相”字表示互相,“相”字若表“互相”義,已方和對方需同時出現(xiàn)。但事實上,“為”字的他者義,需得與“相”字的“交相”義相配,主要強調的是“不相為謀”,表不替對方謀劃或者對方也不對自己謀劃義。
因此,“為”字的平去二讀,直接影響了“相”的語義,從而影響這一則的語義,可以窺見漢語音義變化“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面貌。
二、“君子敬而無失”之“失”音義辨析
第二則主要討論從語法結構的角度分析一字的讀音與語義。
(2)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墩撜Z·顏淵》
這一則中關于“失”的音義有三種看法。
一種是將“失”讀為“shī”,認為是“過失”。如《論語注疏》:“正義:君子但當敬慎而無過失。”[1]159在今人較具有代表性的參考文獻里,與此思路相類,持有這種觀點的還有錢穆、楊伯峻、楊逢彬,在譯文中都將“失”理解為“過錯、過失”。
第二種認為“失”做“間斷”義。朱熹《論語集注》:“又言茍能持己以敬而不間斷,接人以恭而有節(jié)文,則天下皆愛敬之,如兄弟矣?!盵6]134朱熹在這里將“失”理解為“間斷”,但是“失”字一般不做此義,是以此義不再展開討論。
第三種,認為“失”為“佚”。錢穆在《論語新解》提到:“或曰:失當讀為佚。佚,樂也。無佚申言敬,有禮申言恭?!盵2]329將“失”理解為“過錯”。不過,我們認為,在該則中,“失”雖為“佚”,但“佚”與“逸”通,“佚樂”則是指悠閑安樂。
考察“佚”字在《論語》中的用例,發(fā)現(xiàn)僅1處?!墩撜Z·季氏》:“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正義:“佚游者,佚猶放也。釋文云:佚,本亦作‘逸,二字古多通用。”在《漢語大字典》中在“放蕩,放縱”和“通‘逸,安逸”兩個義項之下都舉了上例。[10]
今人做譯文時,對“佚樂”一詞語義基本上即持這兩種觀點。楊伯峻《論語譯注》釋為“游蕩忘返”,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解為“整天閑逛”,偏向認為“佚”字表示安逸,這兩種解釋都沒有特別突出放縱,人的行為需要節(jié)制之義。而錢穆、高小方所作注釋則主要強調放縱義。如錢穆《論語新解》:“佚游:惰佚游蕩,出人不節(jié),日有所損而不自知?!盵2]462高小方《論語通解》中解釋為“游蕩無度”。
高小方在《論語通解》中談道:“失(yì),與‘佚同源,放縱?!盵5]218王力的《同源字典》沒有直接收錄“佚”和“失”這組詞作為同源詞,但引文中提到《荀子·哀公》:“其馬將失?!弊ⅲ骸笆ёx為逸,奔也。家語作‘馬將佚也?!?[11]
除今人王力的例證外,在古字書中,其實也可見“失”與“佚”的同源關系?!墩f文解字·手部》:“失,縱也。從手乙聲?!盵12]252《說文解字·人部》:“佚,佚民也。從人失聲?!盵11]16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縱者,緩也。一曰捨也。在手而逸去為失。兔部曰:逸,失也。古多假為逸去之逸,亦假為淫泆之泆?!?/p>
在“君子敬而無失”當中,我們認為“失”應當讀為“yì”,表示它的本義,即“放縱”,而不表休閑安樂。從句法結構的角度來看,“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前后是兩個并列結構,在語法結構上應相同。在“與人恭而有禮”中,“而”做連詞,表并列,“與人恭”并且做到“有禮”。那么,“敬而無失”中的“而”也應當表并列,即為嚴肅謹慎并且不放縱,前后語法相互照應才更符合實際語言狀況。
除了上文所舉例證,事實上,孔子在整本《論語》中所表達出來的態(tài)度,為君子可以犯錯,但是出現(xiàn)了過失,須要及時改正。《論語·學而》:“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還會感嘆他沒有見過能看到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我反思的人?!墩撜Z·公冶長》:“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比绻傩辗噶诵〉倪^失、小的罪責,要寬容以待。《論語·子路》:“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p>
不論從語義語源角度、句子語法結構還是《論語》整體思想觀來看,在這句當中,該將“失”字理解為“放縱”。
三、“期已久矣”之“期”音義辨析
第三則主要以語法語義和語篇銜接兩個角度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一字讀音與語義。
(3)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論語·陽貨》)
一般后“期”字音義沒有爭議,讀為基,表一周年,在前“期”字音義上有不同的觀點。
《經典釋文》:“音基,下同,一本作其?!薄墩撜Z集注》:“期,音基,下同。期,周年也?!盵6]180陸德明和朱熹都將前“期”注音為“基”,表周年。
錢穆在《論語新解》中不僅提到了“期”讀為基,還提到“期”讀如字的說法?!捌?,讀基,周年義。謂守喪一年已久?;蛟唬捍似谧肿x期限之期,三年為期已久。下文期可已矣之期讀為基。”[2]491認為前“期”讀為如字的,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父母死了,守孝三年,為期也太久了。”[3]186高小方《論語通解》將此句翻譯為:“服喪三年,期限也太長了?!盵5]343并書下注釋中引用了清管同《四書紀聞》的觀點,以作例證,認為應當讀為如字,表示期限。
在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中所持的則是另一種觀點。上文陸德明在《經典釋文》注釋中又寫道:“一本作其?!睏罘瓯蚣词菍ⅰ捌凇崩斫鉃椤捌洹保Z氣副詞。其一,從古人作注和古本的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并提到劉寶楠《論語正義》、河北定州竹簡本《論語》也作“其已久矣”,以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引述這段作“三年之喪,不已久乎”“期”字消失的現(xiàn)象,認為如果“期”是實詞的話,一般是不會脫奪,“期”在本句中當為虛詞。其二,他還提到“期”做名詞,表示期限、日期的時候常做賓語,而“期”讀為基的時候,經??梢宰鲋髡Z,表示一周年。
我們認為“期”在此處當讀為基。從先秦時期的文獻材料來看,“期”做名詞時,確實是常用在賓語的位置上。如《詩·衛(wèi)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薄捌凇弊x為基,表示一周年的時候,常做主語,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期,期則不至,無赦?!?/p>
但是,“期”在此處未必作“其”?!捌谝丫靡印敝械摹捌凇弊龅氖侵髡Z,可以讀為基,表示一周年。在進一步從語篇銜接角度明晰“期”字含義前,需明確例(3)的討論背景?!吨杏埂分杏幸粍t是言:“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對于旁系親屬(兄弟、姊妹、叔伯父母、姑母等)之喪,應該為之著大功之服,服喪的時間為“期”(一年)。[13]對天子,要服喪三年,而父母的喪事沒有貴賤,天子、諸侯、平民都是一樣的,即三年?!抖Y記·喪服四制》:“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為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14]亦可從旁佐證,喪禮須得為父母守喪三年之說。
《論語注疏》即指出這一則主要是宰我和孔子討論服喪時長問題?!墩撜Z注疏》:“正義曰:此章論三年喪禮也……言禮檢人跡,樂和人心,君子不可斯須去身?!?[1]242錢穆《論語新解》對該段有文意解讀,即:“父母死,守喪三年。時此禮久不行,宰我之文,蓋討論制作,與其存虛名,不若務實行?!盵2]243
從語義銜接的角度來看,例(3)很有可能是宰我對社會現(xiàn)象上的描述,宰我認為,如果服喪,那么君子將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辦法“為禮”“為樂”,與其一直存有原來那樣的虛有的制度,不如不必遵守舊制。在例(3)宰我言辭之后,孔子即在下文中對宰我的這種說法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墩撜Z·陽貨》:“子曰:‘予之不仁也!”
若將“三年之喪,期已久矣”的“期”讀為“基”,理解為一周年,還可以與后文中“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的“期”互相對應,是用以肯定改“三年之喪”為“期(一年)”,因此,我們傾向于“期”讀為“基”。
四、結語
《論語》中的很多詞語、典故在我們目前日常生活中仍在使用。按照語言的從俗性原則來說,許多詞語的語音如“道不同不相為謀”中的“相”字在生活中多讀為平聲便當讀為平聲,但在學術意義上,讀音該如何取舍還有商榷的余地。又有“失”解為“佚”字,雖則前人之注已經注意到二字的語源關系,但是在進一步解讀上仍有進步的空間,而“期”字則是體現(xiàn)上下文語境以及語篇銜接在解讀字音字義上的重要作用。
通過這三則對論語注音問題的討論,可以看到,一字之音關系其義,字音影響字義,而一個詞的音義又會影響到其他詞的含義,進而影響整則文意的理解。在討論《論語》注音的時候,可以參考古注、今人譯本,從語義語源、語法功能以及語篇銜接等多角度對字音進行分析。同時,《論語》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等內容,為解讀字音、字義可從旁相互輔證,從而更清晰、明確地解讀經典。
參考文獻:
[1]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錢穆.論語新解[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4]楊逢彬,陳云豪校.論語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5]高小方.論語通解[M].上海:中西書局,2020.
[6](宋)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249.
[8]史又今.試論“相”的語義演變與“相加”的詞匯化[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1,34(05):69-74.
[9]周曉君.漢語相互結構研究[D].浙江大學,2014.
[10]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3:1243.
[11]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472.
[12](漢)許慎,徐鉉校定.說文解字[Z].北京:中華書局,2017,252.
[13]彭林.再論郭店簡《六德》“為父絕君”及相關問題[J].中國哲學史,2001,(02):97-102.
[14]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55.
作者簡介:
王晶,女,上海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