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娜,趙慧爽,崔圣超
[摘 要] 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軍事人才,促進專業(yè)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勢在必行?;凇盎ヂ摼W+”的時代發(fā)展背景,以“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為依托,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yōu)化課程教學模式,從課程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方法改進、思政元素挖掘、考核評價機制改革等方面對課程思政進行了初步探索。開展“互聯網+”課程思政,能夠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提高學員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覺悟,有利于實現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 “互聯網+”;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思政;思政元素
[基金項目] 2021年度陸軍工程大學教育教學課題“‘互聯網+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GJ21ZX018)
[作者簡介] 馬青娜(1980—),女,河北秦皇島人,工學博士,陸軍工程大學野戰(zhàn)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道路工程研究;趙慧爽(1992—),女,河北邢臺人,工學碩士,陸軍工程大學野戰(zhàn)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道路工程研究;崔圣超(1991—),男,湖北鐘祥人,工學博士,陸軍工程大學野戰(zhàn)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道路工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11-0093-04[收稿日期] 2022-06-08
為了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近年來,很多高校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探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深度融合、高效協同路徑。另外,在教育信息化以及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互聯網+”課堂應運而生,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chuàng)設了有利的條件。因而在“互聯網+”視域下,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構建“以學員為中心的課堂”,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全過程育人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為依托,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
一、“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特點及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一)“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特點
“土質學與土力學”是學校機動保障工程與指揮(道路、橋梁、舟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背景課程,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主要內容包括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在荷載作用下土體中的應力、變形、強度、滲流規(guī)律等。該課程是學員學習后續(xù)“道路工程”“橋梁工程”等專業(yè)課程以及開展畢業(yè)設計的基礎。同時,學習該課程,也會提高學員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技能?!巴临|學與土力學”課程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學科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以前更為重視學員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對學員思想道德等素質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在就業(yè)后無法積極、有效應對面臨的實際工程問題。因此,如何在“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課題。
(二)“土力學”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按照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方針,教師要從“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特點出發(fā),從不同角度探索專業(yè)理論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清華大學李廣信[1]指出,“土力學”課程具備實施課程思政的先天優(yōu)勢,因為土力學中涉及了很多哲學命題。馮雙喜等[2]從課程大綱、內容設置、教學方式等角度嘗試進行“土力學”課程思政;李幻等[3]對“土力學”課程思政的元素庫建設進行了探索;張俊云等[4]探索了“土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設計、實現路徑方法、建設模式等;蔣水華等[5]基于課程內涵挖掘與工程案例實踐啟發(fā),探索了“土力學”課程思政的方法;張科等[6]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設計之中,嘗試構建了課程思政的新模式;劉熙媛等[7]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方法;程建軍[8]指出思政元素的遴選和確定要充分理解“挖掘”二字的含義。“土力學”課程的教育工作者從各個方面對課程思政開展探索研究,獲得了較多有價值的成果。但是在互聯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今天,“互聯網+教育”使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變革,而目前在“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中對“互聯網+課程思政”的研究相對缺乏,加之“00后”學生已進入高校,網絡社交媒體是他們成長環(huán)境的重要部分[9],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新變化,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優(yōu)勢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因此,在“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教學中,研究基于“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二、“互聯網+”視域下“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一)重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
“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在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是一門專業(yè)背景課程,包括26個理論學時和6個實踐學時。針對該課程專業(yè)程度高、內容煩瑣復雜、學時少的現狀,教師積極探索“互聯網+”視域下“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的改革路徑。利用中國大學慕課、雨課堂、微信等教學平臺,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等不同學習內容的有效結合,嘗試運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趯W員學習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需要以及畢業(yè)任職需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重構,把它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土的物理性質、土的壓縮性與地基沉降、土的抗剪強度和地基承載力、土壓力和土坡穩(wěn)定以及實踐部分的土工試驗,突出了抓基礎、重理論、強應用的教學思路。
為了彌補內容多、課時少的不足,該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課前,學員利用慕課資源以及上傳的視頻資源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單中的自學內容,使學員初步理解所學知識,利用雨課堂平臺建立各講次的試卷庫對學員自學內容進行考核、檢驗。課中,采用問題驅動、探究導學、經典案例剖析等方法,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深入討論與講解,實現學員對知識的內化、吸收。課后,在微信群、雨課堂平臺上發(fā)布相關知識點的拓展資料,延伸課中內容,拓寬學員視野,開闊學習思路。運用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學生逐漸從問題探究發(fā)展到知識內化,最后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二)凝練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
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10],“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在教學中充分融合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和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員分析和解決工程中的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學員品德修養(yǎng)與專業(yè)精神培塑,強化學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奉獻”的“四特”工兵精神,培育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的職業(yè)品格和獻身國防的使命擔當。基于“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教師要在傳統(tǒng)課堂和線上平臺進行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探索立德樹人、全方位對學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結合“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特點,為培養(yǎng)能在機動工程保障相關領域從事組織指揮、工程管理及服務工程保障相關工作的具有較高政治素養(yǎng)的軍事人才,基于“互聯網+”模式,我們選定以下幾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目標1:培養(yǎng)學員保衛(wèi)祖國、獻身國防、甘于奉獻、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目標2:培養(yǎng)學員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維看待和解決土力學有關問題的能力。目標3:教育學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讓學員明白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同時幫助學員樹立集體主義大局意識。目標4:引導學員分析重大工程案例,讓其感受到土力學專業(yè)知識的實用性,增強專業(yè)自信和專業(yè)自豪感。目標5:引導學員了解大師人物故事,培養(yǎng)學員勤奮創(chuàng)新、自強不息的精神。目標6:強化學員嚴守職業(yè)操守底線,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目標7:引導學員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諧發(fā)展的理念,培養(yǎng)學員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目標8:培養(yǎng)學員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的工匠和工兵精神。
為了達成課程思政目標,需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融匯到各教學模塊,具體如下。
在緒論模塊,通過互聯網發(fā)布與“土”相關的名句及其內涵,并在雨課堂平臺發(fā)布戍邊英雄的事跡,激發(fā)學員保衛(wèi)國土、獻身國防、甘于奉獻、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
在土的物理性質模塊,學習土的結構內容時,向學員介紹土體是由個體顆粒形成的群體骨架。與游離的個體相比,群體有更強的抵抗力、戰(zhàn)斗力和生存能力,幫助學員樹立集體主義大局意識。在土中水的運動規(guī)律部分,介紹青藏鐵路建設中凍土技術難題的攻克,培養(yǎng)學員敢于面對困難、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互聯網發(fā)布地基處理專家龔曉南院士的事跡,并讓學員撰寫心得體會,讓學員感受大師努力求學、勤奮創(chuàng)新、嚴謹治學的精神,以及聽黨指揮、自強不息、愛國奉獻的精神。通過介紹九江大堤因“豆腐渣工程”而管涌潰口的工程案例,強化學員的工程安全意識,培養(yǎng)學員嚴謹扎實的工作作風、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對工作強烈的責任心。
在土的壓縮性與地基沉降模塊,通過對土的自重應力計算基本假定的介紹,強化學員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土力學相關復雜工程問題;利用互聯網平臺發(fā)布太沙基發(fā)現有效應力原理的故事,引導學員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在互聯網上發(fā)布墨西哥城的地基沉降案例,提醒學員注意保護地下水資源;通過介紹比薩斜塔糾偏的工程案例,讓學員感受工程設計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在土的抗剪強度和地基承載力模塊,在互聯網平臺上發(fā)布加拿大特朗斯康谷倉的工程案例,讓學員分析谷倉傾斜的原因,培養(yǎng)學員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土體的抗剪強度反映了土體承受外部荷載的能力,在實際工程中須將其作為“底線”。工程人員需要嚴格遵守該“底線”,以確保工程的安全穩(wěn)定,同時引導學員感悟做人做事要守住“底線”的道理;在地基承載力部分,通過對加拿大特朗斯康谷倉傾覆事故的原因分析,引導學員明白在土力學相關工程實踐中需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道理。
在土壓力與土坡穩(wěn)定模塊,在土壓力部分,通過閱讀樓房倒塌事故實例的資料,讓學員了解地質勘察資料、事故調查照片和事故原因分析,讓學員體會到土力學專業(yè)知識的實用性,增強其專業(yè)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學習土坡穩(wěn)定性分析的不平衡推力法時,介紹我國在解決西南山區(qū)鐵路邊坡復雜滑動面穩(wěn)定性問題時沒有照搬西方經驗,而是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復雜滑動面的傳遞系數法,鼓勵學員要著眼于國家重大需求,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
在土工試驗模塊,通過小組共同合作、動手試驗,培育學員吃苦耐勞、團結協作、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兵精神。
(三)改進考核評價,完善評價機制
在以往的考核評價中,課程考核的平時成績占30%(實驗、作業(yè)各占15%),期末考試成績占70%。期末考試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忽視對學員能力和素質的考核,存在部分學員平時學習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試前靠死記硬背知識點就可拿高分的問題。課程思政教學考核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更加注重過程考核及能力素質考核,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占40%,其中課堂表現、網上討論交流、實驗、作業(yè)各占10%,期末試卷考核成績占60%。去除課堂表現、作業(yè)、實驗等指標外,利用MOOC、雨課堂、微信群等網絡教學平臺,基于網上討論交流、網絡拓展資料學習等方面制定考核標準,對學員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素質考核,從而使考核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結語
通過對我校2019級機動保障工程與指揮(道路、橋梁、舟橋)專業(yè)的“土質學與土力學”課程進行“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專業(yè)知識與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了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相融合,同時激發(fā)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員視野,提高了學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水平。當然,“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有待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廣信.巖土工程50講:巖壇漫話[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3.
[2]馮雙喜,雷華陽,劉景錦,等.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6):32-38.
[3]李幻,顏榮濤,易磊,等.“土力學”課程思政案例素材庫建設探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6):71-75.
[4]張俊云,馮君.土力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的教學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6):61-66.
[5]蔣水華,夏陳瑋,章浩龍,等.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6):81-86.
[6]張科,納學梅.課程思政融入《土力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8):113-116.
[7]劉熙媛,岑奪豐,韓紅霞.《土力學》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方法探討[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21,19(5):162-165.
[8]程建軍.“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外延與內涵探索[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0,30(5):25-28.
[9]趙文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J].英語廣場,2021(31):118-120.
[10]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5-28)[2022-06-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Internet +”: Taking the Course of Soil Quality and Soil Mechanics as an Example
MA Qing-na, ZHAO Hui-shuang, CUI Sheng-chao
(College of Filed Engineering,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military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nd aesthetics, i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ra, relying on the course of Soil Quality and Soil Mechanics, using new 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l,?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re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improv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ining, and the reform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has stimulate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d their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and goal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Key words: Internet +; Soil Science and Soil Mechan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