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文章學是研究文體分類及文章結構的重要體系,各個時期的文章學對相同文體的探討不一。議論文是現(xiàn)代寫作的重要文體,經時代發(fā)展古今議論文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因此,追本溯源,基于古代文章學視角下對議論文的文章結構進行分析,把握其性質以及要素。分析古代議論散文,聯(lián)系現(xiàn)代議論文,思考古今議論文的關系。
【關鍵詞】古代文章學;議論文;文章結構;古今聯(lián)系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8-00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08
議論文發(fā)展歷史悠長,中國最早的議論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具有議論性質的文章包含多種文體,但當時并沒有將其定義為“議論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將具有議論性質的文章統(tǒng)稱為“議論文”,并將議論文的文章要素概括為三個部分:論點、論據(jù)、論證。從中國古代文章學視角出發(fā),通過分析古代議論散文的文章結構,明確議論文的性質,進一步思考古今議論文的聯(lián)系。
一、議論文的性質
在中國古代文章學中,議論是一種表達方式,而不是現(xiàn)代所理解的獨立文體。古代將“議論”作為表達方式的文體包括:“誥、書、表、奏、論、說、傳、箴、規(guī)、戒、銘、辯”等。①這些文體大部分形成于君臣之間,君主對臣子的訓誡勸勉,或臣子對君主的建議以及警醒世人的文章,例如從先秦時期的諸子散文《齊桓晉文之事》到唐代蘇洵的《六國論》等,各個朝代的議論散文大都具有這一特點。這些具有議論性質的文章或為君主出謀劃策,或以歷史興亡的教訓來達到勸誡目的,文章表現(xiàn)出一種謀議功能。劉勰《文心雕龍·議對》中便對其做出了解釋:“‘周爰諮謀,是謂為議。議之言宜,審事宜也?!薄白h”是指說話得宜,是周密審查事情之后得出的適宜結果。按字書云:“論者,議也?!眲③脑疲骸罢撜撸瑐愐?,彌綸群言而研一理者也?!?②論是指道理,綜合各家的說法,深入探討某一義理的文章。
勸誡世人闡發(fā)道理是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文章所要闡發(fā)的道理就是文章中心,即整篇文章是圍繞這一道理展開的。這一中心被稱為“論點”,全文是根據(jù)所確立的論點進行謀篇布局的。為了證明所提出的論點,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論證,這些支撐論點的材料被稱為“論據(jù)”。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文章中心論點,使文章整體內容更加翔實,論據(jù)內容的選擇與提煉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個相關論據(jù)的堆砌。在多重論據(jù)的證明下,文章才更加具有說服力。
論據(jù)的選擇是根據(jù)中心論點而定,但并不是圍繞論點簡單地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邏輯將論據(jù)合理安排,這種有邏輯地安排論據(jù)的過程是“論證”。論證要選擇合理的論證方法,使文章論據(jù)安排邏輯化,條理清晰化,才能準確地表達出中心論點以達到勸誡他人的寫作目的。
議論文的語言要求精練準確。劉勰說:“覽文雖巧,而檢跡知妄?!?③ 文辭雖然巧妙,但是細究會發(fā)現(xiàn)說理虛妄,完全錯誤。議論文的語言應摒棄華麗文辭,去掉浮華。揚子云云:“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④ 修飾之語用得過多反而會造成文章的失真,議論文是為了闡發(fā)事理的說理文章,要求簡明扼要。
綜上所述,根據(jù)古代議論文的文體特征,議論文的性質可總結為:以邏輯清晰的論證過程,用準確精練的語言表述多個合理論據(jù)以表現(xiàn)中心論點的具有謀議功能的文章。
二、古代議論文的文章結構
古代議論散文要達到勸誡世人的寫作目的,既要用周密的語言將所要闡發(fā)的道理進行準確的論說。以有限的文字將道理表達清楚,文章論題的確立、論據(jù)的選擇以及邏輯化的論證過程構成了議論文的整體文章結構。分析古代議論散文,其文章結構可以總結為兩種寫作范式:立論——論證——結論;或者,駁論——批駁論證——結論。兩種文章結構都離不開論點、論據(jù)、論證這三種文章要素,結合古代文章學知識分析古代議論散文文本,看議論文謀篇布局。
(一)議論文題目的確立
明代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序說》中:“其題或曰某論,或曰論某,則各隨作者命之,無異義也?!?⑤由此可知,議論文題目的確立最簡單準確的方式是根據(jù)所論述的主題,闡發(fā)的事物來命名,如《六國論》《過秦論》等。但議論文的題目千變萬化,并不是非要以“論”為題才能將它歸屬為議論文。古代議論文包含多種文體,以論某或某論為題的只是其中一種文體命名方式。
根據(jù)議論文的文體分類,用文體特征加上所要論述的事物或闡發(fā)的道理用作議論文的題目,在多篇議論散文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諸葛亮的《誡子書》,韓愈的《師說》,歐陽修的《五代伶官傳序》等文章,這些古代議論散文從題目上反映出了文章所要論說的道理和闡發(fā)的事物。
因此,從古代議論散文的命名方式可以得出,議論文題目的確立并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從文章內容看,文章題目要盡量展現(xiàn)所要論述的事物或道理。比如荀子的《勸學》,文章通過多個論據(jù)設喻說理,正反對比論證,論證了“學不可以已”,勸勉人們努力學習?!都鎼邸肥悄訛閷で蠼鉀Q社會凌亂的根源——兼相愛而展開論述。題目的確立是文章寫作的開始,議論文的題目與其中心論點息息相關。因此,議論文題目的確立不宜花哨,而應貼合中心論點,直觀準確地反映出所要論述的對象或者闡發(fā)的道理。
(二)議論文論點的確立
曾國藩曾提出:“寫文章之前首先要確立主旨,有了中心思想,文章內容也就有了主心骨,而不至于無所專注,無所歸宿?!?⑥題目的確立是議論文寫作的開始,而論點是議論文的中心思想。如何破題,進行寫作是議論文的主體部分。文章論述材料的選擇以及章句安排都是圍繞論點展開的。論點在文章中的位置影響著文章的整體篇章結構,其在文章中的位置主要有兩種,一是文章的開頭部分,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二是文章的結尾部分提出中心論點。
1.文章開篇立論
開篇立論是中心論點最直接的表現(xiàn)方式,這不僅表現(xiàn)在中心論點上,還有分論點的寫作。分論點由中心論點引申而來,使整篇文章論述更加合理,中心論點更加明確。為了中心論點的論證過程更加嚴密,文章往往會在開篇或者每一段的開頭提出論點進行論證。比如蘇洵的《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遍_篇提出中心論點,以“賂”字統(tǒng)領全篇,為了使中心論點更加突出,隨即承接上文提出了分論點,“弊在賂秦”的兩層含義,“賂秦而力虧”與“不賂者以賂者喪”?;蛘呤擒髯拥摹秳駥W》也具有這樣的特點,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后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分別論證了中心論點,告誡世人,學習不可以停止。論點出現(xiàn)在文章的開頭處,使得后面論據(jù)的安排和論證的過程呈現(xiàn)出總分結構。
2.文章結尾立論
開篇立論是展現(xiàn)中心論點最直接明了的方式,但是也有一部分議論文例外。文章前面鋪陳事實或論證分論點,最后再揭示文章中心論點。如賈誼的《過秦論·上篇》前面敘述了秦王朝從興到強盛最后再到滅亡的全過程史實,文章結尾處才提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文章前面部分列舉事實,最后才揭示中心論點,在古代議論散文中大多出現(xiàn)在臣下向君主的建議之中。如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文章從當前形勢出發(fā),勸諫君主劉禪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最后告誡后主與朝臣明確自己的職責等。通過前面所列舉的事實或分論點,文章結尾處揭示中心論點,文章呈現(xiàn)出分總結構。
(三)議論文論據(jù)的安排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曰:“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 ⑦論文寫得全面而通達,組織嚴密有力,用詞要與論文中心緊密相關。中心論點是文章的文眼,要突出文眼就需要嚴密的論證,根據(jù)論點選擇合適的論據(jù)進行說理。分析古代議論散文得出,議論文的論據(jù)分為兩種——道理論據(jù)和事實論據(jù)。每一篇議論文并非簡單地選擇單個類型的論據(jù),而是兩種類型多個論據(jù)合理安排對論點進行支撐。
劉勰說:“敵變者,反義而取通。” ⑧喜歡以言辭辯解的人是會不顧事理地自圓其說。在根據(jù)論點選擇既定事實作為論據(jù)時,要尊重事實本身,不可強詞奪理,隨意編造。在議論文中無論選擇哪種類型論據(jù),都要保證論據(jù)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因此,通常會選擇大眾熟知的歷史事件或道理作為支撐論據(jù)。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為了保證它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并非要求原封不動地陳述事實或照搬道理,而是根據(jù)事實進行總結提煉,合理借鑒前人總結的經驗。
如李斯的《諫逐客書》圍繞“逐客為過”的中心論點,選取合理的事實論據(jù)來支撐其論點。在提出論點之后列舉出了秦國四位君王任用客卿并取得相應成就的事實——秦穆公用五子、秦孝公用商鞅、秦惠王用張儀、秦昭王用范雎。隨后從以前的君王任用異國之人的史實,轉向現(xiàn)在秦始皇取異國之物、異國之樂,卻逐異國之人的情況進行對比,由物及山河再及人,論據(jù)環(huán)環(huán)相扣。李斯從公認史實出發(fā),由古及今地擺出一系列事實論據(jù),從事實中提煉觀點,向秦始皇論述了逐客危及秦國安危的道理。
(四)議論文的論證過程
論點與論據(jù)確立之后,需要一個嚴密的論證過程,使其成為一篇邏輯緊密的文章。議論文是論述說理的文章,道理的闡發(fā)應有理有據(jù),論證的過程即是推理的過程。以論點在文中出現(xiàn)的位置以及論據(jù)的安排情況,其論證過程可分為演繹和歸納。
1.演繹的論證過程
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fā),通過推導,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演繹推理過程分為三段:一般已知原理——所研究的特殊情況——從一般原理對特殊原理作結。簡言之,演繹推理即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這在議論文中就體現(xiàn)為,先提出中心論點列舉眾所周知的事實與道理,接著從前人的情況聯(lián)系到現(xiàn)今的特殊情況,最后對現(xiàn)今特殊情況作結。
如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的論證過程,文章開篇提出國家盛衰是由于“人事”的中心論點。這是從史實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即已知的一般原理。從正反兩面,列舉了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的意氣驕盛和失天下的衰頹。從史實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隨后由后唐的歷史教訓,轉而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即從已定的一般事實中,推導出現(xiàn)今北宋統(tǒng)治者的特殊情況,最后作結:“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古代勸諫君主和警醒世人的議論文章,大多采用的是演繹的論證過程,以歷史經驗教訓說理,使文章真實可信。
2.歸納的論證過程
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正好相反,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而歸納則是從個別知識推導到一般性結論。將其對應到議論文的論證過程中就是先列舉出大量相關論據(jù),隨后從論據(jù)中總結出論點,即文章結尾部分提出論點以達到說理目的。以歸納的方式論證中心論點,文章大量篇幅都集中在前文的史實敘述之中,由前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據(jù),步步推進最后結論的產生。比如《過秦論·上篇》,全文大量篇幅著重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從秦孝公統(tǒng)一天下的野心到秦始皇真正統(tǒng)一天下而最后義軍突起秦朝覆滅的全過程。其中將秦國本身先盛后衰對比;秦與九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九國的對比。由這些個別事例,推導出秦朝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睆那爻d亡這一單個事例,層層深入,最后歸納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由此推導出有益于歷代君王維護統(tǒng)治的做法——施行仁政。賈誼歸納出這個道理,不僅能借此來勸諫漢文帝對百姓施行仁政,更是警醒了后世王朝。這一論證過程即是從個別事例推導到一般道理的歸納論證。
三、古今議論文的聯(lián)系
劉勰《文心雕龍·通變》中說:“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shù)無方,何以明其然耶?……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通變無方,數(shù)必酌于心聲?!?⑨文體的體制規(guī)格必須取法前人的模式,而文辭風格的變化則無固定程式,因此通變的方法,一定要考慮當代的新作,但寫作風格與過去有所差別。古今議論文的聯(lián)系正如劉勰提出的,議論文的文章結構并未發(fā)生太大變化,但基于時代因素,文章的寫作風格和對議論文性質的理解有一定的差異,古今議論文之間既有區(qū)別之處,也有相同之處。
(一)古今議論文的區(qū)別之處
現(xiàn)代議論文沒有了古代議論文繁雜的分類,古代議論文包含多種文體,而現(xiàn)代是將具有議論性質的,含有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的文章統(tǒng)稱為議論文。由于沒有了詳細的文體分類以及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議論文的寫作風格也發(fā)生了變化。古代議論散文大多是臣下為勸諫君主之作,具有一定的謀議功能,而現(xiàn)代議論文主要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沒有較強的謀議與諷諫風格?,F(xiàn)代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更傾向于解決問題,為當前的困境提出解決方法。如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議論演講稿,首先指出問題所在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接著分析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指出現(xiàn)狀,中國學生依舊輕視實驗精神,最后得出解決方法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二)古今議論文的相同之處
現(xiàn)代議論文的文章結構幾乎沿用了古代議論文的文章結構,即立論——論證——結論;或駁論——批駁論證——結論。文章整體結構以及論證過程與古代議論散文幾乎一致。比如梁啟超《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文章開篇就提出了“敬業(yè)與樂業(yè)”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然后用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論述敬業(yè)與樂業(yè)這兩個分論點,指出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最后總結前文,勉勵人們敬業(yè)與樂業(yè)。整個文章結構和論證過程與古代議論散文別無二致。
現(xiàn)代議論文受古代議論文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文章結構上,還有文章用語,議論文要求語言準確,用詞精練。無論古今這都是議論文的一個重要標志。除此之外,議論文寫作題材的選擇也具有相似性,古代議論散文大多是勸諫君主的文章,即屬于談論時事政治的文章,這與現(xiàn)代關注實時熱點提出建議的議論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以此來批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言論,鼓舞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劉勰說:“是以規(guī)略文統(tǒng),宜宏大體?!?⑩謀劃文章從體制入手,古代議論文的文章架構對現(xiàn)代議論文影響深遠,二者雖有時代差異,但文章關鍵要素幾乎一致。
四、結語
綜上,以古代文章學的相關知識解構議論文,追根溯源從古代議論散文出發(fā)把握議論文的特有性質及文章要素。古今議論文,二者隨著時代變化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古代議論文的文章要素對現(xiàn)代議論文影響深遠。
注釋:
①④吳訥:《文章辯體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42頁,第20頁。
②③⑦⑧⑨⑩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483頁,第326頁,第326頁,第326頁,第519頁,第521頁。
⑤徐師曾:《文體明辯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31頁。
⑥曾國藩:《曾文正公雜著》,臺北廣文書局1958年版,第47頁。
參考文獻:
[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徐師曾.文體明辯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62.
[3]吳訥.文章辯體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62.
[4]曾國藩.曾文正公雜著[M].臺北:臺北廣文書局,1958.
作者簡介:
王麗娟,女,漢族,四川廣安人,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