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信息的通暢和交通的便利,世界各地間的交流和融合更為頻繁。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西方商務禮儀差異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在禮儀行為的外在表現(xiàn)之下,內在核心是文化差異。本文從文化角度分析禮儀差異,并對國際交流中的商務禮儀抒發(fā)己見。
關鍵詞:文化;交際;商務禮儀;文化差異
一、商務禮儀的文化意義
所謂商務禮儀,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商務交流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其作用在于讓商務交流更加規(guī)范化、標準化、專業(yè)化,是國際交流的行為標尺。隨著全球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商貿活動頻率隨之增長,禮儀也貫徹到整個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商務活動的成敗。
商務禮儀是一種交流程序,有其漫長的形成歷史。成熟的商務禮儀程序誕生于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發(fā)展于人們對公序良俗的認知調整,成熟于被社會所接受并遵守。每一種商務禮儀從誕生到成熟,都豐富了商貿活動的規(guī)則,為經濟發(fā)展增添了助力。
商務禮儀是文化的投影,我國商務禮儀的發(fā)展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體現(xiàn)出禮儀之邦的大國風范。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務禮儀程序。[1]但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商務禮儀程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國際開放交流的大環(huán)境下,若要達到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效果,就要注意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了解背后的文化差異,尊重不同的商務對象,從不同的文化角度相互理解,以達到良好的商務交流效果。
二、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
無論民族與國際,每個個體都是帶著個人主觀態(tài)度在看待世界的,而禮儀正是這種態(tài)度的體現(xiàn)。人類是社會性種族,人與人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尊重對方的禮儀,以此傳遞一個平等友好的態(tài)度,這不僅是個體交往間所需要注意的,也是國際交往間需要重視的關鍵。集體也好,個體也罷,懂禮儀、善用禮儀都是溝通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西方禮儀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飲食宴會方面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導致雙方在飲食宴會上的商務禮儀習慣差別很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座位的差異。我國的宴會座位禮儀習慣是以門為定位,通常面向門的位置是主人位置,主位的右手位置為第一主賓,左手位置為第二主賓。通常主位正對面的位置為副陪,其左右位置分別為第三主賓和第四主賓,其他賓客依次就座;而西方的商務禮儀座位并不依據(jù)方位而定,而是通常在主人確定座位之后,距離主人越近的位置身份越尊貴;二是使用餐具的差異。眾所周知,西方習慣使用刀叉,通常情況下,不同的菜品所需的刀叉也有所不同;而我國的餐具是筷子;三是菜系上的差異。我國的菜系主要分為川、魯、粵、淮、揚五大菜系,在此基礎上演化出了其他菜系。由于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有的民族還有特殊的飲食習慣,不同宗教信仰的飲食習慣也需要注意。
(二)表達方式方面
在溝通交流方面,中西方差異同樣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表達方式上。我國在語言表達上講究委婉含蓄,習慣用婉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己方的觀點,必要時還會用贈送禮品和請客吃飯等方式加以輔助,從而達到表達的目的。這種表達方式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表達的準確性有所影響,但同時也增加了對方接受己方觀點的概率。西方語言表達習慣于直截了當,通常會直奔主題,清晰明確地表達觀點,這種表達方式直接有效,但在我國的商務禮儀中并不容易被接受,容易讓對方產生一種疏遠和被冒犯的感覺。
(三)待人接物方面
在待人接物方面,我國的禮儀習慣是熱情親近,旨在拉近彼此的距離,表現(xiàn)出好客的一面,讓對方感到一種無隔閡的友好態(tài)度;而西方的禮儀比較注重個體之間保持距離,給雙方留出自我空間,讓對方和己方都能在空間內感到自在和不被冒犯。例如,握手的時候,西方人初次見面,習慣于握完之后馬上松開,彼此之間保持距離以便不侵犯到對方的自我空間;[2]而我國在初見握手時習慣握住手上下晃動,有時候還會借握手的機會親密交談,以便拉近彼此的距離;再比如宴會飲酒時,中國人習慣為對方夾菜倒酒,以體現(xiàn)為賓客著想和主人熱情好客的一面;而西方人習慣遵從對方的自我意志,對飲食飲酒并不加以過多的勸說和照顧,讓彼此有一個輕松的用餐氛圍。
三、商務禮儀差異下的文化因素
人類的行為是自身文化的投影,商務禮儀作為人類社交行為的一種,其反映出的本質也是文化的底色。商務禮儀的形式與程序在不斷變化,但文化底色卻是不變的。若要真正靈活掌握商務禮儀,就要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本。
(一)西方文化的發(fā)展與特點
根據(jù)基因科學研究成果,現(xiàn)代智人的起源共同來自非洲基因,但之后文化的發(fā)展卻不盡相同?,F(xiàn)代西方文化的源頭受三大文明影響最為突出,分別是古希臘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和古羅馬文明。
古希臘地貌多山、土壤貧瘠,靠種植作物不足以自給自足。因此,人們的生活以經商貿易為主要手段,以商業(yè)文明為主。商業(yè)文明需要跋山涉水長途奔波完成貿易,導致活動范圍比較大。加之古代交通不便,商人常年出行在外,聚少離多,因此弱化了家庭觀念和集體意識,強化了個人觀念和個體意識。也是因為商貿交易頻繁的原因,導致交易不能用道德和情感加以約束,所以契約精神由此產生。
在思想認識方面,以古希臘“三圣” 為代表的哲學思想對西方文化影響深遠。在哲學思想誕生之前,人類的基本追求只有兩個:一個是活下去;另一個是好好活下去。對于古希臘人而言,由于個體的活動范圍較大,人與自然的接觸相對較多,生存的最大危機也來自自然。因此,古希臘哲學思想誕生于人與自然之中,追求的是真理,是自然的本質規(guī)律,是客觀自然世界的智慧所在。正因為這種自然哲學的影響,激發(fā)了西方人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這也是現(xiàn)代西方人致力于研究很多“無用之學”,而中國人卻對此無法理解的原因所在。
古希伯來雖然地域不大,但承載著大量的知識文獻,是科學文明的發(fā)源地。西方文化受古希伯來影響最大的是科學唯物主義理念。用嚴謹?shù)木€性邏輯思維加上實驗的佐證來發(fā)現(xiàn)存在于自然世界的科學規(guī)律,這就是古希伯來文明對西方文化做出的貢獻,為西方文化注入了唯物與理性元素。
古羅馬文明對現(xiàn)代西方的法制理念影響重大,西方法律體系中的評審團制度由來已久,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西方文化的個體平等性思維,致力于保護個體權益。
(二)我國文化的發(fā)展與特點
我國文化起源于華夏文化,發(fā)源地在黃河流域,那里地貌狹長而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作物,因此華夏人的主要生存方式是以種植為主的農業(yè)文明。由于生產方式的影響,作物一年四季都需人照看,因此華夏人的活動范圍很小,多數(shù)人的活動范圍基本就在部落周圍,這就導致了人與自然的接觸很少,與他人的接觸很多。正因如此,人的家庭和集體觀念得到強化,反而淡化了個體觀念。由于與外部自然的接觸較少,華夏人的生存危機主要來自同類,也就是同一部落的其他人。這就導致華夏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與人的關系相處之上,而不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上。部落領袖為了管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發(fā)展出統(tǒng)治管理制度,在強化了階級的同時又進一步強化了集體利益意識。
周朝君王提出了“禮樂治國” 的政策方針,將人與人的行為用“禮” 加以規(guī)范,形成了系統(tǒng)的禮儀制度;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流派的哲學思想迸發(fā)而出,但大多都是以人與人的關系為思想基礎,仍然體現(xiàn)著農業(yè)文明的底色。唯一與西方“人與自然” 理念較為相似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但隨著秦國的統(tǒng)一,法家思想盛行,漢朝又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政略方針,使道家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自此之后中西方文化漸行漸遠。
我國文化傳承至今,受儒、釋、道影響最大,其中要數(shù)儒家思想的影響最為深遠。而儒家文化是典型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文化,追求的是道理。道理是基于人而產生的,“禮” 同樣要受到道理的約束,這就是我國禮儀之邦的由來。
(三)中西文化差異在禮儀上的體現(xiàn)
我國文化中集體優(yōu)先于個體,在集體利益中謀求個體利益;西方文化中個體優(yōu)先于集體,在個體利益中實現(xiàn)集體利益。因此在商務禮儀上,西方人要保持一定距離,留出個體的自我空間;而中國人要拉近彼此距離,將個體融合成集體。
我國文化思想追求的是道理,是人與人的主觀體驗,注重人的情緒感受,是感性的網狀思維模式;西方文化思想追求的是真理,是人與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注重事物的實際效能,是理性的線性思維模式。這是商務禮儀中語言溝通差異的原因,直接有效是西方文化的特點,注重溝通的本質目的;婉轉表達是我國文化的特點,注重溝通的過程體驗。
我國文化是人與人的文化,人在人的眼里是有差別的,因此更注重階級劃分,講究親疏遠近、長幼尊卑、上下有序;西方文化是人與自然的文化,人在自然面前是無差別的,因此更注重個體的平等,講究民主公平、人權至上。在商務禮儀中體現(xiàn)在宴會的座次的不同排位和宴請招待的不同方式上。
四、商務場合應注意的禮儀問題
中西方文化都各有特點、各有優(yōu)劣,并無高低之分。了解文化可以讓我們更好把握商務禮儀的內涵,從而將禮儀更好應用到商務活動中去,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與對方建立友好關系?;谥形鞣轿幕牟煌攸c,在商務活動中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一)注意交流尺度
西方文化禮儀中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交流尺度。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談話內容的尺度。交談時不要詢問對方的個人信息和生活隱私,如年齡、工作、家庭情況等都是談話中的大忌,要尊重對方的隱私權;二是交流過程中要適當保持距離,不要過度親近以免讓對方產生被冒犯的感覺,要給對方留出一定的自我空間;三是不要過度熱情,以免讓對方產生防御心理,要給對方留出選擇空間并尊重其決定。
(二)尊重宗教和民族習俗
在商務活動的準備階段,在慣例禮儀的基礎之上還要充分了解對方的宗教和民族文化習俗,不尊重對方文化習俗是最大的冒犯。如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忌諱談論與豬有關的話題;又如佛教徒不沾葷腥,因此要準備素食等,尊重對方的信仰和民族文化習俗是商務禮儀中的關鍵。
(三)具備契約精神
在商務禮儀中要有契約精神,這在當下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中是必須遵守的原則。契約精神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如要遵守約定的會面時間、承諾的事情要說到做到等。契約精神是商務活動的根本,切忌說話反復、出爾反爾的情況發(fā)生,以影響己方在對方心中的形象。
(四)女士優(yōu)先原則
女士優(yōu)先原則是商務禮儀中的加分項,上下車時為女士開車門,上下電梯時讓女士先行,宴會時請女士先入座等,這些在西方文化中都是風度的體現(xiàn),在商務活動中注意這些禮儀上的細節(jié)會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
(五)先思后行原則
我國文化講究“謀定而后動”,商務活動中即使準備得再充分、考慮得再周全,也難免會有預料之外的情況發(fā)生。在面對突發(fā)狀況時也不能忽視商務禮儀的存在,要根據(jù)禮儀的文化原則冷靜思考解決辦法。如果確實遇到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那就靜觀事態(tài)發(fā)展,不要先行先為,以免因為錯誤的妄動而產生不良影響。
(六)保持體態(tài)端莊
在商務場合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這是對自我的要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行為舉止要得體,體態(tài)要端莊,去掉不必要的小動作。我國文化中有“相由心生” 的說法,“相” 指的就是人的外在表現(xiàn),要時刻保持端莊的體態(tài),在適宜的場合做適宜的事情。
(七)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在商務場合交流中,過度的自我夸大會讓對方心生反感,過度的自我謙卑會讓人心生鄙夷。因此,要契合西方的文化禮儀,用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傳遞平等的理念,以簡潔準確的表達方式達成雙方的共識。[3]
五、總結
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的今天,國際間的交流已然變得愈發(fā)頻繁,商務禮儀是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xiàn)了開放的態(tài)度,還蘊含著文化的交流。禮儀屬于文化,文化包含禮儀,由文化的差異導致的商務禮儀的差異,要依靠文化交流與尊重理解來化解。本文從中西商務禮儀差異入手,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發(fā)展和特點,解構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原因,并以此為依托,深入淺出地提出了商務活動中需要把握的禮儀原則,期望能為我國國際商貿交流與發(fā)展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 韓慧如.跨文化交際下中西商務禮儀比較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Z1):249-250.
[2] 楊瑩.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文化差異在商務禮儀中的體現(xiàn)[D].長沙:中南大學,2009.
[3] 李少偉.從文化層面探究中西商務禮儀的差異[J].商場現(xiàn)代化,2007(17):202-203.
作者簡介: 張冰霄,女,漢族,浙江溫嶺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講師,研究方向: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