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石 王治民 張吉 王志強
摘要 針對傳統(tǒng)A2/O工藝對污水同時脫氮除磷效果不佳的問題,以低C/N實際生活污水為研究對象,提出一種“旁路補碳”生物脫氮除磷新工藝。通過試驗研究,考察了在穩(wěn)態(tài)條件下缺氧池A2與厭氧池A3的不同水量分配比例(分流比)對系統(tǒng)中有機物、氮、磷的去除影響以及對內碳源PHA轉化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平均進水C/N比為6.4時,分流比7∶3為最佳運行條件,此時 “旁路補碳”新工藝出水中COD、NH4+-N、TN、TP的平均質量濃度分別為31.15 mg/L、4.17 mg/L、13.69 mg/L、0.35 mg/L,平均去除率分別為92.16%、91.19%、78.07%、92.08%;與A2/O工藝相比好氧池內可利用的PHA含量提高了12.11%,TP的去除率由87.91%提高至92.08%。
關 鍵 詞 旁路補碳;分流比;低碳氮比;脫氮除磷;內碳源轉化
中圖分類號 X703.1? ? ?文獻標志碼 A
Study on 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bypass carbon supplement" process
TANG Baishi1,WANG Zhimin2,ZHANG Ji2,WANG Zhiqiang1
(1.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2. Tianji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oor effect of traditional A2/O process on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ewage, taking low-C/N real domestic sew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new “bypass carbon supplement”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is proposed. Through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water distribution ratios (split ratio) of anoxic tank A2 and anaerobic tank A3 on the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ystem and the effect on the conversion of internal carbon PHA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are as fallow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 average influent C/N ratio of 6.4, the split ratio of 7∶3 is the best operating condition. At this time,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COD, NH4+-N, TN, and TP in the effluent of the new "bypass carbon supplement" process are 31.15 mg/L, 4.17 mg/L, 13.69 mg/L, 0.35 mg/L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is 92.16%, 91.19%, 78.07%, 92.0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A2/O process, the available PHA content in the aerobic tank has increased by 12.11%, the TP removal rate has been increased from 87.91% to 92.08%.
Key words bypass carbon supplement; split ratio; low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ternal carbon source transformation
0 引言
傳統(tǒng)A2/O工藝以其運行方便、結構簡單、運行費用低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廠中[1-2] ,但由于工藝本身存在聚磷菌(PAOs)與反硝化菌碳源競爭問題使得其同時脫氮除磷效果較差[3-4]。此外,實際生活污水的水質特點普遍表現(xiàn)為COD/[ρ](TN)低于8,屬于低C/N比污水[5],污水中碳源的缺乏進一步限制了傳統(tǒng)A2/O工藝的處理效果。總的來說,碳源不足與碳源競爭問題是導致傳統(tǒng)A2/O工藝同時脫氮除磷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針對上述問題,馬春華[6]最早提出“并聯(lián)式”A2/O工藝緩解了在處理低C/N比污水時系統(tǒng)中的碳源競爭問題,但碳源不足這一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因此氮、磷的去除效果仍不理想,其TN的去除率均低于50%,TP的去除率均低于70%。除此之外,學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一類反硝化聚磷菌(DPAOs)[7-8],在缺氧條件下當有機外碳源不足以進行反硝化作用時,該類細菌能夠取代反硝化菌的優(yōu)勢地位,通過分解利用內碳源聚羥基脂肪酸酯(PHA)釋放能量,以硝態(tài)氮為電子受體進行吸磷[9],實現(xiàn)同時脫氮除磷,具有“一碳兩用”的優(yōu)點,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碳源不足與碳源競爭問題 [10]。反硝化除磷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為低C/N比污水同時脫氮除磷提供了新方向,是現(xiàn)下污水脫氮除磷的研究熱點之一[11-12]。
基于反硝化除磷理論以及現(xiàn)下生物脫氮除磷系統(tǒng)中存在的碳源不足與碳源競爭問題,本文在“并聯(lián)”這一思路上提出一種“旁路補碳”生物脫氮除磷新工藝,并通過試驗研究考察了不同分流比對“旁路補碳”生物脫氮除磷新工藝中有機物的去除、脫氮除磷性能的影響以及內碳源PHA的轉化影響,以期為處理低C/N比污水提供參考。
1 “旁路補碳”工藝原理介紹
“旁路補碳”工藝是基于反硝化除磷理論對傳統(tǒng)A2/O工藝進行改良,“旁路補碳”工藝在原傳統(tǒng)A2/O工藝中的缺氧池處增設一個厭氧池與之并聯(lián),使厭氧池A1的出水按一定比例分配至缺氧池A2與厭氧池A3,“旁路補碳”工藝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在“旁路補碳”工藝中,缺氧池A2的分流水量的減少能夠使缺氧池內可利用的有機外碳源量減少,達到強化反硝化除磷現(xiàn)象的目的,以此緩解碳源不足與碳源競爭問題;同時厭氧池A3的分流水量的增加一方面可以繼續(xù)儲存分流水量中的PHA,另一方面通過延長厭氧時間能夠使PAOs繼續(xù)釋磷儲能[13],為好氧吸磷額外補充內碳源PHA,進一步緩解碳源不足與碳源競爭問題。最后缺氧池A2與厭氧池A3出水匯合流入好氧池O中,進一步強化了厭氧-好氧交替環(huán)境,使PAOs的釋磷驅動力得到了充分利用[14]。
“旁路補碳”工藝中主要通過調控厭氧池A1出水分別流入缺氧池A2與厭氧池A3的水量來協(xié)調碳源的分配。因此,本文通過試驗研究主要考察了分流比這一影響因素。分流比的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S]為分流比;[Q1]為厭氧池A1進水流量,L/h;[Q2]缺氧池A2進水流量,L/h;[Q3]為厭氧池A3進水流量,L/h;[α]為缺氧池A2的水量分流比例。
2 試驗裝置與材料
2.1 試驗裝置
“旁路補碳”工藝裝置圖如圖2所示。反應器由有機玻璃制成,工藝單元按順序依次為厭氧池A1、缺氧池A2、厭氧池A3、好氧池O以及二沉池,其中厭氧池A1上部分為圓柱形,內徑為0.15 m,下部分為圓錐形,傾角為45°,有效容積為10 L;缺氧池A2為長方體,尺寸為長(L) × 寬(B) × 高(H) = 0.2 m × 0.3 m × 0.5 m,有效容積為15 L;厭氧池A3為長方體,尺寸為L × B × H=0.15 m × 0.15 m × ×0.45 m,有效容積為5 L;好氧池O為長方體,尺寸為L × B × H=0.25 m × 0.4 m × 0.6 m,有效容積為30 L;沉淀池為豎流式,上部為圓柱形,內徑為0.25 m,下部為圓錐形污泥斗,傾角為60°,有效容積為15 L。厭氧池與缺氧池內均設有攪拌器進行攪拌,好氧池O通過底部的曝氣頭供氧。
2.2 試驗用水與接種污泥
試驗用水取自滄州市某污水處理廠初沉池出水,接種污泥為該廠二沉池的回流污泥。試驗進水水質如表1所示。
2.3 試驗主要儀器與主要試劑
試驗所用到的的主要儀器與主要試劑如表2所示。
2.4 分析方法
2.4.1 常規(guī)水質指標監(jiān)測分析方法
污水中CODCr、TN、NH4+-N、TP等常規(guī)水質指標參照《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4版)[15]中所示的國標方法進行監(jiān)測分析,詳見表3。
2.4.2 非常規(guī)指標檢測分析方法
PHA是基于聚-[β]-羥基丁酸酯(PHB)和聚-[β]-羥基戊酸脂(PHV)的總和來確定的,PHB與PHV采用氣相色譜法[16]進行測定。
2.4.3 各反應段污染物分段去除率計算方法
在穩(wěn)態(tài)條件下各反應池出水質量濃度近似等于反應池內部的污染物質量濃度,本文中通過計算各污染物的分段去除率對各反應段進行分析。厭氧段污染物(COD或TN)的去除率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缺氧段污染物(COD或TN)的去除率計算公式如式(3)所示,好氧段污染物(COD或TN)的去除率計算公式如式(4)所示:
式中:[RCONT,An]為厭氧段污染物(COD或TN)的去除率;[RCONT,A]為缺氧段污染物(COD或TN)的去除率;[RCONT,O]為好氧段污染物(COD或TN)的去除率;[CONTin]為進水污染物質量濃度;[CONTA1]為厭氧池A1的出水污染物質量濃度;[CONTA2]為厭氧池A2的出水污染物質量濃度;[CONTA3]為厭氧池A3的出水污染物質量濃度;[CONTO]為好氧池O的出水污染物質量濃度。
各反應段TP的去除率計算公式如式(5)所示:
式中:[RTP,A]為缺氧段TP的去除率;[RTP,O]為好氧段TP的去除率;[TPA1]為厭氧池A1的出水TP質量濃度;[TPA2]為缺氧池A2的出水TP質量濃度;[TPA3]為厭氧池A3的出水TP質量濃度;[TPO]為好氧池O的出水TP質量濃度。
2.5 試驗條件與運行工況
試驗過程中進水流量恒定為5 L/h,反應區(qū)水力停留時間HRT為12 h,溫度控制在20~25 ℃,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2~3 mg/L,缺氧池溶解氧控制在0.3~0.5 mg/L,2個厭氧池溶解氧均低于0.3 mg/L,污泥回流比為70%,混合液回流比始終控制在200%,污泥齡控制在10 d左右。在以上穩(wěn)態(tài)條件下,通過調整缺氧池A2與厭氧池A3的水量分流比例,以不同的分流比對系統(tǒng)進行研究,分別在各反應池出水口附近取樣,測定進水、厭氧池A1末端、缺氧池A2末端、厭氧池A3末端、好氧池O末端以及出水共計6個點位的污染物濃度,以及各反應池內的PHA含量。不同分流比運行工況分為5個,具體如表4試驗條件與運行工況所示。
3 結果與討論
3.1 分流比對CODCr去除效果的影響
在其他運行參數(shù)均處于上述穩(wěn)態(tài)條件時,進行為期50 d的連續(xù)試驗考察了不同分流比對系統(tǒng)中CODCr去除效果的影響,不同分流比對CODCr去除效果的影響如圖3所示,不同工況下各反應段CODCr濃度如圖4所示。
由圖3可知:雖然進水CODCr值在341.5~450.8 mg/L范圍內波動且波動幅度較大,但在不同工況下系統(tǒng)對CODCr的去除效果均較為穩(wěn)定。不同工況下對應的出水CODCr值分別為39.39 mg/L、34.97 mg/L、31.15 mg/L、35.74 mg/L、40.68 mg/L,去除率分別為89.97%、91.33%、92.16%、91.06%、89.53%,不同工況下出水CODCr均達到了《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中的一級A類標準。
由圖4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不同工況下,厭氧單元(A1+A3)中CODCr的去除率分別為65.96%、68.74%、71.24%、72.42%、73.55%,其中CODCr主要在厭氧池A1中被去除,分析其原因為在厭氧條件下大量CODCr被PAOs轉化為PHA儲存于胞內而大量去除,同時由污泥回流帶來的硝態(tài)氮所引發(fā)的反硝化作用也使得COD被部分消耗;厭氧池A3對CODCr的去除率由0%不斷提高至7.16%,由此可見通過延長厭氧時間可以提高系統(tǒng)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但通過延長厭氧對CODCr去除率的提升在工況4時基本趨于穩(wěn)定,繼續(xù)調整至工況5去除率無明顯提升,說明通過延長厭氧時間對CODCr去除效果的提升是有限的,這與戴嫻等[1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同工況下缺氧單元(A2)中CODCr的去除率分別為21.87%、16.59%、14.81%、13.51%、12.98%,去除率的不斷降低表明缺氧池A2分流水量減少的同時通過反硝化作用去除的有機物也在不斷減少。不同工況下好氧單元(O)中CODCr的去除率分別為12.17%、14.67%、13.94%、14.07%、13.47%,表明系統(tǒng)中剩余部分CODCr在好氧單元內去除。
3.2 分流比對氮素去除效果的影響
3.2.1 分流比對氨氮去除效果的影響
在其他運行參數(shù)均處于上述穩(wěn)態(tài)條件時,進行為期50 d的連續(xù)試驗考察了不同分流比對系統(tǒng)中NH4+-N去除效果的影響,不同分流比對NH4+-N去除效果的影響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進水NH4+-N質量濃度在37.91~54.22 mg/L間波動,不同工況下NH4+-N平均進水質量濃度分別為46.17 mg/L、48.54 mg/L、47.49 mg/L、47.34 mg/L、46.32 mg/L,系統(tǒng)出水NH4+-N質量濃度較為穩(wěn)定,平均出水質量濃度分別為4.32 mg/L、4.21 mg/L、4.17 mg/L、4.13 mg/L、4.37 mg/L,平均去除率分別為90.61%、91.29%、91.19%、91.27%、90.56%。系統(tǒng)中氨氮去除率穩(wěn)定高于90%,且出水NH4+-N質量濃度達到了《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中的一級A類標準。由此可見不同分流比對NH4+-N的去除影響較小,原因為分流比主要作用于缺氧反硝化脫氮除磷與好氧吸磷間的內碳源分配,好氧單元的硝化作用并未受到直接影響,因此NH4+-N的去除幾乎不受影響。
3.2.2 分流比對TN去除效果的影響
在其他運行參數(shù)均處于上述穩(wěn)態(tài)條件時,進行為期50 d的連續(xù)試驗考察了不同分流比對系統(tǒng)中TN去除效果的影響,不同分流比對TN去除效果的影響如圖6所示,不同工況下各反應段TN濃度如圖7所示。
由圖6可知,系統(tǒng)分流比對TN的去除具有顯著的影響,在由工況1調整至工況5的過程中,TN的去除率不斷降低。不同工況下TN平均出水質量濃度分別為9.55 mg/L、11.51 mg/L、13.69 mg/L、16.62 mg/L、19.51 mg/L,平均去除率分別為84.20%、81.39%、78.07%、73.47%、68.87%。TN的去除率不斷降低的原因為,在工況1未設置分流時,厭氧池A1出水直接進入缺氧池A2,污水中剩余部分CODCr與儲存的PHA完全優(yōu)先用于反硝化脫氮與反硝化同時脫氮除磷,因此TN的去除效果在工況1時最佳。而由工況1調整至工況5過程中,缺氧池A2分流水量的減少,使得反硝化作用與反硝化吸磷作用可用碳源減少,同時厭氧池A3分流水量的增加導致部分TN在厭氧池A3中無法去除,因此TN的去除率不斷降低。
由圖7可知,不同工況下TN在厭氧單元/缺氧單元/好氧單元均有所降低,其中缺氧單元(A2)中TN的降低較為顯著,表明缺氧單元為TN的主要去除場所。在工況1至工況5條件下,厭氧單元(A1+A3)中TN的去除率占TN總去除率的比例分別為13.66%、15.46%、16.33%、17.21%、19.47%,原因可能為污泥回流帶來的部分硝酸鹽所引起的反硝化脫氮。不同工況下缺氧單元(A2)中TN的去除率占TN總去除率的比例分別為77.91%、73.51%、72.42%、70.22%、67.31%,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工況的調整缺氧單元中TN去除率的整體降低幅度較小,其原因可能為缺氧池A2分流量的減少使反硝化除磷作用得到強化彌補了反硝化脫氮量的減少。不同工況下好氧單元中TN的去除率占TN總去除率的比例分別為8.43%、11.04%、11.25%、12.57%、13.22%。總的來說,厭氧池A3分流水量的增加是導致系統(tǒng)TN去除率不斷降低的主要原因。
3.3 分流比對TP去除效果的影響
在其他運行參數(shù)均處于上述穩(wěn)態(tài)條件時,進行為期50 d的連續(xù)試驗考察了不同分流比對系統(tǒng)中TP去除效果的影響,不同分流比對TP去除效果的影響如圖8所示,不同工況下各反應段TP濃度如圖9所示。
由圖8可知:分流比對TP的去除具有顯著的影響,TP的去除率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不同工況下TP的平均出水濃度分別為0.54 mg/L、0.44 mg/L、0.35 mg/L、0.33 mg/L、0.38 mg/L,平均去除率分別為87.91%、90.32%、92.08%、92.73%、91.43%。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當由工況1改變至工況3時,TP的去除率隨厭氧池A3分流量的增加而升高;當由工況3改變至工況4時,TP的去除率基本趨于穩(wěn)定;由工況4改變至工況5時,TP的去除率反而有所降低。其原因為,在工況1條件下厭氧池A1中由于存在回流硝酸鹽抑制了PAOs釋磷儲能,缺氧池內反硝化作用抑制了反硝化除磷作用,最后由于厭氧釋磷儲能不充分導致好氧吸磷量較低,因此TP的去除效果較差。在工況2至工況4條件下,缺氧池內反硝化除磷現(xiàn)象得到強化,反硝化吸磷量有所提高,但隨著分流水量的減少提升幅度有所降低;由于厭氧池A3分流水量不斷增加,原應分流至缺氧池內的PHA被繼續(xù)儲存在厭氧池A3中,并且由于厭氧時間的延長使PAOs釋磷儲能能力有所提升,好氧池內有更多的PHA可供PAOs好氧吸磷使用,同時由于厭氧-好氧交替環(huán)境得到強化,好氧吸磷量也有所提高,TP去除率呈升高的趨勢。在工況5條件下,繼續(xù)延長厭氧對PAOs釋磷能力已無促進作用,且缺氧池A2內反硝化吸磷量繼續(xù)降低,因此TP去除率有所降低。這與徐宇峰等[1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由圖9可看出:不同工況中厭氧池A1的釋磷量分別為29.62 mg/L、32.63 mg/L、33.17 mg/L、33.37 mg/L、33.61 mg/L,厭氧池A1的釋磷量由于厭氧-好氧交替環(huán)境強化而有小幅提升;不同工況中厭氧池A3的釋磷量分別為0 mg/L、4.57 mg/L、6.58 mg/L、7.93 mg/L、6.13 mg/L,厭氧池A3的額外釋磷量在工況4時最高,在工況5時基本無增加,表明繼續(xù)改變至工況5時PAOs活性無明顯提升。
在不同工況中缺氧單元(A2)的TP去除量占TP總去除量的比例分別為39.73%、45.35%、48.56%、48.76%、42.20%,結合圖7可以進一步確定缺氧單元中存在反硝化除磷現(xiàn)象,且隨著工況的調整反硝化除磷作用得到強化,反硝化除磷量在工況4時最高,繼續(xù)調整至工況5時由于缺氧池分流水量中所含的內碳源量減少使得反硝化除磷量有所降低。在不同工況中好氧單元(O)的TP去除量占TP總去除量的比例分別為60.27%、54.65%、51.44%、51.24%、57.80%,可以發(fā)現(xiàn)各工況下PAOs好氧吸磷作用在系統(tǒng)對TP的去除中均處于主導地位。
3.4 分流比對PHA轉化的影響
在其他運行參數(shù)保持不變的穩(wěn)態(tài)條件下,分別測定了工況1至工況5中各反應池內的PHB與PHV含量,考察了不同分流比對各反應池中PHA轉化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10所示。
由圖10可以看出:在不同工況下厭氧池A1內的PHA含量較高,好氧池O內的PHA含量較低,原因是PAOs在厭氧條件儲存PHA,在好氧條件下分解消耗PHA導致的[19]。在由工況1調整至工況5的過程中,缺氧池A2內的PHA含量不斷減少,其原因為分流水量的減少與反硝化除磷作用的消耗所導致的PHA量減少;厭氧池A3內的PHA含量則不斷增加,其一部分原因為分流水量的增加使得PHA量增加,另一部分原因為厭氧時間的延長使PAOs進一步儲存PHA,PHA含量得到補充。在整個過程中PHB變動較為明顯,PHV變動較小,說明整個過程中消耗的內碳源物質主要為PHB,分析原因可能為污水中的碳源類型主要為乙酸[20]。
根據(jù)圖10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厭氧池A1內,工況2至工況5中的PHA含量相較于工況1略有提高,這是由于設置分流后厭氧-好氧的交替環(huán)境使PAOs儲存內碳源PHA的能力得到小幅提升。在缺氧池A2中,當以工況1為基礎值時,由工況1調整至工況5過程中缺氧池內所消耗的PHA含量分別提高了10.83%、15.03%、9.51%、2.13%,在調整至工況3時缺氧消耗的PHA含量提升最大,說明在工況3時反硝化除磷效果最好,同時也進一步證實分流比的調整強化了缺氧池內的反硝化除磷作用。在厭氧池A3中,由工況1調整至工況5的過程中,除去分流水量中原有的PHA,額外補充的PHA量分別為10.9 mg COD/g VSS、14.69 mg COD/g VSS、16.52 mg COD/g VSS、16.83 mg COD/g VSS,額外補碳量約在工況4時基本趨于穩(wěn)定,進一步調整至工況5已無明顯的增長。在好氧池O中,由工況1調整至工況5時,好氧池內可利用的PHA含量分別提高了11.64%、12.11%、17.07%、20.81%,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工況的調整好氧可利用的PHA有明顯增加,這一變化趨勢也驗證了圖9中好氧吸磷量的變化。
綜上所述,分流比的調整強化了缺氧單元內的反硝化除磷作用,并使好氧單元獲得了更多可利用的內碳源PHA,使系統(tǒng)對TP與COD的去除效果有所提升,但考慮到TN的去除效果,本試驗中分流比7∶3的工況為最佳的運行條件。
4 結論
1)“旁路補碳”工藝的最佳分流比為7∶3,此時系統(tǒng)出水CODCr、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92.16%、91.19%、78.07%、92.08%,出水中CODCr、NH4+-N、TN、TP均可穩(wěn)定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
2)分流比對NH4+-N的去除效果影響不大,對CODCr、TN、TP的去除效果均有較為顯著的影響。
3)分流比的調整使缺氧單元內的反硝化除磷作用得到強化,反硝化除磷占比最高為工況4時的48.76%;同時分流比的調整使好氧單元內可用的PHA量也得到了額外補充,補碳量最高為工況5時的16.83 mg COD/g VSS。
4)“旁路補碳”工藝通過設置分流解決了生物脫氮除磷系統(tǒng)中存在的碳源不足與碳源競爭問題,系統(tǒng)同時脫氮除磷能力有所提高,同時也解決了處理低C/N污水時出水磷含量難以低于0.5 mg/L的難題,為傳統(tǒng)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 ? JI B,ZHANG X C,ZHANG S F,et al. Insights into the bacterial species and communities of a full-scale anaerobic/anoxic/oxic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by using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19,128(6):744-750.
[2]? ? RONG Y,LIU X C,WEN L J,et al. Advanced nutrient removal in a continuous A2/O process based on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mmox and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J].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2020,36(36) :101245.
[3]? ? 趙偉華,鄭姝卉,王凱. 污水反硝化除磷技術的機理與工藝研究進展[J]. 水處理技術,2020,46(7):1-5+25.
[4]? ? 張靜,陳洪斌. 低碳源污水的脫氮除磷技術研究進展[J]. 水處理技術,2014,40(1):1-6,15.
[5]? ? 劉明超,赫俊國,辛曉東,等. 改良A2/O對低C/N城市污水的脫氮除磷研究[J] . 水處理技術,2016,42(2):84-87.
[6]? ? 馬春華. 并聯(lián)式A2/O工藝和常規(guī)A2/O工藝脫氮除磷功能的對比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2008.
[7]? ? STEVENS G M,BARNARD J L,RABINOWITZ B. Optimizing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in anoxic zone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39(6):113-118.
[8]? ? KUBA T,VANLOOSDRECHT M,HEIJNEN J.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with minimal COD requirement by integration of denitrifying dephosphat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 a two-sludge system[J]. Water Research,1996,30(7):1702-1710.
[9]? ? HASCOET M C,F(xiàn)LORENTZ M,GRANGER P. Biochemical aspects of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wastewater[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5,17(11-12):23-41.
[10]? 王曉蓮,王淑瑩,馬勇,等. A2O工藝中反硝化除磷及過量曝氣對生物除磷的影響[J]. 化工學報,2005,56(8):1565-1570.
[11]? LI H K,ZHONG Y M,HUANG H,et al. Simultaneou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s) and denitrifying 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DPAOs)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44:140852.
[12]? 王軍一,李偉光. 反硝化除磷工藝研究進展[J]. 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5,30(3):271-276.
[13]? 張玉君,李冬,王歆鑫,等. 間歇梯度曝氣下首段延時厭氧強化好氧顆粒污泥脫氮除磷[J]. 環(huán)境科學,2021,42(7):3405-3412.
[14]? 鄭俊,趙夢軻,張德偉,等. 分點進水改良A2/O工藝的掛膜啟動[J]. 環(huán)境工程,2020,38(9):31-35+42.
[15]?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編委會. 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 4版.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16]? OEHMEN A,KELLER-LEHMANN B,ZENG R J,et al. Optimisation of poly-beta-hydroxyalkanoate analysi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for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5,1070(1-2):131-6.
[17]? 戴嫻,彭永臻,王曉霞,等. 不同厭氧時間對富集聚磷菌的SNDPR系統(tǒng)處理性能的影響[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6,36(1):92-99.
[18]? 徐宇峰,王讓,唐鋒兵,等. 分配比對分段進水A2/O工藝脫氮除磷的影響[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8,52(4):761-768.
[19]? 任中佳,王亞宜,耿軍軍. 活性污泥胞內物質合成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 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1,33(4):74-80.
[20]? 吳昌永,彭永臻,彭軼,等. 碳源類型對A2O系統(tǒng)脫氮除磷的影響[J]. 環(huán)境科學,2009,30(3):7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