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琴 江永強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出自《論語·里仁篇》,是儒家思想傳世之經(jīng)典。當看到“忠恕”二字時,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忠誠”和“寬恕”,即對事業(yè)或他人忠誠,寬恕他人的不足或過錯。然而,這是不全面的。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將“忠恕”注解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亦提到“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謂之恕”。通俗來說,“忠”是做好自己,“恕”是利好他人,“忠”是“恕”的前提,“恕”是“忠”的延伸。而且,“忠恕”二字均含“心”,強調心正意誠是關鍵,虛情假意的行徑絕非“忠恕”。簡要而言,“忠恕之道”倡導人們在和他人社會交往時既要真心實意地做好自己,踐行自己的責任,亦要將心比心地成就他人。后世儒生更是將“忠恕之道”視為入世信條。例如,在《宋史·范仲淹傳》中有云:“吾平生所學,得知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離此也?!?h3>親子關系中的“忠恕”
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乃至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父母教會孩子處世之道的“訓練場”。父母如若能以“忠恕之道”來和孩子相處,既有利于親子和諧相處,亦能教會孩子未來在和他人的社會互動中以“忠恕之道”踐行。那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忠恕之道”如何理解呢?“忠”要求父母做好自己,履行為人父母的職責,為孩子的成長投入足夠且適當?shù)男牧?、精力、財力和物力;“恕”要求父母尊重與平等地看待孩子的成長特點、需要和腳步?!爸宜 笔且惑w的,是真情實意、發(fā)自肺腑的??此贫潭虄蓚€字,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很難踐行,以至于矛盾是親子關系中的“??汀薄?/p>
親子矛盾千差萬別,但常見為“預期>現(xiàn)實→失望”的模式。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還不忘和別人家孩子比;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動作快點,別磨磨唧唧的;又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少看手機多讀書學習,自己因工作也好或娛樂也罷卻時不時捧著手機;等等。上述這些常見的場景,實則都和父母未能踐行“忠恕之道”有關。家長可能會問,難道“希望孩子成才、敦促孩子快點、不許孩子看手機等”不就是“忠”嗎?希望孩子成才,哪個家長不希望;敦促孩子快點,是怕孩子遲到;不許孩子看手機是擔心影響視力和注意力,這些都是父母在履行自己的職責,都是在為孩子著想。是的,的確如此。但“恕”呢?有做到心正意誠嗎?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特有的氣質、資質、想法、情緒、行為模式和發(fā)展規(guī)律。
希望孩子多么優(yōu)秀或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的時候有承認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是不同的嗎?兒童的動作發(fā)展、對時間的觀念以及對自我的調控是無法和成人相比的,父母在催促之時是否有認識到孩子的這些特點,是否有基于這些認識而去寬宥孩子的“磨磨唧唧”?希望孩子好,讓孩子少看手機的同時有約束過自己不看手機嗎?當父母沒有做到心正意誠時,和孩子相處的預期從一開始可能就是自私的;當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真心地給予平等尊重時,父母所謂的“忠”是虛偽的,是丟了“恕”的;現(xiàn)實必然無法滿足預期,以至于矛盾不可避免。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句話除了強調父母要注重言傳身教外,還強調父母和孩子相處時的平等、尊重和將心比心。幾乎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愛一定不是盲目的。那父母該如何踐行“忠恕之道”呢?第一點,明晰自己為人父母的“心”,堅定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發(fā)自肺腑的、是無私的;第二點,真誠地履行自己為人父母的職責,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愛孩子,支持孩子的成長;第三點,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提要求時做到平等,尊重孩子的特點和想法;第四點,“反求諸己”,當孩子未能達到自己的預期或發(fā)生矛盾時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第五點,“吾日三省吾身”,不要奢求突然的改變,慢慢來,和孩子一同成長;第六點,如果覺著自己獨自參悟很困難,可以考慮做一些個人成長體驗,從認識自己和自己與父母的關系開始。
平等、尊重和將心比心本質上都是相互的,是孩子讓父母成為父母,是父母讓孩子成為孩子。對于低齡的孩子,毫無疑問需要父母更多地做好自己;而對于大齡的孩子,父母和孩子都應該努力踐行“忠恕之道”。跳出親子關系,“忠恕之道”對家庭中的夫妻關系、同胞關系同樣適用。根據(jù)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觀點,家庭是由多個子系統(tǒng)(如父子子系統(tǒng)、母子子系統(tǒng)、父母婚姻子系統(tǒng)、父母共育子系統(tǒng)、同胞子系統(tǒng)等)組成,也可籠統(tǒng)地理解為是“親子”“夫婦”和“同胞”的拓展。每一個關系子系統(tǒng)中的個體如若能遵行“忠恕之道”,那整個家庭系統(tǒng)必將是和諧運轉的,“家和萬事興”。誠如《三字經(jīng)》中提到的“父子親”“夫婦順”“兄則友,弟則恭”描述的都是“忠恕之道”對家庭教育的價值導向或期望,是孔子及其后世儒生的期望,也是當下家庭教育事業(yè)改革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