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浩
在今天這樣一個危機四伏乃至于思想和行動都陷入癱瘓的時代,閱讀幾千年前的《詩經(jīng)》不應當視為一種逃避,相反,它關乎理解力的培育。這種理解力,用漢娜·阿倫特的話來說,絕非一種中立的觀念,而是我們用以應對種種史無前例和荒誕不經(jīng)之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令我們得以“自覺地審視和承擔時代給予我們的壓力——既不能忽視它的存在,也不能屈從于它的重壓”。比如,在閱讀《小雅·正月》這首長詩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西周末年的詩人如何去理解他所身處的黑暗時代,這種理解力,既是對現(xiàn)實的正視,是對境況真相的還原和對后果的描述,它本身也是個體在面對時代和自身危機時所能做出的所有抵抗的源泉。
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民之訛言,亦孔之將。念我獨兮,憂心京京。哀我小心,癙憂以癢。
和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正月不同,這首詩中的“正月”自漢代以來就被解釋為正陽之月,即夏歷四月,也就是今天的農(nóng)歷四月。這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孟夏時節(jié),本不可能出現(xiàn)繁多的霜降,因此“正月繁霜”是罕見的災異之象,故君子憂之。到了近代,漸有學者對此表示質(zhì)疑,認為這只是漢代陰陽家的附會之說,如高亨就認為“正月”不能被解釋為正陽之月,這里只是“四月”的抄寫之誤;俞樾則認為“正月”就應當表示歲首之月,“正月繁霜,我心憂傷”就是常見的對于春節(jié)前后陰冷氣候的感慨。但這兩種解釋,都缺乏強有力的文獻證據(jù)。我們知道《詩經(jīng)》解釋中的分歧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漢代的毛詩與三家詩之間;二是宋代朱熹《詩集傳》和毛詩之間;三是清代訓詁學家與漢學、宋學之間,但在“正月,夏之四月”這個判斷上,無論是漢、宋還是清,絕大多數(shù)學者竟然都保持驚人的一致,所以在沒有絕對明確的新證據(jù)之前,我們還是應當依從舊訓。
繁霜,頻繁降霜?!吨芤住だへ浴烦踟侈o:“履霜,堅冰至。”君子見微知著,腳觸秋日初霜即感堅冰之氣息,何況于春夏之際遭遇繁霜?!拔倚膽n傷”,既是對此刻天災之憂,又是對即將到來的更大禍患的擔憂。
“民之訛言”,一直有兩解,一種認為是來自小人的奸偽之言或妖妄之言,帶有強烈的貶斥之意,如歐陽修《詩本義》,“‘民之訛言’以害于國,又甚于繁霜之害物也”;另一種認為指民間謠言,是較為平和的中性表述,如李元吉《讀書囈語》,“《正月》詩之‘訛言’,蓋后世謠言之意,言國將危亡,非奸惡之言也”。就詩意而論,第二種解釋似乎更好一點,因為給一個國家造成實質(zhì)性危害的,永遠不是言論。
《正月》這首詩,大抵寫于西周將亡未亡之際。此時一個龐大的帝國行將傾覆,上下失序,必然謠言四起,這些謠言即便不是真的,也是民眾情緒和心理的反映,正如孟夏時節(jié)的霜降,雖或?qū)倥既?,但?zhí)政者也可以借此罕見天象來反省自身,若是單純地將之斥為奸偽、妖妄,就好比動輒將一些正當情緒的反映歸諸敵對勢力的攛掇,用敷衍了事的方式去對待沸騰民意,只能加劇謠言的進一步擴大?!耙嗫字畬ⅰ?,孔,甚也;將,大也,表示方興未艾之趨勢?!耙嗫字边@個句式還散見《詩經(jīng)》多處,是一個常見的副詞修飾形容詞的結(jié)構(gòu),比如本詩第十一章就還有“亦孔之炤”。“民之訛言,亦孔之將”的意思大致就是,來自民間的謠言,也愈演愈烈。
“念我獨兮,憂心京京。哀我小心,癙憂以癢?!痹谧兓媚獪y的天災和盲目洶涌的民情面前,每個清醒者都會意識到自己的孤獨。京,大也;憂心京京,形容自己憂愁之廣大,不單為己身而憂,更為社稷、為生民而憂。我的孤獨無依和我憂愁的廣大,形成鮮明對照,一如帕斯卡所謂“人是會思想的蘆葦”。但這廣大的憂愁卻無法公開,只能小心翼翼地藏在心中,因為在黑暗時代中首先喪失的就是允許人們自由交流的公共世界。癙,舊時注家都語焉不詳,今人趙雨和盧雪松所撰《〈小雅·正月〉疾病名義考》認為就是鼠瘺、瘰疬之病,用現(xiàn)代醫(yī)學術語來講,就是頸、腋處的淋巴腺結(jié)核,中醫(yī)認為多為憤懣郁結(jié)所致。癢,與瘍通,有瘡口之意。癙憂以癢,指的是憂郁情緒導致的淋巴腺結(jié)核自行潰破,瘡口難以愈合的樣子。這第一章的末兩句詩,是詩人嘆息并描述自己謹小慎微、郁郁成疾的慘況。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瘉,病也。這里的選字有押韻的考慮。愈愈,古訓為“瘐瘐”,也是疾病的意思,但朱熹《詩集傳》據(jù)蘇轍《詩集傳》認為這里的“愈愈”可以就從字面解釋為“益甚”,就詩意而言似乎更為通透。這一章的前兩句詩順承第一章末句而起,詢問自己的疾病因何而起?!案改干?,胡俾我瘉?”舊解多認為這是對父母的埋怨,埋怨父母既然生下我為何還要使我患病,但這樣解的話,后兩句“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的主語就變得迷離起來,如果主語是“疾病”或作為疾病隱喻的“虐政”,即埋怨這疾病或虐政既不在我之前發(fā)生也不在我之后發(fā)生,正如孔穎達所指出的,“忠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況以虐政推于先后,非父祖則子孫”,這種埋怨似乎有違君子常情,孔穎達的開脫之詞是“窮苦之情,茍欲免身”,也就是說詩人被逼急了沒辦法只求自保。但這種開脫,似乎也小看了詩人。
我的身體發(fā)膚來自父母,但我現(xiàn)在的郁郁成疾并非遺傳基因所致,“父母生我,胡俾我瘉?”正是用反問的方式明確否定了父母作為疾病的來源,而那使我生病的人既然不是父母,那又是誰呢?顯然是朝廷上具體的奸邪貪腐之小人。這答案呼之欲出,又不曾明說,正是詩人的“哀我小心”。由此,后面四句便豁然貫通,“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這連續(xù)由“自”字串聯(lián)的四句,其主語原來都是詩人通過前兩句引而不發(fā)的“小人”。這些小人不在我之前出現(xiàn),也不在我之后出現(xiàn),(就恰恰被我遇上),他們一會說些冠冕堂皇的好話,一會又說點色厲內(nèi)荏的惡語,(但都與真實毫無關系)?!皯n心愈愈,是以有侮?!眹冶凰麄兏愕靡凰?,而對于像我這樣獨抱深憂的人,他們只會視為迂闊而加以戲侮。
憂心惸惸,念我無祿。民之無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從祿?瞻烏爰止,于誰之屋?
前兩章末尾處重復出現(xiàn)的“憂心”,在此章被忽然提至首句,詩人于此章重新審視自己的憂心,并一一列舉所憂之事,從一己之身至黎民百姓,再到整個國家的前途。惸,又作煢。惸惸,孤獨無依的樣子。懷抱深憂之君子面對一眾小人的欺侮,自然是孤獨的。無祿,即無福,不幸。詩人感慨自己不幸身處這樣一個時代?!懊裰疅o辜,并其臣仆?!边@兩句如何解釋,歷代多有分歧,相較而言,似乎還是朱熹解得較為明晰,“古者以罪人為臣仆,亡國所虜,亦以為臣仆?;铀^‘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是也。言不幸而遭國之將亡,與此無罪之民,將俱被囚虜而同為臣仆”。“哀我人斯,于何從祿?”哀嘆我們這些人,又將從哪里得到福祿?!罢盀蹼贾梗谡l之屋?”對于這兩句中烏鴉棲屋的寓意,前人也是眾說紛紜,錢鍾書《管錐編》引張穆的說法,認為這里的“烏”當指“赤烏”,是“周室王業(yè)之征”,可謂深切著明。它曾經(jīng)聚集在周武王的屋頂上,被視為祥瑞之兆,而如今,西周即將淪亡,這些烏鴉又將棲息到何處呢?這也就是在問,這個偌大帝國的命運會落向何處。這一章講清楚了詩人之憂是亡國之憂。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視天夢夢。既克有定,靡人弗勝。有皇上帝,伊誰云憎?
《正月》這首詩的前幾章,每每于次章開頭申發(fā)前章末尾未盡之意,如第二章開頭的“父母生我,胡俾我瘉”就是從第一章末句“癙憂以癢”而來,第三章開頭的“憂心惸惸”亦來自第二章末句“憂心愈愈,是以有侮”,而此章開頭“瞻彼中林”的目光,也顯然源自上一章末句的“瞻烏”。如此纏綿不盡,深悲極怨,又明白正大,直言其事,是《小雅》比《國風》更為渾厚之處。
《小爾雅·廣器》:“射有張布謂之侯?!薄昂睢弊值谋玖x,即箭靶,隱含有即將抵達的目標之義,但這個義項后來漸漸歸屬于“候”這個字,如守候,等候。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王侯之侯與時候之候初本同字,候為后起的分化字?!钆c候古通,典籍習見。”因此,“侯N侯N”,其實就是一個將來完成時的句法表達,即“等候著(成為)N和N”。薪是粗大的柴火,蒸是細小的柴火,舊解多將“侯”作“是”解,再將“中林”與“薪蒸”對立,如君子之于小人,但說“看到樹林里都是粗細不等的柴火”,這是很奇怪的說法。而如果將“侯薪侯蒸”視為將來句法,即“(看著這些樹林里的林木,)以后都會成為粗細不等的柴火”,比喻舉國之棟梁都將在這亂世中凋殘,就非常自然了,并且其中的悲涼恰與全詩基調(diào)相合。
殆,有疲困之意。老百姓已經(jīng)被折騰得疲困不堪,看看老天爺,似乎還像在做夢一樣,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罵老天爺,并不是真的要訴諸天意,而就是在罵統(tǒng)治者。
既,終也;克,能也。此章后四句,歷代諸家解釋,紛亂不堪。究其原因,主要是出在對“勝”這個字的理解上。本來《毛傳》說得很清楚,“勝,乘也”,但鄭玄的箋釋卻不理睬這個“乘”字的解釋,而是加了一句“言凡人之所定皆勝王也”,這就將“勝”理解成勝敗之勝,遂導致后來的一片混亂,宋以后又有注家將“勝”解釋為勝任之勝,亂上加亂。而無論勝敗之勝還是勝任之勝,其思路都是將“既克有定”視作一種對天意終將安定的期望。然而,這種期望之情,與此刻依舊處于怨訴中的詩意顯然不太吻合。此處是清代的王引之解得好,“王既有所定,皆乘陵人之事,言暴虐也”,他回到毛傳的古訓,并引用《管子·侈靡篇》“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把這里的“勝”字重新釋為乘陵,即欺凌,侵凌,把“既克有定,靡人不勝”解釋為統(tǒng)治者最終鞏固其統(tǒng)治之后,就沒有人不受其欺凌。這是在感慨精英盡喪,百姓疲困之后,進一步訴說統(tǒng)治者肆無忌憚的暴虐。
伊,助詞,可譯為“是”;“伊誰云憎”,是一個倒裝結(jié)構(gòu),即“伊云憎誰”。有皇天在上,(這樣放任君王暴虐,)是在表示憎厭誰呢?歐陽修《詩本義》:“此怨訴之言也?!?/p>
謂山蓋卑,為岡為陵。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
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維號斯言,有倫有脊。哀今之人,胡為虺蜴?
這五、六章可以合在一起看。“謂”者,從第四章末尾的“云”字生發(fā)而出?!爸^山蓋卑”“謂天蓋高”“謂地蓋厚”三句句法相同,其對應的修辭也應一致才合理。局,彎著腰走路;蹐,小步輕輕地走路?!爸^天蓋高,不敢不局”,說天有何等的高,還是不敢不彎腰走路?!爸^地蓋厚,不敢不蹐”,說地有何等的厚,還是不敢不小步輕輕走路。這兩句從修辭上來講,都是欲抑先揚,以人在現(xiàn)實中極度的畏懼小心,駁斥天高地厚的太平盛世假象。因此,“謂山蓋卑”與“為岡為陵”之間,也應當是這樣一種抑揚關系,只不過從欲抑先揚變成了欲揚先抑。所以此處唯獨楊簡《慈湖詩傳》解得好,“謂山卑耶?而其‘為岡為陵’,則亦不可言卑矣。民雖卑賤若不足道,而其訛言或曰‘時日曷喪’,或曰‘天曷不降威’,舉國之人皆有是言,則亦不可得而盡殺。民亦將叛,亦不可得而殺。至是民亦不可謂之卑賤矣”。
說山是卑平之地,是不明白這些看似平緩的山崗山陵本身已有高海拔作為其基礎;說老百姓流傳的一些話是謠言,一味地去試圖粗暴懲罰卻又此起彼伏,難以止住,這是不明白這些看似荒唐的話里面自有其非常真實的民情民意作為基礎。
“召彼故老,訊之占夢。”這里的“占夢”一直也有兩解,一作動賓詞組解,請故老占夢,“君臣在朝,侮慢元老,召之不問政事,但問占夢,不尚道德而信征祥之甚”(鄭玄);一作名詞解,即古時的占夢官,與故老并列,“占夢,官名,掌占夢者也”(朱熹)。嚴粲《詩緝》依從前一種解釋,并舉李商隱“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為證,可謂精當,賈誼并非占夢之官,而漢文帝依舊會向他詢問鬼神之事。
具,通俱。“具曰予圣”,舊解多認為是指君臣皆自以為圣。但這么解很不合常理,因為在一個暴虐君王之下不可能還有敢自稱圣明的臣子。所以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就認為這里的“予”字,是“代王自予”,大家都在說我皇圣明。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此處引鐘惺:“具曰予圣,其實怕耳。處亂世自應如此。然使人至此,已是亡國之象矣?!薄罢l知烏之雌雄”,這是陡然勾連起前章“瞻烏”的余意,烏既是周王朝之象征,雌雄莫辨之烏正如庸圣難分之王,這末句是對“具曰予圣”的委婉譏刺。
“維號斯言,有倫有脊。”雖為呼號之言,卻是有道有理。這是針對“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四句而發(fā)?!膀瞅妗保芏嘧⒓艺J為是指腹蛇和蜥蜴,作害人之物解,是感慨亂世惡人當?shù)?。但這么解,似乎與“哀今之人”的語氣略有沖突。其實鄭玄最早就講得很清楚,“虺蜴之性,見人則走。哀哉今之人何為如是?傷時政也”,孔穎達繼而申之,“民聞王政,莫不逃避”,用今天的話,這就叫作“潤”。另外,虺蜴之象,恰和局蹐之狀相吻合,暴政之下人人自危,人遂變形為蟲豸。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zhí)我仇仇,亦不我力。
起句呼應第四章的“瞻彼中林”,但將目光從外部轉(zhuǎn)向自身。阪田,指的是山坡上的田地,鄭玄所謂“崎嶇埆之處”。菀,茂盛的樣子。特,獨特?!墩f文·牛部》段玉裁注:“特,本訓牡。陽數(shù)奇,引申之為凡單獨之稱?!痹谪汃るy耕的山田中,有一支郁茂而生的獨苗。這是詩人自比在亂世中的特立獨行。杌,通抈,動搖,摧折?!叭绮晃铱恕?,是“如不克我”的倒裝表述,這里的“克”字多被解釋為“戰(zhàn)勝”,“天以風雨動搖我,如將不勝我。謂其迅疾也”(鄭玄),但略顯迂曲。俞樾《群經(jīng)平議·毛詩四》“不測不克”條,釋“不克”為不可識知。于省吾《澤螺居詩經(jīng)新證》“彼求我則如不我得”條,認為此處“如”與“而”通(這個通假也是古已有之),“則”與“敗”通,“我敗即敗我,倒語以葉韻耳。敗我謂毀傷我也。上言‘天之杌我,如不我克’,言天之抈我,而不我識也。意謂抈我者而不我識,敗我者而不我得也”,可見于省吾也同意俞樾對于“不克”的看法。仇仇,根據(jù)李零的意見,與“戟戟”相通,表示傲慢之意。我力,即力我,重用我。
要注意的是,杌我、求我和執(zhí)我者,或是不同的三個對象,分別指向天意、小人和君王。這一章大體的意思是,瞧看那難以生存的亂世之中,依舊有我這樣特立獨行之人。但上天摧折我,竟識別不出我;小人想毀傷我,卻無法拉攏我;君王待我傲慢,也不重用我。
在這章短短幾句詩中,“我”出現(xiàn)了六次,詩人不避重復,盡顯一己之身被顛倒撥弄之狀。
心之憂矣,如或結(jié)之。今茲之正,胡然厲矣!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心憂如結(jié),這個比喻的生命力至今仍在,只不過后世常用于個人的離愁別恨,如張先“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又比如韋莊“一寸離腸千萬結(jié)”,但在這個比喻的最初,詩人心里所纏結(jié)的,是一個國族的命運。
正,有多種解釋,毛詩訓為“長”,即長者之長;歐陽修認為通“政”,即政事之政;王安石認為是邪正之正;到了朱熹,他同意歐陽修的看法,后世注家遂多從之。但這幾種解釋,結(jié)合下面幾句一起仔細推敲,卻都有未安之處,比如在政事、野火和帝國之間的邏輯轉(zhuǎn)換,以及到底是何種語氣,很難有特別融洽的說法,以至于有些注家需要把“寧”字輾轉(zhuǎn)解釋為“而”字,等等。然而,一直以來其實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認為這里的“正”就應當簡單地讀成首句“正月繁霜”之“正”。王質(zhì)《詩總聞》:“正,正月也。此詩皆此月之事?!焙慰对娊?jīng)世本古義》:“正,正月也。”牟應震《詩問》:“正,正月也?!编P鼎元《讀毛詩日記》此處又引《孟子·滕文公》“今茲未能”句,認為今茲即今年,“‘今茲之正’者,今年之正月也。經(jīng)文下句‘胡然厲矣’,亦言繁霜非其時,胡然而降此大厲耳”。厲,本身在古訓中就有災害的意思。如果我們順著前人這個說法解下去,后面幾句會有豁然貫通之感。這里的關鍵還在于“燎”這個字,各家只解釋為野火,但詩人在此是根據(jù)什么忽然提及燒火之事,卻都語焉不詳?;氐洁嵭诮忉尅傲侵綋P”的“燎”字時說了一句,“火田為燎”,這句話不可輕易放過?;鹛铮且环N古老的耕作法,即在播種前焚燒田地里的雜草和莊稼殘留物比如秸稈之類以作為肥料。如前所述,這首詩中的“正月”是指農(nóng)歷四月,還處于忙碌的春耕時期,“燎之方揚”正是耕種之前的育肥之法,但此時卻突然遇到霜降這樣的異樣天災,燎原田火頓時熄滅,勢必影響整個春耕之事。詩人以繁霜之厲比喻褒姒之禍,以田野里春耕燒田之火出乎意料地熄滅,比喻興盛一時的西周帝國行將遭遇的覆滅。如此解釋,整章詩意就既順暢又平易。
烕,通滅。這一章的最后兩句,涉及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就是周幽王因為寵溺褒姒荒廢國政,又廢除申后和太子宜臼得罪了申侯,導致后者聯(lián)合犬戎起兵,進攻鎬京,弒殺了幽王,西周就此滅亡。周幽王死后,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毛詩小序認為這首詩是“大夫刺幽王”,所謂“將亂之時,君子憂之”,但后來有不少注家,根據(jù)“赫赫宗周,褒姒烕之”兩句,認為若是幽王在位之時,士大夫必不敢如此說話,故這首詩當為東遷之后所作,但這種判斷也遭到很多人反對,因為從全詩整體情緒來看,種種哀念憂畏之色,似乎唯有處于危亂之際的詩人才能寫出,“褒姒烕之”,當是一種悲憤中的預言。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這首詩或許寫在周幽王死后一個短暫的“二王并立”(周攜王和周平王)時期,但回顧這首詩前幾章的指向,顯然是針對一個在位日久的暴虐君王,而非一個剛剛被扶上王位之人,所以這種意見也不太可取。
終其永懷,又窘陰雨。其車既載,乃棄爾輔。載輸爾載,將伯助予!
無棄爾輔,員于爾輻。屢顧爾仆,不輸爾載。終逾絕險,曾是不意?
《正月》這首詩共十三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后五章每章六句。有人根據(jù)章句的差異認為后五章是后世混進去的,但并沒有很強的證據(jù)。
“終其永懷”,結(jié)束吧這長久的感懷。一語截斷上面八章的纏綿憂嘆,回到此時此刻的境遇之中?!坝志疥幱辍保司渑c上句之間有一絲跳躍,仿佛詩人從長久的出神中回轉(zhuǎn)過來,窗外正是一片陰雨天氣。錢澄之《田間詩學》:“‘又窘陰雨’,辭義在‘其車既載’之下,謂車既任重載而行,則泥濘而車易以陷?!取峙c‘又’字相應,古文固多此倒句法也?!鼻宕鷮W者王引之、陳奐他們在這里同樣考慮既、又之間的相應,卻是將“終其永懷”的“終”強釋為“既”,相比而言,錢澄之的解法要平易自然很多。此章是在怨訴慨嘆之后,以雨中行車之事來比喻危難興邦。
揚之水《詩經(jīng)名物新證》曾仔細解釋過“輔”與“輻”的關系,“車輪接地的輪圈,稱作牙。牙是直木經(jīng)火烤后揉為弧形而對接成的,通常合二木以成圓。牙的接口處則常常裝有牙箍,即把青銅薄片錘成U字形,套在牙上,然后用銅釘固定。牙上鑿有榫眼,以便裝輻。輻則兩頭有榫,一頭插牙,一頭插轂。河南輝縣戰(zhàn)國墓出土的一輛輕車,輻條都作成偏榫,裝成之后,輻條均向著車轂一面偏斜,從外側(cè)看,輪子的形狀便像一個中凹的淺盆……這是合于力學原理的一種輻條安置法,它的作用是增加車輪對側(cè)向推力的反抗力——來自側(cè)向的推力只會把輻條更牢固地推進牙和轂的榫眼里去。不過,如果負載過重,特別是行進于泥濘險阻的道路,這種中凹形的車輪,輪牙的構(gòu)造就必須具有極強的切向牢度,于是而有對付拉力的‘輔’——輝縣車的車輪,除了二十六根輻條之外,另有車輔一對,即略粗于輻條的兩根木條,互相平行,一邊一根,夾在車轂兩邊,而以兩端接于輪牙。或稱此車輔為‘準直徑撐’,可以視作對輔之形制與功用的一種解釋”。
簡而言之,輻是安裝在輪圈和車轂之間用來支撐車輪的多根木條,整體形狀類似均勻分布的多條半徑線,輔是用來幫助輻條一起支撐車輪的兩根可以拆卸的木條,形狀類似于接近圓心的準直徑線。很多流行注本將輔解釋為車廂擋板,是不對的。
“乃棄爾輔”,于是丟棄掉你的車輔。這是順著“其車既載,又窘陰雨”的比喻而來,因為大車陷入泥濘之中,所以就嘗試通過減輕車身重量的方式來讓大車動起來,但車主竟然選擇丟棄看起來是可以隨時拆卸的車輔,這是非?;奶频氖拢驗檐囕o的作用恰恰就是幫助大車車輪對抗泥濘中左右搖晃的拉力,如果去掉車輔,就很容易造成車子在側(cè)向一邊時車輻支撐不住負載的重量而折斷。“載輸爾載”, 第一個“載”是語氣助詞,即“則”,類似于“載沉載浮”之“載”,第二個“載”是指所裝載的貨物;輸,墮也。丟棄車輔的結(jié)果,自然是車輪難以穩(wěn)定導致車輛傾覆。這首詩中車與輔的關系,通常認為是在比喻國家與輔臣的關系,但如此一來,輔與輻乃至與后面提到的仆,這三者之間又如何區(qū)別呢?揚之水《詩經(jīng)名物新證》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夾輔周室’,原是西周封建之制的核心”,輔,或是諸侯之喻。周王朝平時可以不需要諸侯,但危難時刻諸侯卻往往能起到關鍵作用,這恰與輔的作用相合,而幽王卻與諸侯不和,正如大車于泥濘中竟然丟棄車輔,遂有車毀國滅的危險。
“將伯助予”,將,請也;伯,長也。這句詩同時對應比喻層面和現(xiàn)實層面,在比喻層面是車主在車輛墮壞之際呼求長者幫助,在現(xiàn)實層面,是詩人設想幽王在國家即將傾覆之際才開始呼求諸侯相助,但未免都有些太遲。
“無棄爾輔,員于爾輻,屢顧爾仆”,別拋棄你的車輔,加固(員)你的車輻,再反復關照你的車夫。詩人以輔喻諸侯,以輻喻朝中承擔具體事務的大臣,以仆喻把握朝政方向的宰相,這三方面的力量若都能重新聚集,或許還可以挽狂瀾于既倒?!敖K逾絕險,曾是不意”,意,臆測,猜度。最終越過艱險之絕境,這曾是不可猜度的嗎?這兩句,繼前面三句設想的對策而發(fā),有點像后來杜牧的詩句,“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無限惋惜,無限感慨。
魚在于沼,亦匪克樂。潛雖伏矣,亦孔之炤。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
上述第九、十章以車行喻國事,此章再次回到自身,以魚在池沼中的狀況自喻。嚴粲《詩緝》此處深得詩人之心:“魚相忘于江湖者也,今在于池沼,非其所樂矣,喻君子立于衰亂之朝,亦非所樂也。魚之深潛,雖云藏伏,然沼之水淺,亦甚炤然易見,無所逃于網(wǎng)罟之害,喻君子雖自蹈晦,亦未能避患也。然君子不專為一身之安危,其憂心慘慘然愁戚者,唯念國之行虐政,而民罹其害耳。”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鄰,婚姻孔云。念我獨兮,憂心殷殷。
這首詩里至今出現(xiàn)過三個“彼”,第五章“召彼故老”,第七章“彼求我則”,以及這里的“彼有旨酒”,這三個“彼”,當指同一個對象。很多注疏只是將此處的“彼”泛泛地解釋為小人,但聯(lián)系隨后的“洽比其鄰,婚姻孔云”和之前的“召彼故老”,可知詩人在這里自有其具體和明確的指向,即那些只知道迎合上意的昏聵老臣。他們利用各種朋黨關系和姻親關系,勾結(jié)在一起,互相袒護,越是國家危亡之際越是大肆貪腐,盡情享樂。洽比,融洽親密。云,云彩每每呈盤旋交接之狀,引申為結(jié)交周旋之意。
“念我獨兮,憂心殷殷”,是對第一章“念我獨兮,憂心京京”的呼應。這首漫長的詩就要寫完了,種種的感情重新歸攏于自身。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無祿,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末章忽然句句押韻,頓有急管繁弦之聲。
佌佌,小也;蔌蔌,陋也。這兩個解釋歷代都無異議,然而這小與陋究竟形容什么人,卻有兩種不同的意見。通行的解釋,認為是形容小人得志,如此,前兩句就與中間兩句老百姓的不幸和受災相對應,如鄭玄“此言小人富,而窶陋將貴也”,朱熹《詩集傳》“佌佌然之小人,既已有屋矣;蔌蔌窶陋者,又將有谷矣”;另有一種異議,認為是形容細民積聚財富之不易,帶出中間兩句禍患襲來之輕易,如嚴粲《詩緝》:“歷王之亂,民之室廬蓄積蕩然矣。宣王勞來還定,于是彼有佌佌然之小屋,方有蔌蔌然之少谷,正望繼其后者,愛養(yǎng)培植之。今乃不幸又逢幽王之亂,是天為夭孽以椓害之也?!边@第二種解釋本身意思很好,歷朝歷代多少老百姓都是一生辛辛苦苦,積攢起一點家業(yè),卻碰上災年亂世,種種希望都成夢幻泡影。但就這首詩而言,如前所述,既然詩中已出現(xiàn)的三個“彼”都指小人,那么在這末章開頭出現(xiàn)的“佌佌彼有屋”之“彼”,也應當一致才對,另外,參考第四章“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視天夢夢”,以及第五章“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其中“彼”與“民”顯然都是對比關系,所以沒有道理這一章就出現(xiàn)例外。因此,在這里我們還是選擇通行解釋更為妥當。
哿,可也,樂也?!佰烈痈蝗恕睂菊乱?、二句,“哀此惸獨”對應本章三、四句。即便是亂世,富人們依舊過得不錯,甚至還可以發(fā)國難財,最值得哀憐的總是被迅速掏空的底層民眾尤其是孤苦無依者?!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袄隙鵁o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惸獨。’”這是善讀詩的孟子以文王來激發(fā)后世君王的仁心,然而,幾千年來,“哿矣富人,哀此惸獨”卻始終是這塊土地上的人要反復遭遇到的現(xiàn)實。
【責任編輯 黃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