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雪 張海波 李運麗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河南 開封 475000)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為原冠狀動脈血供出現急減少中斷,從而導致心肌發(fā)急性缺血壞死[1]。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且越發(fā)趨于年輕化[6]。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較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其血管開通率高,適應證廣,出血并發(fā)癥少,因此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臨床一般優(yōu)先實施PCI 治療[2]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術后易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等問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PCI 術后還需要輔以相應的藥物治療幫助控制患者心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β 受體阻滯劑是臨床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選藥物,常用藥物為美托諾爾、比索諾爾等。美托諾爾主要通過減弱或阻斷交感神經作用,抑制房室傳導,達到降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fā)生的目的。比索諾爾則是通過減慢心率減弱心肌收縮力,從而減少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對比美托洛爾和比索洛爾對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的影響,從而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提供指導。
選取我院2020 年3 月-2022 年4 月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后患者103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首次接受PCI 治療;臨床資料完整;符合本次研究藥物適應癥;所有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藥物過敏者;存在精神疾病,依從性較差。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52)和觀察組(n=51)。其中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 25 例,年齡 37-70 歲,平均年齡(56.21±5.47)歲,基本病情:1 型26 例,2 型23例,3 型3 例.觀察組男性25 例,女性26 例,年齡42-70 歲,平均年齡(56.64±5.78)歲,基本病情:1 型26 例,2 型20 例,3 型5 例。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兩組患者接受PCI 手術治療,術后予以常規(guī)抗凝、抗血小板基礎治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降低術后支架內血栓發(fā)生的風險;加強患者手術穿刺部位的護理,防止手術部位出血的發(fā)生,保證遠端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囑患者術后臥床休息,多飲水,幫助體內造影劑的排泄。
1.2.1 對照組
對照組術后使用酒石酸美托洛爾(廠家:江西南昌濟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50118)治療,劑量:25 mg·次-1,2 次·d-1,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逐漸調整口服劑量。
1.2.2 觀察組
觀察組術后服用比索諾爾(生產廠商:德國默克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42)口服治療,劑量:2.5 mg·次-1,1 次·d-1,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變化逐漸調整服藥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10 mg·d-1。
1.3.1 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
對比兩組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利用24 h 動態(tài)心電圖對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做出統(tǒng)計[3];
1.3.2 心率變異性
對比兩組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時域指標。統(tǒng)計竇性心搏R-R 間期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R-R Intervals,SDNN)、RR 間期平均值與標準差(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SDANN)、相鄰正常心動周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Essive Difference,RMSDD)[4]。
1.3.3 不良反應
對比兩組治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觀察并記錄患者是否出現頭痛眩暈、血壓過低、惡心嘔吐等情況,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率[5]
兩組患者手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均有降低,且觀察組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比較[n(%)]
術后1 m、術后3 m,觀察組HRV 時域指標SDNN、SDANN、RMSSD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間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HRV 時域各指標情況比較(,ms)
表2 兩組HRV 時域各指標情況比較(,ms)
兩組患者藥物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65%,對照組為30.7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表現為心胸憋悶伴隨心前區(qū)壓榨樣疼痛,疼痛劇烈且含服硝酸甘油無法緩解,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且越發(fā)趨于年輕化[6]。PCI 治療是目前較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術后易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等問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PCI 術后還需要輔以相應的藥物治療幫助控制患者心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根據心律失常的類型,心梗后預防及治療室性心律失常首選β 受體阻滯劑。β 受體阻滯劑通過阻斷腎上腺素能β 受體從而降低心輸出量,降低心率,改善心功能,不僅能抗心律失常,還能降低死亡率[7]。美托洛爾與比索洛爾則是最常用的β 受體阻滯劑,二者均能治療室性心律失常,但美托洛爾主要通過減弱兒茶酚胺的作用,以此降低心排出量,減慢心率,且通過增加冠脈血流灌注量,減低室性早搏發(fā)生量。比索洛爾則是通過降低機體對交感腎上腺素能活性反應,達到減慢心率,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均有降低,且觀察組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雖然美托洛爾與比索洛爾均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但比索洛爾降低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的療效要優(yōu)于美托洛爾,陳昕、梁茂本[8]等學者在其研究中表明,比索洛爾能有效穩(wěn)定患者心率,降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而孫闖,王婷婷等學者也在比索洛爾與美托洛爾用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 術后患者心率及心率變異性比較的研究中指出,比索洛爾更能有效改善患者術后心率[9]。心率變異性主要提示神經系統(tǒng)對心臟調節(jié)的活性以及穩(wěn)定性,若該值降低則表明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可能,β 受體阻滯劑在服用后可以與β 腎上腺素受體結合,有效抑制交感神經緊張,通過負性神經傳導方式放松心肌,改善心率與心臟收縮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HRV 時域指標SDNN、SDANN、RMSSD均高于對照組,其原因在于比索洛爾對于β1 受體選擇性比例高于美托洛爾,且比索洛爾的效果是美托洛爾的10 倍,因此比索洛爾治療后心率變異性指標高于美托洛爾。對此,也有相關研究表明索洛爾藥物效果更佳,有效調節(jié)心率次數,改善患者心率變異性各時域指標[10]。此外,本次研究還顯示,兩組患者藥物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65%,對照組為30.77%,二者差距較小,不具有比較意義,但比索洛爾總不良反應率還是略低于美托洛爾,其原因在于美托洛爾屬于親脂性,易從腸道吸收到達身體各個臟器,易通過血腦屏障,產生中樞神經系統(tǒng)副作用。綜上所述,比索洛爾相比于美托洛爾更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有效改善自主神經系統(tǒng)控制,且二者不良反應率差異較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