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高敏,張 盼
血液是人工不能合成且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一種物質。在臨床上,足量、安全、持續(xù)的血液供應是開展醫(yī)療救治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現(xiàn)代醫(yī)療無可代替的一種治療手段,但同時輸血也會給患者帶來一系列風險,引起傳染病和免疫性疾病等[1]。因此,對獻血者做血液傳播疾病標志物的篩查是保證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2]。輸血是傳播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解無償獻血人群中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水平,成都市武侯區(qū)連續(xù)6 年對無償獻血者的血樣開展了傳染病監(jiān)測。本研究對2016—2021 年武侯區(qū)無償獻血人群的感染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為制定獻血者的健康征詢、低危獻血者招募以及傳染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據(jù),以提高臨床用血的安全性。
以2016—2021 年成都市武侯區(qū)13 312 人次無償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獻血者按照衛(wèi)生部GB18467-2011《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進行篩查。獻血者傳染病檢測項目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分析2016—2021 獻血者的感染情況,并統(tǒng)計丙型肝炎病毒(丙肝)、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初篩陽性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分析丙肝、梅毒和艾滋指標陽性的影響因素以及趨勢。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描述性資料采用描述分析,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共調查了2016—2021 年間的13 312人次無償獻血者,其中,男性6 715 人次(50.4%)、女性6 597 人次(49.6%);年齡最小的為18 歲,最大為63 歲,平均年齡為(31.75±11.66)歲,其中18~25 歲 的 有5 654 人 次(42.5%)、26~35 歲 的有2 787 人 次(20.9%)、36~45 歲 的 有2 478 人 次(18.6%)、46~55 歲的有2 293 人次(17.2%)、56~65歲的有100 人次(0.8%)。
成都市武侯區(qū)2016—2021 年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檢測初篩由丙肝、梅毒、HIV 引起的總體不合格率為1.2%。其6 年間丙肝和梅毒檢測初篩不合格率總體有下降的趨勢,但丙肝不合格率在2019 年出現(xiàn)一次小高峰;這6 年間的HIV 總體變化不明顯。丙肝和梅毒在不同年份間的各項初篩不合格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HIV 不同年份間的各項不合格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成都市武侯區(qū)2016—2021年血液檢測的各項初篩不合格結果
不同性別獻血者的丙肝、梅毒和HIV 初篩陽性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年齡獻血者的梅毒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以18~25歲年齡組的陽性率最低(0.2%),36~55 歲人群的梅毒陽性率最高(0.6%);而丙肝與HIV 都是以18~25 歲年齡組的陽性率最高,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的各項不合格結果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6—2021 年成都市武侯區(qū)獻血人群以18~45 歲為主,占82%,這與國內大部分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赡茉蚴牵孩僭撃挲g段的獻血者身體各方面機能較好,對無償獻血知識也了解較多[3];②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有較多的大學生團體,而高校大學生是無償獻血的主力軍。因此,持續(xù)在高校以及中青年人群中開展無償獻血工作是發(fā)展固定的無償獻血隊伍以提高成都市血液保障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獻血者的年齡限制在世界各國的上限界定不盡相同。2012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獻血年齡為18~65 歲,而超過65歲以上人群需要在醫(yī)生對其身體情況評估后判斷是否可以獻血[4]。但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改變,德國規(guī)定超過68 歲的多次獻血者在醫(yī)師的許可下可繼續(xù)獻血,以緩解獻血者人數(shù)減少和臨床用血供應緊張的問題[5]。有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6-7],獻血者的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甚至60 歲以上獻血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30 歲以下群體。我國2012 年7 月1 日起,新修訂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開始實行,既往無獻血反應、符合健康檢查要求的多次獻血者主動要求再次獻血的獻血者年齡從55 歲延至60 歲,以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和用血供應緊張的問題[8]。本研究結果顯示:成都市血液中心超過55 周歲獻血的人群有100 人,超過60 周歲的有4 人,最大年齡為63 歲。雖然本次研究顯示55 歲以上獻血者的血液合格率最高,但此研究也未收集到56~65 歲獻血人群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數(shù)據(jù),因此在安全性方面無法進行直接的分析。再加之60 歲以上人群,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機能開始衰退,身體的造血系統(tǒng)也是如此。因此,今后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研究和分析,從而給獻血招募工作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參考依據(jù)。
隨著輸血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輸血引起傳染病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本研究發(fā)現(xiàn),2016—2021 年成都市血液中心由丙肝、梅毒、HIV引起的初篩不合格率分別為0.5%、0.4%、0.3%。其中以丙肝的感染率最高,高于2011—2019 年廣州市無償獻血人群的丙肝感染率(0.28%)[9]和2015—2019 年遼寧省無償獻血人群的丙肝感染率(0.14%)[10],低于2015 年全球丙肝患病率1.0%[11]。大部分患者感染丙肝后無任何臨床癥狀和體征,需要實驗室檢測才可以發(fā)現(xiàn)。成都市血液中心的丙肝初篩陽性檢出率較高,為了及時檢出病毒攜帶者,保證臨床用血安全,實驗室需要加強對獻血者的血液檢測。本研究結果顯示,丙型肝炎病毒檢測不合格率的性別、年齡分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王靈艷的研究結果一致[12]。但由于本研究所提供的人口學資料有限,丙肝是否跟別的因素相關仍需進一步探究。
無償獻血人群中的梅毒初篩陽性率為0.4%,并以18~25 歲年齡組的陽性率最低、36~55 歲的最高,這與楊海英等人研究結果一致[13]。這可能與隨著年紀增大自身免疫力降低,同時年紀增大接觸梅毒病原體的行為增多有關。梅毒初篩陽性率也高于鄭州的0.124%[13]和浙江湖州的0.22%[14]。因此,針對此類人群需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識,尤其要加強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防范意識,以降低梅毒的發(fā)病率。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18~25 歲的HIV 感染者最多,顯著高于鄭州地區(qū)18~25 歲無償獻血人群的HIV 陽性率[15]。可能原因是該群體正處于性活躍期,對于性知識的了解比較匱乏,從而容易出現(xiàn)高危性行為。成都同性戀傾向的群體比較多,他們在與同性發(fā)生性行為時不采取任何保護措施,會增加HIV 的感染風險[16]。由于HIV 的檢測存在一定的“窗口期”,因此,全面了解HIV 人群特征在獻血者招募中尤為重要。應在獻血前勸阻高危者停止獻血,降低高危人群獻血的風險[17]。
綜上所述,成都市武侯區(qū)無償獻血者丙肝、梅毒、HIV 的初篩陽性率均較高,因此,做好經(jīng)血傳播的相關傳染病的預防工作任務仍然較重。為了確保成都市臨床用血的安全性應采取以下措施:①收集更多無償獻血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以繼續(xù)探索丙肝、梅毒、HIV 是否跟其他的因素相關,從而為獻血者健康征詢、低危獻血者招募提供依據(jù)。②在進行無償獻血招募時,做好獻血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例如獻血禁忌癥、獻血前后注意事項等;對于低危獻血者,鼓勵其積極獻血,普及獻血的好處和意義;對于高危獻血者,做好保密工作,建議其前往醫(yī)院開展相關檢測。③提高血站醫(yī)護人員的綜合能力和業(yè)務素質;在開展血液篩查時,選擇合適的試劑,提高靈敏度,減少假陰性的發(fā)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