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為簡樸的方式告訴世人,何為戰(zhàn)爭、何為博弈以及普通人如何在戰(zhàn)爭和博弈中用自身的智慧去應(yīng)對最為極端和困難的局面
在中國歷代兵法中,《三十六計》或許是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今天,即便是不通兵事的普通人,也會將“瞞天過?!薄靶锊氐丁钡仍~語掛在嘴邊。
那么,這樣一部在中國膾炙人口的兵法著作是如何出現(xiàn)的,它的傳播又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走為上計”的真正含義
談及《三十六計》,活躍于東晉末年至劉宋初期的檀道濟是無法繞開的人物。按照《南齊書·王敬則傳》的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便已然成為一句人盡皆知的兵學典故,并在后世演化為那句人盡皆知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疤垂摺笔欠癖闶呛笫懒鱾鞯摹度嫛纺兀?/p>
按照《宋書》《南史》等相關(guān)史料記載,檀道濟的家族本生活在兗州高平郡(今山東菏澤)境內(nèi),只因中原深陷八王之亂和五胡入華的戰(zhàn)亂,才選擇衣冠南渡,因此當檀道濟出生時,其祖輩已在揚州晉陵郡的京口地區(qū)(今江蘇鎮(zhèn)江)扎根近80年。
作為漂泊無依的北方移民,檀氏家族想要在南方嶄露頭角,自然只能依附豪門。檀道濟的叔父檀憑之投靠了東晉權(quán)臣司馬道子,并一度當上寧遠將軍。不過此時的東晉王權(quán)已然風雨飄搖,隨著桓玄公然逼迫晉安帝司馬德宗退位,以劉裕為首的北府兵少壯派將領(lǐng)也懷著“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野心,打著光復(fù)晉室的旗號與桓玄對抗。
作為手握兵權(quán)的實力派,檀憑之主動投效劉裕帳下,雖然其本人不幸倒在了進軍建康的路上,卻為檀氏家族在劉宋政權(quán)中爭取了極大的“政治資本”,只是檀憑之的親生兒子檀和之年紀尚幼,劉裕才選擇將檀氏家族應(yīng)有的“政治遺產(chǎn)”分給檀憑之撫養(yǎng)長大的檀韶、檀袛、檀隆和檀道濟這四個侄子。
元興三年,三十歲左右的檀道濟被劉裕任命為參軍,并在此后近20年跟隨劉裕南征北戰(zhàn),加官晉爵。
然而,永初三年劉裕病逝,劉宋政權(quán)內(nèi)部隨即爆發(fā)一系列慘烈的政治內(nèi)訌。檀道濟雖然為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擊敗了謀反的荊州刺史謝晦、抵抗了北魏的入侵,卻也因功高震主,最終在元嘉十三年被劉義隆誅殺。
那么,所謂“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指的是不是檀道濟善于敵前轉(zhuǎn)進呢?事實上后人也的確在《南齊書·王敬則傳》中加上了“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的注釋。王敬則是不是真的用“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來諷刺檀道濟無能呢?結(jié)合王敬則的人生閱歷來看,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
作為南齊的開國功臣,王敬則的人生履歷與檀道濟相仿,同樣崛起于王朝迭代之時,同樣在軍中頗有威望,同樣曾在與北魏的戰(zhàn)事中落敗,只不過王敬則敗得更難看。齊建元二年,北魏軍隊入侵淮、泗地區(qū),身為南兗州刺史的王敬則竟畏懼北魏軍勢選擇不戰(zhàn)而逃、一股腦地跑回建康。
王敬則與檀道濟最大的共同點在于,他們同在一個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病故后面對新君的猜忌。王敬則作為齊高帝、齊武帝的舊臣,齊明帝蕭鸞對他極為猜忌。
與檀道濟不同的是,王敬則沒有坐以待斃,他選擇揮師建康,與意圖謀害自己的君王展開殊死一戰(zhàn)。永泰元年,借助迅速的動員和高速的挺進,王敬則所部抵達建康時,齊明帝蕭鸞、太子蕭寶卷一度驚慌失措。有人將宮中亂象以及齊明帝父子意圖外逃的消息告知王敬則,于是便有了那句著名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yīng)急走耳”。
在沒有前后文的情況下,后世很難理解王敬則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但回首檀道濟生命的最后時光,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
元嘉十二年,北魏南侵劉宋邊境,病榻之上的劉義隆急召檀道濟入朝。但檀道濟抵達建康后,劉義隆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檀道濟又返回邊境鎮(zhèn)守??删驮谔吹罎洗兄H,劉義隆再度下詔將其召回。檀道濟剛剛下船,便被廷尉當場逮捕。
由于檀道濟一案牽連甚廣,并在此后不斷被劉宋政權(quán)提及,因此在南北朝時期,這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或許是說檀道濟雖然具備出眾的軍事才能,并總結(jié)了諸多策略,卻在關(guān)鍵時刻沒有果斷乘船離去,以至于連累整個家族倒在劉義隆的屠刀之下。王敬則在兵臨建康城下之際提及檀道濟,或許是為了說明此刻的局面已然到了君臣之間不死不休的境地,最終王敬則死于亂軍之中。
在南北朝紛亂的歷史上,無論是檀道濟還是王敬則都只能算是亂世群雄中相對出色的將領(lǐng)而已。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極大提高了兩人的歷史地位,令他們成為后世提及《三十六計》時無法繞開的兩個關(guān)鍵性人物。
《三十六計》的成書年代
檀道濟生前是否有將戎馬半生的行伍心得編撰成書,史料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梢钥隙ǖ氖?,在此后漫長的歲月中并沒有任何一部史書提及有《三十六計》或《三十六策》這部兵法著作。
今天可以追本溯源的《三十六計》最早被發(fā)現(xiàn)于1941年甘肅邠州(今陜西彬州)的一個舊書攤上。根據(jù)當時記載,這本《三十六計》的題下注稱“秘本兵法”。由于是手抄本,因此年代、作者、以往公私藏書目錄均無從考證。這樣一部來路不明的“三無作品”,卻很快由成都興華印刷所用土紙翻印,由成都瑞琴樓發(fā)行,并開始在大江南北流行。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三十六計》中雖然并無時間信息,但從其內(nèi)容還是大致可以推測出其成書年代。
《三十六計》全書不分卷,共分“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六套。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每計又有三個組成部分:序號和計謀名稱、解語、按語。其中大多數(shù)計謀名稱,多來自元、明以來流行一時的小說、評書、話本等通俗文學。
如第一計“瞞天過?!背鲎浴队罉反蟮洹ぱθ寿F征遼事略》,引用的是唐初名將薛仁貴用幔帳將船只偽裝成房屋,誘騙對波濤心懷畏懼的李世民渡過渤海的典故。
而其中的第十九計“釜底抽薪”、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中分別出現(xiàn)了北宋薛長儒迅速平定州兵叛亂、狄青假借禱告鼓舞士氣最終擊破地方割據(jù)勢力的故事。足以證明《三十六計》的成書時間應(yīng)該晚于唐、宋。
而“敗戰(zhàn)計”中的“空城計”“苦肉計”和“連環(huán)計”雖然講述的是漢末三國時代的故事。但計謀名稱卻都出自元雜劇和成書于元末明初的小說《三國演義》??梢娺@部兵書的成書年代最早是在元末明初。
除了計謀名稱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外,《三十六計》中的“解語”部分更充斥著明代興起的“以易演兵”。
所謂“以易演兵”,指的是將《易經(jīng)》相關(guān)內(nèi)容與兵法相糅合。如《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其“解語”便是:“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边@里的“以《損》推演”,指的便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一卦“損卦”。
有趣的是,還有學者在民國時代出版的《洪門志》第十四章《各種考錄》中發(fā)現(xiàn)一份題為《三十六著》的“洪門哲學”。與《三十六計》的計謀名稱逐一比對后,便可發(fā)現(xiàn)二者幾乎一模一樣,區(qū)別不過是有些地方二者分別用了不同的同義詞?!逗殚T志》的編纂者還在注釋中寫道:“三十六著,又稱三十六計,即三十六種計策,用兵處世,無往不利,所謂‘神機妙算,故稱之為洪門哲學?!?/p>
“洪門”是一個在清代初葉出現(xiàn)的以“反清復(fù)明”為己任的地下組織。雖然被其奉為“洪門哲學”的“三十六著”究竟是該組織原創(chuàng)、還是從其他兵書中照搬而來并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十六計》和“三十六著”于清代早已在諸如“洪門”這樣的地下組織中蔚然成風,成為一套秘不外傳的“民間兵法”。
許多人對《三十六計》評價不高
作為一部“民間兵法”,許多人對《三十六計》評價不高。比如有學者認為《三十六計》作為一部軍事著作,其理論基礎(chǔ)并不扎實。為了迷惑讀者,書中有大量故弄玄虛之言,導(dǎo)致許多語句不通,以至于有讀者表示很多時候看到計謀的名稱時,對其內(nèi)容是很清楚的,看了“解語”后反而一頭霧水。
也有讀者指出《三十六計》的第六計“聲東擊西”與第八計“暗度陳倉”,第五計“趁火打劫”和第二十計“渾水摸魚”,內(nèi)容上其實相差不大。只是為了湊夠“三十六”這個數(shù)字,《三十六計》作者只能努力在“解語”部分對其做出分別。
一些歷史愛好者則詬病《三十六計》所引案例,許多屬于“小說家言”。
比如第三十三計“反間計”的按語便有“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的說法,指的是周瑜利用蔣干盜取自己偽造的書信,讓曹操殺死蔡瑁、張允。但這個故事是《三國演義》杜撰的,歷史上的蔡瑁與曹操有舊,降曹后封漢陽亭候;張允降曹后結(jié)局未知。又比如“連環(huán)計”的按語里說,“龐統(tǒng)使曹操戰(zhàn)艦勾連,而后縱火焚之,使不得脫”。但這個故事同樣出自《三國演義》,《三國志》中并無記載。
有人認為《三十六計》吸收了太多的封建糟粕,要以批判的眼光予以揚棄:“在這些計謀中,充滿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乘人之危、損人利己、爾虞我詐、兼并掠奪等卑劣手段和道德觀。對于這些陰謀權(quán)術(shù),我們既要批判,但又不能書生氣十足,一概閉目不見,因為,這些詭謀權(quán)術(shù),既是歷史上的事實,又是當今世界上反動勢力在政治軍事斗爭中慣用的伎倆。因此,在批判的同時,我們還要把它當成反面教材來借鑒?!?/p>
作為一部“民間兵法”,《三十六計》從來都不是為了指導(dǎo)具體個體的成功而書寫的。而正是因為《三十六計》所蘊含的啟發(fā)民智的科普性,才令其在數(shù)百年的歷史中長盛不衰,并在現(xiàn)代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擁有著其他兵法無法企及的傳播能力
《三十六計》并不完美,卻擁有著其他兵法無法企及的傳播能力。
這首先體現(xiàn)在其計謀名稱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上。為便于記憶,有人甚至編成了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guān)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里藏刀、順手牽羊、調(diào)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度陳倉、走為上計、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尸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huán)計、假道伐虢。
此類打油詩還不只這一首,另一首有關(guān)《三十六計》的打油詩是這樣寫的:下策金玉借,以指劫擒賊;草魚海間笑,山羊桃中擊;樹暗癡故走,釜空苦遠客;屋梁連人尸,隔魏虢國滅。同樣是去掉全詩頭尾的“下策”“國滅”各二字,余下三十六字,分別對應(yīng)《三十六計》的一計。
除了計謀名稱容易記憶外,《三十六計》在“按語”部分引用大量戰(zhàn)例,也極大豐富了每一條計謀的應(yīng)用場景。
特別是一些脫胎于演義、評書的歷史故事更消除了普羅大眾的閱讀障礙。因此,作為一部“民間兵法”,《三十六計》擁有極強的生命力。自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以來,《三十六計》雖然遭到清政府的封禁,卻仍然能夠以手抄本的方式流傳數(shù)百年之久。
1941年被發(fā)現(xiàn)后,今本《三十六計》之所以能夠迅速刊印成冊,很大程度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之中。面對日本軍國主義集團,懷著拳拳報國之心的四萬萬同胞,渴望能夠從古籍中汲取智慧,從而凝聚起更為強大的力量,去保衛(wèi)自己的祖國。
1979年,由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出版,并很快為廣大歷史和軍事愛好者所接受。此后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李炳彥少將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更在全國掀起《三十六計》的熱潮?!度嫛返墓适虏坏焕L制成連環(huán)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如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臺“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后收視率極高。
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研究。瑞士的漢學家勝雅律經(jīng)過潛心研究后,于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引起轟動。他認為,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的計謀范圍。日本有學者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yè)經(jīng)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
就理論基礎(chǔ)而言,《三十六計》無法與《孫子兵法》等兵法經(jīng)典等量齊觀,但作為一部軍事、歷史科普讀物,它的出現(xiàn)卻有著無法忽視的時代意義。
《三十六計》以最為簡樸的方式告訴世人,何為戰(zhàn)爭、何為博弈以及普通人如何在戰(zhàn)爭和博弈中用自身的智慧去應(yīng)對最為極端和困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