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朋友小聚時,只見一位剛被從關鍵崗位調整下來的朋友長吁短嘆,悶悶不樂,言語中充滿著悲觀、消極的情緒,一副看破紅塵的樣子,絲毫沒有往昔的那種獲得感、優(yōu)越感。生活順遂一切如意的時候,誰不會扮演好人呢?無論是刻意偽裝得溫柔美好,還是因為抱著錦上添花的念頭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此時那刻,很多人往往都樂于裝扮出一副善良寬容的模樣。
其實,在人生旅途上,“冷”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避,都必然經(jīng)歷的一個“坎”。求職時遭冷遇,交往中受冷淡,做事時聽冷嘲,分工時被冷落,工作中坐冷板凳等等,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遭受過,所以,“冷”是一種必然:不了解你,你就可能遭冷遇;不熟悉你,你就可能被冷落。
世界上只要有心理灰暗之人,你取得成績時就可能受冷嘲;人世間只要有心術不正的小人,你就可能坐冷板凳。如同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有正即有邪,有明即有暗一樣,有熱就有冷,一個人的事業(yè),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的進步就是在冷熱交替中完成的。如果認識到“冷”的必然性一面,就可能以良好、正確和陽光的心態(tài)看待身邊之“冷”,就會坦然直面“冷”,以陽光照亮“冷”,以火熱感化“冷”。
客觀地看,面對“冷”,有陰影、有心煩、有失落、有痛苦是正常的。這里的關鍵在于,面對“冷”,你的陰影、心煩、失落、痛苦的長度多長。一個永遠追逐陽光,追求向上的積極之士,陰影、心煩、失落、痛苦的長度較短,有的甚至是瞬間。俗話說,提起容易放下難。一個人的修養(yǎng)、內力、格調、品質不是在順時看,而是要在逆時看。因此,努力縮短“冷風”“冷氣”“冷遇”來臨時的心理波動的時間長度至關重要。
知冷相對容易,耐得住冷就難得多。耐不耐得住冷,關鍵取決于是否有足夠的自信。世上沒有不快樂的人,只有不肯讓自己快樂的心。倘若“自信人生二百年”,倘若信守“千金散盡還復來”,倘若堅信自己的能力、品質,就能夠守住對抗冷對心理沖擊的底線,就能夠在堅毅和樂觀中“走自己的路”,或者有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說吧的勇氣和魄力。耐不耐得住冷,最終取決于是否有堅定一輩子被冷的心理準備。面對冷,要明白有些事,能看得很清卻說不清;有些人,能了解很深卻猜不透;有些理,很想不通,卻行得通。我們該明白我們總想世界純澈,卻常事與愿違;總想事事圓滿,卻常不遂心愿;總想人心純粹,卻常是一廂情愿的道理。對此,只要自己坦坦蕩蕩地活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有情有義地活著,不辜負別人的真心就行。
面對冷,保持一股熱情可貴;但如果沒有準備一輩子在冷中度過,即永遠被冷下去,就不可能真正“耐得住”。面對“冷”,既要耐得住,也要耐不住。所謂耐得住,是說要準備永遠被冷下去;所謂耐不住,是要知道自己最終能干好什么,而主動、積極地追求向上的人生。
(和風朗月摘自《奉賢報》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