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 “好吃” 到 “好想” :河南方城地區(qū)洋槐花的飲食人類學反思

2023-05-14 22:35:35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方城洋槐槐樹

賀 源

(貴州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方城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古稱陽城、裕州,人口以漢族為主,長期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計,鄉(xiāng)土氛圍濃厚, “民以食為天” 的觀念至今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方城飲食文化中,依循特定節(jié)令食用相應食物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洋槐花則是其中備受喜愛的一種食材。作為外來植物,洋槐樹在當?shù)孬@得了 “槐” 在民間傳統(tǒng)文化中所承載的符號意義,并在方城人的餐桌上占據(jù)超然地位。引種僅百余年的洋槐樹為何能夠在方城鄉(xiāng)土社會中獲得特殊的符號意義,又為何能夠對遠在他鄉(xiāng)的方城人產(chǎn)生持續(xù)的影響,則是需要從飲食人類學視角加以反思的問題。由此我們也可一窺中國某些鄉(xiāng)土傳統(tǒng)食俗的形成及其能夠相對穩(wěn)固地對文化持有者產(chǎn)生持續(xù)影響的深層原因。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飲食人類學圍繞食物選擇及其象征意義的論題發(fā)展出兩種代表性觀點,也即 “好吃” 與 “好想” 。前者以提倡文化唯物論的馬文·哈里斯為代表,重點關注人類群體中食物選擇所體現(xiàn)的生態(tài)適應及其物美價廉、易于獲得的優(yōu)勢;①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葉舒憲、戶曉輝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第1-8頁。后者則以開創(chuàng)結構主義人類學的列維-斯特勞斯為代表,從食物的選擇與狀態(tài)轉換、飲食禁忌與神話等文化現(xiàn)象關注人類思維的深層結構,探究飲食行為在象征層面上對人的益處或威脅。②參見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周昌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90-502頁。而食物選擇與評價的社會性為研究者所肯定,③參見西敏司:《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5-20頁。蘊于飲食中的族群認同問題也被重視。④Gabaccia,D.R,We Are What We Eat:Ethnic Food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225-235.以糖為代表的食物消費研究則表明食物的全球化也是飲食人類學重要的研究論題,①參見西敏司:《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第209-210頁。 參見吳英杰:《閩南牡蠣食俗的飲食人類學研究》,《文化遺產(chǎn)》2015年第3期。原本沒有相關食用傳統(tǒng)的食物通過地方化而獲得新的文化歸屬,則反映出食物與群體歷史記憶的關聯(lián)。②Tracy M, “Multimodality,Transparency,and Food Safety in China,” Political and Legal Anthropology Review,vol.39,no.1(September 2016),pp.34-53.這些研究為我們關注洋槐花在方城的地方化與符號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

而中國作為傳統(tǒng)的美食大國,飲食人類學研究成果豐富。研究者或關注相對宏觀的具體民族或特定類別的飲食文化,或關注相對微觀的具體飲食民俗及其文化意義,或從歷史文獻、文學作品入手關注不同歷史時期的某些食俗,眾多個案呈現(xiàn)出學界對特定文化背景下食物意義、功能的賦予與變遷的深度關照。其中,劉嘉穎對彝族飲食與游子鄉(xiāng)愁、文化認同建構的研究再次肯定了 “我們是我們所吃的食物” 。③參見劉嘉穎:《流動的味覺觀:遷居彝人的飲食通感、 “家鄉(xiāng)” 體驗與記憶認同》,《民族學刊》2021年第2期。周大鳴等學者對湘潭地區(qū)檳榔食俗起源的研究指出社會文化與經(jīng)濟因素以及特定食材本身的功能對外來食材融入本土文化的突出影響。④周大鳴、李靜瑋:《地方社會孕育的習俗傳說——以明清湘潭食檳榔起源故事為例》,《民俗研究》2013 年第2期。石榴的引入⑤參見石云濤:《安石榴的引進與石榴文化探源》,《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8年第2期。、栽培⑥參見李玉等:《中國石榴栽培史》,《中國農(nóng)史》2014年第1期。及其藝術表征⑦參見郭茂全:《絲綢之路上的植物 “旅行” 及其藝術表征——以石榴為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也已有相關成果,可視為外來植物本土化意義獲得的典型個案。而劉啟振等研究者分析西瓜融入中國傳統(tǒng)歲時民俗的動因也強調了外來食材融入本土文化受生物特性、成熟時間、生態(tài)特性與本土宗旨、訴求契合程度的影響。⑧參見劉啟振、王思明:《西瓜與中國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動因》,《民俗研究》2017年第5期。這些研究指明了在中國特定文化背景下研究外來食材本土化應關注的內容。同時,農(nóng)事節(jié)律⑨參見王加華、代建平:《農(nóng)事節(jié)律與江南農(nóng)村地區(qū)飲食習俗》,《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歲時節(jié)日⑩參見韋瑋、陳志明:《食物的節(jié)律與認同:基于貴州荔波布依族的飲食人類學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3期。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節(jié)律性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在已有的研究中,少數(shù)民族飲食是重鎮(zhèn),而漢族飲食的關注程度有限。在研究視角上, “好想” 比重則明顯大于 “好吃” ,相對缺乏雙重視野的個案研究。其中,吳英杰對閩南牡蠣食俗的研究呈現(xiàn)出雙重視野,對打破兩極化的食物研究、全面深入理解飲食文化的重要性提供了新視角,這也是我們實踐飲食人類學研究應當繼續(xù)探索的新視角之一。?參見西敏司:《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第209-210頁。 參見吳英杰:《閩南牡蠣食俗的飲食人類學研究》,《文化遺產(chǎn)》2015年第3期。而 “好吃” 與 “好想” 的關系也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現(xiàn)有的槐樹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象征領域,?參見紀永貴:《槐樹意象的民俗象征》,《民族藝術》2004年第1期。并常與 “大槐樹” 移民歷史記憶相聯(lián)系,?參見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有關洋槐樹與洋槐花的零星論述散見于這些研究之中。因此,這種食材及其食俗的研究仍有空間。本研究將在 “好吃” 與 “好想” 的雙重視野下對方城地區(qū)的洋槐花進行分析,討論其地方性符號意義的獲得,并基于這一個案討論 “好吃” 與 “好想” 是否存在內在的聯(lián)系。

二、 “好吃” 的洋槐花

洋槐花能夠成為方城地區(qū)飲食文化中的一種重要食材,離不開其生物特性所帶來的普遍種植,也與方城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計方式以及舊時方城人關于饑餓的切身體驗密不可分。用材、用薪、綠化是洋槐樹被引入中國的最初目的, “能吃” 而又易于獲得則是其進入民眾日常生活并被廣泛接受的關鍵因素。

(一)方城地區(qū)洋槐的引入與種植

洋槐,學名刺槐,方城民間習稱洋槐,與本土的國槐相區(qū)別。1920年前后洋槐被引入方城,逐漸成為當?shù)匦教苛值闹饕獦浞N,也是用材林的重要組成樹種,全縣單造林種植面積即達數(shù)萬畝。①參見方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方城縣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08-314頁。方城鄉(xiāng)村地區(qū)傳統(tǒng)上使用灶火臺,以各種木柴、作物秸稈等為燃料,灶灰則可用于堆肥、施肥。而洋槐樹生命力頑強,根系發(fā)達,生長迅速,萌芽旺盛,砍伐后仍可迅速從根部萌蘗,其枝杈燒火旺,因此是非常好的燒柴用樹。20 世紀80 年代以后,煤炭、液化氣等燃料陸續(xù)普及,洋槐樹的薪炭用途逐漸淡化?,F(xiàn)在,用洋槐木材制作農(nóng)具長柄、架子車框架也不多見了。而洋槐樹春季豐花,且花、葉皆可食用,也可用于養(yǎng)雞,其花又是優(yōu)良的蜜源,洋槐樹幾無成本的附帶價值備受民間重視,并在洋槐樹薪炭、用材等角色淡化后進一步凸顯和反超。而且,洋槐枝條生有長而硬的尖刺,以前農(nóng)戶也會因此將其種作籬笆。加之其供食功能,故而除去造林,鄉(xiāng)村地區(qū)的人們也多在房前屋后種植,使得春季吃洋槐花成為方城人非常便利的飲食實踐。

不僅如此,由于其生物特性,洋槐樹自傳入方城地區(qū)后便迅速成為當?shù)胤植紡V泛的樹種之一,且常有從家養(yǎng)而逸為野生的現(xiàn)象,城市中將其作為道旁綠化用樹,種植效果亦佳,其觀賞價值也在旅游開發(fā)中得到重視。從2021年起,方城縣拐河鎮(zhèn)即依托一千余畝野生洋槐林資源,于洋槐花期舉辦槐花節(jié),借此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促銷槐花蜜和其他槐花美食,反映出廣泛分布的洋槐被賦予的新功能。

(二)方城地區(qū)洋槐花及葉的食用

方城地區(qū)的洋槐樹于農(nóng)歷三月開花,花期十余天。每逢此時,洋槐花即成為鄉(xiāng)間常見的優(yōu)良食材。方城人以洋槐花將開未開為最佳,采摘后即可直接從花序上擼下微有甜味的花朵生食。更普遍的吃法則是將洋槐花洗凈,控干水分,用干面粉拌勻,待水開后攤在蒸籠中的籠布上蒸制。十幾分鐘后掀開鍋蓋用筷子翻動檢查,確定其中沒有生面后即可出鍋,盛入餐具拌上用油鹽調味的蒜汁食用。蒸洋槐花是方城人喜食的蒸菜之一,還可搭配玉米糝粥、甜面片②方城方言, “甜” 字除甜味之義外,又指味道淡、未放鹽,甜面片也即僅用清水煮熟的面片,帶湯食用。、饅頭等食用。盡管蒸洋槐花現(xiàn)在常被歸為風味小吃、時令食品,但舊時多起到替代主食的作用,乃至今天仍有以蒸洋槐花當飯的現(xiàn)象。洋槐花一次可蒸出供數(shù)頓食用的量,這種無汁水、易存放的食物到下頓食用時上籠簡單餾一下即可,還可直接作為涼菜食用,更顯便捷。若采摘的洋槐花有富余,還可將洋槐花洗凈焯水后曬干保存,吃時泡發(fā)后擠去水分,再以食用油攪拌,配上肉或者雞蛋以及大蔥和各種調料做餡兒包餃子、包子。舊時物質條件匱乏,難得吃到的餃子、包子等便被方城人視為改善生活的重要標志,而洋槐花也隨之成為可以延長享用期限的美味食物之一?,F(xiàn)在隨著冰箱的普及,很多人家會將富余的洋槐花焯水后擠干水分冷凍保存,想吃時解凍即可,這種保存方法可保證洋槐花在當年冬天食用時仍新鮮。

此外,洋槐也是優(yōu)良的蜜源樹種,所產(chǎn)槐花蜜是當?shù)孛F的藥食同源之物。洋槐葉也可食用。方城人傳統(tǒng)上以面食為主食,煮面條時喜放綠葉菜,稱之為 “著鍋菜” 。③方城方言, “著” 音zhàng,意為放, “著鍋菜” 意即放在鍋里同煮的蔬菜。舊時生活條件差,常有無菜下鍋的情況,因此洋槐葉也是鄉(xiāng)村地區(qū)人們用以 “著鍋” 的食材之一。不過,隨著改革開放后方城人物質生活條件的快速提升,洋槐葉已經(jīng)退出了食材的范圍。

(三)慌春與方城歷史上的饑餓記憶

方城地區(qū)歷史上長期以農(nóng)業(yè)為主要生計,而 “十年九旱” 的氣候特點以及歷史上多發(fā)的旱災、蝗災使得舊時饑荒較為頻繁。例如,據(jù)乾隆年間增修的《裕州志》記載,明代成化二年至清代乾隆四年不到三百年間,方城地區(qū)即發(fā)生了近二十次饑荒,多為蝗災、水旱所導致,嘉靖七年、萬歷二十一年和四十五年的饑荒甚至出現(xiàn)了百姓吃草根樹皮乃至父子相食、遺子遍野的慘狀,而數(shù)次別處饑荒而裕州獨得秋收的事件也被作為 “祥異” 記錄在案;①乾隆《裕州志》卷1《地理志·祥異》,中國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83-96頁。民國時期仍時常有受災絕收而發(fā)生饑荒的情況??梢哉f,饑餓對舊時的方城人來說是不堪回首的記憶和時常經(jīng)歷的體驗。

因此,受限于舊時物質條件的不足,方城人積累了大量食用野菜的知識,并摸索出紅薯葉、老豇豆等農(nóng)作物副產(chǎn)品或過季品的食用方法,用以補充糧食不足,且長期將溫飽視為人生理想。其中,春季的野菜數(shù)量最多。方城地區(qū)舊時稱春季為 “慌春” ,此時正是當?shù)丶Z食青黃不接容易鬧饑荒的季節(jié),人們每逢春季便為此發(fā)慌,故稱 “慌春” 。鄉(xiāng)間常見的榆錢、構棒槌和各類野菜也成為舊時人們充饑的必然選擇。豐花的洋槐樹傳入方城之后,以其生命力強、適應性強而又抗旱等特質而迅速成為一種常見的鄉(xiāng)土樹種。又因其生長快、萌發(fā)力強、種植后無須人工照料而花葉皆可食用,對方城人來說具有更強的現(xiàn)實價值。洋槐花也即成為一種舊時慌春時節(jié)易于取得而又超低成本的糊口食物,花期內能供應數(shù)日飽食。而且,洋槐花的優(yōu)勢在于,生食固然無須糧食搭配,蒸食也僅需極少量的面粉,沒有麥面還可用玉米面等粗糧面。加之洋槐花本身味道甘美而量大,蒸食可以暫代主食,恰恰是方城人舊時困苦生活中非常好的一種應季食材,吃洋槐花也即成為方城人適應本土物產(chǎn)的必然選擇。也正因舊時充饑是第一要務,故而洋槐花炒雞蛋等結合更珍貴食材的 “美味” 吃法,從一開始就未能成為方城人的飲食選擇。方城人至今吃洋槐花仍是蒸食為主,輔以少量的包包子、包餃子吃法,則是這一食俗的慣性使然。

由此可知,洋槐花進入方城飲食文化, “好吃” 是首要因素,易獲得、低成本的充饑之物是其關鍵角色,而對美味的追求、對身體的有益則屬于充饑的額外價值。改革開放以后,溫飽早已不是問題,而洋槐花作為一種超低成本的春日應季食物仍然備受方城人關注。已經(jīng)搬入鄉(xiāng)鎮(zhèn)、縣城的人們每到春季也仍會去周邊采摘食用,一些人甚至還會特地將這種應季食材作為禮物贈送住城鎮(zhèn)的親友。此時對本地的方城人來說,洋槐花仍是容易吃到的一種春季美食。方城地區(qū)一些飯店還會將洋槐花烘干密封后作為特色食材出售,洋槐花與雞蛋或羊肉做成餡包的餃子成了特色小吃,蒸洋槐花也已成為飯館的時令菜品。至此,曾經(jīng)與饑餓記憶緊密聯(lián)系的洋槐花才完成了從慌春 “充饑之物” 到時令 “美味之物” 的角色轉變。

三、 “好想” 的洋槐花

在溫飽早已不再成其為問題的今天,方城人春季吃洋槐花顯然與成本高低、易得與否關系不大。單純因為 “好吃” ,洋槐樹與洋槐花也難以在方城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土壤上獲得突出、持續(xù)的符號意義。而 “好想” 正是其能夠對方城人應季飲食習慣產(chǎn)生深遠影響并喚起特定情感體驗的根本所在。這種 “好想” 突出地呈現(xiàn)為洋槐樹與 “槐樹” 的符號融合,并與方城的地方性飲食習慣相關聯(lián),獲得了 “好” 的評價。

(一) “蒸” 的烹飪意義

蒸作為一種傳統(tǒng)烹飪方法,在方城地區(qū)主要用于主食制作,紅薯、芋頭、土豆、饃、花卷、面條、米飯等均可蒸制。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此類無湯水的蒸制食品備受重視。例如饃是方城勞力頂饑的重要食物,大年初一吃一種稱為樁子的面袋形大饃,寓意新年干活有勁,即反映出蒸制食品在當?shù)剞r(nóng)事生產(chǎn)中的重要性。而白面作為舊時的珍貴食材被稱為 “好面” ,能夠無顧忌地吃好面饃便是舊時令方城人向往和滿足的 “好日子” ,當時若能吃到油卷、糖包、包子等相對精細、美味的蒸制食品即為改善生活。

方城人傳統(tǒng)上又非常愛吃應季蒸菜。所謂蒸菜,常以田間地頭的野菜或老豇豆、紅薯葉一類農(nóng)作物副產(chǎn)品作為食材,洗凈控干水后混合少量面粉蒸制,然后拌以蒜汁食用,做法簡便、快捷。如前所述,此類蒸制食物雖以 “菜” 稱之,實際上舊時多充當主食的角色,以擋饑為第一要務。所用食材本身味道相對寡淡、粗糲,蒸食卻備受歡迎,首先即因 “蒸” 代表豐裕,食材充足方可做成方城人所說的 “干悶兒” ,也即不含湯水的熟食,其擋饑功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方城人喜食蒸菜,一定程度上仍是源自特定年代的饑餓記憶。

是故, “蒸” 作為一種烹飪方法對方城人具有特殊意義,它代表食物足以管飽的 “量” ,與當?shù)厝藢仫柕目释苯雨P聯(lián),這種意義關聯(lián)在饑餓年代尤為突出。以至于方城當?shù)貍鹘y(tǒng)中至今仍存的過年蒸饃和樁子、以饃和棗山祭祖敬神、婚禮上的禮物籃子須有發(fā)面用的酵子都是發(fā)家、興旺的民俗象征,其中也寄寓了方城人對富足生活的向往。因此,當方城人發(fā)現(xiàn)洋槐花可供食用后, “蒸” 作為充饑之物的洋槐花即相當于在慌春時節(jié)一家人有了數(shù)頓飽餐,洋槐花也即借助 “蒸” 而與此刻的滿足感相聯(lián)系,而干制后的洋槐花在過季后用于餃子、包子的制作,更是被視為與改善生活的幸福感直接掛鉤。實際上,這種情感體驗也正是洋槐花在方城地區(qū)從 “好吃” 走向 “好想” 的關鍵點。當物質條件改善,溫飽不再成其為問題的時候,蒸洋槐花的甘美風味又得到了凸顯,吃蒸洋槐花對體驗過慌春的老一輩方城人而言,即成為對昔日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當下確證,而對未有相關經(jīng)歷的年輕人來說,則是品嘗應季美食的幸福體驗。

(二) “一年東西” 中的天人合一

應季食材歷來受方城人重視。方城人所說的 “一年東西” 即指一年中過季即無、能吃必吃的食材,首要講究是 “吃個新鮮” 。這是方城人在長期的飲食文化演化中結合物候節(jié)律而成的一種特殊標準,各類時令瓜果即為代表。實際上,其選擇又有微妙的彈性,這種彈性表現(xiàn)在,被列為 “一年東西” 的食材多為人工種植的傳統(tǒng)農(nóng)林作物,如櫻桃、杏、毛豆、嫩玉米等,但薺菜等野菜和榆錢、構棒棒、洋槐花等人工種植而近乎野生的食材也列位其中,其他方城人喜愛的野菜則似乎被 “一年東西” 所忽視。而隨著現(xiàn)在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農(nóng)林生產(chǎn)技術和果蔬保鮮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反季節(jié)的蔬菜、水果越來越多,方城人所重視的 “一年東西” 也隨之減少,但洋槐花、構棒棒等仍以其季節(jié)性強的特點穩(wěn)列其中。

不僅如此, “一年東西” 必定是方城人公認的好食材。 “好” 是方城人傳統(tǒng)上進行價值評判的最高標準,其意涵包括了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益處。①賀源:《飲食人類學視野下的蛋俗文化——基于方城地區(qū)的個案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具體到 “一年東西” 而言,物質層面的 “好” 是這些食材的美味、營養(yǎng)甚至藥效。隨著食用經(jīng)驗的積累,方城人逐漸發(fā)現(xiàn)美味、能夠充饑的洋槐花有降火、安神、助眠等藥用作用,以至于洋槐花現(xiàn)在也是方城地區(qū)藥膳飯館中的時令佳品。這些特性也是洋槐花穩(wěn)居 “一年東西” 的重要影響因素,綠色無公害這一現(xiàn)代觀念的傳播則促成其角色的穩(wěn)固。精神層面的 “好” 反映的是 “一年東西” 每年的食用期短,且大多是生活非必需品,甚至是 “稀罕物” ,因此食用這些食物便實現(xiàn)了對人本身的特別供養(yǎng)。方城人傳統(tǒng)上對吃要求不高,因此這類超出生活必需品的食材有亦可、無亦可,但應季吃了便表示這一年中基于飲食而獲得了額外的滿足感,乃至在舊時還一定程度上帶有增加食用者社會聲望的功能。洋槐花本身是慌春充饑的重要食材,花期限制了其食用時段。而現(xiàn)在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鎮(zhèn)化的推進,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與物質生活的豐盛也使得洋槐花不再是充饑的必需物,因此增添了 “稀罕物” 的性質,轉而日益成為方城人應季嘗鮮的對象,這也是洋槐花成為飯館時令菜的原因之一。而更深層次的 “好” 則源自農(nóng)業(yè)文化對自然物侯的體認,人與自然物候的和諧被認為是身體康健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不僅是歲時節(jié)日要吃特定的應節(jié)食物,不同季節(jié)也應吃當季食物以期借助供養(yǎng)人本身的 “吃” 來獲得雙重的 “好” ,從而抵御季節(jié)、時令的轉換對人潛在的象征性威脅。春天傳統(tǒng)認為是萬物萌發(fā)、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花作為食材也即在方城節(jié)令飲食架構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當洋槐花在方城人那里不再局限于充饑的基本功能之后,洋槐花與春天的象征聯(lián)系也逐漸凸顯,每逢暮春即想到洋槐花以及相應的飲食體驗,而洋槐花的美味在家人分享時也更強調了精神的愉悅。當方城人遠離鄉(xiāng)土外出學習、工作,這種應季食俗和 “一年東西” 所代表的地方性知識又與鄉(xiāng)土情懷相關聯(lián),由食物的 “好” 而念及家鄉(xiāng)的 “好” ,成為個人身體實踐與記憶的投射物,進而衍生出更多層面的 “好” ,反過來也進一步強化了洋槐花的符號意義。

因此,方城人之所以重視 “一年東西” ,實際上源自農(nóng)業(yè)文化飲食的節(jié)律性,人隨著節(jié)令變遷食用應季食物,也即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愛護身體、涵養(yǎng)精神。這種深層的農(nóng)業(yè)文化基因透過洋槐花等代表性的 “一年東西” ,將天人合一的象征思維加以現(xiàn)實呈現(xiàn)并代代相傳。而伴隨著相對穩(wěn)定的地域性飲食習慣,對 “一年東西” 的重視也即內化為方城人的文化本能,即便身在異鄉(xiāng),也與鄉(xiāng)愁相聯(lián)系,成為一種每逢其季便自然而生的取食沖動。

(三)洋槐花與方城人的鄉(xiāng)土記憶

受限于舊時的生活條件,饑餓與疾病是人們健康的兩大威脅。因此,作為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化區(qū)的方城人也積累了豐富的物候知識與地方性醫(yī)藥知識,乃至一些土方、偏方非常流行。究其原因,即在于過去生活艱苦的年代,疾病能夠預防或者自行解決是最經(jīng)濟的方案,其中有相當多的內容涉及藥食同源的觀念。例如, “三月三” 采摘薺菜煮雞蛋吃,以期強身補虧、治療頭暈;以驅疫辟毒為主題的端午節(jié)則吃新上市的蒸大蒜以期敗毒。洋槐樹的花期以及洋槐花的食用方法、營養(yǎng)功效也是方城人普及的地方性知識。這些地方性知識的傳承以女性為主角,也正因其傳承自女性長輩,特定食材如洋槐花的食用又能令方城人獲得特殊的情感體驗。

如前所述,方城地區(qū)鄉(xiāng)村房前屋后的洋槐樹多有明確的歸屬,但民間大多并不忌諱別家采摘食用。當?shù)厝苏J為洋槐樹的特性是越折越旺,也即今年多折花折枝,來年發(fā)枝會更多更旺,而且并非家家都種有洋槐樹,這樣也可保證想吃的鄉(xiāng)親都能吃得上。直到20 世紀90 年代末,方城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居民仍有將自家做的 “改樣飯” 與鄰里分享的習慣。所謂改樣飯也即與日常簡單飲食有所區(qū)別的食物,蒸洋槐花便是其中一種。這反映出方城地區(qū)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后,洋槐花已經(jīng)退出了慌春充饑的行列,但仍是頗受歡迎的 “一年東西” ,而 “改樣飯” 的分享仍帶有鄉(xiāng)土社會守望相助的色彩。

同時,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化安土重遷,明清的多次移民使得民間歷史記憶將 “大槐樹” 塑造為遙遠的故土,槐樹也即成為家園的象征,寄寓移民群體的鄉(xiāng)愁,種植槐樹則成為塑造新家園的一種積極表達。當洋槐樹傳入并快速成為方城鄉(xiāng)土樹種以后,原本歸屬于國槐的民俗象征與歷史記憶逐漸在代際傳承間與洋槐發(fā)生重合,其符號指向也不再局限于相對遙遠的 “大槐樹” ,而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方城。也正因方城人對洋槐花的喜愛和一致的蒸食方法,使得當?shù)氐娜藗冊谧裱鄳嬍沉晳T的同時,能夠通過蒸洋槐花而對 “方城人” 的身份進行潛在的確認和強化, “老家的吃法” 則更進一步強化了洋槐花與家鄉(xiāng)方城的符號關聯(lián)。于是,當方城人遠離家鄉(xiāng)求學、工作時,這種后起的 “槐樹” 意象也即具有了鄉(xiāng)愁的意義。對方城人來說,此時摘取道路旁、山野間的洋槐花并作為應季美食食用,自然也就有了撫慰鄉(xiāng)愁的象征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精神性的 “還鄉(xiāng)” 實踐。

(四)槐樹情結與洋槐樹的象征締結

前人研究指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槐樹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例如, “三槐” 是三公宰輔的象征,而槐樹的用材、藥用等功能與民眾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又衍生出神怪傳說、民間故事等所賦予的符號意義,加之明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規(guī)模移民所形成的 “大槐樹” 意象,槐樹更是成為家園象征符號。①參見關傳友:《論中國的槐樹崇拜文化》,《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1期。方城縣潘河源頭黑龍?zhí)哆叺暮邶垙R、博望鎮(zhèn)老街等地都保留有據(jù)稱已有千年的老槐樹,黑龍廟老槐樹2012年還被善信立碑供奉,博望老街的老槐樹則流傳著被雷公一劈為二的傳說,反映出槐樹在當?shù)孛袼孜幕械纳衩貙傩?。同時,河南方城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流入地之一,老一輩至今還常以兒童小腳指甲一大一小的生理特征講述 “大槐樹” 的民間故事。正因如此,槐樹也標識著移民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成為與特定歷史記憶相關聯(lián)的符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此處所說的槐樹均指國槐,而非洋槐。洋槐也即刺槐,原產(chǎn)于北美洲,17 世紀傳入歐洲,19 世紀末才作為用材和綠化樹種從德國引入山東青島,此后迅速成為中國一種分布廣泛的鄉(xiāng)土樹種。①參見楊敏生、谷俊濤、王進茂:《刺槐資源評價與引種研究》,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7年,第2頁。國槐與洋槐外形近似,但葉型、花期、果實、用途等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國槐多做藥用,古時種植較為普遍,在傳統(tǒng)文化中擁有多重意涵。而洋槐傳入后,由于其生命力旺盛、用途多樣等特性而成為新的鄉(xiāng)土樹種,方城地區(qū)農(nóng)村尤為多見,反而是國槐的種植趨于減少,以至于現(xiàn)在很多方城人自幼所見、所知的槐樹均為洋槐,想象中的 “大槐樹” 也是洋槐樹。這種現(xiàn)象在北方地區(qū)并非孤立,甚至個別研究者在分析槐樹民俗時也出現(xiàn)了將國槐、洋槐混為一談的現(xiàn)象,即可知洋槐樹在北方的普遍程度。正因為人們認知上的偏移,為洋槐融入中國傳統(tǒng)民俗、融入方城人的飲食文化提供了便利:歷史記憶、故土情懷需要 “槐樹” 這一符號實證,而隨處可見的洋槐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人認知中的 “槐樹” 。更進一步地,相當程度上取代了國槐在方城民間認知中具有特殊角色的洋槐,其代表性物象洋槐花則由此獲得了與移民記憶、故土情懷更為深層的關聯(lián)。

四、 “好吃” 與 “好想” :洋槐花在方城地區(qū)的意義賦予

前人研究已經(jīng)關注到了中國飲食與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現(xiàn)實化的緊密聯(lián)系,②參見林少雄:《中國飲食文化與美學》,《文藝研究》1996年第1期。并通過與西方飲食習慣的對比指出中國飲食的 “樂感” 主題,以飲食為人生之樂而融感性、自然生命和實用理性為一體,由此使得眾多食物成為文化符號。③參見張明娟:《飲食文化中的罪感與樂感:中西食物象征比較》,《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這些研究實際上已經(jīng)暗含了中國飲食文化中 “好吃” 與 “好想” 的合一關系。洋槐花在方城飲食文化中的本土化便是 “好吃” 與 “好想” 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薪材用樹引種的洋槐樹因其抗性強、生長快、花量大等生物特性而迅速成為方城一大新興鄉(xiāng)土樹種。在舊時饑餓體驗的影響下,洋槐花慌春充饑食物的角色成為洋槐樹被當?shù)厝私邮芎拖矏鄣年P鍵因素,而普及的洋槐樹種植也使得花期食用洋槐花便利性強、成本極低的特點被進一步放大。洋槐花的烹飪方式及其被納入當?shù)仫嬍彻?jié)律和 “一年東西” 則是洋槐花 “好吃” 進而 “好想” 的直接動因,鄉(xiāng)土社會的守望相助、地方性知識則是其催化劑。鄰里互助、家人共食是洋槐花食俗中所呈現(xiàn)的社會交往功能,也必然帶來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情感投射,從而讓洋槐花獲得超出食物本身的文化意義。而以 “一年東西” 為代表的評判標準則體現(xiàn)出方城飲食文化里對自然物侯的地方性認知,借助 “吃” 促成人與自然節(jié)律的協(xié)調,進而獲得超出生活必需的圓滿感。洋槐花作為春季的代表性應季食材也逐漸被農(nóng)業(yè)文化 “天人合一” 的深層思維所吸納,并以當?shù)厝似毡槠珢鄣某苑撛诘胤从吵龅赜蛭幕卣?,成為一種寄寓群體實踐和共同記憶的符號,并通過與 “鄉(xiāng)愁” 的緊密聯(lián)系強化這種符號性質。而洋槐的意義賦予使得花、葉主要供藥用的國槐在當?shù)孛耖g原有的符號關聯(lián)產(chǎn)生松動,原本隸屬于國槐的家園記憶、移民情結也隨之在逐漸向洋槐偏移,進一步強化了洋槐花 “好想” 的性質。

值得注意的是,洋槐花在方城的意義賦予尚處于進行時,其符號意義仍有一定程度的含混性,而含混性的存在恰恰是進行地方性文化構建的有利抓手。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背景下,槐花節(jié)、槐鄉(xiāng)等文化品牌的塑造,槐花蜜、槐花茶等特色產(chǎn)品的開發(fā),以及旅游開發(fā)的推進,洋槐花的文化屬性正在進一步豐滿。隨著越來越多的方城人到外地學習、工作,穩(wěn)固的地方性飲食習慣為洋槐花預留了符號位置,飲食節(jié)律、家園記憶則成為 “一年東西” 洋槐花所能帶來的 “鄉(xiāng)愁” 與 “圓滿” 交織的情感體驗,從而為洋槐花在方城飲食文化中的符號性質提供穩(wěn)固和加強的著力點。

由此我們能確認一個事實:在中國悠久、豐富而圓融的飲食文化中,食物的選擇和食用固然不會完全脫離生計模式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 “好吃” 是不可忽視的必然考慮;而文化的整合性則使得食物的選擇和食用不是單純的生理需求滿足,為事物賦予意義的文化本能決定了人們天然地需要將生理需求的滿足提升到文化層面,食物因此被賦予審美、道德、情感等不同層面的意義,食物的選擇與食用由此被納入一個穩(wěn)固而精細的 “意義之網(wǎng)” ,其符號屬性獲得也成為必然趨勢;而且,即便獲得了特定意義的食物因各種因素而對特定群體不再 “好吃” 時,其 “好想” 的性質往往能繼續(xù)維持;同時,食物積極文化意義的生成常會促成人們有意識地增加 “好想” 之物的生產(chǎn)或運輸,從而滿足消費需求,這也正是某些食物突破地域、階層等限制因素而更 “好吃” 的重要途徑,相對穩(wěn)固的傳統(tǒng)食俗和特定食材的特殊意義在消費社會背景下即為因 “好想” 而 “好吃” 的例證。因此, “好吃” 必將走向 “好想” , “好想” 則可以促成 “好吃” 衍生出多層次的象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對 “好吃” 之物變得更 “好吃” 起到積極影響。

五、結語

方城人對洋槐花的喜愛不單純是其作為食材的易于取得和成本低廉,而是與地方性知識、歷史記憶和情感投射密不可分,由此借助特定季節(jié)的 “吃” 而內化為方城人文化偏好的一部分,在物質層面的益處之外衍生出精神層面的內涵。加之與作為家園象征的國槐和 “大槐樹” 的符號融合與認知偏移, “好吃” 的洋槐花進一步凸顯了 “好想” 的屬性, “好想” 則反過來讓洋槐花更加 “好吃” 。又因為洋槐花的本土化符號構建仍在進行中,將其作為外來食材本土化的典型個案進行關照才更有其必要性。由此可見,飲食人類學研究不應拘泥于單一的理論視角,結合 “好吃” 與 “好想” 更能凸顯出文化作為超有機體的適應性和自洽性,是形成更為全面、深入的飲食文化研究的必然要求。同時,我們也應反思 “好吃” 與 “好想” 在具體而微的個案中呈現(xiàn)的邏輯關系,尤其是在中國飲食文化背景下二者關系的特殊性。這種 “好吃” 與 “好想” 的合一應該是飲食人類學理論中國化的一種應然視角。

猜你喜歡
方城洋槐槐樹
我與槐樹
軍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50
美味的洋槐花
洋槐花
從楚方城到萬里長城
聚力碧水攻堅 護航美麗方城
人大建設(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2
ROARINGWILD壹方城店
人大專題詢問之“方城樣本”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06
春日的洋槐
槐樹花開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4
洋槐花老去
故事林(2016年10期)2016-05-20 16:59:11
余江县| 潼南县| 汉寿县| 东兴市| 武城县| 白城市| 舒兰市| 专栏| 巴南区| 宜兴市| 澄江县| 阳江市| 马公市| 张家界市| 册亨县| 定日县| 左权县| 永嘉县| 铜鼓县| 长丰县| 泌阳县| 金门县| 云和县| 鸡东县| 海晏县| 泾阳县| 吉安市| 星座| 阆中市| 高淳县| 镇安县| 石门县| 沧州市| 莲花县| 田东县| 和平区| 嘉鱼县| 甘洛县| 太保市| 景宁|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