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才讓
(西安外國語大學區(qū)域與國別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100)
吐蕃統(tǒng)一政權(quán)自建立起,實行開放政策,通過走出去引進來,不斷吸收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各種優(yōu)秀文化和技術(shù),使自身強大的同時,促進了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進程。7 世紀,佛教分別從東、西南兩個方向輸入進來,為吐蕃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由于剛剛建立的吐蕃政權(quán)需要解決面臨的許多問題,對佛教文化的關(guān)注程度不高,從而沒有傳播開來。松贊干布時修建的大小昭寺、昌珠寺、十二鎮(zhèn)魔寺只是作為王室成員和貴族的府邸或活動場所存在,里面僅供佛像和少量的經(jīng)典,并沒有發(fā)揮寺院應(yīng)有的功能,直到8 世紀中期隨著桑耶寺的建成,大、小昭寺等才成了嚴格意義上的宗教活動場所。在整個8 世紀的近百年時間里,即赤德祖贊和赤松德贊父子攝政期間,吐蕃社會各方面處于發(fā)展的頂峰。
金城公主金釵之年①遠嫁赤德祖贊,協(xié)助贊普整改體制,完善制度,發(fā)展經(jīng)濟,推進文化建設(shè),不僅引進了《左傳》《禮記》《毛詩》《昭明文選》等漢文文獻,還遣使前往天竺和長安求法,建造廟宇安置逃難來的于闐僧人,為吐蕃的繁盛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有一篇《金城公主》觀感隨筆這樣寫道:她遠嫁千里之外的吐蕃,把藏漢文化的理解包容,視為國家之情、民族之情;她把青春獻給民族融合,把生命融入雪域高原,成就了千年傳唱的人間大愛。[1]毋庸置疑,金城公主在吐蕃的近三十年里為唐蕃友好、漢藏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當中原王朝唐朝進入“開元盛世”的全盛時期,西部高原的吐蕃也因赤德祖贊的勵精圖治逐漸走向強盛,這一切離不開金城公主這位知書達理、胸懷遠大的賢內(nèi)助。在她的積極推動下,已在吐蕃有幾十年歷史的佛教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敦煌藏文寫卷《于闐教法史》記載了相關(guān)之事,雖然現(xiàn)在無法確定此書與《大藏經(jīng)》中的《于闐國授記》(又譯《于闐國懸記》)《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于闐阿羅漢授記》《阿羅漢僧伽伐彈那授記》(Dgrabcom-pa-dge’-dun’-phel-gyi-lung-bstan-pa)的關(guān)系,但是幾部文獻的內(nèi)容相同之處較多,都提及公主關(guān)心于闐難僧的事情。寫卷P.T.960《于闐教法史》②說:
于田圣教毀滅時,上部四座城市之比丘們?nèi)縼淼接谔飼?。此時,于田人為魔所誘,不信圣教,不敬比丘,且凌辱之,搶劫他們財物,將三寶財物與比丘之食糧,寺廟之土地、奴仆、牲畜等全都搶走。比丘在于田無法再安住下去。在此情況下,全體比丘只好出走,匯集于雜爾瑪寺廟,商議說:‘于田之地無法再安住,往何處出走為好’?此時,因吐蕃贊普篤信圣教,敬重比丘,大施供養(yǎng)。于是,一致同意前往吐蕃。當時,比丘眼前所需供齋業(yè)已匱乏,口糧斷絕,從雜爾瑪寺下庫藏小匣里,得到十四塊金子做的供神食品。三個月中,全體比丘的生活就用它來維持。后來,冬季來到,全體比丘從雜爾瑪寺出走,到卓帝爾。在卓帝爾,有一自然形成的地藏王菩薩寺廟。其上,有一座不大的小山。此時,自然裂開,從其中得到一升珍珠,乃用它維持了三個月生活。到了春季孟春之月出發(fā),到邁斯噶爾。邁斯噶爾之北方天王與吉祥仙女,化為人身,維持他們春季三個月生活。后來,剩下的財物全部用完,初夏四月到了吐蕃。乃至此時,有許多僧人還俗。有許多在路上餓死。正在這時,吐蕃贊普和漢地君王結(jié)成甥舅,文成公主降嫁吐蕃贊普。公主在吐蕃修建了一個很大寺廟,給寺廟獻上土地與奴隸、牲畜。全體比丘來到這里,生活均由公主供養(yǎng),吐蕃之地大乘教法更加弘揚光大。十二年之間,比丘和俗人大都信教,生活幸福。正在那時,由于群魔侵擾,帶來黑痘等各種疾病。文成公主由于沾染黑痘之癥,痘毒攻心而死。于是,俗人們對佛教頓起疑心,云:‘黑痘等各種疾病流行是由于比丘僧團來到吐蕃的報應(yīng)?!^‘不能讓一個比丘留在吐蕃?!阉麄冓s回各自住處。于是,全體比丘只好來到印度犍陀羅。[2](P152-153)
這段引自《敦煌吐蕃文獻選》的王堯、陳踐譯文,主要描述于闐國王實行排佛時匯聚在這里的僧人逃難來到吐蕃之事,其中的雜爾瑪、卓帝爾、邁斯噶爾等幾個地名和公主大寺廟、黑痘等不僅提供了于闐僧來蕃的路線,而且反映出此事發(fā)生的大概時間和金城公主為了吐蕃的文化事業(yè)積勞成疾不治身亡之事。雜爾瑪,系于闐的一座佛教寺廟?!队陉D教法史》說:于闐國先后在牛頭山、貢邦、雜瑪、卓帝爾、達瑪?shù)?、桑帝、桂仲等地興建寺廟333 座③,如贊摩寺、瞿摩帝寺、牛頭山寺、娑摩帝寺等?!半s爾瑪”寺(tsar-mavi-gtsug-lag-khang)即贊摩寺(又稱“欏摩寺”“毗盧遮那伽藍”),為佛教傳入于闐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寺院,位于城南50公里(又說15公里)處?!段簳の饔騻鳌泛汀侗笔贰の饔騻鳌范加邢嗤涊d:“城南五十里有贊摩寺,即昔羅漢比丘盧旃為其王造覆盆浮屠之所”。[3]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殘存遺址斷定該寺規(guī)模巨大,居寺僧人多,除于闐僧之外,尚有來自安息、疏勒、勃律、加悉蜜國僧。他們遇到年輕國王仇視佛法,一起商議從贊摩寺出發(fā)南向吐蕃避難。
卓帝爾(藏文的音譯)既是地名,又是寺廟名稱,內(nèi)供地藏王菩薩(原文說是自然形成的),但不知位在于闐的何處,無從查證。據(jù)文中提示,卓帝爾是從贊摩寺啟程前往吐蕃經(jīng)過的重要一站,在這里得到補給。再經(jīng)過三個月的行程抵邁斯噶爾準備今后三個月的食物,從此經(jīng)過艱難跋涉于初夏四月抵達吐蕃境內(nèi),六個月的行程,出發(fā)時的團隊人數(shù)由于中途死亡和離隊只剩下一少半。
《于闐阿羅漢授記》中提到奴盧川(Mdo-lo)、破山(Pha-shan)、赤面國薩毗(Tshal-byi)等地名。后兩地也出現(xiàn)于《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漢藏史集》根據(jù)《于闐教法史》和《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的內(nèi)容引編相關(guān)內(nèi)容,其中一段說僧人們經(jīng)過“察爾瑪、蚌、墨格爾、工涅等寺院,逃向赭面國。眾比丘由馱載物品的牦牛領(lǐng)路,到達吐蕃的蔡吉”。[4](P59)奴盧川和破山的具體位置現(xiàn)無從查證,薩毗(蔡吉,即藏文Tshal-byi的音譯)在于闐之東距離西北面之石城鎮(zhèn)四百八十里。敦煌殘卷《沙州、伊州地志》記載:“薩毗城,西北去石城鎮(zhèn)四百八十里,康艷典所筑。其城近薩毗澤④山險阻。薩毗軍當?shù)拦?jié)度,歸吐蕃東道節(jié)度使管轄,在播仙、石城、新城派駐官員。恒有吐蕃及土谷渾來往不絕”。⑤《壽昌縣地境》亦說:“薩毗城,在鎮(zhèn)城(石城鎮(zhèn))東南四百八十里。其城康艷典置筑。近薩毗城澤,險。恒有吐蕃土谷賊往來”。⑥《沙洲圖經(jīng)》說:薩毗城距今若羌縣350 里,即在阿雅格庫木庫格(阿牙克庫木湖,或阿雅格庫木湖)附近。7世紀后期薩毗被吐蕃占領(lǐng),作為交通要塞設(shè)通頰部守衛(wèi)。據(jù)此分析,薩毗要么是阿牙克庫木湖東北今青海海西的茫崖,要么是該湖東南新疆屬祁曼塔格至青海轄地伯喀里克之間的山口地帶,即祁曼塔格山口,后者的可能性極大。
上述寺院、地方的具體方位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通過這些旨在大概理出于闐僧人的行走路線,即從贊摩寺出發(fā)一路向東,經(jīng)奴盧川、破山和吐蕃占據(jù)的薩毗,翻越祁曼塔格山(或阿爾金山)向東南進入今青海海西境內(nèi),再南下偏西行,進入吐蕃核心地區(qū)。錄于《大正藏》NO.2090 法成譯《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記述了事件的全過程:
是時僧眾俱從赤面大番之國行至破山(phashan),遇守關(guān)人留難不放,而作是言:“余處有路,一任當往?!睜枙r多聞天王自變其身為一白犛牛,有其脊瘡,并有棬纼。眾僧見之互相謂曰:“此脊瘡犛牛是人之畜,此往何處,隨后當行?!睍r彼犛牛以引直路于四五里,一切眾僧至赤面國薩毗(tshal-byi)之境。時薩毗軍當?shù)拦?jié)度,多聞眾僧從西來至,走白赤面王知。爾時彼王夫人聞多眾僧失土波迸(比丘),白其王曰:“我辦畜乘及以資具,愿請眾僧來至赤面國?!蓖跻嘣S之。以辦畜乘,便迎眾僧至赤面國。
時赤面國王公主侍從供養(yǎng)禮拜,問眾僧中善解三藏諸大德曰:“除汝更有波迸(比丘)者不?”諸三藏大德謹對之曰:“安息、疏勒、勃律、加悉蜜國,有如是眾多僧眾,波迸流移現(xiàn)在彼處。”即便發(fā)使,迎請眾僧至赤面國。
時赤面國置七所寺,辦諸供具。常住人戶倍勝,往曰:“安置眾僧,住在七寺?!焙蠼?jīng)三四年,公主心上有惡瘡出。病苦之時,公主白王:“妾因此疾,終不得免。所有僮仆及以財物愿施三寶。”王亦許之。六百侍從悉放出家,然后公主命將終盡。
公主終后,赤面國王境界之內(nèi)豆瘡病起,大臣百官并諸子孫而死者眾。時彼群臣而集會之,白其王曰:“王國界內(nèi)先無如是瘡苦病惱,今諸波迸戎夷僧眾來到此處,公主崩逝,大臣百官多有死者。是故此諸出家之眾,不留王界,理合驅(qū)出?!?/p>
王先之日,合驅(qū)不驅(qū),委細詳之。群臣同心,樂驅(qū)眾僧。以白王知:欲驅(qū)眾僧出于王界。是時赤面國王境內(nèi),舊住苾芻嗔恚而言:“若以驅(qū)逐此諸僧,我等亦皆不住于此?!敝T臣恚言:“汝等亦當隨意而去。”
公主來至赤面國后,漢王興崇道士法,故一切漢僧悉皆來至赤面國界。如是之時彼界眾僧,赤面國內(nèi)所有舍利、圣教經(jīng)論、供養(yǎng)諸具、常住財物,盡皆赍持往至于西大乾陀羅國。當爾之時,漢與赤面婆羅行國、于闐國等直至恒河,像法滅沒更無有余。
類似的說法還見于15 世紀成書的《漢藏史集》:
在赭面吐蕃的七代國王之時,奉行佛法,此時,于闐國之佛法已接近毀滅之時,于闐的一切年青國王仇視佛教,驅(qū)逐于闐國的比丘。眾比丘依次經(jīng)察爾瑪、蚌、墨格爾、工涅等寺院,逃向赭面國。眾比丘由馱載物品的牦牛領(lǐng)路,到達吐蕃的蔡吉地方。比丘中的長老向赭面國王報告,此赭面國王有一菩薩化身之王妃,是漢地的一位公主,她任施主迎請于闐國的比丘到吐蕃,并問:“還有比丘嗎?”比丘之堪布說:“在安西、疏勒、勃律、克什米爾還有許多比丘?!庇谑峭蹂鷮⒛切┑胤街惹鹩垇?,安置在寺廟中,很好地供養(yǎng)了三四年。[4](P59)
當公主獲悉于闐等國僧人落難外逃時,征得贊普同意用牛馬等乘畜將他們接到吐蕃腹心地,安置在專建的幾所寺院里。雖然早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之時吐蕃和于闐已有聯(lián)系,但這里的公主指金城公主,非王堯和陳踐二位先生翻譯的文成公主;“七代王”是指金城公主之丈夫赤德祖贊,因其繼達日年塞、囊日松贊、松贊干布、貢松貢贊、芒松芒贊、都松芒波杰之后位在第七,故名。吐蕃與于闐的關(guān)系從吐蕃統(tǒng)一政權(quán)建立初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于闐工匠參與了大昭寺的建造。松贊干布去世后噶爾氏家族當政時期實行擴張政策,吐蕃兵進入河西乃至更遠的南疆地區(qū),并在那里建造寺院。咸亨元年(670),吐蕃第一次進兵于闐;673 年于闐王伏阇雄大敗蕃兵,“親入唐”,唐朝在于闐設(shè)立“毗沙都督府”管理。儀鳳三年(678)吐蕃占據(jù)安西四鎮(zhèn),次年被迫撤離。垂拱三年(686),吐蕃第三次進入安西四鎮(zhèn),直到長壽元年(692)被王孝杰擊敗。金城公主入蕃前后,吐蕃的軍事勢力已達阿爾金山地區(qū)。赤德祖贊(棄隸縮贊)在位期間,與唐爭奪西域的戰(zhàn)事沒有停止過,722 年發(fā)兵小勃律試圖打通北進的道路;726 年進攻河西,730 年左右贊普親臨河西督戰(zhàn),結(jié)果被唐將王忠嗣所敗,使唐蕃進入短暫的無戰(zhàn)事的平靜期。中唐以后,據(jù)山險而建的石城鎮(zhèn)作為吐蕃北上的要道,從此進占且末河流域全境,大批的吐蕃人和吐谷渾人陸續(xù)來到這里生活,留下了不少木簡文書為證。
幾份寫卷所說事情確實發(fā)生過,由于文獻經(jīng)過多次編寫加工含有虛夸的成分。其中有幾個問題必須清楚,一是赤面國⑦,被認為是吐蕃時期形成的。11 世紀發(fā)掘的伏藏《五部遺教》有“食肉赤面者”的說法;《拔協(xié)》《漢藏史集》《賢者喜宴》《紅史》等將吐蕃說成“赤面域”。所以,赤面國是對早期生活在青藏高原某些部族的稱謂,也指吐蕃。二是“赤面國王與夫人(公主)”中之國王是指赤德祖贊,夫人或公主乃是金城公主,非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三是于闐王仇視佛教,迫使一批僧人南下來到吐蕃,安置在七所寺院中。仇佛的原因有伊斯蘭教來侵說和祆教排擠說,根據(jù)史料分析,前一種說法不可信;四是金城公主于739 年⑧身染痘癥(惡瘡)而逝,臨終前建議侍從們出家侍佛。幾乎所有的藏文史籍一致認為桑耶寺建成后吐蕃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僧人,無疑之前已經(jīng)有不少唐朝、尼泊爾、于闐、疏勒、安西、勃律、加悉蜜(迦濕彌羅)等非吐蕃的外來僧人活動,而且人數(shù)不少。
包括寫卷在內(nèi)的相關(guān)藏文文獻沒有交代仇佛的于闐國王和排佛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根據(jù)漢藏文史料初步推斷涉事國王可能是伏阇達,發(fā)生于730 年以后。學術(shù)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排佛的起因與于闐國王接受伊斯蘭教、改變信仰有關(guān)。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這時候伊斯蘭教尚未傳到于闐地區(qū)。古于闐人屬于斯基泰人,信仰原始宗教,以殺牲畜尤其是殺馬祭神是他們宗教信仰的特點,后來接受了來自波斯的祆教和東方的道教,使本來盛行的佛教受到冷落,甚至采取了不利于佛教的一些措施,迫使佛教僧侶離開那里去尋找安身之處。
那么,為何說金城公主安置于闐逃難僧與佛教在吐蕃始興有關(guān)?金城公主(約698-739)是唐朝嫁到吐蕃的第二位公主,710 年抵達邏些(今拉薩)的鹿苑。714 年,她以謝恩的名義向唐玄宗上《謝恩賜錦帛器物表》,希望唐蕃和好如初。730 年,“公主請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5]733 年“又請交馬于赤嶺,互市于甘松嶺(松潘西北)”。[6]她一生“載懷貞順之道,深明去就之宜”,以唐蕃友好為己任,“忍愛鞠蒼生”,為唐蕃開展產(chǎn)品貿(mào)易、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到吐蕃之初,她“提出要拜謁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于是來到小昭寺,卻沒有見到佛像,通過供祭尋找也未找到。爾后到大昭寺朝佛。公主道:‘聽說這里共有五間佛堂,現(xiàn)在為何只剩四間’?但見一堵突出的護墻,即用手敲打,墻壁出現(xiàn)一條裂縫,剝?nèi)ツ嗥?,打開門看見釋迦牟尼佛像,于是命將佛像供于大昭寺,”[7](P296)開啟了謁佛之供。據(jù)說藏族沿襲至今的“七七祭祀”(或七期祭)也是金城公主提議設(shè)立的,“過去吐蕃論相亡故,無所祭品。公主說:吾之漢地,佛法興旺,實行七七追薦,吐蕃尚不興佛,亡論實可憐。于是命凡有人歿,即行千供,始有為死者發(fā)喪行善之制?!盵7](P297)不管“七期祭”起于何時,這種祭祀亡者的做法和“謁佛”活動成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千古難移的重要習俗,而且摻雜進了包括宗教文化在內(nèi)的多種文化元素,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金城公主了解到于闐國王排佛,僧人遇難準備外逃的消息后,建議贊普建造廟宇,安置難僧。她為了吐蕃社會的發(fā)展、唐蕃關(guān)系的改善而竭盡全力,不惜生命,功不可沒。
金城公主進入吐蕃前已經(jīng)深受佛法影響,她獲悉于闐外逃僧人之事后,即向赤德祖贊提出接納安置僧人的請求,得到了贊普的同意。她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為唐蕃關(guān)系的改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促進佛教在吐蕃的發(fā)展。那時候吐蕃只有供王室成員活動用的大小昭寺、昌珠寺等,尚無嚴格意義上的佛教寺院。突然安置如此多的外來僧人必須要有適當?shù)膱鏊?。寫卷說公主建了一所大寺廟,沒有說明寺廟的名稱。《漢藏史集》說:金城公主在吐蕃修建了“九頂正慧木屋寺”(九頂?shù)ぐ湍镜?dam-pavi-shing-khang-rtse-dgu),安排隨她進來的唐僧管理,但不知寺院的確切位置,也許是一座具有寺院形式功能的建筑。維他利認為金城公主興建的寺廟是瓜州寺(Ka chu),即位于西藏山南乃東區(qū)結(jié)巴鄉(xiāng)吉如村的扎瑪吉如拉康(Brag dmar Ke ru Lha khang)⑨。沈琛在《吐蕃與于闐佛教交流史事考述》一文中說赤德祖贊為迎娶金城公主建造青浦寺和瓜州寺。此二寺多見于藏文史籍,是專為安置于闐僧修建的。赤德祖贊之孫赤德松贊時所立《噶迥寺建寺碑》說:“祖父赤德祖贊之世,于札瑪建瓜州廟,于欽浦建神殿等,立三寶所依之處?!盵8](P46)《弟吳宗教源流》說:赤德祖贊時期修建了扎瑪爾真桑、青浦囊熱、瓜曲(瓜州)、衛(wèi)如喀爾浦、多康下部的赤則等寺廟?!恫碱D佛教史》亦說:赤德祖贊“曾建拉薩喀爾扎殿、青浦南薩殿、達普喀拉殿、多麥地區(qū)的林曲赤則殿、扎瑪?shù)胤降墓锨墓睢⑴蕴恋母聋湹?、瓜曲的宛穹殿、扎瑪?shù)恼嫔5畹?,”[9](P87)共八座寺院?!独_克王史》提及七座:拉薩喀爾扎寺、多麥剛寺、林曲赤則寺、扎瑪爾茹瓜曲夏果寺、旁塘噶麥寺、瓜曲盤穹寺、扎瑪爾真桑寺。《賢者喜宴》說:建了拉薩喀爾扎、扎瑪爾真桑、青浦囊熱、扎瑪爾噶如、梅恭吉內(nèi)等五座寺廟,以存放所譯的經(jīng)典。幾部史書都提到的寺院是扎瑪真桑寺、青浦囊熱寺、瓜曲寺、赤則寺、拉薩喀扎寺、旁塘噶麥寺、嘎曲宛穹寺(盤穹)。學界考證說當時修建的廟宇共有五座,拉薩的喀爾扎寺實為一座修行洞;扎瑪爾真桑寺在桑耶寺背后的山坡上;青浦囊熱寺在桑耶寺北面的青浦溝;扎瑪爾噶如寺位于桑耶寺附近;瓜曲寺即是上述吉如拉康。如果將這些寺院加以歸整符合《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時赤面國置七所寺”之說。因為《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成書時間略早于《噶迥寺建寺碑》之外的其他幾部史籍,可信度相對較高。
于闐來僧的人數(shù)和活動不見記載。留住吐蕃的時間,《于闐阿羅漢授記》和《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說:三四年后,公主染痘去世。從金城公主去世之739年向前推三四年分別是736年和735年,這可能是難僧逗留吐蕃的時間。《于闐教法史》說:“十二年之間,比丘和俗人大都信教,生活幸?!?。此“十二年”既是象征數(shù)字,又指于闐僧來后至赤德祖贊被害之前的一段時間,或是金城公主致力于推動佛教發(fā)展的十幾年。盡管未見于闐來僧傳法活動的任何記載,但不可否認影響是存在的,而且成效明顯。在缺乏直接資料的情況下,我們能否做這樣推測:自從于闐逃難僧來到吐蕃腹地后在比較小的范圍內(nèi)為公主和王室其他成員及部分貴族說法,加深了他們對佛教的認識。突出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一是贊普認識到佛法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其執(zhí)政晚期先后派出以闡喀穆萊果夏、尼亞扎納古熱瑪和拔塞囊、桑希為代表的兩批人分別前往印度和唐朝求法取經(jīng);二是貴族階層侍佛習法的人增多,加上公主侍從中的信佛人,形成了規(guī)模不小的好佛隊伍,這從赤德祖贊被殺后瑪尚仲巴結(jié)等人頒布禁佛令得到證實?!赌锸献诮淘戳鳌返仁芳涊d:那囊·瑪尚仲巴結(jié)等三人滅佛,拆除了瓜曲和喀爾扎寺廟,將釋迦牟尼佛像送往芒域,并制定了今后不準奉行佛法的法律。將原活動于吐蕃的漢地和尚和因于闐動亂而逃來的留居吐蕃的于闐等地僧人驅(qū)逐出境;將提倡或奉行佛法者流放偏遠邊地;嚴禁人死后按照佛教儀軌舉行追悼祭祀活動。[10](P271)拆除瓜曲寺和禁止七七追薦活動明顯是針對金城公主進行的,在這一部分人看來痘瘡流行致人死亡是金城公主造成的,《于闐教法史》和《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也提到了這一點。說明如果幾所寺院不開展宗教活動、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習法者和外來僧人,就不可能有禁佛的必要,顯然佛教的發(fā)展已經(jīng)威脅到部分貴族的利益。
《于闐教法史》等上述幾部文獻都說于闐僧在吐蕃期間受金城公主供養(yǎng),但是739 年公主去世后他們在生活等各方面受到極大影響,再加上痘病流行,本來就仇視佛教的貴族大臣們將矛頭直接對準金城公主和于闐難僧,迫使他們離開吐蕃向西去了犍陀羅。⑩漢藏文史料反映,赤德祖贊執(zhí)政后推行官制、稅制、兵制等一系列改革和調(diào)整,使原本就復(fù)雜的王室與貴族、貴族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在各種矛盾斗爭中,“倡佛”被雙方斗爭中的一方人視為導致贊普慘遭殺害和公主患病身亡的主要原因,把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政治矛盾用宗教沖突的方式來掩蓋。
總之,如果把吐蕃時期的佛教分段來看,從佛教傳入到赤德祖贊執(zhí)政前期(約630-730 年左右)為一個階段,這是佛苯兩種不同文化激烈斗爭的時期;赤德祖贊執(zhí)政后期至達磨烏都贊之前(約730-830 年左右)為另一階段,即佛教取得優(yōu)勢地位而獨立開展活動的時期。第一個階段文成公主嫁來吐蕃,生活了四十年;第二個階段的前期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生活了二十九年。兩位公主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維持唐蕃和平友好關(guān)系,在文化方面,文成公主帶進了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開啟了吐蕃佛教,金城公主則推動了佛教的發(fā)展。金城公主的做法和崇佛行為既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弘法環(huán)境,又以實際行動支持外來僧人,從而帶動本土更多的人去接近僧人,加深了對佛法的認識。“謁佛之供”和“七期薦亡”是金城公主初到吐蕃不久提出并設(shè)立的,之后她組織各方學者翻譯佛教經(jīng)典和漢文文獻,以此來推動文化交流。尤其重要的是她接納于闐難僧,請求贊普建寺安置,親自供養(yǎng),無疑擴大了佛教在吐蕃的影響,贊普也受其影響幾次派人外出求法取經(jīng)。這一系列做法為赤松德贊建寺度僧、弘揚佛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
[注 釋]
①唐中宗對吐蕃使者說“諭以公主孩幼,割慈遠嫁之旨”。結(jié)合一些零散資料分析,金城公主嫁來吐蕃時的年齡可能在12-14歲之間。
②《敦煌學大辭典》說:《于闐教法史》為敦煌寫本,編號P.t.960。共一百十四行,行約八十余字。第二十行、九十九行各有細字補漏,通篇概述佛教初傳于闐及其盛衰過程。于地名、建筑物、人名、歷史事件等多有涉及。
③《漢藏史集》說:“和田地方的大寺院在城內(nèi)外有六十八座,中等寺院有九十五座,小寺院有一百四十八座?;牡匦R及不屬寺廟之佛像、佛塔等,共計三千六百八十八處?!?/p>
④古湖名,據(jù)敦煌石室遺書《沙州地志》殘卷(P.5034)記載,此湖距離石城鎮(zhèn)(今新疆若羌)東南四百八十里,即今新疆東部的阿雅格庫木湖。
⑤唐光啟元年書寫,S.367??灯G典是康國大首領(lǐng),他在隋末戰(zhàn)亂中廢棄的鄯善鎮(zhèn)(樓蘭)建造了石城鎮(zhèn),即典合城。
⑥晉天福十年寫本。土谷,即吐谷渾。
⑦又叫“赭面國”。“赤面”或“赭面”,是指涂面人,即用酥油茶的殘渣和一種叫“安達”的植物一起熬成的黑色顏料,涂抹在面部,以防高原強烈的紫外線和風寒。李永憲發(fā)表于2007年《藏學學刊》的“略論吐蕃的‘赭面’習俗”一文根據(jù)青海都蘭、德令哈墓出土文物對“赭面”做了考證分析。
⑧《唐書》《冊府元龜》等漢文史籍說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十一月,金城公主在吐蕃薨逝。此時間是吐蕃報喪使者到達長安的時間,非去世時間,實際去世時間為739年。
⑨Roberto Vitali,The Early Temples of Central Tibet,London,1990,pp.1-35:該寺在桑耶寺的東北面,現(xiàn)名吉如拉康。欽則旺布《衛(wèi)藏道場勝跡志》說:“桑耶青浦的圣地中心有札瑪格如倉”。此札瑪格如倉即吉如拉康。
⑩古印度西北部一國名,其核心區(qū)域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一帶,各種文化在此交匯,佛教文化尤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