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俊霖
現(xiàn)在的人們常說“飯桌見人品”,很多人往往能夠以小見大,通過觀察一個人吃飯時的小細節(jié)來分析一個人的人品。
其實,很多古人也會使用這種方式來觀察身邊的人,比如,《世說新語》里便有兩個吃薤菜的故事。古人所說的“薤菜”,即薤白,也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常說的藠頭。藠頭是我國原產的一種蔬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吃藠頭已經非常流行。
話說東晉權臣桓溫曾經和一群手下一起吃飯,飯桌上便有一道蒸薤。吃得興起時,參加飯局的一個參軍想吃藠頭,便拿起筷子去夾。藠頭的葉子很長,蒸熟之后容易纏繞在一起?;蛟S是筷子被藠葉絆住了,這位參軍一時間竟夾不起來,重復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這時候,一起吃飯的幾個同事見了這位參軍的狼狽模樣,不僅沒有幫忙,反而忘了領導也在場,竟然笑出了聲,還在一旁調侃道:“你的夾菜技術有待提高啊”“看來你的‘食運’不佳啊”……
坐在主席臺上的桓溫見了,心中一驚:難不成自己手底下都是一群幸災樂禍的人嗎?于是,便很不開心地說:“一起吃個飯都不肯互相幫助,反而還在一旁嘲笑同事,更不用說遇見危險和困難的時候了!”吃過飯之后,他便罷免了這幾個人的官職。
可見,飯品見人品,古人也深信這一點。當然了,也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坐在一起吃飯的都是好朋友,所以大家才會相互開玩笑。并且吃飯和遇到危險或困難的情境畢竟還是很不一樣的,桓溫在這件事上多多少少有些小題大做了。
第二個吃藠頭的故事也發(fā)生在東晉。話說東晉有個叫作蘇峻的將領起兵叛亂。當時朝廷的執(zhí)政是名士庾亮,而蘇峻叛亂打著的旗號正是“討伐庾亮”。不久之后,首都建康(南京)失守,庾亮趕緊逃跑,投奔了當時鎮(zhèn)守在荊州的陶侃。
庾亮想請求陶侃擔任地方部隊的盟主,起兵勤王平亂。不過,庾亮和陶侃的關系也有些僵,雙方曾經有過一些小過節(jié):當年晉明帝駕崩、晉康帝剛剛即位,按理說,陶侃德高望重,理應成為顧命大臣之一。誰知道結果出來,陶侃沒能進入顧命大臣的“大名單”。當時,陶侃覺得是身為執(zhí)政的庾亮動了手腳,意在排擠自己。
所以,如今庾亮落難,來到了陶侃管轄的地盤上,他的心里多少有些七上八下。陶侃這個人是出了名的吝嗇,庾亮知道陶侃的這個作風。等到吃飯的時候,正好桌子上有藠頭,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拿起藠頭放到自己的面前,但只采藠葉,然后把藠頭留下。陶侃很奇怪,問他:“薤白是薤菜的精華,你不拿來吃,留著干嗎?”
也不知是當時的人喜歡生吃藠頭,還是庾亮在裝傻,反正他立馬抓住機會解釋說:“不是不吃,只是這薤白還可以留著種啊,吃了可惜?!?/p>
不管是真是假,總之,陶侃聽了庾亮的回答很滿意:沒想到這個庾亮竟然還有著勤儉節(jié)約、愛惜糧食的美德。實際上,庾亮只是投其所好迎合他罷了。于是陶侃起兵勤王,最終平定了叛亂??磥?,有的時候,飯桌上所窺見的人品也不全是真實的。
總而言之,飯桌上的小細節(jié)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窺見人品,但有時候也可能會引起一些以偏概全的誤會。此外,吃飯時過度地將精力放在摳細節(jié)上,這飯也吃得索然無味了。吃飯,最重要的是快活地吃飽,這才是大家追求的美食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