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扣蘭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68、69 頁。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習遷移力
1.演一演,感知“相遇”
課前小游戲,模擬例題相遇情境。情境分兩個層次,層次一:兩人在兩端站好,思考相遇的位置大概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然后口令員喊“一、二、三、四”,行動員相向而行,最后相遇;層次二:口令員喊“一、二、三、四”,行動員每走一步,喊出自己行走的距離,最后相遇。教師記錄學生的活動過程,拍成小視頻。
2.想一想,體悟“特征”
師:課前我們玩了一個小游戲,老師將你們的活動過程拍成了小視頻,想不想看看?邊看邊思考你們是怎么玩這個游戲的。
生:我和小明站在直線的兩端,同時出發(fā),面對面走,直至相遇。
生:我和小芳每人走四步,然后相遇了,我每步是70 厘米,小芳每步是60 厘米。
師:老師捕捉到這樣幾個關鍵詞:兩端、同時、面對面(相向)、相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相遇問題的特征。
3.說一說,喚醒“經(jīng)驗”
師:在學習新內(nèi)容之前,先來看這樣一道題。
出示題目:
小明從家出發(fā)去學校,每分鐘走70 米,走了4 分鐘,小明家到學校距離多少米?
生:70×4=280(米),速度×時間=路程。
師:這道行程問題只涉及到小明一個人,我們稱之為“單人行程問題”。今天我們要學的相遇問題,你覺得是什么問題呢?
生:兩人行程問題。
二、三學聯(lián)動,增強學習自主力
1.自主探學,展開研究
出示例題:
師:一起來看這樣一道生活中的相遇問題。讀完題目,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與我們課前玩的小游戲是一樣的。
師:你能聯(lián)系課前的運動過程,將這個相遇問題畫下來嗎?
活動要求:
想一想:題中包含的問題和條件是什么?
畫一畫:將你活動的過程畫下來,讓人一眼就看出其中包含的條件和問題。
說一說:四人小組交流,你是如何整理出條件和問題的。
(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巡視)
2.互動辯學,交流互鑒
師:老師這里收集了兩位同學的作品(出示作品①和作品②),你能讀懂這兩幅作品嗎?如果讀懂了,你更喜歡哪一個作品,為什么?
作品①
作品②
生:我更喜歡②號作品,她將條件清楚地羅列出來,還提出了問題。①號作品沒有提出問題。
生:①號作品排列得很整齊,但②號作品是用表格整理的,看上去更清晰。
師:這兩位同學都是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條件和問題的,讓人一眼就看清了小明和小芳的信息。讓我們再來看看別的方法(出示作品③和作品④)。有請這兩位同學上臺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
作品③
生:小明每分鐘走70 米,他走了4 分鐘,共走了280 米。小芳每分鐘走60 米,她也走了4 分鐘,共走了240 米。所以我在圖上標出了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
作品④
生:小明和小芳都走了4 分鐘,所以我用了4 小格來表示,他們每分鐘走1 小格,小明每格都是70 米,小芳每格都是60米,我還算出了他們分別走的路程,標出了問題。大家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我覺得④號作品更詳細,他按照要求畫出了所有的條件和問題。③號作品算出了各自行走的路程,但各自的速度和時間沒有表示出來。
生:我同意他的觀點,我還想說,其實④號作品只需要表示出條件和問題就可以了,不需要計算,所以280 米和240 米是不需要標記出來的。
生:我還想補充,因為小明和小芳都走了4 分鐘,小明的速度快,所以小明行走的路程要比小芳行走的路程長一些,那么學校的位置就不能畫在正中間。
生:我認為還要標上方向,用箭頭表示一下他們是朝著什么方向走的。
師:現(xiàn)在這幅線段圖,你們覺得如何?
(學生補充,教師添補)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句句在理,大家聽的也是頻頻點頭。你一言我一語,線段圖的畫法就出來了?,F(xiàn)在你們知道一幅完整的線段圖包含了什么?
生:條件、問題和方向……
3.對比評學,完善思維
師:根據(jù)這幅完整的線段圖,你知道小明家到小芳家的路程該怎么求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寫出自己的思考過程,之后同桌交流再進行匯報)
生:先算小明家到學校的路程,然后算小芳家到學校的路程,最后相加就是總路程。
師:表述完整,思維清晰,點贊!你剛才說的就是這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現(xiàn)在你們能根據(jù)這個數(shù)量關系列式解答了嗎?
(學生獨立列式70×4+60×4,說清楚分別算的是什么)
師: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生:(70+60)×4。
師:誰懂他的意思?
生:“70+60”是小明和小芳1分鐘走的總路程,再“×4”,就是4分鐘走的總路程了。
師:能看懂別人的想法,你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70是小明的速度,60 是小芳的速度,70+60 就是他們倆的速度和,速度和的意思就是小明和小芳1 分鐘走的總路程??粗€段圖想一想,從圖中你找到了幾個速度和?
[學生配合動畫,邊指邊說。明確總路程包含了4 個速度和,所以是(70+60)×4]
師:對比這兩種方法,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結果都是520,答案是一樣的。
生:我發(fā)現(xiàn)70×4+60×4=(70+60)×4,運用了乘法分配律,所以答案是一樣的。
師:看來運用乘法分配律,我們可以從一種方法想到另一種方法,還能互相檢驗,真不錯。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方法都是運用的“速度×時間=路程”這個數(shù)量關系。70×4 是小明的速度×時間,60×4 是小芳的速度×時間,加起來是總路程;而(70+60)×4,是速度和×時間,速度和也是速度。所以我認為這兩種方法本質上是一樣的。
師:你已經(jīng)進入了深度學習狀態(tài),學習就是要抓住本質。回顧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畫線段圖的方法能準確地反映出數(shù)量間的關系,易于發(fā)現(xiàn)并解答所求問題。
生:列表的方法清晰明了地表達了信息及其相互的聯(lián)系,便于分析、比較。
三、思維提升,促進學習思考力
1.相背行程問題
師:小明和小芳現(xiàn)在放學回家了,其他條件都不變,你能用手指演示他們放學回家的過程嗎?
(學生動手演示)
師:上學與放學,有什么異同點呢?
生:上學是面對面走,放學是背對背走。箭頭畫法不一樣,其他都是一樣的。
師:是相遇問題嗎?
生:是相遇問題。只是原來的相遇點變成了現(xiàn)在的出發(fā)點而已,其他特征都是一樣的。
師:那從學校出發(fā),各自回家,兩家相距多少米?會求嗎?
……
2.環(huán)形反向行程問題
出示題目:
小芳和小明在環(huán)形跑道上跑步,兩人從同一地點出發(fā),反向而行。小芳的速度是4 米/秒,小明的速度是6 米/秒,經(jīng)過40 秒兩人相遇。環(huán)形跑道長多少米?
師:這次是相遇問題嗎?與之前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這次是環(huán)形,不是直線了。
師:其實我們還可以借助手指,模擬跑一跑。
(學生動手模擬演示)
師:你有什么感覺?
生:與放學特別像,也是背對背反向而行,只不過放學走的是直線,這個跑的是環(huán)形。
師:如果老師借你“一把剪刀”,請你將跑道剪開來,再拉直,你會從哪里剪開?
生:從出發(fā)點剪開,拉直就與例題一模一樣了,從兩端開始跑。
師:你們是一群會研究的孩子!其實將環(huán)形剪開拉直,這其中滲透了一種“化曲為直”的思想,巧妙地轉化為我們學過的知識。
3.遷移行程問題
師:相遇問題還會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題目:
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分別從隧道的一端同時向中間開鑿。第一隊每天開鑿12 米,第二隊每天開鑿15 米,經(jīng)過8 天正好鑿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
師:借助你的小手,模擬“從隧道的一端同時向中間開鑿”,每鑿一步,配上長度。鑿幾步?
生:鑿8 步。(邊鑿邊說)
師:相遇了嗎?你從哪里知道相遇了?
生:鑿通了,就是兩隊相遇了。
師:第一隊每天開鑿12 米,這是第一隊的工作效率,其實咱們可以把12 看作是第一隊的開鑿速度,這樣就又變成了一道行程問題。你會做了嗎?
四、文化培根,滲透民族凝聚力
1.視頻賞析,了解詹天佑
學生觀看視頻《詹天佑》,了解詹天佑是“中國近代工程之父”。1905~1909年,他主持修建了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chuàng)設的“兩端鑿進法”和“中部鑿井法”震驚中外。
兩端鑿進法
中部鑿井法
2.方法研究,激發(fā)愛國心
師:觀看了這個視頻,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兩端鑿進法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相遇問題。
生:中部鑿井法,從中間挖到底,然后里面也有兩支隊伍。①隊與②隊兩端對鑿,③隊與④隊兩端對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詹天佑真?zhèn)ゴ蟆?/p>
生:原來學好數(shù)學,還能在工程上有這么大的助益,我要學好數(shù)學,長大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