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某日去一家熱門餐廳吃飯。餐廳離“梧桐區(qū)”某條網(wǎng)紅打卡的路不遠。店里墻面上掛滿了照片,眾多來吃過飯的明星和老板留下的合影。點了四個菜,其中有一道紅燒劃水。上菜后的前幾口頗令人享受,“印證”從小吃到大的濃油赤醬之味。不過幾筷入口后,就覺得甜膩。待到菜上齊,油水已經(jīng)析出,讓人不想下筷了……
埋單打包出門后,再細細回味一番:這家廚師的做法無可厚非。不過糖、油和醬油的使用有點“人來瘋”,用力過猛了。推測他家的主要消費者可能還是游客—既然是來玩的,那就要吃典型的“上海菜”。現(xiàn)代科學研究將濃油赤醬的原理稱為“非酶褐變(Non-Enzymatic Browning)反應(yīng)”,而在食品行業(yè)中一般叫作“美拉德(Maillard)反應(yīng)”—烤面包時的上色和煎牛排時的香氣也都源于同樣的反應(yīng)。濃油赤醬的一大優(yōu)點就是下飯。草頭圈子、紅燒肉、紅燒大腸、紅燒鮰魚、紅燒劃水、蔥烤鯽魚、油爆蝦等都屬于濃油赤醬的范疇。
濃油赤醬原本在江浙菜系,尤其是無錫菜中,就已經(jīng)是一種特定的口味和烹飪手法,后逐漸被吸收到源于上海川沙農(nóng)家菜的本幫菜系中。據(jù)說上海人最初并不特別喜歡濃油赤醬的菜,而喜歡比較家常清淡的“弄堂菜”。到了光緒年間,幾家十六鋪和老城廂里的餐館才發(fā)展出了恰到好處的濃郁而不油膩的濃油赤醬菜來(趙珩《濃油赤醬話本幫》,載《老饕續(xù)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另一說則認為濃油赤醬來自徽菜(江禮旸《“濃油赤醬”從何而來》,《食品與生活》2008年第6期)??傊?,濃油赤醬一來并非本幫菜原創(chuàng),二來也必定是某種“融合”的產(chǎn)物。
散散步消化一陣后再想想,覺得可能并不存在標準的濃油赤醬口味,它就是介于他者的想象和家常便飯之間。外來者不斷“調(diào)教”著本地人的自我呈現(xiàn)方式,過路人和定居者共同“謀劃”出所謂的“當?shù)亍?。來去之間才出現(xiàn)了一個所謂的濃油赤醬。一個上海常住居民在上海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時時刻刻感受或者確認自己是“上海人”這個事實。而一個游客在旅途中,處在其心心念念的旅游目的地,或許才需要不斷地“確認”自己是在“那里”。換言之,那道紅燒劃水就是一種確認,它也和外灘、城隍廟、迪士尼一樣被景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