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戀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在故意殺人案中占比較大,因其具有一般預防作用小、特殊預防難度小的特點而區(qū)別于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惡性犯罪。婚戀糾紛作為酌定量刑情節(jié)在司法適用中存在認定模糊、見賠即改、與社會一般觀念脫節(jié)、被害人過錯認定不明等問題,對婚戀糾紛的適用應當把握其設置的法理基礎,明確適用范圍和條件,通常情況下:具有酌定量刑情節(jié)和法定量刑情節(jié)的,排除死刑的適用;兼有從重情節(jié)和從輕情節(jié)的,基本排除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適用,例外情況是當犯罪手段極其殘忍、犯罪性質極其惡劣、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等,論罪當判死刑的應判處死刑。
[關鍵詞]婚戀家庭糾紛;酌定量刑情節(jié);死刑限制;量刑情節(jié)競合
中圖分類號:DF0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迅速發(fā)展,人民的婚戀觀和婚戀方式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婚戀糾紛的處理關系到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穩(wěn)定。經統(tǒng)計,以故意殺人罪為案由檢索到近三年的一審案件共3709起,其中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fā)的故意殺人達961起,約占此類案件的四分之一;而其中因家庭糾紛而殺人的案件更是多達799件,占民間矛盾激化引發(fā)的殺人案件的83%。德州中院課題組曾對同時期受理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死)案件進行統(tǒng)計,其中婚戀糾紛引發(fā)的犯罪率達50%以上[1]?;閼偌m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件通常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這類案件涉及法律、情理、倫理、道德,司法裁量過程復雜,死刑的適用更是需要慎之又慎。因此,本文擬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重點研究婚戀糾紛引發(fā)、至少造成一人死亡結果的案件中酌定從輕情節(jié)對死刑適用的限制作用(由長期家庭暴力引發(fā)的案件多在有期徒刑范圍內量刑,不屬本文研究對象),以期為今后的司法實踐提供參考,促進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
一、婚戀糾紛死刑限制的規(guī)范依據和法理基礎
(一)婚戀家庭糾紛影響死刑適用規(guī)范依據
在“寬嚴相濟”的刑事基本政策下,我國采取保留死刑,但堅持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1999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wěn)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將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fā)的故意殺人犯罪與其他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故意殺人犯罪作區(qū)分,強調對該類案件慎用死刑;同時將被害人過錯和法定從輕情節(jié)作為排除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因素。2007年再次發(fā)布了《關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提出當寬則寬,最大限度減少社會對立面,對于民間矛盾的適用范圍從農村擴大到整個社會,同時增加了被告人案發(fā)后真誠悔罪并積極賠償的情節(jié)排除死刑立即執(zhí)行。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2],第22條將戀愛關系納入該量刑規(guī)范體系,23條增加了被害人及其家屬諒解的酌定量刑情節(jié)。至此,婚戀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中酌定從寬情節(jié)的規(guī)范體系構建完成,“婚戀糾紛”從“慎重適用死刑”的傾向到司法實踐中已基本排除了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適用,刑事政策及司法解釋通過確立這一非規(guī)范性因素影響死刑裁量[3],但由于其表述的抽象性和適用條件的不確定性,給予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為了更好地把握其適用的條件和正當性,還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法理基礎。
(二)婚戀家庭糾紛影響死刑適用的法理基礎
1.基于刑罰目的的考量
婚戀家庭糾紛情節(jié)限制死刑的適用,其正當化的追問要回歸到報應的正當性和預防犯罪目的的合理性,刑罰設置的目的既有預防主義也有報應主義,報應刑強調刑罰是對犯罪人責任的清算,以行為人具有責任為前提。刑罰就是罪犯應償付的社會之債,報應不同于復仇,其是客觀的、有限度的,以犯罪事實為依據?;閼偌m紛之所以能夠影響刑罰的裁量以及限制死刑的適用,在于婚戀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件通常指向糾紛的另一方、多數屬于激情殺人,這類案件的特點決定了其一般預防作用不大,特殊預防的難度小,通俗來說,就是犯罪人不易再犯罪,而懲罰犯罪人不能阻止其他人犯這類罪?;谝陨侠碚?,婚戀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件應慎重適用死刑,但并不意味著絕對排除死刑的適用,在審判中應當區(qū)分影響責任刑的量刑情節(jié)和影響預防刑的量刑情節(jié)。準確確定量刑的起點,再根據影響預防刑的情節(jié),在責任刑確定的量刑幅度內確定宣告刑[4]。換言之,在婚戀糾紛故意殺人案件中當被告人的責任刑達到死刑程度,需要判斷影響預防刑的情節(jié)顯示出的預防必要性,根據其大小分別選擇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死刑緩期執(zhí)行和限制減刑或死刑緩期執(zhí)行。
2.基于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考量
指向明確、身份特殊加上事出有因的特征影響到對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對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的考察,而使其有成為量刑情節(jié)的可能。
婚戀家庭糾紛反映出被告人與被害人之間關系以及導致犯罪的具體原因,刑罰學界將其稱為“罪前情景”,行為通常指向矛盾糾紛的另一方,是明確的、特定的犯罪對象,形式上表現為受到強烈的刺激而情緒失控的激情殺人與極端仇視社會、國家,無差別無理由的行兇殺人行為相比社會危害性小,引起民眾不安和嚴重治安問題的可能性小。另外,婚戀家庭糾紛引發(fā)的犯罪,通常事出有因,這一“因”的規(guī)范化表達其實就是犯罪動機,犯罪動機不僅是部分犯罪的構成要件要素,更普遍地影響著刑罰裁量,是影響民眾評價最主要的因素①,當犯罪行為為社會一般觀念所寬恕和理解時,行為人的有責性就會減少。
民間矛盾是衡量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的重要標準。實質的公平正義要求刑罰與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相適應,綜合考量犯罪主體對社會的潛在威脅以及再犯可能性。婚戀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在刺激和誘因消除情況下,行為人再犯可能性極小,因此特殊預防必要性小,從世界取消死刑的呼聲來看,除非一個犯罪人沒有任何改造的空間和矯正的可能,只要出獄就會繼續(xù)實施嚴重犯罪的情況下,都不應選擇剝奪生命這樣不可挽回、不留余地的方式。
二、婚戀家庭糾紛情節(jié)司法適用問題
(一)認定存在較大的模糊性
婚戀糾紛相關司法解釋頒布距今已有十余年,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婚戀觀、家庭觀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婚戀糾紛”的認定由于沒有規(guī)則性的指引,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導致只要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存在關系都適用該酌定情節(jié)進行整體從寬。正如“鄰里關系”不是一個純粹物理性、空間性的地理概念,“婚戀關系”的認定也需要有所限制,例如只有一方主張存在的戀愛關系能否予以認定、分手后非因感情糾紛導致的故意殺人能否予以認定、在虛擬網絡或游戲中戀愛屬不屬于戀愛關系,這些都需要再發(fā)布司法解釋和判例進行指引。
(二)賠償情節(jié)適用不當
通過案例檢索發(fā)現,賠償情節(jié)基本排除了死刑的適用,在上訴過程中,如果有賠償情節(jié)二審改判率基本是百分之百。事后認罪悔罪、積極賠償作為影響預防刑的酌定量刑情節(jié)本是考慮到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不大而做出的制度安排,需要體現出主動性、自愿性、及時性,在第一時間對被害方極其家屬表達歉意做出補償,才能真正起到安撫被害方的作用。而司法實踐中,往往是行為人及其家屬得知可以改判才做出賠償,其本質上是一種錢刑交易的心態(tài),與制度設立的初衷背道相馳,更令被害方難以接受。越來越多的案件出現被害方因擔心影響量刑,不敢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同時明確表示不接受被告人的賠償,要求嚴懲被告人。
(三)與社會一般觀念脫節(jié)
在處理婚戀糾紛的死刑適用問題上不能脫離社會現實,據統(tǒng)計2022年中國獨生子女家庭占比約百分之四十,這部分人大多是處于適婚年齡的90后,這意味著惡性事件發(fā)生時,對獨生子女家庭造成的是滅頂之災。在社會一般觀念里,對親人、愛人痛下殺手不僅要承擔法律責任,更是對社會倫理、常情的踐踏,不能將輿論簡單的理解為非理性的狂歡、簡單的喊打喊殺,盡管取消死刑是人權保障的趨勢,但中國的法治必須要注重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tǒng)和實際[5],不能忽視中國人民心中樸素的正義觀。司法審判需要尋求的是報應刑和預防刑之間的平衡,如果一味側重預防作用,而忽視報應主義在中國本土社會存在的強大基礎和力量,則可能在另一個層面刺激“社會穩(wěn)定”的問題。
(四)被害人過錯認定不明
被害人過錯的界定標準欠缺,對量刑的影響也很模糊,被害人過錯不等同于社會意義層面的過錯,通常需要具有客觀性,即客觀存在,不是被害人臆想或猜測的事實②。其不法性或不道德性在婚戀糾紛中通常表現為婚外情,但并不是所有的違反法律和道德的行為都能認定為被害人過錯,例如戀愛中的矛盾或道德問題不能成為被告人實施暴力的原因。離婚后再婚、選擇與誰戀愛,均不能稱為被害人過錯③,被害人過錯對量刑的影響還應對其程度相關,對性質不嚴重、程度不激烈、危害輕微的行為,通常不能進行過錯認定。過錯與犯罪行為之間還應具有因果性,被害人的過錯是被告人實施相應犯罪的直接原因。
三、婚戀家庭糾紛情節(jié)的適用原則和規(guī)則
(一)把握一般量刑原則
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綜合案件事實、準確把握犯罪行為的客觀危害性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的情況下,做到罪責刑相適應,不能理解為婚戀糾紛一律排除死刑立即執(zhí)行。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也強調,對于殘害婦女兒童等挑戰(zhàn)法理和倫理底線的犯罪,論罪當判死刑判處死刑?!缎谭ㄐ拚福ò耍吩黾恿怂谰徬拗茰p刑的規(guī)定,改變以往“死刑過重,生刑過輕”的規(guī)范結構,也使得死刑案件的裁量更加復雜。對婚戀糾紛引發(fā)故意殺人案件的死刑適用首先需要符合刑法中死刑適用條件的規(guī)定④,以責任性確定量刑起點,再根據影響預防刑的情節(jié)對量刑進行調整,尋求責任刑和預防刑的平衡,實行懲罰和預防的效果,以確保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
(二)遵循量刑情節(jié)競合的適用規(guī)則
婚戀糾紛酌定量刑情節(jié)適用難題集中在處理各量刑情節(jié)競合的情形以及各量刑情節(jié)對限制死刑的作用程度,出現量刑情節(jié)競合或沖突時,不能只單純對各量刑情節(jié)進行羅列或簡單折抵,在遵循全面適用、綜合適用和禁止重復評價的原則上,可以參考兩高頒布的《關于常見的量刑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結合指導案例和司法實踐中的經驗,解決婚戀糾紛中量刑情節(jié)競合的死刑限制問題。盡管死刑具有不可量化的特征,但從寬或從重情節(jié)作用程度大小應當基本與指導意見相符,來為裁判提供明確的指引,降低自由裁量的空間。
1.從寬情節(jié)的競合
通過對近幾年公開的終審判決書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因婚戀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件,在判決書中不一定會寫明適用了婚戀糾紛酌定從輕情節(jié),但婚戀糾紛酌定從輕情節(jié)基本可以單獨限制死刑的適用;如果同時具有坦白、自首等法定從輕情節(jié),或積極賠償、被害人過錯、被害方諒解等其他酌定從輕情節(jié),更加能夠排除死刑的適用,此類案件多判處無期徒刑;若未造成死亡結果,審判結果將在有期徒刑限度內。這基本符合《指導意見》中各情節(jié)對基準刑的影響。
2.兼有從寬從重情節(jié)
從首批指導案例來看,婚戀糾紛等民間矛盾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件,兼有從重和從寬情節(jié)的,一般應當選擇“死緩限制減刑”的規(guī)則構建(具體見表2)。這類案件的責任刑通常由“手段極其殘忍”確定適用死刑,其從寬情節(jié)通常是坦白、婚戀糾紛、積極賠償而從重情節(jié)為被害人親屬要求嚴懲,《指導意見》中對坦白和無諒解的積極賠償從寬限度在0-30%之間,其中嚴重犯罪要從嚴掌握,因此判決死緩或死緩限制減刑基本也在合理的從寬幅度內。死緩限制減刑在司法實踐中已經成為了介于死刑立即執(zhí)行和死刑緩期執(zhí)行之間的獨立量刑結果,是在嚴格控制死刑、限制死刑與判處死緩不足以滿足預防要求之間做出的平衡選擇。
3.例外情況
婚戀糾紛故意殺人案件并不完全排除死刑的適用(具體見表3),當其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極大的情況下,從輕情節(jié)不再具有對限制死刑適用的空間,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論罪當判死刑,且不滿足婚戀糾紛酌定情節(jié)的適用條件,例如分手、離婚等不存在婚戀關系的情形或造成配偶、戀愛對象以外的死亡結果,尤其是造成多人死亡結果、未成年死亡結果的,量刑時不享受死刑從寬的優(yōu)惠政策;二是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大,婚戀糾紛酌定從輕情節(jié)的適用基礎是考慮到對象特定、發(fā)生地點私密,不易引發(fā)民眾恐慌。當被害人行兇地點公開、甚至出現放火等危害不特定人生命財產等極端行為時作為影響預防刑的量刑情節(jié)此時已經也不足以影響其應當承擔死刑這一刑事責任。這類案件性質極其惡劣,手段極其殘忍,已經是對善良風俗和人類惻隱之心的嚴重挑戰(zhàn),對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社會一般人所難以接受,盡管手段殘忍不必然造成更大的危害后果,但從行為無價值角度意味著更嚴重的反倫理性、反道德性和反社會性。
四、結語
婚戀糾紛這一酌定量刑情節(jié)的適用,需要符合量刑原則,遵循量刑規(guī)則,準確把握適用的法理基礎和條件,對婚戀關系的范圍進行限縮解釋,避免“見賠即改”,再結合被告人事后的認罪悔罪態(tài)度、賠償數額等綜合決定從寬程度,婚戀糾紛類,應當注重與現實接軌,考慮社會一般人的樸素正義觀,對挑戰(zhàn)人類道德倫理底線的行為堅決嚴懲。把握死刑適用的刑事政策,使各量刑情節(jié)的適用標準化,以期化解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治理。
注釋:
①8.13岳陽女子殺夫案中有200多村民為被告人求情,在請愿書上簽字畫押,判決結果為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一般情況下長期遭受嚴重的家庭暴力不堪忍受的故意殺人案其量刑明顯輕于因婚外情而殺害伴侶的故意殺人案.
②官其明故意殺人案.
③認定有沖突,如吳江故意殺人案與劉某故意殺人案(2019年河北)認定不同.
④《刑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zhí)行。
參考文獻:
[1]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劉光輝,林清梅.關于婚戀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死)案件的調研[J].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18,34(01):180-193.
[2]高貴君,李睿懿等.《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司法,2010(04).
[3]姜濤.死緩限制減刑適用中的“民間矛盾”——從首批刑法指導案例切入[J].政治與法律,2015(04):15-27.
[4]張明楷.論影響責任刑的情節(jié)[J].清華法學,2015,9(02):5-24.
[5]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0.
基金項目: 2021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名稱:“婚戀糾紛死刑限制適用問題研究”(項目編號:SJCX21_0863)。
作者簡介:肖涵予(1997.8-),女,漢族,云南曲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